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我姐姐带着儿子小明去逛街,看到奥特曼模型,小明喜欢的不得了。平时,小明就喜欢看奥特曼的动画片,这下看到有卖模型的了,就很希望妈妈能给他买一个。虽然当时妈妈看出了小明很喜欢这个模型,但是她并没有马上给儿子买,而是对儿子说:“这样吧,我们来一个约定,如果你能在期中考试的时候进入班级前十名,妈妈就把这个模型买下来送给你。”小明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妈妈,回家以后,小明专心复习功课,果然在期中考试的时候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而且总分数也较上次有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姐姐的这种奖惩方式不仅督促了孩子的学习,也让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还有的家长跟孩子约定,做家务奖励10元,考试成绩进步奖励5元或者买玩具等制度。但是这种奖惩制度具有两面性,如果掌握不好度,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为了钱和玩具而努力的想法,背弃了父母最初的意愿。
家长通过奖惩制度来约束孩子对物质的购买欲,奖惩制度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惩罚之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奖惩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奖惩的。这样,才能给孩子适当的奖惩,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孩子完成了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要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孩子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孩子表现出了我们所渴望的行为、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相应的行为习惯。
在一个英国家庭,祖父对孙子杰克说道:“杰克,你现在该还我钱了吧?你还欠着我10先令呢。”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祖父带杰克去迪斯尼玩,祖父花了10先令买了块鸡翅,在一旁自顾自地大吃起来。杰克也想吃,便向祖父借钱,并再三保证,一个星期内,一定还给祖父。祖父这才借给了小孙子个先令。
没想到,就为了这一点小钱,而且是自己的亲孙子,这位向来乐善好施的长辈竟然还是念念不忘!
正好,杰克的爸爸听到了爷孙俩的对话,父亲立即对儿子说道:“杰克,你借了别人的钱还不及时还,这可不是个好习惯。”
“爸爸,我正要还呢,不过还没来得及。”
在父亲的督促下,杰克很快将钱还给了祖父。
不要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激励孩子。有的家长有时为了让孩子听从要求往往会采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乖乖的在家待着,不许乱走,一会妈妈给你买糖吃。”“你帮妈妈擦桌子,妈妈奖励你10元钱。”“不要再把洗澡水倒在地板上,听话,星期天妈妈给你买玩具。”等等,家长的这些许诺确实可能会在一时一事上发挥积极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长的许诺后,确实出现某些好的行为;但是这种事先许诺式的表扬奖励,如果用多了,其不良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功利,使孩子在采取行动之前,只计较自己是否得利,或利大还是利小,使得孩子养成斤斤计较、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品质,使其难以认识到自己对待事情应负的责任,以及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这就使得其今后很难与人共事、共处。
当孩子出于内在的兴趣或进取心而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家长如果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他并不需要家长的表扬和物质奖励,而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家长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家长说:“宝贝,你真棒!等一下我给你巧克力吃!”这样的强化多了,反而会使孩子去画画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会使孩子出现厌烦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如果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那么,你的表扬或许已不太真诚或者就有点夸大其辞的成分;如果低于这一比例,那么,你就可能是个过于挑剔的父母,这将令孩子情绪长期不安,进而会破坏孩子的自然成长,使其成为神经质、怯懦,或者不诚实,甚至还可能学会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人。
相比之下,国外的家长更注重对孩子物质享受的控制,很多外国孩子,从小就自食其力,利用寒暑假打工挣钱。当然,他们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家长要从小培养其生存意志。
澳大利亚很多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送去学开船。教练常常把船泊在浅滩上,船底船身就会沾满沙子。小皮特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们清洗干净。11岁那年,小皮特在太阳下一天干上了六个小时,整整干了一个暑假,他妈妈也不会因为心疼而阻拦,因为在妈妈的观念里,小皮特早晚要学会这个技术,早一点总比晚一点好。
亨利前阵子上课时总是打盹,问他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每周四上午五点到七点在我家的街区送报纸,一天可以挣14块钱!”班上的其他男生羡慕不已。
以中国家长的心态去考虑,我们是决不允许这类事情的发生,让孩子到浅滩擦洗船只,出了意外怎么办?为了挣14块钱上课打盹,学不好功课怎么办?而国外的家长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学了多少具体的知识。
1.在餐桌上教会孩子如何节约
有这样一篇报道:为了在学生中倡导节约,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老教师在全体学生面前将学生扔在垃圾桶中的馒头捡起来吃了。报道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专家认为,对学生的节俭教育刻不容缓。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益提高,很多家长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而在细节上忽略了对孩子节约的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浪费几粒粮食不以为然,吃饭的时候还挑三拣四,不吃这,不吃那。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对从小对孩子勤俭节约的教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诗,但是真正能做到一粒粮食也不浪费的又有几个呢?
住在我楼上的大宝是个懂事的孩子,平时也会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天,大宝的妈妈在择菜的时候,大宝在旁边帮忙,大宝问妈妈,“这菜打算这么吃啊!”妈妈说:“把叶子摘下去,把杆炒着吃。”听到妈妈说这话,大宝就要把叶子扔进垃圾桶,妈妈看到了急忙阻拦“哎,不能扔,叶子虽然不能炒着吃,但是我们还有别的做法呢,你就这样把它扔掉,太浪费了,这些叶子也够一家人吃一顿的呢。”
吃饭的时候,大宝饿坏了,狼吞虎咽的,饭粒掉了一桌子,妈妈很严厉地说:“大宝,你必须把掉在桌子上的饭粒都拣起来吃了,你这样叫浪费粮食,你知道吗?”大宝不以为然,“就这么几粒米,至于吗?再说掉在桌子上了,多脏啊!”妈妈说:“‘锄禾日当午’的诗你会背,但是你怎么做不到呢,浪费粮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难道你要让人嘲笑吗,节约粮食就应该从小做起,你今天不以为然,那么以后你也不会在意的。”
大宝有些惭愧了,他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就乖乖地把米粒捡起来吃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用餐时间成了家长和孩子相聚的最好机会。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孩子的餐桌教育,英国就有把“餐桌当做可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无形的“餐桌礼仪教育”美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进行节约环保教育;日本许多家庭的餐桌犹如课堂,他们称之为“食育”大人们在餐桌的言行,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
2.人点滴做起,培养孩子节约的美德
古今中外,凡能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无一例外地提倡节俭:德国人生活上“抠门”,日本人工作中节俭,都是节俭美德的发扬。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关键在于家庭的早期培养。节约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孩子吃饭时,不随意浪费粮食,要知道“粒粒皆辛苦”。可以告诉他,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每个人每周少浪费50克米饭,那每周就可以节约650㈤吨粮食,日积月累将是个多么巨大的数字!
家务劳动与孩子的成长有密切的联系。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让孩子擦桌凳、摆碗筷、端菜等。在孩子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时,父母最好不要用“我来”去阻挡。像端热汤这类事,你只要小声地嘱咐他几句,或者告知一些注意事项就可以了。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3.持之以恒,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
我们很多家长对年幼孩子在饭桌上的表现不管不问,忽视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孩子成了餐桌上的“上帝”。家长应该从小对孩子灌输一些用餐的礼仪,让孩子懂得说“对不起”“谢谢”;不满嘴含着食物讲话;不将饭菜乱吐在桌面上;咀嚼东西以及喝汤时,不发出很大的声响等。这方面的训练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尊敬长辈,让孩子懂得奉献爱心
我国很多家庭都是好吃的先让孩子吃,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喜好一清二楚,但孩子却不知道父母的口味。在饭桌上,父母应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懂得关爱别人、尊敬长辈。父母要以身作则:吃饭的时候,给老人端椅子,引导孩子给长辈夹菜,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爱心的互动。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爱;知道怎样尊敬长辈、珍惜家庭,从小心中有他人。
5.从身边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环境卫生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要引导和教育孩子注意卫生、保护环境。例如,吃饭的时候不可把菜汤、米粒洒满桌子;弄脏了桌面,鼓励他们自己清理;上小学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会成为环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随便丢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重视环境教育,应从身边做起,从保护餐桌“小环境”,延伸到保护自然、保护社会这个大环境。
我的大学同学跟我讲了这样一个关于她和她儿子的故事: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是什么?”一天,9岁的儿子突然问她。
“又是脑筋急转弯吗?”她以为天真的孩子又在搞怪,“人类最后的一滴水,还是水呗!”
“不对,是人的眼泪。”
“谁说的?”母亲惊讶于儿子的答案。
“是广告。”
“好儿子,你知道广告的意思吗?”
“让我们节约用水。”
“谢谢你的脑筋急转弯。”
“不是脑筋急转弯,是广告。自然课的老师让我们回家,向每位家长提问。”
这件事过去很久。一次,一位来学校办事的家长,向这位年轻的母亲讲了一件事:她去大学看女儿,正置初夏,半夜起夜,发现水房有哗哗的流水声。走进去一看,在流淌的水龙头下面放着一袋牛奶。她明白,流水是为了降低温度,保证牛奶不变质,其代价却是一夜自来水的流失。
因此,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让孩子知道,浪费是件多么可耻的事情。
杜绝男孩乱花钱的习惯
我的同事小刘非常重视对儿子飞飞的教育,她并不因为是独生子就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小刘凡事亲力亲为,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她和我讲述了他教育儿子的一个例子:
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吃完中饭,飞飞就说要和同学去放风筝了。在我打电话催他回家吃晚饭后,他带着一把长枪、一把短枪回来了——都是新买的,而从家里带去的风筝却没了踪影!
这已经是第N次买枪了,N绝对大于10了。说是男孩喜欢枪吧,也不见他当宝,到处乱丢,今天看看还真找不到任何一把枪的影儿了。
每次和同学去玩,他都能带回一堆玩具。我知道那些孩子是不会乱花钱的,只有他,有求必应。也不是因为有同学他才花,就是独自一个人,他也会无聊得去买点零食、买点玩具,好像成了一种习惯。
怎么就能那么不珍惜钱!
“记得昨天让你看过的那些照片吗?知道他们多么需要钱吗?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拿出来捐了!”
没收了他所有的零花钱,心平气和了些。想想一下子断了他的经济,也有些不妥。从大手大脚花钱到突然一无所有,他不会私拿大人的钱吧?
钱还得让他花,关键是学会怎样花!
脑子里闪过“零花钱中请报批——好像是说花钱前先申请,批准了再发给他”;闪过“与贫困生结对子——让他深切感受到钱来之不易”;闪过“记账式——让他知道钱都花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飞飞对钱实在很随便,即便我刚刚没收了他的所有钱,他也没有大哭大闹、甚至都感觉不到难受。
吃饭时又好好跟他说:“你还记得那些孩子生了冻疮的手吗?想得起来他们穿的鞋、吃的东西吗?能想起那些流泪的眼睛吗?”
“能。”
“你买枪的时候想到过他们吗?”
飞飞顿时无语。
“我刚刚数过了,一共是170元。我听说200元钱就能资助一个孩子读小学。你想想,你这些钱,就能让一个孩子完成小学的学业!”
家长在孩子花钱的问题上,一定不能心慈手软,而是坚持原则,视家庭经济状况,把好孩子的消费关。对孩子花钱上的节制,并不等于克扣,而是酎情处理。引导孩子计划开支,合理花钱,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和自食其力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