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47800000007

第7章 导论 《周易》的现代反思(6)

1956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在剑桥大学出版了他的伟大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他的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对《易经》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影响作了精深的分析。他认为:“尽管五行和阴阳的理论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发展是有益无害的,但是《易经》的那种精致化了的符号体系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它诱使那些对自然界感兴趣的入停留在根本不成其为解释的解释上。《易经》乃是一种把新奇事物搁置起来,然后对之无所事事的系统。”1965年,英国佛学家布洛菲尔德(J.Blofeld)在伦敦出版了新英译本,但其译文并不可靠,最多只是为现代占筮者提供方便而已。其后数年间,《易经》的新英译本就有十多种,如R.G.H许的《飞龙在天:西方人易经指南》、克拉克·伍尔桑(c.Waltham)的《易经:中国变化之书》、约瑟夫·墨菲(J.Murphy)的《易经之谜》、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A.Douglas)的《如何求救于易经》、海耶西(Y.Hayashi)的《易经:预测和变化之书》和黛安娜·胡克(Diana:Hook)的《易经与你》等,其中不乏佳作。1968年,贝洛夫人(E.Perrot)从卫礼贤德译本转译为法文本,也成为法文通行本。1970年,德国人施密特(ISerhard Schmidt)出版了《周易贞卜》,研究了《周易》成立的思想背景。1973年,马丁·申伯格尔(Martin Schuberger,又译许伯格)出版了《生命之密钥:易经生命起源的宇宙模式》。1975年,马托里尔(Matolleall)发表了《阴阳及卦爻》。

197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发表了《物理学之道》,连同其后出版的《转折点》等论著,均以《周易》原理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他说:“可以把《易经》看作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两干多年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可以相比。它囊在两干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法国学者贝桂菊(B.Berthiei)、桀溺(J.一P.Di6ny)、谢和耐(J.Gernet)、康谟(Max Kaltenmark)、吴文学(Ngo Van Xuyet)、茅甘(c.Morgan)、汪德迈(L.Vandermeersch)、马克(Marc Knowski)等,对占卜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蒲坻(Andy Plaks)教授以阴阳五行体系研究《红楼梦》等明黔小说,取得很大成绩。

1981年,L.A.戈文达(Iama A.Govinda)出版了《易经的内部结构:转化之书》一书,提到了斯洪贝尔克论述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遗传密码与《易经》的关联。同年,K.c.安东尼c.Anthony)出版了《易经哲学》,R.L.温(R.L Wing)发了《易经图解》。1982年,彼得森(w.Peterson)发表了《制造联系:对于<;易经>;卦爻辞的评注》,他说:“我们这些不够圣人资格的人,却能以《易经》(它本身是超自然的)为中介,与非肉体、具有超自然潜质的存在建立起联系。”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史华兹(B.I.Schwartz,1916~1999)在其代表作《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指出:“《易经》的问题甚至比《春秋》更难以克服。……它被许多中国学者以及某些外国学者看作是既提供了理解中国心灵最深刻、最隐秘的内容的途径,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它的注意力并不在于为自然和人事提供涵盖一切的宏大格式和规律,而是在于由不断变化的情境所组成的无限多样而又充满偶然性的世界。”1986、1987、1989年,美国学者托马斯·克来理(Thomas Cleary)出版了三部译自中文原著的英文译著:《道家易经》、《佛家易经》和《易经:致治之书》,代表了道教、禅宗和儒家思想家对《易经》的诠释。1989年,德国人恩莱尔(F.K. Engler)出版了《删定易图研究》和《关于易经的讨论:人类命运的自由和秩序》,对北宋思想家李靓的《易论》作了翻译和研究。

1990年,美国人伯格伦德(Lars Berglund)出版了《洛书的秘密》,研究了洛书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在关联。1991年,美国人苏德恺(Kidder-Smith)等人编辑出版了《宋代易学》,分析了易学在宋代理学中的意义,代表了当时美国汉学的水平。1993年,法国人朱利安(F.Jullien)在巴黎出版了《内在图像:对<;易经>;的一种哲学解读》。

鲍莱尔(Itenri Borel)、戴闻达(J.J.L Duyvendak,1889~1954)等皆有荷兰文《易经》译本,马亚·米尔钦克尔(Maja Milcinckl)有南斯拉夫文译本,还有丹麦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译本。

《周易》在西方是作为占筮之书流行的,在很长时期内是作为实用性的《易经》手册畅销的,如《每日一卦》、《占卦图解》和《电脑易经》等。其中有一些拙劣的译介败坏了《周易》的名声和原理,如英国人马克特(c.Markert)的《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误解和错误比比皆是。西方也有一些较为严肃的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周易》,如卫礼贤、荣格、舒茨基、李约瑟、卫德明。

另外,还有许多国内和旅居国外的华人在易学传播方面卓有建树,如沈仲涛1934年就在上海出版了《易经》英译本。胡适的英文本《先秦名学史》1922年在上海出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的布德(Derk Bodde,1909~2003)英译本1937年在伦敦出版,其《中国哲学史》全本的布德英译本1952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其《新原道》的休士英译本1947年在伦敦出版,其《中国哲学简史》英文本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在西方世界影响很大,其中就有关于《周易》的章节。1940年,中国留学生刘子华完成了博士论文,即法文本《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在西方影响较大。1963年,陈荣捷所编著的饮誉全球的《中国哲学资料书》(A Source Book Chile Philosophy),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关于《周易》的内容,可以为读者提供参考。成中英、钟启禄、汪忠长、洪天水等在美国发起成立了易学研究组织,陈启云、比利时籍华人沈宜甲、美国康州美田大学教授唐力权、美国太平洋大学教授赵自强等皆有易学论著行世,赵先生也有《易经》英译本。

据统计,到20世纪前期,《易经》的各类西文译本多达120余种,和《老子》、《论语》的西文译本数量旗鼓相当。其中,大多数人认为,卫礼贤的译本最好、最易理解、最符合原意。这卫礼贤本人的认真严谨、劳乃宣的有力协助和与胡适的学术交以及曾在北京大学举办多次易学讲座是分不开的。美国Th.H_康曾经将西方儒学研究的特征归纳为五点,其中第二点是:《易经》在西方学者和一般读者中一直最为流行,有关研究文献几乎达到500种,这是儒学研究中单一主题的最高值。其中许多成果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易学热的反思

在世界文化史上,恐怕没有哪一部典籍能够像《周易》一样冁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它不仅在它的祖国备受推崇,而且超越国界仍有人热衷;不仅为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地位显赫的社会名流所爱恋,而且为更多的普通百姓所信奉;不仅为远古先民所崇仰,而且为现代文明中人所敬重。易学热从《周易》诞生之日即已开始,历久不衰而弥盛,以致形成今日波及全球的易学大潮,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大体来说,造成易学热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占筮的预测性。作为易学重要基石的古筮被认为可以推知过去,预见未来,而人都有希望明察未知事物(尤其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的强烈欲望,特别是在身处重大抉择而犹豫不决之时;(2)占筮的神秘性。占筮的预测功能,是由特殊的人(在西周是太卜等),以特殊的工具(蓍草)、仪式(斋戒沐浴等)、心境(清静、虔诚、敬畏)和方式(直接体陪),经过复杂的操作过程,才能得以实现,而且其预测原理是不可言传的,其产生过程是迄今未知的,这就给占筮罩上了一层层神秘的光环,而人对神秘未知的事物又都有一种天生的强烈好奇心;(3)占筮和《易经》的古老性。

《易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典籍,而据《周礼》记载,《易经》之前已有《连山》、《归藏》两部占筮之书,可见占筮的历史更为悠久,而人对远古的事物都有一种由衷的强烈求知欲,渴望通过了解它而探求人类的心路历程和先民的智慧灵光;(4)《易经》的独特性。《易经》是由象数符号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两者构成的一个特殊文本,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具异彩的一部古典巨著,这种独特性使其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日益凸显,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5)《易经》的涵摄性。《易经》是“普遍的概念库”,“它那象征主义的普遍体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归档系统”,它只有极简洁的提示,而没有确定的意义,这就使它具有极强的涵摄性,可以随时融入新事物,从而使很多学科能与《易经》联姻并产生新成果;(6)人为的推波助澜。《易传》宣扬《易经》之道“广大悉备”,无所不包,到汉代以后又有统治者和学者不断把《易经》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加以利用和推崇。

基于上述原因,遂使易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到现代,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易学热达到了空前的高潮。而当我们冷静反思时,又会发现这场易学热潮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巨大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方法论的严重缺乏和研究者的素质偏低,前者只是后者的主要表现,后者才是本质原因。

方法论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易学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方法论问题解决不好,易学研究非但不会有所进步,反而容易断送易学的美好前程,充其量也只能在前人的水平上徘徊不前,而这本身就是大倒退。中国现代哲学史家任继愈先生就此大声疾呼:“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我们认为,易学方法论在今天应有如下基本内涵:

(1)明确本末

本为主干,末为枝叶。在易学研究中,需要首先明确本末。

这是因为易学乃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问,《周易》的成书过程、符号系统本来就够复杂了,而后来的学者又不断地添枝加叶,遂使易学内容日益繁复。若不明易学本末,盲目从事易学研究,则,很容易在易学海洋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现代易学家黄寿祺指灞出:“治《易》之道,盖有两端:一端,从源溯流,当熟读经锨本文,详观历代古注,不从古注入手,是为迷不知本源。二端耀强干弱枝,须知《周易》原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象数、鲻理为主干,其余旁涉者皆其枝附,不由主干而寻枝附者,是为浑不辨主客。”

具体来讲,在易学研究中,要处理好这样一些本末关系:就《周易》经传来讲,《易经》为本,《易传》为末;就《周易》的本义与引申义来说,本义为本,引申义为末;就《周易》与历代注来说,《周易》为本,历代《易》注为末;就《周易》钵文研究与《周易》应用研究来说,前者为本,后者为末;就《易》注与《周易》应用成果(如孟喜的卦气说、扬雄的《太玄》、邵雍的《皇极经世》、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等)来说,《易》注为本,《周易》应用成果为末;就《周易》与《易》图来说,《周易》为本,《易》图为末;就《周易》义理与占筮来说,《周易》义理为本,占筮为末;就《周易》象数之学、义理之学与《易》外别传(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以及后世的《参同契》注疏等)来说,《周易》象数之学、义理之学为本,《易》外别传为末……只有把握好这些本末关系,才能在易学研究中有所收获。

(2)分别经传

《周易》经传不是一部专著,《易经》与《易传》成书时间相去几百年,它们自身也都不是一部专著,而均为许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完成的集体作品。从西汉费直开始,经传合编一起,让人感觉它们好像是一部完整作品。因此,我们研读《周易》时,要注意对《易经》与《易传》作严格区分,以《易经》为占筮之书,以《易传》为《易经》的最主要的诠释作品,乃哲学著作,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现代易学家高亨即是分别经传的代表人物,他著有《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并且在《周易大传今注》中,对《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也分别解释出“经意”(即《易经》原意)和“传解”(即《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这种科学严谨的治《易》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同类推荐
  •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本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

    胡适成名作,在北大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原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它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辉煌成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绝对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热门推荐
  • 医者令

    医者令

    季二公子撩袍盖住抖得正欢的二郎腿,咂了一口茶,品德津津有味,“听说昨儿个又有人为了医者令斗得头破血流?”毓亲王声线冷如冰雪,“本王的命运,天下人的命运,甚至这天下的命运都在本王的掌握之中,岂是一枚小小的令牌能左右的?”李双鱼细细地贴着花钿,慵懒道:“除了偶尔会闹出点人命,这男人间的斗争啊,都是幼稚的游戏,理他作甚。万事都不如我这一张脸重要。”慕婉言拔剑怒目,“我用医者令精心策划了这场大戏,没想到遇到几个不着调的二货,竟是生生上演了一出闹剧!”
  • 情相忘

    情相忘

    现代,黑白道无人能敌的女(杀手,医生,科学家)。突然,穿越她与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是重逢还是背叛,是爱情开花结果,落地生根还是又一次伤心难过离别。如此悲哀的命运,又为何降临到他的身上。且看他如何在这样的时代闯荡出传奇……
  • 校草大人强势爱

    校草大人强势爱

    “你既然已经离开,为什么还要回来?”慕西妍对着天空大喊,自那时起她便害怕分离,把自已困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 霸道校草心思太难猜

    霸道校草心思太难猜

    当我爱你时,却发现你爱的是别人,你告诉我哪里不如她了,我如此的爱你可是你却爱着不爱你的她,你傻傻的被她翻来覆去的伤害我心里难受
  • 我不是癞蛤蟆

    我不是癞蛤蟆

    我叫李诚,今年十七岁,身高一米六五,体重70斤,现在读高二。我之所以身高和体重都不达标,听我爷爷说是因为先天不足,至于我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爷爷跟我母亲都讳莫如深。一米六五ps七十斤的体重,也就只有用骨瘦如柴来形容了,尖嘴缩腮,体型枯槁,是我现在的真实写照,在学校里也就成了最下等的学生。但我人穷志不短,只对美女才露笑容,大家也就给了我一个外号;癞蛤蟆。我本来只是小心翼翼的生活着,但一个意外的事件把我卷进了校园的争斗之中,从而把一群美丽的天鹅关在了我那精心打造的后宫里。
  • 高冷男神,有点馋!

    高冷男神,有点馋!

    天一黑,一道可怕的声音就会响起:“老婆,很晚了,我们睡吧。”她站在窗台威胁道:“滚滚滚!你敢过来我就跳下去!”他抱怀,漫不经心道:“你跳吧。”叶紫荆悲催的发现,他把窗户加了三层防护,她挤不下去……她作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刚治好了这个男人的病,从此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被他变着法的欺负,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万历后宫之乱

    万历后宫之乱

    万历皇帝的一生是一个谜,有历史学家指出:“明亡,实亡于万历。”在他执政的四十八年中,竟然有三十年没有上朝,究竟他为何如此“怠政”?他在后宫又过着怎样奢靡的生活?他最爱的郑贵妃是怎样的一个女人?他为何没有立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围绕“国本之争”而发生的三个谜案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 修元炼体

    修元炼体

    而在数亿万光年外的地球许多人都在关注着这场大战,一个小水晶释放出一个巨大的屏幕直播着数亿万光年外的这场大战."哥他一定会赢的!"泰米尔自言自语的说道."放心吧,三刀哥,师傅那么强肯定会赢的,你别担心."一旁的易说道.而在这两人后面站着许多身份特殊的人,因为他们都是跟着少年南征北战平定不少叛乱的功臣,他们都在一个组织,他们只听从一个人的命令,这个组织别人称之为英雄联盟,而这个人就是正在大战中的少年,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少年背后的成长之路.........大战在继续,一方是一个强大星球的首领,一个是复仇之子的少年,到底是谁能笑最后呢?
  • 现在的我,最初的你

    现在的我,最初的你

    中国的雪。这是她在第一次上网前就想好的笔名,原先只是因为小学时的要好的玩伴一个个都出国了,美国,英国,西班牙......只有她,留在这个养育她的地方---中国。那年是2007年11月14日,中国首都北京下了第一场雪,她静静的看着,嘟哝着:中国的雪,就是我啊。也许你会觉得她是那么的留恋自己的祖国,自己的美丽的城市,可是......2012年的冬天,她也出国了,她去了加拿大,那里的冬天有五个月......她不是一时兴起的人,她确是随波逐流太久的人。她变成了留学生,遥望祖国,惦念家乡的一切换来了独立与自强,但有那么一刻,她是想奔回去的,到哪里她也不知道,只是想拼命地往回跑,跑向现在的我,最初的你。
  • 沧桑的大兴安岭

    沧桑的大兴安岭

    往事仿佛天际的云,飘浮在记忆的天空。故乡土地上的足迹,抛洒在林区的汗水,任凭天边阳光流淌,尽幻化作过眼云烟。原始森林随梦远去,兴安人竟背井离乡。难堪林区子弟燕纷飞,演绎人间生离死别。企盼家乡元宵夜,再现昔年满天烟花。雪中兴安银龙起舞,林海春风群山沸腾.漫山嫩绿白桦林,映衬三月红杜鹃。企盼家乡新希望,故乡沃土可耕田。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曾经存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以林海著称天下。因为这里曾经是古黄金之路,故又以金镶边驰名。这里曾经是一片热土,我们曾经在这里播撒过希望的种子。这里曾经是一片沃土,我们在这里曾经流淌过耕耘的汗水,也曾经收获过秋成的喜悦。但是,由于多年单一的原木生产,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原木资源的匮乏,林区经济出现危困,使很多林区人远走他乡另谋生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大兴安岭的杜鹃花依旧,绽放在那一片片倔强不屈的桦树林里,向世人展示着林区的前景与未来。我相信:一百年以后,这里还会出现原始森林。现在虽然留守林区更多的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孩子,发展“乳肉鹅草”多种经营已成为林区治危兴林的根本途径,成为林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感慨林区的沧桑变化,目睹在身边发生的故事及林区百姓二次创业的生活,那些爱恨情仇交织成的平凡而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事迹......促使我提起笔,记录到本文的字里行间,浓缩生活,提炼成文,以飨读者。谨以此文感谢关注林区生态环境和林区人民生活的人们!谨以此文对那些在林区留守并二次创业过程中的人们给予关注!有幸来到呼伦贝尔或没有机会来到呼伦贝尔的读者们,本文带您走进大兴安岭,把那些不为您所知道的大兴安岭人民火热的生活展示于读者眼前,本文是让您观察、了解大兴安岭的一个窗口。文中以原始森林消失为线索,记录了林区沧桑的往事,在读者的眼前大兴安岭人民正痛并快乐着。呼伦贝尔学院姜绍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