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层次人才奇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要求:“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管理专家”;“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制度……”其中关于人才队伍建设,言下之意要大力培育高层次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就是说要着意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博古通今、能驾驭全局的党政人才;有高瞻远瞩胸怀的战略人才;科技领衔人才、学科带头人、覆盖多学科的系统科学综合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专家和高层次复合型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注意培育熟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层次跨学科专门人才。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指出,我国目前高层次人才总数不足5万人,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成为十分紧缺的人才资源。《中国人事报》2004年1月20日刊载记者胡超玲专访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刘宝英的文章,特别指明了任重道远的高层次人才开发目标:“争取到2010年,逐步形成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能够跻身国际前沿的科学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一批能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一批能够弘扬中华文明、具有较高造诣、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骨干作用的艺术家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分别对“十一五”和直到2020年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了部署。
目前,我国经济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国际环境,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反映在国际化人才竞争方面。谁拥有高素质人才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度地依赖高素质人才资源支撑。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模式、经营决策、资源配置、企业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素质、气质、风格、组织领导能力乃至与众不同的想像力、判断力、创新力、开创风险事业的魄力都能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树。像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北大方正已故的王选院士等,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典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杜拉克(Peter F。Drucker,1910~2005)在他所著《经营管理:工作、责任、实践》一书中,把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看作企业“最昂贵、最稀有、最基本的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盛衰。
企业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是否拥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的品德素质、创造性思维素质、跨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技术智能素质、身体素质等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2.技能型人才短缺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史无前例,不但高层次人才跟不上形势需求,技能型人才同样处于捉襟见肘的阶段。根据戴青森《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文化思考》《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第12期。一文提供的一些现实短缺状况,特在此提要钩玄如下:
1)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预测:到2010年,辽宁的高级技工人才将缺少40万人以上。这种高级技工后继无人的现象势将成为阻碍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
2)号称“皮衣之都”的浙江海宁市,拥有日产6万件皮衣的生产能力。由于高级技工短缺,每天至少流失100万美元的订单。素称“童装之都”的浙江织里镇许多企业家派人整天守候在车站附近,高价争夺外来的挡车工。当地各类技术职业学校里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修理、设备调试等紧俏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前就全被预订了。
3)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建的苏州科技工业园,10多年来引进以电子信息、机械和轻工等制造业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1300多家,但苏州每年中职类毕业生却满足不了技能型人才需求。前几年苏州市宣布最紧缺的5类人才是:数控机床操作技师、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现代农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其中仅数控技师就缺1万人。
4)2004年上半年,珠江三角洲需要60008名中级以上技工,但实际应聘的只有36088名。据劳动部门统计,广东省在“十五”期间,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口约达120万人。
戴青森进一步分析了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文化底蕴,正确地指出了目前造成技能型人才短缺的诸多负面因素。实际上由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宣教环节缺乏引导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化享乐价值观的潜移默化造成了整个社会忽视技术操作和智能型脑力-体力结合的能力培养;技工教育、培训机构招生生源下滑;相应的教育机构式微者多、关门大吉者众;技工培育在观念上与市场对接不够,培养的毕业生往往与市场需求相悖等。当前,这一突出问题近来已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了职业教育力度。但高级技能型人才通常更多地是在学习-实践-学习的反复成长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的。正如2006年6月上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示的:“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