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阶段(1986年至1993年4月)
这个时期,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各地方电台纷纷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影响颇大的品牌节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蔚兰信箱》,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空中立交桥》等。这些节目的主持人傅成励、虹云、蔚兰、钱锋等也广为人知,并深受听众喜爱。
1987平6月,上海电视台出现全国第一个多视角的杂志型电视新闻专栏节目——《新闻透视》。李培红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率先出台亮相。这个节目从形式上突破了长期以来新闻节目的播报模式,从内容上按照新闻性、知识性和服务性的要求,及时捕捉并以创新的形式播报观众关注的重大新闻、热点新闻与社会问题,直接反映观众的意见和呼声,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社会窗口。主持人李培红走出演播室,努力融入节目,直接参与选题、现场采访、拍摄和节目制作工作,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如意杯”主持人大赛,这标志着国内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选材、培养开始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大赛向观众推出了鞠萍、程前、高丽萍、任志宏、晨光等专题节目主持人。这一时期对主持人的选才、培养大致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政治素质,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特质,较强的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三是仪态素质,外貌条件好。进行此次大赛时我国主持人的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当时,对主持人的要求更提倡树立个人风格,以交流感、对象感强的方式服务受众,大体体现了那个时代主持人的特点。
1990年6月16日,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委员会成立。从此,对主持人的研究、评奖有了专门的学术团体。
然而,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与节目主持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应当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时刻》与《焦点访谈》。这两个栏目于1993年初先后推出,通过大胆地尝试与实践,践行了自身的节目思路——时事追踪报道、社会热点透视、新闻背景分析,这一时期在我国最具知名度,有相当的市场。
3.飞跃阶段(1993年5月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节目主持人发生了明显的质的飞跃,中央电视台一系列新闻主持人节目的出现,给我国的主持人事业带来了全新的主持人理念,造就了一批优秀新闻节目主持人,影响、拉动了全国新闻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全面促进了主持人事业的发展。
1993年5月1日,央视《东方时空》的开播标志着中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子栏目《东方之子》、《焦点时刻》起用了一批记者型主持人,最终优胜劣汰,集中推出了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等至今活跃在荧屏的优秀新闻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是随着1993年5月10日《一丹话题》的开播被广大观众熟悉的。《一丹话题》是我国首个以主持人个人名字命名的电视栏目。
1996年4月28日,中央电视台电视谈话栏目《实话实说》开播,崔永元以他特有的幽默、机智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各阶层观众的广泛认同和喜爱。同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在央视开播,由白岩松主持第一期节目《宏志班》,编导是夏骏。主要主持人有王志、董倩、长江。这些主持人都是典型的记者型主持人,平和的采访态度、扎实的记者功底、缜密的语言表达是他们这个群体共有的特征。这是中国首个“调查性纪录片”栏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位节目主持人徐曼在《从播音员到节目主持人》一书中也提到:“主持人参加了节目生产的全过程,从节目主题的确定,到节目的合成制作,成了节目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念完稿就完事了。由于主持人了解、熟悉、掌握了节目的各个环节,随时了解节目的意图,随时与编辑交换意见,在节目制作中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时期,主持人是按栏目“量身定做”出来的,各电视台开始实施“以栏目培养主持人,以主持人提高栏目知名度”战略,把栏目和主持人紧紧拴在一起,如《实话实说》与崔永元,《正大综艺》与杨澜。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对节目主持人的研究、评奖,以及各种大赛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显得非常活跃。中国节目主持人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于1993年正式设置。
1998年后,各类型的主持人层出不穷,节目也更加丰富多彩,收视率高。明星主持人与节目相伴而生:如1998年开播的《快乐大本营》、《半边天》、《开心辞典》、《幸运52》、《艺术人生》等。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李湘、何炅、张越、王小丫、李咏、朱军……打造品牌栏目,增加竞争实力是当前各个电台、电视台应对媒介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策略,而选拔、包装、造就名牌主持人,更是重中之重。
1.3主持的传播艺术
主持传播的定义1.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已成为双向过程。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德弗勒则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我们认为,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播的现实功能已经日趋凸显。首先,文化传播体现了对社会传统的延续,对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传递。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不少电视频道播放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传承华夏文明;在西方国家,政府和民间都极其重视利用大众传播来开发儿童智力和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英国的“空中大学”(Open University)就是成功地利用广播、电视普及教育的典范。其次,大众传播还持续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的报道,向大众传递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消息、经济行情,以及各种即将到来或已经发生的灾害、威胁等信息,以满足公众需求。这种新闻与信息的大量流通,就凸显了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的功能。再次,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播进行扩散,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特征。作为一般民众都接受的文化,它与大众传播技术——广播、电视、书刊以及视听等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作为培养大众文化的“摇篮”,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最后,大众传播还能有效调节公众情绪,西方国家就非常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排气”功能,来进行社会的调节,以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在全国各地兴起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业内专家认为,理想的传媒应该是: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并赋予其意义。不但要报道事实,真理背景也是很重要的。二、意见交换的论坛。应视大众媒介为一个公正讨论的园地,一个交换、讨论及批评的场所。三、呈现社会现实情况,对社会及团体的活动实况作出准确反映。正反两面都应顾及,不可失之褊狭。四、阐明社会目标及价值标准。向大众阐明全社会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表扬社会上善良的一面,使大众建立高尚的价值观。五、随时充分供应消息。对社会大众所需要知道的最新消息,做最充分而周全的报道,使大众能透过报道对公众事务做出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