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他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更进一步强调:“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事实上,无论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或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人才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所有竞争的形式和内涵都不可避免地表现为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从局部市场贸易行为一直到局部战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然而,说到底,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竞争!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通过直接反映人才数量状况的基础教育指标、学历指标、专门科技人才指标,对我国的人才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选择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4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从基础教育指数和学历指数看,我国在48个国家中都排在第45位,倒数第4,但科技人才指数则排在第24位,处于正中位置。综合起来,我国人才指数排在第37位,说明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针对国内的人才开发,胡锦涛同志又指出:“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就是说,国内的人才竞争也有待强化。
1.国内人才竞争激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之争是所有组织单位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这种竞争扩大到了各省、市、自治区的几乎所有单位,能否吸纳、吸引或加工培育出色的人才成为考核单位领导业绩的压卷指标。出现在企业间的人才竞争更是五花八门、花样翻新。有高薪延聘的,有万里求才的,有网上征才的,有登门求教的,有央人推荐的,有校内预约的,还有经济承诺的、事业发展的、生活条件的、感情投资的、关系驱动的,各种方式、方法,数不胜数,兼覆无遗。于是,更有了专门的论文和著作,如怎样留住人才之类。纵览各家之说,不无遗憾的是:大都就事论事,却很少从战略上夯实企业本身的基础,用企业蒸蒸日上的绩效和方兴未艾的科技开拓留住或吸引人才。有人做过一次有意义的统计比较:美国的新技术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而我国的同类企业寿命则不足8年。许多企业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一旦产品技术含量在市场上相形见绌而不得不退出市场的时候,也许就成为残酷的市场运作规律的牺牲品了。在这样的企业谋一枝栖的人才自然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临时观点,怎么能发挥人才潜质和把他留住呢?所以,人才竞争采取的手段固然纷纭杂沓,但允执其中的强势则是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盘,企业家自身的素质,企业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各高等院校的人才搜罗、踵事增华的培训、重金招徕的敦聘、善事利器的许诺、人才亲属的安排之类,不一而足。有的以百万元之巨恭候院士光临,只借名,不图果;有的专设基金,务求人才源源不断;有的联系国内外治学有成的专家教授,聘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讲座教授、访问学者、研究员。
2.人才竞争的时代特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自主创新和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无论企业、事业乃至政府职能部门都将置身于新的竞争环境,都将着力夯实基础和强化本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新形势下呈现哪些竞争特点?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4种。
1)知识和智力成为所有部门竞争的基础。当今世界正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入以知识为基础、以人才为中坚、以科技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的无边界性、无限积累和放大性、无形资产性和条件共享性,使得部门的竞争焦点聚集在知识和智力创新。新兴产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间的竞争表现得尤其突出。
2)企业间全方位竞争态势日益凸显。一方面竞争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竞争发展成为技术、品牌、营销方式、售后服务、反应速度、人才等的全面竞争;另一方面不但要面对同行业的强烈竞争,而且要面对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生产厂家、供应方和买方的竞争压力。
3)竞争的范围不断扩大。世界贸易自由化、金融活动全球化、生产跨国化、信息网络化、科教国际化,使得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无论是政府、企业和任何一个事业单位都可能面对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
4)竞争的主战场转向高新科技领域。与传统技术和产业相比,高新技术具有的显著特征是:(1)知识和信息量高度密集;(2)投入大、风险高、收益丰;(3)发展速度快,知识总是处于动态更新之中;(4)学科带动性和产业关联度强;(5)具有高度的战略重要性。于是,工业化国家和部分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并已成为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竞争的关键领域。为了追求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一面大幅度增加R&D经费投入,仅美国的R&D投入总额就超过日本、德国、英国相应投入的总和;一面大规模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引进和搜罗。前苏联解体后,被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挖走的高层次科技专家人才近10万人之多。
3.国家综合竞争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把评价世界竞争力的指标分成四大类:评价国民经济宏观运行水平的指标;评价政府政策对竞争力影响的政府效率;评价企业在创新、效益、社会责任方面的商务指标;评价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硬件设施、科技手段、人力资源的基础指标。从《世界竞争力年鉴(2004)》综述报告可知,中国大陆整体的竞争力2004年比2003年排名提前了5位(2003年排名29位,2004年排名24位),但2005年的报告发现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又从2004年的24位下降到31位。科技、金融和教育是提升竞争力的驱动力,偏偏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处于弱势。归根结底,是人才短缺惹的祸。要解决这一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得把在培育、选拔、开发、管理人才中的竞争机制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提上各级领导、各级政府、各个组织、各个企业的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