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陈凯歌起诉制造〈无极〉“血馒头”网民》的文章这样写道:
“正在参加柏林电影节的陈凯歌告诉记者:‘我们已经起诉他了,我们一定要起诉而且就这一问题要解决到底。’并且强调‘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记者昨天下午拨通胡戈的家中电话,刚说明采访意图,胡戈就打断说:‘是打官司的事情吧?我已经看了报道,你有问题就直接问吧。’”
“胡戈表示,他昨天已经在新浪网上看到了相关报道,‘感觉很意外,我现在脑中一片空白。’记者问:‘当初小影片在网上流行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被告?’胡戈回答:‘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谁想到了?大家都没想到啊!’记者追问道:‘你说的大家指的是哪些人?’胡戈顿了顿,回答说:‘网友吧。’”
网络语境下,任何事情都会出乎意料地成为大众眼球中的焦点。我们新浪网上找到“《无极》与《馒头》”官司的网页约594,000个;Google搜索到819,000项符合“无极和馒头”的查询结果;百度网找到相关网页约3,660,000篇。如此连篇累牍的文章讨论“无极和馒头”官司,的确是网络语境下迟早都会发生的事情。这意味着网络媒体已经不甘寂寞,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已经大胆地站在大众面前与传统媒体平分秋色。
“《无极》与《馒头》的争端”折射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平民文化正在通过网络这个舞台与那些精英文化分庭抗礼。在网络语境下,那些习惯于在电影院里、在电视机前、在报纸杂志里面接受正规教育的受众,突然被网络课堂里的宽松氛围所吸引,他们呼吸到一种新鲜的、自由的空气,他们的视野开始向网络媒体转移。这种倾向意味着大众文化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网络的开放、自由、平等、交互和实时等特征,让“下里巴人”的平民文化与“阳春白雪”的贵族文化具有同台竞争的机会。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网络语境的宽松氛围,促使外来文化的网络交汇,这样使平民文化的视野更加拓展,对本土的精英文化提出严峻的挑战。因而如何解决网络语境下一方面会推动大众文化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也会引发大众文化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这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等各个领域,在文化领域更为突出。尤其是群体和个体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着裂变。这种裂变在网络世界里表现得更加突出。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自由性和实时性等传播特征,为这种裂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象四:“男导演”vs“女演员”:“性交易”掩盖下的道德裂变。
自从一篇博客文章《性交易:娱乐圈里的规则》在网上散布开来以后,“潜规则”便成为男导演与女演员之间不正当关系的代名词。把“潜规则”用搜索引擎“捞”一下,至少就会出来一大堆“男导演与女演员的潜规则”:娱乐圈潜规则案例01.张钰与知名导演性交易;02.肖琼杨义巢以性换角色;03.袁泉被名导“潜规则”……为了证明“潜规则”的确存在,“张钰”(这里指的是网络的“张钰”,生活中的张钰是谁?真的无法查实,因为网络浩如烟海,在没有推行实名制的情况下,“张钰”严格意义上仅仅是网络意义的“张钰”)还把自己与一个男人的“床上录像”以视频的形式放在网上,赢得无法统计的点击率。如果网络张钰与娱乐圈的张钰是一个统一体的话,她的确掀起了万重巨浪,让她红得发紫起来。
不管是杨义巢与肖琼还是黄健中与张钰,我们不用细说原委,也就那点儿事,谁心里都明白。其实这里面潜藏着这样一个命题:“男导演”vs“女演员”:“性交易”掩盖下的道德裂变。这个命题至少包含着以下四个子命题。
子命题一:一些人确实做了一些不道德事儿,被网络所揭穿。张钰为了向大众证实自己的屈辱,最后不惜“忍辱负重”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曝晒在网上。这一举动着实让所有的网民惊呆了,因为那动态的影像和喊叫声在证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自称画面男者为导演,目的为回应网友质疑》一篇报道略见一斑:
昨日,一家视频网站上出现了两段经过处理的录像带,内容分别是两对男女亲密之画面,其中一个录像带的女主人公就是张钰本人,张钰称男主人公为两名曾许诺给她介绍戏的导演。张钰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已把所有的录像带提供给了这家名叫优酷的网站。
昨晚21时37分,记者登录这家网站,其首页已经登出“张钰录像带终于公开”的视频,并且分第一部、第二部。
视频信息上显示,第一部的发布时间显示为21个小时前,“会员:张钰”,下边标注:“我不再做沉默的女人,让一切大白于天下吧。”网页上显示,两部视频的播放次数分别显示为145万余次和28万余次,评论总数也近两千条。其中一部视频中的女主角为张钰本人。
该两部视频还在最前端加播了张钰的一段“讲解”,其中张钰称,此举是为了回答网友质疑,简单介绍了录像中的人物及其结识经过。
张钰在讲解中对与其在一起的男子指名道姓,并且说当时这个导演打着介绍戏的名义,带她到位于马甸的一处出租房,短暂的视频中显示二人衣着暴露接吻的镜头。
另一部视频除了当事人的面部,其余几乎均打着马赛克,张钰似乎在录像时被发现,在床上的男子问她“你想干吗?”并上来争夺,镜头顿时模糊并且凌乱,只听张钰的声音在说,“你再抢我就叫,你给我呆回去,否则我马上就叫。”张钰说,当时因为自己用身体死死地护住录像机,才没有被抢去。“但是这么多年也没人找我要,当没这回事一样,他们都无所谓了。”
如果在张钰播放的两段影像中没有发现破绽或者修订的痕迹,那么,以上事实是确凿无疑的。这意味着那个男人的确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被网络曝光了。通过网络的眼睛我们发现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灵上的道德污点。一些人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企图,一手拿诱饵,以便解裤带,人性在肮脏的交易中慢慢堕落。网络像一面镜子,把阳光下的罪恶毫无情面地折射出来。网络在证明社会的同时,也在证明着自己本身:这也意味着网络的确比其他媒介自由、开放和无所畏惧,把道德的内衣撕破到如此程度,几乎没有哪一家传统的媒体能够如此肆无忌惮。这也是网络能成为冲突平台的原因之一。
子命题二:一些人在利用网络炒红自己,这些人是不道德的。杨义巢和张钰,黄健中和肖琼,等等,甚至还有很多没有站出来或者没有掀起巨浪的组合,这些“矛盾统一体”的故事之所以得到社会的关注,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性”是最丑陋的也是人类最感兴趣的话题,这是这一命题的重要条件;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定是“名人”或者利益支配者,如果缺少这一必要条件,这一命题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三是娱乐圈不但生产“娱乐作品”,而且也生产“娱乐话题”;四是反映出现代社会的空虚程度;五是重要的一点,人们的道德底线正在坍塌。正因为以上重要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存在,人们对张钰的行为迷惑不解:当一个挣扎在混浊娱乐圈里的三流演员的明星梦破灭的时候,不得不使出看家本事来最后一搏。于是网络就成了她炒作自己妄图一夜成名的利器。张钰的网络宣言果然见效,虽然没有好评如潮的社会效应,但是那人声鼎沸的叫骂声至少让人知道娱乐圈里还有张钰这么个女演员。她成功了,她与“芙蓉姐姐”靠肉色蛊惑网友,木子美靠性生活纪实征服读者虽然路子不同,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无数支利箭射向她的时候,她用自己的两段床上录像推波助澜,使出了比芙蓉姐姐和木子美更加隐蔽的招数,她成功了,但是,她的道德课能否及格?还得看全社会评委的综合打分。
子命题三:网络使一些不道德的影响在社会上刮起一场混乱的旋风,躲在网络背后的“把关人”是不道德的。我们经常讲媒体的社会责任,网络是不是媒体?该不该讲社会责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引用一段背景:早在18世纪的英国法学家最先试图划定新闻自由的界限。法官詹姆斯曼斯菲尔德(1733-1821)和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认为,控制滥用新闻自由是法律的正当任务,法院和国会制定的法律比新闻自由的概念更重要。布莱克斯通说“新闻自由对于一个有国家的性质而言,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这是指对出版物不加事先限制,而不是指已经发表了的犯罪的内容可以有逃避的自由。每一个自由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利:他想对公众吐露什么心情就吐露什么;禁止人们吐露就是破坏新闻自由;但是如果发表的内容是不正当的、恶意的或非法的,它就必须对自己的狂妄后果负责……”社会责任既是法律的又是道德的,是媒体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重。当网络把关人抛弃社会责任于不顾,任流言飞语或恶意炒作恣意泛滥的时候,道德标准开始发生严重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