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列奥自信满满:“我的实力足以与这个城市任何人硬拼,除了你,汤米。”汤米信誓旦旦:“你信任过我,从未损失过什么,你这一次也得相信我才行……相信我,否则你吃了亏活该。”这该是何等的……骄纵。于是乎,一个单枪匹马,不抛弃不放弃;一个波澜不惊,“我信!”汤米获胜的关键,就是列奥的相信:不管汤米的手段多离经叛道,反正有列奥最后接着呢。遥想那么多睡过大嫂的亡魂,列奥和汤米真无愧妻子如衣服兄弟是手足。并且,汤米最终把江山和美女当礼物送给列奥,自己却不分享胜利果实,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相较于获胜派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倒霉派就是彻彻底底的反面教材了。
艾迪·丹也有相当于汤米的地位,也同样耿耿忠心,他的老大凯斯珀却觊觎起别人来。不能够坚守“我信”,所以汤米三挑拨两挑拨,满口友谊与道德的凯斯珀不仅对旧属的忠诚动摇了,还急于向新宠表态,你看,艾迪·丹说要杀你,我却认为这不仁义。
所以有人说,几乎完全不知道他们在为什么争斗,只是一点点的猜疑,“他可能在背叛我”,“他似乎在挑衅我”,就可以马上痛下杀手,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再在头上补上一枪。
很多对《米勒的十字路口》的介绍,都说这是一对好友为一个女人反目为仇的故事。恰恰相反,这是《朱尔与吉姆》的解构版。
汤米对维娜这个准“老大的女人”只是迷恋或某种偷情。汤米诚恳地告诫列奥:“如果维娜真那么好,你不会凌晨四点到处找她。”他想利用这个桃色事件来刺激自己的老大,进而达成被逐出帮派琵琶别抱的动机。
影片中有一处空灵的长镜头,汤米给维娜讲自己做的一个帽子被吹走的梦,维娜希望帽子能变成某种美好的东西——在爱幻想的女性看来,那美好或许就是爱情。可汤米彻底掐灭了维娜的粉红色的肥皂泡泡,板起脸说没有比追赶被风吹走的帽子更荒谬的了,并且,帽子只是帽子而已。
当一切尘埃落定,三人出席伯尼葬礼时,列奥被汤米的重整河山所感动,掏心窝子表示可以把维娜拱手相让。而之前有关帽子的言不由衷的台词恰好暗示了汤米的立场:他玩命地为列奥清除异己,但拒绝回到列奥身边。那顶他无比重视却止步追随的帽子,似乎象征对朋友仁至义尽却刻意保持距离的矛盾。帽子只是帽子,“第二人”就只是“第二人”,有些雷池可以跃,有些雷池坚决不能跃。这也预示了汤米最终的选择。所以,维娜抛下二人,独自驱车离开,姑且算作她对身不由己的报复。
通篇下来,汤米独自按计划收拾烂摊子,恭迎列奥重新上位,这般舍你其谁的架势,我们当然还可以认为,汤米在身体上背叛了列奥,却在情感上一直忠贞。这种暗地里为朋友两肋插刀死不足惜,在张彻的武侠片和吴宇森的黑帮片中,一直源远流长。
科恩兄弟一贯会讲故事,而且擅长在寻常类型里制造夸张却确有其实的噱头。这个故事就像薄冰下的湍流,在看似平淡实则险象环生的对话里起承转合。相比较有动听歌曲的《嗨!老兄你去哪?》和搞死一堆大明星的《阅后即焚》等等明显有科恩兄弟标签的影片,《米勒的十字路口》虽然在人物塑造上饱有科恩电影中常见的那些品性——不可思议的愚蠢、怯懦、贪婪、残忍,但这部比较早期的作品还是呈现出一种不常见的……闷骚气质。
这大概归结于饰演沉着冷静心思缜密的汤米的加布里埃尔·伯恩有张酷似艾尔·帕西诺的脸,而维娜则像黑色电影女王劳伦·巴考尔。黑帮电影,要么侧重兄弟情义,要么流行无间卧底,总之就是盗亦有道。在《米勒的十字路口》里,这些元素一律被科恩消解又重构。
2009年9月28日
刊于2009年420期《看电影》
庶民的胜利——《建党伟业》
大院终于在七七这日放映《建党伟业》,扬眉吐气。遂再观赏一遍。
之前按捺不住看过几篇观后感,甚至正经百八的影评。没有先入为主。有说影片回避了大政治只呈现出革命小细节,只见空中楼阁的“伟”。也有人津津乐道于史料的挖掘再现,诸如陈其美主使刺杀宋教仁、蒋中正易装行刺陶成章、南湖开会之前的大东旅店殉情案。
由于熬了一年之久参与某文献纪录片脚本,遵旨去其精华取其糟粕,极尽迂回之能事,修改到窒息,勉成其一。乃深深感到,如此题材,如何驾驭,非创作者原意,实当下之画地为牢,之心领神会,之必要呈现耳。
易言之,《建党伟业》经默许而绑架了党,向观众索讨八亿,自然拈三撮四掂量,哪些噱头更可以吸引眼球。
所以,较真于历史还原,还不如变成大漠里的艾马舒伯爵那般严重的历史虚无者。尽信书,徒增笑。
比起《建国大业》把时间压缩在一年内,跨度十年风云的《建党伟业》,每一事件单拉出来都该是凤凰大视野的重磅专题,不得不依赖于几条明线和暗线穿插。北洋派之革新与复辟,国民党之脱胎与改组,军阀之割据鏊兵,文化之新旧争锋,京津之学生运动,腹地之发动农工,旅欧之前赴后继,民众之凋敝与生机,浮光掠影,点到为止,也失了焦距。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不过是母腹的又一次阵痛,自然而然,没有带着光环便呱呱落地。
这也许又是最神圣的平凡。好似伯利恒有无数的新生儿,唯一马棚中降生了基督。
影片种种,只说趣味,不谈坐标。
如何表现羽翼未丰的“常校长”(网络以讹传讹调侃蒋介石/常凯申的称谓)呢?在张骞主持的沪军会议上,陶成章浑身绑了炸药雷管,要挟欲上位当都督的陈其美。而张震同学的蒋中正则奉献了他的“眼技”。刺杀的水平实不敢恭维,破绽太多,但对于之后常校长那有些根深蒂固的大披风白手套的拉风扮相,这最是当年的一跳一踢抬手一枪……倒并没有体现出过硬的军人素质,甚至不如《天堂口》中的职业杀手。虽然行刺成功,若与战场上的朱德一比,高下立现。
再来,就是经由陈其美介绍可以在孙总理左右行走了。孙总理在向于右任抱怨,暗示什么呢?——没有枪可指挥的政党,只是个花架子而已。彼时离中正当上校长甚远,但“眼技派”张震同学在背景里若有所思。联想到其人由黄埔抓住几支枪杆子,继而在今后的十几年内成为老大民国的实权boss,如此看来,常校长的每次出场都可谓点睛之笔。
而或许,在片尾字幕上“特别鸣谢”张震,只是对张震“眼技”的肯定。既然没在影片里烙上常校长的大名,说明那很帅很英挺的灰制服,不一定是“千古完人空一格”,所以不要太一厢情愿。
毛润之的镜头感太好,是说,对镜头的感知。这或许是暗示,即使蜗居一隅,“太祖”也与生俱来拥有掌控话语权的能力。《建党伟业》中,年轻毛润之的确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书记员的作用,思考,记录,掉书袋,反复求证。在录音中,我们已经熟悉的“人民万岁”是尖细的湘潭口音,而刘烨的北方气质和男性化的嗓音,平添了毛润之的登基预言。
也难怪,初出茅庐的润之哥哥的见识已经比我党主创元老更先进超凡了。传说中,专门“克”灵龟转世常校长的,只能是男生女相的湖南毛润之啊。
但那都太遥远。
杨开慧的身姿则仅仅放在少女的娇俏上。很难想象其后身陷囹圄,革命和情爱融为一体,对党对“润之哥哥”无限忠贞。嗯,此时,我党尚未创建。
袁世凯脱不了黑道老大范儿,一副我不当大哥好多年的惆怅。
柳云龙的蒋百里,也算形神兼备。没人能把蒋百里的文武昆乱不挡,流利地说着拗口的上古祭天专有名词,站姿比总统府里的官窑花瓶还漂亮,表现得更到位了。
蔡松坡似不应该是刘德华那种矬子。瞎子都能看出来逗蛐蛐是假韬光养晦。至于“已许国,再难许卿”,我们懂的,将军尚能饭矣。
恰好四月里来刚拜谒过云南讲武堂。这里走出了高山流水的松坡将军与红军之父。虽然黄埔很拽很牛叉,但理论家蒋百里和实干家朱德都不是黄埔出身,更遑论我钦佩的若干西北军诸将——又跑题了。
滇军朱德跟书生吴佩孚一动一静。对垒时恰恰活现了评书鼓词中的两军交战来者何人宝刀不斩无名小卒的桥段。但战场宏观仍然停留在局部的人仰马翻,而没有认真的短兵相接。只是苦了那些马儿。
朱德那矫健身手,拉动枪栓连连毙敌如水银泻地,不由不让人想起龙文章,神枪手龙乌鸦。遥想二七年南昌起义我军若只如初建,朱老总就能够吃威望的老本了。诚不我欺。
好的细节是,混战双方的绑腿与布鞋之间都是一截赤脚。
张勋其实是满畅快的。敢管大佬林森叫小东西,辫帅的粗鄙与实力功不可没。
郭晓冬和于右任有什么关系呢?既然革命者集体刷漆了,不如叫马跃来演于右任,彼此乡党更贴近些。
陈独秀、李大钊是戏骨,也是戏眼。胜任。几乎唯此无他。
胡适等新文化和学界耆宿辜鸿铭的交锋不够,远远不够。白话比文言精妙的那个典,也被缩减,变成了女学生问“无能为力”,男老师答“干不了”云云,打了荤段子的擦边球。更有之前胡先生款款步上讲堂而众女学生作状花痴,加固了这个揣测。
北洋派那边是春晚阵容,五四学生队伍里却潜伏着好多《黎明之前》的处长。甚至连邓中夏都更像是军统天津站的要员,总担心他的激情是一种居心叵测的煽动。
救国热忱是最能激荡人心的。火烧赵家楼,面对爱国学生的追堵,章宗祥抽搐着说“我们谁也不是”,就够此地无银的了。结果年轻人还是缺少经验,没有一下子发现藏起嘴脸的汉奸。
五四段落“无细节不历史”。但历史是罗生门。
终于可以说说张国焘了。
对《建党伟业》的预期,除了疑似常校长,就是阿莫索夫同志。用帅哥来演张国焘比用帅哥来演常校长,还要进一步,也更暴露了主创人员网罗观众的野心。如本来老六所言,“严重鄙视这种以色相肉体替张国焘翻案的做法啊”……这算溢美吗?
如何表现莫衷一是的我党早期领导人张国焘,是比如何表现常校长更难的课题。既然相关史料早已解密公开,且据说五四运动段落本有张国焘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等等的重头戏,可惜,公映后所能看到的,是毛润之最强对手的戏份已经五去其四,这个诨名“群众运动”的演说能人学运先锋留下的空缺便由邓中夏、方豪等补上。
历史后妈在一九一九年打了哈欠后,又再次沉睡。没人会在此时为湖南润之哥哥同日后的红军总政委张特立就党指挥枪的争执分道扬镳而激动万分。风云际会或许只是胡适学堂里的一个布衣长衫,一个新派学生装,一个求知若渴,一个踌躇满志,一个乡野卧龙,一个天纵英才,气场微粒子运动的相吸相斥罢了。
而纠结于毛润之是否是一大代表的,也被张特立拱手一句“久违了润之兄”给四两拨千斤的一笔带过了。董必武说书记员只能算工作人员,而后“太祖”诽道难道工作人员不是代表!最终还要在特立同志的《我的回忆》中求证,包括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确切日期。
去年在上海特意参观了望志路一〇六号石库门,有再现一大开会场景的蜡像,会议主持人偏坐一端,书记员拔身而起慷慨激昂。
想说,张国焘的自我书写与再现亦是某种真相,无须翻案。
旅欧派的乏善可陈。
陈坤根本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脸纨绔样,还是山寨版的纨绔。
最后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三分之一段落反而是影片中的弱场。从“斗争经验丰富”的马林同志躲避巡警开始,到姜武殉情的铺陈,电影基本走向《十月围城》了。
比起操着Chinglish的李汉俊,张国焘的俄语打招呼还是流畅的,也就“你们好”这么一句。
而迅哥爷们儿嗓音的“你找谁啊”,一下子暴露了王会悟作为我党第一任女警卫员如扫地僧般的莫测武功。
抢戏如姜武,一脸《我的唐朝兄弟》中的“凶憨”,让陈公博李励庄的胆怯变得很黑色幽默。要说对胃口的美人,倒是中意殉情女那热毛巾抹一把就能融化掉的五官和脸蛋。
在南湖画舫上确立了党的纲领,讨论了诸多议题,确定了中共中央三个委员之后,秀一秀原始版的《国际歌》简直势在必行,或者众望所归。
结尾。结尾还是未能免俗。氤氲在王会悟娇柔的油纸伞下,我党成立,镜头推远,定格,岂不更美妙?更普世?
《建党伟业》就似一部民初演义的快板书。谁主沉浮?
老大帝国,各取所需就好。
《建党伟业》给我留下的强烈观感就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革命者必须是“俊男美女”,中人之姿除非是冯国璋的嫡亲曾孙,否则就等着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