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2300000031

第31章 从电影《罗生门》谈真理问题(2)

承认我们并不拥有一双上帝之眼,这是以“上帝死了”作为前提的。自此之后,尼采式的视角主义认识论应运而生。可以把本片看做一部诠释视角主义的佳作。所谓“上帝死了”,按尼采的解释,乃是最高价值的贬黜,其直接后果就是人类进入了一个虚无主义时代。《罗生门》正是一部身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时代下对人性、人类境遇、世界状况进行深入哲学反思的影片。在这种时代状况下,人类对理性、真理的信仰崩溃了,世界和人性就像那破败的罗生门城楼一样,几近坍塌朽坏了。用那个杂役的话说,这是一个“世界如地狱,人不如狗”的世界。一个最深沉的疑问是这样从底部升上来的:还有真理吗?随着这个问题,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没有了真理,人岂不是无所作为又可以任所妄为了?影片中杂役一角的设计,就是为了显示这样一种推导。

在西方哲学中,“真理”问题一直是在“存在论—认识论”的框架中得到阐述的。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一直都是遵循这样一个传统。在存在论框架中的真理问题具有相对于所有其他问题的逻辑上的优先性——如果哲学基本问题仍然被表述为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那么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真理问题就是哲学的首要问题。而现在是到了对这一整体框架进行质疑的时候了。最先可能的质疑是对“上帝之眼”的否定和解构,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是这样一种解构,取而代之的是“视角”。相应的观剧的乐趣也由上帝式的全知转向不同视角的差异游戏。

可是,难道这里思想没有遇到一种危险吗?如果追求这种相对的思想乐趣被等同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那又如何?随着绝对主义崩溃而引发的相对主义灾难,我们在许多思想家艺术家的作品里也算见识得不少了,譬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罗生门》里的杂役。那么,影片还有别的什么提示向我们指出一条另外的可能的出路吗?

是的,我们看到电影的编导,以他们最深刻的艺术和思想直觉,为我们设置了这样一条出路。在影片的最后,作为最后一个叙述者的樵夫,承认自己在讲述中也撒了谎。这是一道亮光,在影片最后时刻漏下的一点亮光:终于有人承认自己撒了谎。承认撒谎这个行动,既把樵夫跟强盗、丈夫和妇人区别开来,也把樵夫跟杂役区别开来。这个区别何在呢?贯穿这部影片的天空的背景一直是阴云密布和瓢泼大雨,此时终于出现了一道闪电的轨迹,要撕开这阴暗的幕布。在樵夫承认自己撒了谎的这一刻,真理的可能性闪现了。影片的高明之处是,导演并没有去画蛇添足,让樵夫再去重叙一遍他所目睹的事件经过。这不过是填满浅薄的观众一种好奇心和偷窥欲而已。影片只是告诉我们,从樵夫承认自己撒了谎的那一刻开始,真理之可能性突然闪现,世界的转机出现了,就像那个行脚僧对樵夫说的:“由于你,我对人重新有了信心。”

这个信心的根据在于,人会说谎,但人也能够像樵夫那样,承认自己说了谎。这意味着什么呢?人在说谎之际,是想用谎话盖住某种东西,使其不被人发现和知晓。谎话有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谎言,像影片中,强盗说是他刺死了丈夫,而丈夫的幽魂却说是自杀,这里头必有一有意的谎言。其实谎言还有另一种无意识的形式,这就是当事人出于个人特定的视角对事件的认知天然就带有的不确实性。这种意义上的谎言,我们一般称其为“意见”(doxa)。樵夫承认自己说谎这个行动的真理意义在于:樵夫已准备把他有意用谎话盖住的东西掀开,去其遮盖,走向真理。根据海德格尔的分析,希腊语中的a-letheia(真理)一词,本来就是“去遮盖”的意思。更深一层,樵夫对谎言的承认已使其具备了这种可能,即放弃小我之成见、私见,向一个公共领域敞开。一个人不可能只对自己承认撒谎,正好像一个人的左手不能给右手打欠条一样。这种承认必须是面向他人的和公共的。我们可以设想,以樵夫为开端,其他的当事人才有此可能,放弃小我,进入大我的公开域,而一切真理的发生唯有在此公开域中才具备了可能。虽然电影没有在这一方面设计情节,但我们相信,编导对樵夫承认撒谎的情节设计已暗示了这一可能性,对影片的细致解读则应指出这一可能性。

所以,并非像某些后现代哲学家(如罗蒂)所说的那样,没有真理。真理还是可能的,这么说吧,只要人类生活——作为公共生活——还是可能的,真理就必须是可能的。影片把这一点点微茫的希望设置在樵夫对撒谎的承认之中。影片在解构传统的真理式样——完全无遮盖的赤裸裸的“真理”,纯粹事实,符合论意义上的大写的真理,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和原子式个人主义——的同时,也向我们暗示了这一新型真理式样的可能性。这一新型真理不再把自己的基础设置在科学式的求知—求真意志之上,而毋宁说是设置在公共的伦理的生活之中。

四、真理与伦理

影片中樵夫的一脸困惑并不是故意装出来的,而是真实的困惑,对于樵夫来说,真相倒是愈加向他显示为一个谜。这个谜乃是人性之谜,世界之谜。这个谜极大地震惊了樵夫,他对妇人之人性,强盗之人性,丈夫之人性,以及杂役之人性,进一步对他自己的人性——这一人性中的自私、卑鄙、无耻的部分,都感到那么难以置信。而这就是真实,一个几近坍塌的世界的真实,平常这一真实是被尘世种种浮尘掩盖着,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时刻,这一真实才活生生地展示出来,这就是电影向我们讲述的那一时刻。与行脚僧不同,与杂役不同,樵夫是其中最深刻地目睹了这一真实的人。

目睹了真实的人不堪承受真实的重压,他需要一个转向。这是何种转向呢?这只能是一种向着伦理的转向。此种转向并非简单否定真理的可能性,而是否定传统真理观中真理相对于伦理的优先性,实现一种伦理相对于真理更具有优先性的倒转。本片既是一部关于真理的影片,也是一部关于伦理的影片。或者说,本片是一部探讨真理与伦理关系的影片。把本片的主题定位在真理与伦理的关系上,大概不会被人指为“过度阐释”吧。当然,导演和编剧未必上升到这样一种明确表述的层次,他们深刻的艺术和思想直觉所直接把握的东西,允许解读的纵深性和可能性。

如果说,本片的绝大部分叙述,原本都是围绕着真理问题的——即意欲弄清事件的真相,那么,在本片的七个叙述都结束之后,在罗生门下,一个弃婴的突然出现所引起的杂役与樵夫的争执,则使本片的主题由真理问题一下子转向了伦理问题。杂役剥光拿走了弃婴的衣物,而当樵夫愤怒地上前与其理论时,杂役指出了是樵夫拿走了那把短刀,而且撒了谎。樵夫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他向行脚僧承认自己确实撒了谎。而就在坦承了这件不光彩的作为之后,樵夫一下子就像获得了天启一样,起身抱起那个婴儿,他对行脚僧说自己已经有了好几个孩子,就不差再养一个了。影片的最后雨停了,天也开始放晴,樵夫抱着这个捡来的婴儿,走出罗生门,走向前去——走向摄影机的镜头,神情坚定、悲悯、庄严,影片的最后就定格在这样一张仿佛重获新生的脸上。

要点不在于由真理向伦理的转向,而是对在真理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上,谁更具有优先性的理解的转向。影片在这个问题上所能给予我们的启示,还是在于樵夫承认撒谎这件事上。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一行动呢?我们上面的分析指出过,真理之可能性就存在于樵夫对撒谎的承认之中。然而,承认撒谎这件事,却首先不是一种真理冲动,而是一种伦理选择和伦理行动。影片的镜头告诉我们,只有当樵夫终于忍无可忍,要对这个几近崩溃的世界坚决说“不”的时候,他才敢于承认自己撒了谎。换句话说,只有在一种伦理的决定之上,承认撒谎这种真理冲动才有了可能,真理也才有了可能。

影片以樵夫为主线,叙述了这样一个心灵转向的整个过程。樵夫最初只是一个事件的目睹者,不过因为一把短刀,他使自己陷入了不得不说谎的境地。可当他在纠察署里目睹了强盗、妇人和丈夫的大相径庭的叙述时,他感到惶惑和震惊了。而当他又看到杂役的恶行时,他终于忍无可忍了。朴实的樵夫在承认自己撒了谎和抱起婴儿之际,似乎有这样一种声音从影片中传出来:或许我们还是不知道那最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但是这一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呵护和抚养起这个被人丢弃的婴儿——或许是象征着一个新世界的婴儿。

如果说,从近代以来,西方人一直过于夸大了人的真理性冲动,而引起了一系列自食恶果的话,那么,这部影片通过樵夫这个人物,对西方文化的真理追求和真理意志进行了东方式的有趣解构。这种解构说到底,乃是伦理对真理的解构。在这样一个绝对真理观彻底崩溃的时代,真理还是可能的吗?如何可能?影片所能告诉我们的答案其实相当简单:真理当然还是可能的,不过不再是那种知识性的真理,而是一种更高的真理,一种真正的真理可能性,即存在于伦理优先性之中的真理与伦理的合一。

(作者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同类推荐
  • 中国教育史导论

    中国教育史导论

    本书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学校的产生和奴隶社会的教育、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学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西学东渐与传统教育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及其本土化历程等。
  •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

    同人报刊是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很典型的现象,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刊活动是同人报刊最重要的一部分。《努力周报》在同人报刊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地位。《论证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以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等人创办的《努力周报》(《读书杂志》)为研究对象,剖析自由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后面对专制、腐败的政治现实,在论政和启蒙间进行抉择时的犹豫与矛盾心态;在研究论政、启蒙的具体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周报在国家统一、列强侵华、教育成败、监督政府等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新诗、古史、民主制度、科学与人生观、批评的伦理等讨论中的态度,并对传播形式与效果进行探寻。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

    《社会与文明》精选胡适先生的著作或者演讲整理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说社会,下篇说文明。全书选编的篇目既能够很好地体现胡适思想,又照顾到了大范围受众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大量图片,对于《社会与文明》内容上的无形扩展,以及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作用。
热门推荐
  •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本书是“中医传世歌诀白话解”丛书之一。全书辑录的歌诀摘自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著的《诊家正眼》,其将二十八脉的脉象与主病分列为体象歌、主病歌、兼脉歌三项,而本书按照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解析的体例加以注解,是学习切脉的简易读本,适合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吾家萌物初长成

    吾家萌物初长成

    米莉小萝莉身为无双盛世里的大神,自然是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偶尔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被说成是人妖!没事反正有玉儿要就行了~被骂丑女,没事玉儿不嫌弃就好了~至于别人的看法与她何干?她只要努力赚钱养玉儿就足够了!但是有人来撬墙角怎么办?米莉表示毫不担心,玉儿这一款墙角自带砸死小三技能。被人陷害了又怎么办?米莉还是不怕,玉儿在手天下我有!某玉儿瞥了瞥自家嘚瑟的丫头道:“为夫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玩的了游戏,弄得死莲花,丫头还不快扑倒~”
  • 武力滔天

    武力滔天

    武之祖,战之极,癫之峰。以武力为主,战裂苍穹,灭天地轮回。武之祖,天地武力之极限。战之极,武力滔天之不灭。巅之峰,脚踏天地之神灵。一个以武力为主的世界,一个穿越的灵魂。一个属于王者的擂台,且看皇蝉,如何在群雄并起,天才崛起的世界,成为人见人怕,闻声颤抖的至尊龙祖。
  • 黑蔷薇:霸道公主的悲伤

    黑蔷薇:霸道公主的悲伤

    生活,没有他也不算什么,可是真的能放下吗?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他在她伤心的时候陪伴着,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陪她一起度过难关。可她,却不为所动。直到有一天,他消失了,她发现,她不能没有他,她再一次陷入痛苦之中。她决定等他回来,三年过后,他们相遇了,以为能在一起了,可命运,会放过他们吗?
  • 易染韶华

    易染韶华

    “相信我,一定救你。”"你们都给本王听好了,从今天起,满月,是本王的女人!“"没了她,我要这天下做什么。“……三世纠葛,她终于找回了自己,而他的身影,却于那漫天的细雨中渐渐淡去。易烊千玺,等着我,等着我将你寻回。
  • 异界大陆当混混

    异界大陆当混混

    恭贺诸君愁来到,笑迎范谢把魂吊。穿越重生后的弓贺是如何从人下人步步登天,原本的十世善人又是为何变成了手握生死法令的君主。
  • 我非薄荷却为何心会凉

    我非薄荷却为何心会凉

    我人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见你,爱上你;我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我站在你面前,眼睁睁的看着你离开,却没有办法挽留。——顾辰
  • 疯狂的食物

    疯狂的食物

    作为食物,最大的愿望,就是被我们放进购物车,我们也理所应当的认为食物天生就该被人类食用?然,有几人考虑过食物的感受!!!把土豆碎尸制成薯条,有没有想过这种做法太残忍?把冰激凌放进冰箱,有没有想过冰激凌小伙被冻得瑟瑟发抖?把香蕉剥皮抽筋后,再一口一口的吃掉,有没有听到香蕉小哥临死前凄厉的惨叫?想知道漂洋过海的蛇果小正太,遇到失去奶奶的柠檬妹妹后,二者会发生怎样的碰撞么?想知道知道豆芽和芋头发生矛盾后,会引发出怎样的巴以冲突吗?话不多叙,客官请戳,狠狠戳,甭客气……
  • 文艺小青

    文艺小青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