科学研究成果除给人类带来进步,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没有发明飞机之前,2001年怎能在美国出现“9.11”恐怖事件;如果没有发明炸药,那些在中东个别地区蜂出并作的自杀性爆炸事件也没法自讨苦吃;生物高科技如基因工程之类,如果被居心叵测的高级专家利用,其后果尤其难以预料;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恣意妄为的黑客、病毒乃至金融盗窃,其操纵者难道不也是科技能人吗。
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本身并不能保证人一定会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更在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炉,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如果淡化人文教育,以唯科学和纯功利思想作指导,这样的教育就会以偏概全,不仅无助于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反而会加剧其中的冲突。
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主要地表现为人文教育。它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强调大学远离喧哗的城市,与时代的变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免受“市侩”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思索与探讨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获得心灵纯洁与智慧高扬。
中国古代的教育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到了孔子,“六艺”之教以道德修养统摄,造就所谓君子人格。《大学》的教育追求更明确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尽管中西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培养多才多艺、有理想、有高尚品行、注重道德操守的人才。
在19世纪初,德国新人文主义者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认为“受到精粹的科学教育,是教育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去履行符合道德原则的活动。受过这样一种教育的人,以后在生活中也就是一个对集体最为有用而且最能做出贡献的人,因为他拥有品格”。
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主要是站在培养合格“国民”、“引路人”的高度,通过通才教育实现,强调拓宽知识面。人文学科要修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理工学科要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
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鉴于当时美国的高等教育过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而忽视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发表了《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促进了课程改革。
英国政府1987年4月发布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明确地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成就作为高等教育主要目标之一:“鼓励人们在文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上获得高水平的学术成就”。
日本的教育界也认为科技进步导致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接触自然的机会减少,人的素质退缩,人际关系淡漠,提出要加强人文教育以努力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1995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动员会议,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教界围绕“融合”做了许多工作,如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综合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环节,在课程门类、学时数、学习要求、课程建设诸方面都应充分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淡化专业,强化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和推进整体素质的意识。离开了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融合的根本目标就难以达到。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公民行为的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掀起了全国人文教育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