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4500000006

第6章 名辩思想的发展(1)

前已述,名辩思想的发端在春秋末年。孔子的“正名”思想、“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认识方.法以及邓析的“刑名之辩”、“无穷之辞”、“两可之说”发其端绪。万事开头难。他们提出问题的开创意义远远超过了所提问题本身。到了战国初年及中期,由孔子、邓析发端的名辩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百家争鸣的沃土又孕育了一批辩察之士,名辩思潮已由原来的涓涓细流而至汹涌澎湃。在名辩大潮中,站在潮头的弄潮儿当数惠施、尹文、公孙龙等人。以惠施、尹文、公孙龙等为代表的战国名辩家们以他们犀利的目光、睿智的大脑,引喻设譬,“遍为万物说”,提出了数不清的辩题,使名辩内容更具思辩性、抽象性,总之更具理性思维的特点,为名辩学最终由后期墨家的建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惠施的辩题及其名辩贡献

惠施(约前370~前310),战国中期宋国人。曾经在魏惠王时为魏相十几年,主“偃兵”、“去尊”等学说。

为宋国的安全,主张用“合纵”政策抵御秦国。后失宠离开魏国。在楚国,曾与楚国黄缭讨论过一系列的自然现象。楚畏秦,不见用,被楚王遣送宋国。惠施与庄周常相辩难。二人的精彩辩论,经庄周之手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华章。庄周概括总结惠施学说的特点是:“弱于德,强于物”、“散于万物而不厌”、“逐万物而不返”。这说明惠施研究的重点一反当时思想家注重伦理道德的研究,而更注意的是对自然万物的探讨,并且争论有关万物的辩题从不厌烦,对万物奥秘的执著追求与研究始终如一。惠施博学多才,“其书五车”,对自然万物确有不同凡响的研究。例如,惠施南游楚国,遇到一位奇异的人,名叫黄缭。黄缭问他,天为什么不坠落,地为什么塌陷,以及风雨雷霆产生的原因。惠施也不谦虚一下,就不假思索地给以回答。他广泛地解说万物的道理,滔滔不绝,说个没完。这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确有造诣。

惠施学富五车,但到了西汉,《汉书·艺文志》在名家名下仅记载有惠子一篇。汉以后,这一篇也不见了。遍为万物说的具体内容,十分可惜地失传了。记载惠施言行事迹的材料散见于先秦的《庄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其中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是《庄子·天下》篇记载的“历物十事”。

《说文》:历即治。“历物十事”即惠施考察研究自然万物后所得的十个命题。

1.“历物十事”的方法论意义及名辩学意义

历物之意日: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历物十事”虽然是十个结论性的论题,但我们透过这十个论题,可以发现惠施对事物的同异、时间,空间的相对性等问题的看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认识事物的方法及名辩学意义。

(1)“历物十事”的方法论意义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从区别事物的同异开始的。某些属性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某些属性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一般地说,不同的类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例如:天在上,地在下,山高泽低。如此,在人们的认识中,天之所以为天,总是由于其在地之上。地之所以为地,总是在天之下。同理应该是山高泽低。惠施的论题却是“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即天与地一样低下,山与泽同高。试想,一个人站在大平原上,极目远望,确实是天地相接。岂不是“天与地卑”吗?高山上的湖泊,例如:名日“天池”的许多湖泊岂不是与湖泊所处的山地一样高吗?甚或高原上的湖泊较之平原上的山峰,其海拔高度岂止是平,还往往高出许多呢!可见,山与泽的关系并不是山绝对的高,泽绝对的低。山高与泽低正如天上地下一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惠施的论题“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揭示了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其中包含着合理因素。

如果说,惠施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论题是用具体例证说明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那么以下的这个论题则是从更高层次上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个论题是:“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事物的同异分为两类:小同异与大同异。所谓“小同异”是从逻辑的角度即属种关系对事物同异所作的区分。例如“动物”这一类事物相对于“四足兽”这一类事物而言,“动物”是“大同”,“四足兽”是“小同”。

动物与四足兽的关系是小同异。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类。所谓“大同异”是说世上万物,就其共有属性说,可以说都是“物”,因此无不相同即“毕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万物都有其不同于他物的特殊之处,无不相异即“毕异”。从这一角度区分的事物的同异,称之为“大同异”。从惠施对事物区分为大同异、小同异也使我们看到,惠施揭示事物同异的相对性的角度不止一个方面。事物的差异是相对的,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但不能把这种差异性不附加任何条件地绝对化。

像“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样的论题,由于没有论证过程,已被当时及以后的许多思想家视为诡辩。认为这是抹杀事物差异性,过分夸大相对性的结果。批评者的意见是有道理的。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这一论题,就是一个证据。惠施要无差别地去爱世上万物,把天、地看成无差别的一个整体。他把万物的“毕同”这种理论抽象说成是一个实在的整体。将二者混淆。这是将事物差异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为,太阳才到正中就已开始西斜。某物才产生,同时即已开始死亡。我们知道,太阳每日从东方升起向西移动。并没有瞬间的停顿。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太阳达到正中的瞬间并未静止,而是继续西移。可见对太阳达于正中的瞬间,既可说“方中”又可说“方睨”。“物方生方死”是说生物生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死亡的过程。无生即无死,有生才有死。当某个生命体刚刚诞生即同时开始了向着死亡的转化过程。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不断克服死亡的过程。生物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既是生的过程也是死的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停止,该生命即告死亡。因此,某物产生既可说是“方生”,亦可说是“方死”。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论题揭示了事物静止中运动及运动的连续性。日中与日睨,物生与物死,孤立地看,分别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状态。日中不是日睨,物生不是物死。虽然二者对立,但事物的中、睨;生、死的对立状态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时刻处在变化之中。惠施正是从事物的发展、转化着眼才得出了这个论题。

某种意义上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的论题还揭示了时间的相对性。太阳所处某个位置的瞬间包含着矛盾:既可以说“日中”又可以说“日睨”。某生命体在其生命存活阶段时间内包含着矛盾:既可以说“方生”又可以说“方死”。相对于其生存来说可谓正一步步走向死亡;相对于它的最终死亡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生命体。生、死的观念从时间上看具有相对性。“今日适越而昔来”的论题似乎更清楚地表明了惠施在时间观念上的相对性。从字面上看这是反常识的,“今天出发去越国而昨天就到达了”。

这如何理解呢?今、昔本是人对时间长河的一种区分。不必一定从字面上认为就是今天、昨天。今、昔是相对的。

对同一的时间点,处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很可能得出今、昔的不同认识,从而表明时间观念今、昔的相对性。在现代,东西半球的人们对同一时间点的认识、描述当然不会相同。但这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惠施,当然只是一种猜测。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以上意见也只是猜测而已。

“南方无穷而有穷”这一论题形象地揭示了空间的相对性及空间是有穷(有限)与无穷(无限)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无边无际的空间(古代称空间为“宇”)本无所谓中心。东、西、南、北、上、下,这是为了掌握方位,人为规定的。空间是无穷的,向南方望去,仍是一无穷之空间。但是,南方只是空间的一部分,与北方是相对的,是北方之南方。没有北方也就无所谓南方。可见,无穷的南方又是有穷的。与此相联系,如果以某地作标准来确定是南方的A地,若改为比A地更南的地方作标准,那么A地又变成了北方。可见南方是无穷的又是有穷的。正是无穷多个有穷的南方构成了无穷的南方。一个个有穷的南方是无穷南方的片段表现。无穷之中包含着有穷。

战国中期的思想家们是否已认识到空间(宇)是无穷的呢?回答是肯定的。《庄子·则阳》记载,魏惠王在回答戴晋人的问题:“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就明确回答:

“无穷。”惠施在魏为相多年,所侍奉的国君就是魏惠王。又《庄子·庚桑楚》中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实”作域解。“处”指边界。域大至于无边,称之为宇。郭象注释说:“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

同样表明了空间是无穷的这一观念。惠施的论题正是在空间无穷这一认识基础上,指出了空间所具有的相对性及无穷与有穷的既对立又相联系的关系。

关于空间的相对}生的认识,“历物十事”中还有一个论题:“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南方只不过是人所定方位的一个。南方既然是无穷而有穷,那么东、西、北方也是无穷而有穷。如此,“天下”即整个世界(空间)都是无穷的。在一个无穷的空间中,任意一点都可以说是“天下之中央”。地处中原之人,传统上当然认为燕之南、越之北是中央。惠施从空间的相对性、无限性出发,得出“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的论题。

.设想居住在燕之北、越之南的人,除去政治、文化、经济的因素,面对无穷的空间,当然可以认为自己所居之地是天下之中央了。

“南方无穷而有穷”等论题揭示了空间的相对性及无穷(无限)与有穷(有限)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关系。如果这些论题是一些具体例证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个论题就是更抽象、从更高层次上对这一问题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个论题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惠施对“一”赋予了两种绝然对立的性质:大与小。

具有“大”的性质的“一”称之为“大一”。这种“大”的性质,具体说来是“至大无外”。具有“小”的性质的“一”称之为“小一”。这种“小”的性质,具体说来是“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当然是说空间是无限大的。所谓“无外”,就是说不能再大,不能再大就是有了“界限”,有了“界限”,当然就是“有限”了。“至小无内”是说空间是无限小的。所谓“无内”,就是说不能再小,不能再小就是有了“界限”,有了“界限”当然就是“有限”了。可见,“大一”与“小一”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都是“一”。当惠施规定“大一”是“至大无外”(极大、最大)时,就已经超出这个界限了。

“大一”既是无限又是有限的。同理“小一”也是这样。

这说明无限离不开有限,有限中包含着无限。

(2)“历物十事”的名辩学意义

在名(概念)方面,总结概括出名(概念)的一般特征,注意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分析。例如,他对“大一”、“小一”、“大同异”、“小同异”等概念用定义的形式揭示其内涵,使这些概念具有确定性。“大一”必须具有“至大无外”的属性。“小一”必须具有“至小无内”的属性。

这样就可以从理性思维上明确地把大一、小一加以区分,达到从内涵上区别概念的同异,从而正确地把握和认识事物。不仅如此,惠施认识到概念有相对变动的一面。不论是大一、小一,高、低,物类的同、异,还是时间的今、昔,生、死等各有其确切的、特定的内涵。今是今、昔是昔,今不是昔、昔不是今。高、低,生、死,日中、日睨等亦莫不如此。这些概念不能随意变换。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今、昔,生、死,日中、日睨等又是变化的。所以,惠施才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今日适越而昔来”等辩题。但今、昔、生、死一对对范畴之间如何转化,如何过渡,需要什么条件,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给后人留下可资研究的材料。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

从命题方面看,“历物十事”所运用的命题形式是相当丰富的。有性质命题、有联言命题,引人注目的是关系命题。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万物毕同毕异”等,其内容都是反映一对象与另一对象的关系:高低、同异、南北、东西等。

既是关系,就有一个相对问题。要看以什么作标准。从定义上看,山高泽低。但高山上的湖泊较之平原上的山确实要高。后期墨家给了个定义:平,同高也。 一般地说山高泽低,但不能绝对地认为山必然较泽高。

同高即可认为平。同样的道理,同异、南北等均是相对的。

同类推荐
  •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其画风曾经数度改变。1941年,张大千前往敦煌临摹隋唐人物壁画,所画人物气势恢弘,色彩鲜艳亮丽,盛唐遗风跃然纸上,工笔设色成就卓异。张大千能仿石涛的笔法作画,人称张大千画的仿石涛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大千周游世界时,汲取西方的一些绘画元素,创造出一种中西结合的泼墨泼彩绘画艺术,为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发扬光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新世纪以来,影像、资本与文化的跨界流动构成了华语电影最为显著的存在生态。本书立足华语电影跨地域传播与形象建构这一主题,围绕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跨界传播与理论建构、合拍片、全球视野与产业实践等分支,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在场观察与理论思考,希冀探索华语电影未来发展新图景。
  • 电视摄像艺术

    电视摄像艺术

    本书对电视摄像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电视摄像从入门到提高再到电视艺术创作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并能融会古今,博采众长,破旧立新,各具面目,成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这四者中,人们公认他篆刻艺术成就最高,只不过印为小道,到晚年反被他的书画名所掩,他自己也曾说过“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分析了吴昌硕经典印作的技法和创作思想,旨在启发和帮助篆刻爱好者正确认识吴氏印风的演变过程及其艺术精华之所在,把握吴氏印风的本质特征,从而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千金豪门

    重生之千金豪门

    她是歌后、影后,也是天下集团幕后总裁,身价上亿。可是没有人知道她多么害怕被抛弃,为了不被抛弃,她无底线地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可是最后她的妹妹和父母无情地夺走了她的一切,她的好闺蜜把她作为交易品来换取自己的成就。最后还被父母沉尸大海,因为他们说:她碍到了妹妹的幸福生活和大好前程……她愤怒!她都已经一无所有了,竟然还会碍到他们!不甘!她掏心掏肺对待身边的人,可是她们却是如此对她!她发誓如果能重头来过,她一定要看清身边的人,只做自己!一定除害她之人,护爱她之人。
  • 都市最强动漫系统

    都市最强动漫系统

    阅读前提示:本书为错综复杂的系统文,融合了仙界,二次元,休闲,都市,网游各种因素,智商低的朋友自动离开,谢谢合作。宅男意外获得系统?竟是自己祖宗给他弄的?你见过宅男没事去赚个几亿元么?你见过宅男没事去穿越个二次元么?你见过宅男没事去趟仙界么?你见过宅男没事虐虐神仙么?最强的脑洞,都在本书!
  • 青春流年里的悠悠时光

    青春流年里的悠悠时光

    :“告诉你们,善良,单纯,真诚再也不是我顾若的代名词,丫的别以为我好欺负,你们怎样对我的,我必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别想让我手软!”某帅男插嘴了:“就是,谁让他们欺负我家若儿的,该打!”说着,还用他那纤长的手一把搂住了他家若儿。某女发飙了,“谁是你家若儿!别以为脸蛋好点就可以迷惑本小姐的心,哼!手给我放开点!”说着,还嫌弃的推开了某男的手,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某男在背后嚷嚷,“迟早不还是我的若儿吗?又不差这一会!”唉,连作者都要吐槽了:若儿啊,你也太傲娇了,这优秀一美男,换了作者啊。早就上了啊,可别怪我没劝你,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是!
  • 傻夫家有良田千亩

    傻夫家有良田千亩

    别人穿越她穿越,可她为什么是穿到穷苦的农村?天呀,她生平最怕三姨太六姑婆这些琐事了!还有,别人的丈夫不是富可敌国就是匹敌一方,可她的非但不厉害,竟然,还是个痴呆的?!上天怎么可以这样对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原来我是圣皇大人

    原来我是圣皇大人

    叶修忽然听说自己是圣皇大人?中二少年表示这真是太棒了。恩,不想写了。简介就这样吧。
  • 系统真心亲妈!

    系统真心亲妈!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女被坑爹的系统选中强制作为游戏玩家。等等……这每个世界不就是一部小说吗?各种类型的题材……校园,娱乐圈,宫斗,玄幻,西欧,民国,吸血鬼种种……攻略任务是吧!好,奉陪(咬牙),不过……谁能告诉她,眼前这一只神似波斯猫,而且还带着机器音来跟她对话的喵是什么鬼?系统君……难道没有人跟你说过这样很有违和感么?系统君:这叫反差萌。......好吧,先不说这时不时潜水而且有时还不靠谱的系统。还有为什么她穿的都是炮灰女配上?不仅要斗女主还要随时刷好感。各种莫名其妙的随机任务随时触发.好在系统真心亲妈!资源神马都足足的。殊不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阴谋……等着某女上钩被吃抹干净罢了
  • EXO之心锁

    EXO之心锁

    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女孩,她的感情之路也十分坎坷,她的王子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她能否认清自己的爱。命运的齿轮已经转动,故事即将开始
  • 夜来尸香

    夜来尸香

    你知道死替吗?不是做演员的死亡替身,而是……替别人去死!因为八字纯阴,我被视为不详之物。二十岁的时候,我被亲生父母做为祭品献给神秘的夜游族族长。我大难不死,从那之后,每晚十二点都会有一个陌生男子准时出现在我身边。七天之后,我却生下了一个可怕的东西。
  • 那年冬雪

    那年冬雪

    我们总在最美好的时候错过彼此,却又在最简单的时候擦肩。但幸好我们相爱的时间恰好
  • 云起轮回

    云起轮回

    自古逢乱世便出英豪,隋唐更迭,身世离奇的姬云,复仇、修道、逆天而行。邪、佛、仙、魔,修真大道;妖、精、鬼、怪,万物皆灵。参透五行,羽化飞升,是逃脱束缚,还是进入另一个枷锁?人之所以为灵长,是创造,是进化,是无限可能。若世为棋盘,纵使不成与之对弈者,我也要破世而出。我命由我,若乱我命运,我必尽非常之法,破轮回,变天地。命若浮萍风雨疾,云起轮回天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