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在故乡吸干了母亲的奶水
然后把汗水洒在远离母亲的土地上
游子无家家使游子落泪又使游子感激
游子是野花在凄风苦雨中长大
本书名为《从五十岁开始》,并不是说五十岁之前没开始,而是说经过此前几十年的铺垫,从50岁开始用电脑办公了。可以自己打字、打印、上网浏览,可以进BBS发帖、灌水,收发电子邮件、使用U盘随身携带电子文本,可以自己驾车外出等等。电脑改变生活,开始一种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这辑的内容是学习电脑之初所写,发表在小兴安岭论坛和网易上的大部分帖子。倾诉的对象是大众,内容是公开的,以诉说思乡之情,回忆过去的林区生活为主题以及即兴所写的一些东西,虽文笔尚显稚嫩却是原生态绿色食品。
感谢您能耐心翻阅每一页!
家乡有棵老柳树
我的家乡在小兴安岭南麓,一个森铁工人聚居,叫“二十一”的地方。早年时候家乡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流淌于家与小学校之间。冬季里河面结冻可以滑冰,夏季河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成群的小鱼儿,在没脚踝深的水里畅游。
小河上有一架木桥,可以通行四套的马车,桥边有一棵柳树。从我记事儿时起,认识它时,那柳树的胸径就有洗脸盆那么粗,常有飞禽在树上歇脚,那意境现在想来颇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每到夏季树冠成荫,总有成群的孩子,在河里、桥边、树上树下地玩耍。小河、木桥、柳树给了我童年无穷的乐趣和欢笑。
在我十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老天爷刮着大风下着暴雨,振聋发聩的霹雷一个接着一个,一道道闪电把夜空照得刷白,那雨下得好大呀!第二天上学路过木桥时,发现那棵柳树已经被霹雷击中,顺着树干劈成二爿。较小的那一半已经从树干的根部折断,半扇树干和半个树冠悄无声息地躺在地上;比较大的那半还在那儿站立着。劈开的伤口处,看到了白花花的鲜树芯。那情景看了让人发憷。我虽然还是一个孩子,但在心里想,柳树一定很痛,肯定是活不成了。然而,那柳树仍然坚强地站立着,顽强地活着。在以后的日子里,残存的树皮渐渐地从树干两侧生长出痂,一点一点地向创面处包裹过来,不过三四年时间那伤口竟神奇地愈合了。柳树依然欣欣向荣、枝繁叶茂。
然而,又一次灾难降临了。同样的夜晚,同样的霹雷夹着闪电,柳树的一枝有大碗口粗的上肢被雷击断了。清晨,半截枝干连着树冠静静地躺在地上,半空中裸露着不规则白茬的断面,突兀地在树干上朝天矗立。好像在诉说、在声讨、在质问:老天爷!我奉你之命,在此看河护桥,不敢有半点差错,你却为何待我如此刻薄?
虽然经过两次难以承受的劫难,但柳树以其惊人的生命力自愈了创伤,几年后仍然是树荫如盖的柳树,春风得意、生机盎然的活着。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童已经年过半百,当年的小河已经干涸,木桥也早已经不复存在,只有春风依旧、夕阳依旧、婆娑摇曳的柳树依旧。
柳树下不再有孩童们玩耍,取而代之的是,经常有人在柳树上挂红布、贴桃符;在柳树下放置各式各样的祭品;向柳树叩拜。虔诚地为自己祈祷、为至亲挚爱的人祈祷;也为柳树卓尔不群的风采和超凡入圣的境界祈祷。
世上有无数的柳树,人们为什么单给这一棵柳树烧香磕头?
因为它那奇异的经历,顽强的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今天迎风傲立、枝叶丰茂、功德圆满的结果,是其他柳树无法与之相比地。它已经不再是平常的柳树,而是一尊蕴含着无限生命力、能保佑平安、避凶驱邪、难寻少见、神通天地的“霹雳树”。人们对它崇敬有加,将它奉若神明。
是老天爷的发难、折磨和摧残成就了柳树,使它的生命历程发挥得淋漓尽致、精彩之极。到今天成为受人们膜拜、不同寻常的“老柳树”。如此说来,应当感谢老天爷对柳树的厚爱。
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可能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但是,有哪一个可以和老柳树的遭遇相比?寻常的柳树,且能如此与命运抗争,历练到如此境界修得正果。那么,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呐?“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十多年了,一个人在辽南、在渤海之滨流浪,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家乡那棵老柳树。
『本文仅代表作者\[岳先生\]的观点,版权属作者与小兴安岭论坛共同所有』
标题:Re: 家乡有棵老柳树[回帖]
好!事实上,柳,的确十分顽强。不是听说过倒插柳也能成活吗。还有人用柳树来夹杖子(篱笆)的,没有根须的一根柳枝随便插入土里便能生根发芽。柳树的精神值得敬佩和赞颂。希望在他乡的故乡人,都能像那生生不息的柳树一样,在你们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枝,吐绿~~~扎根异乡,心系家乡。[阡陌]
Re:一种苍凉的相思像故乡一样在飞翔!感觉很好![张宝君]
Re:杨柳岸晓风残月~~[蓝湖有梦]
Re:它疼不疼,它怎样让伤口愈合的,中间经历怎样的煎熬,谁都体会不到。修的正果的固然值得尊敬,可真正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是它忍痛的过程和疗伤的能力。[飞花逝梦]
Re:生命无价,在于它的坚持,生命可贵也在于它的坚持。柳树如是,学会尊重生命,人更应该有更深的体会![飞花逝梦]切入的视角很独特。[那夜烟火]
Re:相思是一粒种,落叶总要归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心永恒]
(以下略)
难 忘 家 乡
伊春市双子河,在1970年之前是林业部的实验局,许多林业生产的先进经验,从这里推广到全国整个林业系统,很是有名。我就出生在那里,是我永生怀念着的家乡。
在家乡我读完小学、中学,又从一个上山“知青”一步一步熬到工厂里的八级技工,这中间还用三年的业余时间学完了大专函授。自以为有几个可以谋生活的把戏“藏利器于身”,便有了不安分之心。到1992年,邓老人家南方讲话,号召要“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举国上下再次掀起改革大潮之机,才借着大潮中的一股激流子,离开了我生活了38年的家乡。
到辽南半岛安家落户,做了一个浪迹渤海湾的浮云游子。
离开家乡那会儿,林区经济危困已经显露,我所在的工厂已经开始“砸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砸的是人心惶惶。我当时以为走得潇洒,走得坚决,没有什么留恋。就想尽快离开这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看不到前程,还总能整“景”的林业局。
真的到了外面,全不是想的那么回事。暮色苍茫的时候,一个人一想起自己曾经徒步走过双子河境内的每一座山,曾经栽过那么多的小树,仿佛林海松涛和着森林小火车的汽笛声就在耳畔,心底的眼泪就不知不觉地流出来了。那肥沃的黑土地里,有我的根,才知道自己真真切切地离不开那养育我的家乡。有这38年的经历,我真切地知道我存在、我充实、我活着。
现在想来,家乡是一个很适宜普通人过日子的地方,大部分人依靠工资收入,基本没有生存的压力。物产丰富,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业余时间,在园田地里种点豆角、玉米、土豆之类的农作物,略微侍弄就等待收获了,至少解决半年的吃菜问题。不需要很高的收入,只要勤勤恳恳不惜力气,就可以有过得去的生活。
闲暇时,走在林业局那不算宽也不算窄,人流不多也不少的街道,竟会有半数熟悉的面孔,在当时不觉得什么。只有离开家乡后,一个人走在城市的大街上,看不到一张熟悉的脸,没有人和你点头、打招呼,也没有人知道你是谁的时候,才会知道在家乡那是一种多么难以形容的美好感觉,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享受。
再有让人难忘的,就是家乡人的热情、豪爽、和好客。不论你是林场(山上)的到林业局(山下)来,还是林业局的到林场去,熟人见面不用很深的交情,就会请你到家做客,你若推辞,地主一方会拽住你不放非去不可。即便在饭店里,也会经常看到喝的一塌糊涂的几个哥们,撕撕巴巴、抢着付账的场面。出来这些年从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便常有饭局应酬,很少看到这种场面,即便偶尔看到也大多数是从家乡出来的人。这里饭店的生意也是格外红火,但是,每个饭局谁做东,落座之前就有定数了。
从双子河南行17公里,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伊春。南北两山之间的开阔地带便是市区,一条“伊春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区,于城东与汤旺河相汇,可谓有山有水。不是很喧嚣,也不是很寂寞,商业比较发达,没有工业污染,是一座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秀美林都。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去了一趟山西,从大连到太原近1,800公里的铁路沿途,竟然看不到一条清澈的河流,更多的是叫不出名的干涸的河道。名胜晋祠中曾经“溉汾西千顷田”,有200万年历史的汾水源头“难老泉”已经从1996年开始,依靠人工循环水系统,维持旅游景观的门面;汾河也已经断流,憋着一潭死水。看到这些更激起我对家乡那清澈见底,常年流淌不息,与铁路线结伴,蜿蜒穿行于葱茏叠翠的群山之间的汤旺河水无比思念。
CCTV有一则广告:拍卖现场最贵的东西是一钵新鲜空气。每次看到这里我就想:人类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这一钵空气一定出产于我的家乡 。
家乡,永远的怀念。那是我“吸干了母亲的奶水”长大成人的地方,山水之间洒有我年轻时汗水的地方。是我记忆中永远不能忘却的故园!
『本文仅代表作者\[岳先生\]的观点,版权属作者与小兴安岭论坛共同所有』
标题:Re: 难忘家乡[回帖]
Re: 一个有情人,一篇动情的文章,加上深厚的文字,果然是精华帖子![龙情]
Re:我是伊春市里的,飘在苏州几年了,天堂呀,可是却看不到一条清澈的水流,真的很想念家乡的北河…[放飞心事]
Re:很是悲哀呀,伊春昔日美丽清澈的伊春河,现在也给污染的像一个臭水坑了。岳先生这篇文章要成纪念文了。
呜~~~~~[松树子]
(下略)
辽南立冬的景致
《易》曰:日往则月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
今天是甲申年、农历九月二十五日,节气,立冬。按理说已经进入冬季。看天气预报伊春已是零下15度,在正常年景下,家乡应该已经下雪,举目远眺,四处皆白,人们穿上过冬的棉衣服了。想起自己在家乡的时候,是属于“傻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那种人,每年到这个时候还不穿棉衣服,硬挺着练习“秋冻”的本领。
辽南的初冬,酷似小兴安岭深秋时的景致。往远看漫山的刺槐树,叶子刚刚泛起微黄,相间有绿色的柏树。这里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爬藤,生长在没有树的荒山上或公路边,夏季里它吸附着劈山公路切方处的峭壁攀爬而上,以它那肥大的绿叶遮挡赤裸光秃的石壁,看到的是一码的绿色。现在,这种植物的叶子竟然变成大红的颜色,弯弯曲曲、互相交错的主径和支蔓,形成多姿多彩的各种图案,十分清楚地挂在峭壁上,煞是好看。
市区里,街道两旁古老的银杏树开始凋谢,那扇形的叶子翩翩而下,洒落一地金黄;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如盖的树冠还是绿色,却也有了一点倦怠的样子,在这初冬的瑟瑟风中摇曳。没有了“知了”的聒噪,让喧嚣的城市多了几分清静;“芊芊小草,踏之何忍”的人工绿地,因为都是进口的耐寒品种,还是那么鲜嫩。街边花农卖的各种菊花儿,有的花团锦簇像绣球;有的飞流直下如瀑布;有的好似金丝银线直来直去,那姣好的样子十分神奇,风姿绰约开得正艳。但是,这么多的品种,人们欣赏它的美丽,却没有人能叫出每一种菊花儿的品种或名字。仔细思量,看一朵花儿,赏心悦目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何必去琢磨它“姓氏名谁”。如同看到漂亮的美眉,谁要是不知深浅,贪婪地去打听少女的芳名,这人脑子一定有毛病。
每年这个季节,各个单位都要买上几十盆各式的菊花儿,摆放在办公楼的门厅里,来宾一进门,就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着菊花儿的芳香,领受到一种优雅的感觉。自己侍弄的三盆菊花,开得谁见了谁说好。观赏自己栽培的花儿,有一种成就感,与看买的花儿心情就是不一样。
手头上总有代理别人办的事情。是为了生活,或者说是为了挣钱,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工作。每天都在赶路程。或乘巴士或打的士,往返于市区与城镇之间。行进在沈大高速公路上,新竣工的双向八车道路面,视野开阔,颇为大气、壮观。各种电子指示标志熠熠闪烁、十分醒目,无愧于“神州第一路”的美誉。上、下行路线中间的绿化带,是郁郁葱茏的常绿灌木,飞驰之间极目远眺,辽南立冬时节的景致,仿佛是小兴安岭深秋时节五花山的意境。看到这些,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也是这个季节,看到这景致便“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这个地方,倏忽间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二年。这里有我的安居之所、我现在的家;有我的用武之地、我能做的事。这里没有黑土地,全是黄土。但是,什么作物都生长,可谓物产丰富。出产的苹果更是非常著名,谋生活不是很难。至少可以凭能力、凭本事赚钱。
伟大领袖毛主席有诗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看老百姓也是一样。好儿女志在四方。神州华夏,哪里有施展发挥才能的空间,能安安稳稳地过平常人家日子,哪里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