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如树,人生如季。四季更替,周而复始。树木在春天出现生机,夏天开始繁茂,秋天落叶飘零,而在冬天显现干枯。相应地,人体生命也在岁月的更替轮回中呈现出强弱盛衰的变化。生命的自然规律无法逆转,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中医文化,选对科学的方法,从细节之处调养脾胃。
养护脾胃,遵从生命运程的节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能使人健康地活着,但也能使人得病,还能用来治病。但因为饮食习惯等诸多原因,人们对于身边的“细节”却减少顾及,也正是这样,健康就如蚁穴之堤,长期下去则“百病缠身”。中医认为,饮食不仅讲营养成分,更讲饮食文化;既讲现代营养学知识,更讲传统的饮食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养护脾胃,从饮食中得到健康。
三餐要吃好,为健康铺垫基石
关于饮食,民间有句谚语:“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事实上呢?试看那些上班族、减肥族、慵懒族、夜猫族及网络迷恋者,有几人能坚持吃上营养合理的一日三餐,尤其是早餐?即使有一部分人有早餐意识,多数也是在公交进站的时候还在倒那最后几滴奶,抑或是把头埋在塑料袋里狠吃那几口烧饼或包子。中午该吃饱的时候,很多人一个苹果一份盒饭就打发了,而在晚上该吃少的时候,却补偿性地变成了“吃得饱,吃得好”,有时还会有加餐,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乾坤大颠倒”。这不是往健康伤口上撒盐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吃得比过去好,反而身体没有过去好,还这病那病的总也没完没了的原因所在。
其实,关于三餐安排,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得到解释,即子午流注的理论。通俗点说就是时辰养生。人体脏腑的运动需要气血的灌注作为动力。根据子午流注的理论,气血在各脏腑的流注是有规律的,血液流注到某个脏腑时,其功能就旺盛。所以,每个时辰都应该有每个时辰不同的养生方法。从早到晚来看,辰时(7点至9点)足阳明(胃)经旺;巳时(9点至11点)足太阳(脾)经旺,这个时候脾胃当令,即早上是脾胃功能最旺盛的时候,自然该吃得好;午时(11点至13点)手厥阴(心)经旺,这个时候是心功能旺盛的时候,心主火,心火旺则胃热,胃热易消谷善饥,因此要吃饱。午时过后,逐渐阳虚阴盛,到达子时至阴极。阳主动,阴主静。而且朝九晚五的人们,往往吃饭都是在酉时和戌时,而这两个时辰,一个是酉时(17点至19点)足少阴(肾)经旺,一个是戌时(19点至21点)手厥阴(心包)经旺,所以,不说一天吃两顿饭,但晚上脾胃消化功能低下之时,至少应吃少,吃多了肯定难以消化。
那么,三餐安排如何要点呢?
早餐
吃早餐的黄金时间应选在7~9点,因为这时候是胃经当令的时间,如果上午9点之前没有吃早饭,那么到9~11点脾经当令时,脾就只能空运转了,因为它没有东西可以运送到人体五脏,这时人就会感觉到头晕了。因此吃早点是有益健康的。早饭要吃好,并不是说要我们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而是要吃得舒心,吃得营养丰富,最好要包括谷类、肉类、奶及奶制品、蔬菜与水果等。吃早餐还应该吃“热食”,凉的东西下肚照样不能很好的保护“胃气”。这是因为夜间的阴气未除,大地温度尚未回升。体内的肌肉、神经及血管都还呈现收缩的状态,假如这时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流更加不顺。
当然,一向不习惯吃早餐的人,恐怕无法马上适应过来而冲进厨房去为自己准备丰盛的早餐,那么就从烤面包加温咖啡或是煎饼加乳酪、牛奶、香蕉之类简单的早餐开始吧!等养成吃早餐的习惯之后,再慢慢开始设计属于你自己的营养均衡的早餐吧!
午餐
对于那些不吃早餐的人来说,上午忙了半天了也该饿了,午餐一定要吃饱,好好补充一下油水,好好安慰一下自己的胃。当然,午餐吃饱”不是让吃得过饱,而是要吃八分饱为宜,在定量的同时,还要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如多吃蛋白质、胆碱含量高的肉类、禽类、鱼类、蛋类、豆制品等,因为这类食物能健脑益智,对促进理解和记忆功能有很大帮助。午餐最好在下午1点以前吃完,因为下午1~3点是小肠经当令,是护养小肠的最佳时段。如果在未时之前吃完午餐,可以在小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质都吸收进人体。此外,午餐前要喝些汤,这样可以很好地调摄胃气。
晚餐
吃晚餐的最佳时间是在下午5~7点,不可太晚,否则就会导致“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不可吃得过好,还不宜吃辛辣热性的东西,如葱、蒜、姜、胡荽等蔬菜。因为“辛气归目”,这些辛辣食品将不利于人的眼睛。晚餐总的原则是宜少不宜多,可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如汤粥类的食品,辅以一些小菜,既清淡爽口、营养丰富,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还不会增加胃肠的负担。
或许有的人还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中医还说“胃不安夜不眠”,我下午五六点钟吃饭,到晚上早就饿了,太晚睡觉如果肚子饿就会失眠。这理由正当吗?非也。若是太晚吃饭甚至吃夜宵,由于气血主要灌注胆、肝、肺、大肠经脉,脾胃的消化功能低下,特别是脾的升清降浊功能低下,产生的血就比较混浊。这就容易肥胖,三酰甘油就会升高,易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痛风病。一句话,晚上吃太多消化不了。
总而言之,三餐吃好,才能为我们的脾胃及身体健康夯实根基,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更快乐。
饭前先喝汤,护养脾胃一处方
常言道:“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是因为,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几口汤(或进一点水),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吃饭间,中途不时进点汤水也是有益的。因为这有助于食物的稀释和搅拌,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若饭前不喝汤,吃饭时也不进汤水,则饭后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状,这时才喝水,反而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所以,有营养学家认为,养成饭前或吃饭时不断进点汤水的习惯,可以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同时发现,那些常喝各种汤、牛奶和豆浆的人,消化道也最易保持健康状态。
如果吃饭时将干饭或硬馍泡汤吃却不同了。因为我们咀嚼食物,不但要嚼碎食物,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湿润,而唾液会由不断的咀嚼产生,唾液中有许多消化酶,并有帮助消化吸收及解毒等的生理功能,对健康十分有益。而汤泡饭由于饱含水分,松软易吞,人们往往懒于咀嚼,未经唾液的消化过程便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这就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日子一久,就容易导致胃病的发作。所以,不宜常吃汤泡饭。
当然,饭前喝汤有益健康,并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要因人而异,也要掌握进汤时间;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而早餐前可适当多些,因为一夜睡眠后,人体水分损失较多。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总之,进汤以胃部舒适为度,饭前饭后切忌“狂饮”。
杂粮加素食,中医食方养脾胃
就饮食文化来看,中西方差异很大。西餐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饮食的精良,是一种类似“工业革命”般的技术锻造而成的,是一种缺少根基而突然降临餐桌的东西。比如,很多人喜欢吃快餐,而且对于喜欢“洋气”的人更是将“西餐”看成了一种抬升自己生活品味的标志行为。其实,“洋快餐”的特点不仅能用“快”来概括,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洋快餐”还具有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三低(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的特点。如果一日三餐都吃快餐,粗略估算一下,总热量摄入可达3005千卡,远高于中年男性2700千卡和中年女性2000千卡的热量每日需要值。看来,西餐的安全隐患跟很多人吃西餐的激情一样,或许有点过“高”了。
而中国人的饮食里大多都有一种丰富的内涵在其中,而且浸染在五千年文明的大染缸里,有一种大浪淘沙的沉积。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说法不一,多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五果”就包括咱们吃的那些桃、李、栗、杏、枣,这都是果;“五畜”就是咱们吃的肉,猪肉、羊肉、牛肉、狗肉、鸡肉,这就是五畜,益就是补益的意思;“五菜”就是咱们吃的那些蔬菜,各式各样的蔬菜,它们都能起到补益脾胃,益寿延年的作用。
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有意思,它对“多吃蔬菜少吃荤”特别讲究。这一点从文字本身的含义既可看出。我们看蔬菜的“蔬”,草字头底下是个疏通的“疏”字,寓意就是它有疏通气血的作用。再看那荤菜的“荤”字,和“晕”字相通,也就是越吃脑袋越糊涂。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血管里流的血像清水,现在吃那么多东西以后,代谢不出去,血管里的血就成了被污垢和河泥淤积的浑水了。就像几十年前的河水,清清可见河床,但你现在再看那一条条的河,不愿再看了:脏、臭、废物堆积。那我们想想,这种现象出现在我们的血管里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对于养脾胃而言,自古就有“鱼生火,肉生痰”之说,就是鱼和肉本来都可以吃,但是一定要有节制,它只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不能把它天天当做粮食吃。
温馨提醒
营养学要求,食物热量理想的构成比应当是: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来自脂肪,12%~15%来自蛋白质。另外,还要求低钠(每人每天约7克食盐)、低糖和高膳食纤维(每人每天约25克)。
咖啡别多饮,健康品味利养生
很多白领人士热衷于喝咖啡。在喝咖啡的时候,她们有一种调理生活、把玩世态的感觉,进而将其看作了一种生活的品位。不怕得罪你,很多咖啡的喝法看上去好像是在体验生活,其实,细究起来,享受咖啡的往往还是嘴巴。身体不仅没有享受,一定程度上还在做着“舍命陪君子”的事情。
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咖啡对白领健康的影响到底如何呢?请看下面为你做的一个简单的罗列和说明:
危害一:增加心肌梗塞率
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医学家们通过对858例45~69岁首次患心肌梗塞的妇女和858例从未患过心肌梗塞的妇女进行了为期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每日饮5杯或更多的咖啡,可使妇女患心肌梗塞的危险增加70%,而且危险性随着饮咖啡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咖啡是当今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一种饮料,正是从这样的量中,我们看到了咖啡对人健康危害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危害二:引起糖尿病
芬兰和美国是消费咖啡最多的国家,通过对这两个国家国人的体制检测发现,糖尿病人明显高于其他摄取咖啡较少的国家。而且有点同比的意思,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人口基数仅为美国人口几十分之一的芬兰,由于其咖啡消费量居世界之首,所以,该国的糖尿病患者也居世界之首。在对其他北欧国家的咖啡消费量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调查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而且从反面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咖啡消费量在世界上是最少的,糖尿病患者也相应的最少。
危害三:引起骨质疏松症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喝咖啡的数量每天超过了2杯,而又很少摄入牛奶的话,不管年龄、肥胖程度如何,其髋骨、脊椎的骨密度都会降低,且降低的程度与习惯延续的时间长短和饮用量的多少有关。这是因为在引用咖啡的时候,咖啡中的咖啡因会通过尿液带走一部分钙质,从而导致结合钙的分解,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除了这些共性之外,一项针对妇女的特别调查表明,大量饮食咖啡还会引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所以,尽管近年来,饮用咖啡的人数日趋增加,而且这些人的组成中,有许多企业家、商人、公关人士及新潮人士,明显带有知识性的成分,但这并非就说明这东西好,就好像我们说并非贵的东西就适合你一样。由此,饮用咖啡应从健康出发,科学饮用。
那么该如何科学地饮用咖啡呢?
首先,拿你的习惯开刀。有的人就要说了,习惯是说改就能改的吗?当然,我们也知道好习惯之所以能让人受益一生,就是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好像将人体引上了正轨一样,一路驰骋就可以信马由缰而享受健康人生。那么,坏习惯怎么调整呢?用老百姓的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要树立一种“细水长流”的咖啡饮用观,既然是品的东西,就不可跟豪爽大汉喝啤酒一样,三两口就干个精光,慢慢来,尽可能少喝点。慢慢地,对咖啡的饮用达到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
其次,选好时间保持好量。咖啡是饮料,但并非是像随时端起来就可以喝的水一样。研究表明,餐后饮用咖啡,对于胃液的分泌会起到促进的作用,自然可以帮助消化。所以,建议在餐后喝咖啡;从量的角度来看,一天以两杯为宜。
再次,咖啡混着喝。所谓的混着喝,并非是没有谱的,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毕竟咖啡只是一种饮料。怎么搭配呢?针对咖啡的危害,人体需要做的一方面工作就是补充维生素A。所以,最好在喝咖啡时搭配吃些奶油点心、奶酪、蛋、人造黄油、胡萝卜或绿叶菜等;喝咖啡最为普遍的一个习惯就是放糖。放糖也有讲究,因为红糖里含蔗糖最少,白糖的成分最主要的就是蔗糖,而蔗糖含有能使胰脏疲劳的成分。此外,白糖产热量也高,例如两汤匙白糖,约有8克重,能产生28大卡热量,而红糖相对较低,而且还属碱性食品,所以喝咖啡最好放红糖,有益身体。还有一种混搭的方法就是,喝咖啡放些牛奶或奶油,这样可以保护胃壁,免遭咖啡因之害。
此外,从喝咖啡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的角度出发,喝咖啡还需要你适量补钙。一般而言,喝两杯咖啡将损失约15毫克的钙。所以,喝两杯咖啡后,最好适量摄入一些豆类、芝麻、虾皮、海带和黄花菜之类的含钙食物,以维持身体需要。
饮酒伤脾胃,戒除酒瘾有良方
古语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酒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其实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厥论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