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人才的万端经纬中,诚可谓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措置翻新、无奇不有。我们仅举些荦荦大端,已能见到一斑了。
1.美国网罗人才,棋高一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全世界网罗了约近50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技能型人才,包括爱因斯坦、玻尔、费米等一大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世纪60年代,美国趁古巴革命,引进1300名古巴医生,相当于古巴医生总数的25%;前苏联解体,不少科研人员移居国外,累计达到15万名。我国在战争年代,也有大量优秀人才流向美国。据美国科学基金会。事实上,美国IBM公司11个研究所里有20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近半数是中国人。
NSF 20世纪末预测:21世纪初,美国的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短缺45万~47万人;到2006年,将短缺67万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0年5月向国会提出了一项人才引进计划并得到国会批准:2001~2003年引进高科技人才将从每年11.5万人增加到19.6万人,10年内要从海外招揽100万名高新技术人才,还决定每年特批6000名外国著名科学家和高级科技人员径直到美国定居。
美国不仅进一步加强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育体系,而且还采取各种法规政策措施培育本国人才和网罗各国优秀人才,特别是争夺拔尖创新人才。例如教育方面对确有困难的大学生减免其家庭所得税;通过《国际教育法》加快和扩大了与外国交换留学生;留学生留学与移民方面根据本国的需要适时放宽移民条件及简化审批手续;按一定条件扩大奖学金发放面吸收各国优秀学生来美留学,学成后挽留他们在美定居。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3年的统计数字,59%的外国研究生得到了政府的财政资助,40%的研究生直接获得奖学金。NSF统计: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国移民科学家占22%;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35%出生在国外。
为了弥补高级信息技术(IT)人才不足,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放宽了对发放H-IB非移民短期工作签证的限制。H-IB的签发对象是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外国人才资源。按照美国原《移民法》的规定,每年度发放H-IB签证的限额为65000名。但到1998年鉴于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决定翌年和2000年将限额增加到115000名;2001年和2002年再进一步增至195000名(且不含受雇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外国人)。持H-IB签证的外国人主要在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供职,其中每年约有1/3是来自软件业十分发达的印度。其实目前75%的印度软件专家是在为美国工作。
2.欧盟争夺人才,紧步后尘
据欧盟21世纪初的一份调研报告,欧盟到2003年缺少约170万高级IT人员,伴随而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欧元。其中如英国IT部门每年有约5万个职位空缺,但英国国内每年相关的毕业生只有1.8万名。2000年10月,英国对外来移民的工作许可证制度进行了调整,重点是放宽对外国技术移民的法律限制。政府将鉴别人才的权力也下放到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科研机构等,让他们拥有签发工作许可证的特权。仅在2001年7月到2002年7月间,英国从国外引进的IT人才就达2.7万人。2003年1月28日英国政府开始实施高技术移民计划(HSMP),用于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是英国30年来首次放宽移民限制。英国技术移民没有职业限制,没有硬性语言要求,只要语言水平满足工作需要即可。
据英国Work Permits机构2002年的调查报告,英国目前在IT领域的紧缺人才包括系统分析、数据库管理、信息管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集成技术、各种智能软件技术等。英国官方还宣布到2005年使外国留学生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的25%。
据悉目前德国总共短缺各类科技人才150万人,高级IT人员缺少7.5万名。2000年4月,德国当局提出加速招聘外国IT人员的方案:实施“绿卡工程”,尽早完成百万名引进IT人员的特别签证。德国后来又在移民立法中增加了面向技术人才的积分制度,并开始实施“绿卡计划”,准备引入15万名专业人才,目标指向印度和中国。同时德国计划将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提高到20%。
法国、意大利等国也都在近年调整了人才国际竞争政策。例如,前苏联解体后,流入法国的航天科技人员就有数万之众。
3.日本争夺人才,紧锣密鼓
日本科技厅1990年11月的一项调查报告:如果日本GDP每年增长3%~4%,那么到2005年,将缺少从事R&D的高级人才30多万人,其国内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只能满足50%。21世纪头10年,日本将空缺200万甚至更多的科技人才岗位,特别是IT人才。21世纪初日本科技厅预测,到2005年,日本约缺少51万科技人才,尤其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材料、地球科学等领域。因此要采取强有力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比例提高到30%,并为此宣布招收10万名外国留学生的计划。由于IT人才不足,日本法务省放宽了原来对外国人的技术签证必须有10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条件限制。日本通过制定《外国科技人员招聘制度》等法规,大幅增加对外国专家的吸纳限额。日本政府曾表示,愿提供50亿美元,与美、英、德等科技领先国家合作研究“人类尖端”工程。1995年日本发表的科技白皮书强调,日本要建立与经济大国相适应的超一流科研中心。日本在广揽外籍人才方面有十分独到的措施,例如:提供优惠条件吸引留学生;通过购买、吞并外国企业,进而将其人才据为己有;在国外建立研究所来利用全球人才;对高技术人才高薪聘请并委以重任等。
4.加拿大争夺人才,不甘示弱
加拿大前不久推行政府雇员平等计划,要求公务员中的有色人种比例达到20%左右,以便在政府部门广泛吸纳人才。
加拿大国会公民暨移民常务委员会在其1997年对加拿大外来劳工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加拿大所急需的经验丰富的高技术人才在短期内无法通过国内市场得到解决,因此要满足短期和中长期内对IT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加速吸收外来人才进入加拿大。尽管加拿大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得不面对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作为被联合国承认的几个最适于居住的国家之一,加拿大对那些不是仅仅注重金钱,而是更关注事业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拔尖科技人才有着很强魅力。在吸引外国科技人才的政策中,除简化入境手续外,加拿大执行着人性化的移民政策,鼓励他们的配偶或家庭随同入境,并允许其配偶在加工作,这在各国移民政策中也是罕见的。为了缓解IT科技人才紧缺的状况,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人力资源发展部、工业部和软件人力资源委员会联合开展了一项小规模试验计划,以简化紧缺IT人才进入加拿大人才市场的流程,只要不对加拿大公民就业造成不利影响即可。目前这项试验计划已经获得差强人意的结果。
5.新加坡争夺人才,计深虑远
20世纪末以来,新加坡政府加强了引进外国人才的力度,认为必须到国外去招揽拔尖人才,才能保持国家的竞争力。1999年,新加坡政府在《21世纪人力报告》中提出,用退税等措施吸引外国人才,并放宽外籍科技人才居留和工作的限制。
鉴于其国内IT人才短缺,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吸引海外IT人才的政策和做法。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外投资,为海外IT人才创业提供方便,为有意来新的外国人提供一系列咨询和服务。为此建立了吸引国外科技人才的专门机构,在国外设立分支部门,建立专门网站。新加坡人力部和内政部公布了一系列方便外籍科技企业家创业的新措施。根据新规定,外籍科技企业家在创业初期可申请允许在新逗留至少半年的签证;设立公司后,外籍科技企业家可以申请工作签证,持证者可在新加坡逗留两年,更新签证后,可再逗留三年。其次,新加坡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优秀学生来新留学,以便为未来的人才需求做好准备。以前新加坡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占本地学生的10%,目前这一比例已上升为20%。
为了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现有的科技人才,新加坡政府决定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他们。例如为吸引华裔IT人才,新加坡有关部门建立了相关的机构和网站(如华文网人才服务中心及相关网站),目的在于吸引全球华裔IT人才到新加坡工作。为加强对IT人才的培养,新加坡学术界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发IT人才,新加坡信息通信发展局、国立大学与中国的10所名牌大学共同推动智力资源和IT人才资源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跟中国合作在苏州建立了中国-新加坡科技工业园区,在共同发展高新科技的同时,也有发现、培育高级科技人才的双重目的。新加坡海外科技人才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印度。新加坡为印度移民提供廉价住房,企业聘用印度科技人才,仅需3~4天就能通过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