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合并后的大公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充满垄断和竞争。他们之间既有互相吞并的危险,也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共生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加大了投资规模,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投资的风险。他们实现了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并尽可能多地涉及不同的行业,如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音像制品、报纸、杂志图书的出版发行,还有电话通讯、主题公园、新闻、休闲娱乐等传播产业的所有领域。如同时代华纳所说:“在初现端倪的全球娱乐通讯市场中,对于保持竞争力的美国企业来说,合并是必须的。”好莱坞由此而实力大增,开始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发全球所有的市场。
在好莱坞的全球化进程中,美国政府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关于好莱坞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法国《快报》的一篇文章《好莱坞相当于几个师》做了深刻的分析。该文指出:好莱坞电影即是一个被白宫牢牢控制的强大产业,也是与政府合作的“共鸣箱”。正如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一位官员所说:“政府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电影与电视的价值,是美国贸易产业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也因为我们产品的特质,也就是部分国家将之视为文化范畴,使得我们跟其他大部分的美国出口产品比较起来,有更多复杂的问题。”为了保障好莱坞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最大利益,在美国直接参与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政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版权政策和法规。
按照好莱坞的版权法规定,各国上映美国电影时首先要获得好莱坞同意,然后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而获得放映权。美国电影在国外放映只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好莱坞在世界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放映院线,二是各国自己的放映网。如近年来,在中国实行的好莱坞电影分账制,就是为了保护好莱坞的利益制定的。他们通过对版权法的保护,通过对使用版权方法的精心设计,制造匮乏和垄断,从而使消费者只能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路径去获得产品,从而缴纳高额费用。
美国政府除了对好莱坞给予众多的政策和经济(如税收优惠等)支持以外,美国总统出访时,还经常将好莱坞巨头带在身边。当年的尼克松是如此,后来的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也是如此。好莱坞游说美国政府采取各种外交和贸易手段与外国政府的电影保护政策进行斗争。通过贸易谈判方式,好莱坞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市场空间,“数年前陪同总统访华的好莱坞大亨们都从北京获得了大量的订单。”
好莱坞凭借美国政府的力量,一步一步扩大对其他国家的电影出口量、业务范围和投资比例,从而逐步实现了对其他国家电影生产和发行的控制。“1967年,好莱坞电影业全球票房总收入为12.6亿美元,其中国际票房收入为4.18亿美元。到了2003年,好莱坞全球票房收入高达412亿美元,其中国际票房收入为166亿美元,翻了近40倍。”显然,美国政府功不可没。
二、大片的世界影响
统计数字表明,好莱坞的电影占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4%,以绝对优势支配着全球电影市场。其中大片以重磅炸弹式的威力,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坚不可摧的市场。美国一名历史学家曾经写道:“即使将美国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甚至诗歌、小说,抑或建筑的贡献全盘抹杀,世界的文明成就也不会逊色多少。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的贡献,电影却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发源于欧洲的技术最终在美国发展成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并进而成为全球独领风骚的庞大产业。
大片的制作费用和发行费用在当今已攀升至天文数字,其动辄几亿美元的投资,再加上高端的科技手段、梦幻般的视觉效果等一系列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特点,使得全世界观众看得眼花缭乱,为之倾倒。好莱坞凭借不断提高大片的制作费用,来确保竞争对手越来越少。就像美国学者形容的:“拍电影的高昂费用非常像乡村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的会员费:处心积虑,谢绝新贵。处心积虑,使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力供养电影业。并且使得世界上大多数的电影人怀揣影片而对电影院望洋兴叹。”是的,在从前,欧洲国家还供得起电影业,如今只有法国还一息尚存,其他国家均束手无策:意大利不行,西班牙不行,英国不行,德国不行,加拿大也不行。
在所有受到美国大片狂轰滥炸的国家中,加拿大的抵抗是最微弱的。可能是因为临近美国市场,拥有共同的语言,在文化构成上也具有许多表面的相似之处,加拿大电影从未形成一种明显的民族身份。目前,加拿大的本土电影制作一直在边缘中生存,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加拿大任何一年最卖座的影片都仅相当于美国一部独立发行的、表现平平的电影收入。1999年,加拿大知名导演安托姆·埃戈扬执导的影片《意外的旅程》和获得多项“基尼奖”的影片《阳光》,票房收入都没超过100万美元。所以当加拿大政府在尝试进行电影保护主义时,却发现几乎没有什么要捍卫的。之后,加拿大并没有采取与美国电影竞争的方式,而只是渗透进去。
加拿大的演员、导演、音乐制作人、电视人遍及美国流行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在美国电影界也成就斐然。美国有两个超级明星迈克·迈尔斯和吉姆·凯利是加拿大人,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来自加拿大。另外由于加拿大的劳动力比较便宜,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选择在加拿大拍摄。仅在多伦多一地,“1999年影视制作的总值就高达6亿美元,2000年在此基础上再增长15%。多伦多影视办公室的报告指出,2000年,有550个项目在1587个外景地拍摄,工作日总计为3229天,其中61%的项目来自美国”。这意味着美国影片的制作雇用了成千上万的当地演员和摄制组成员。加拿大成为美国“北方的好莱坞”基地。一位了解情况的加拿大人这样概括到:“从一个加拿大人的观点来看,市场力量无限制的操纵已经使整个国家陷入文化奴役状态,因为在他们自己的天空中已经听不到加拿大的声音了。”我们或许记得,加拿大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个工业化国家。
欧洲是电影的起源地,一直有着优秀的电影创作传统。但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大工业的强势冲击下,当今的欧洲电影也遭遇各种各样的危机。以英国为例,它的本土电影院稀少,后来投资的电影院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美国投资的,这使得英国市场被好莱坞控制的程度更深。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大幅度减少了对电影业的扶植,停止了自1927年就开始实施的、旨在保护民族电影业的“配额制”(限定发行商和放映商要放映多少比例的英国电影)。这些政策将英国电影业推向了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强大的美国电影,英国电影在本国得不到观众的支持,人们常常忽视本土电影。而好莱坞的大明星、大场面的大片却受到人们的推崇。2000年,美国大制片公司如迪斯尼、哥伦比亚三星、时代华纳等在英国的票房收入是4.56亿英镑,占英国电影市场总收入的近80%。
地处中欧的德国,在电影市场运作方面,一直提倡自由竞争,进口片与国产电影分账比例完全一致,无论谁的影片,完全靠市场调节。在自由竞争的旗帜下,德国电影衰落的趋向却越来越明显。原德国最大的制片公司巴伐利亚制片公司已基本不能正常拍摄电影。近十年来的德国电影主要是对美国类型片的模仿。在追求票房的同时,也必然模仿了好莱坞对世界的表述和理解。其结果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忽略了对本国现实问题的反映,而多半成了美式影片的克隆。“目前德国电影市场上映的片目中,80%以上是美国片,10%来自法国、中国。德国本土电影在本国市场仅占可怜的10%左右。”
在这方面,法国电影市场的利益分布就相对要好一些。1997年,“它展映的美国电影占市场的53.8%,法国本土电影占34.5%,其他国家影片占11.7%”。面对本土电影行业的危机,法国政府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
1993年,美国打算把电影电视业引进《关贸总协定》的范围,也就是希望电影、电视产品能够和其他商品一样,获得同样的贸易地位。此举遭到欧洲各国的反对,尤其法国态度最为坚决。因为一旦电影也被纳入《关贸总协定》的范畴,那么国家采取的针对民族电影工业的保护性措施就不再合法。法国政府决心冒着激怒美国的危险要保护他们的本土电影工业。终于,文化产业被排除在《关贸总协定》的范畴之外。另外法国政府还牵头在欧洲实行“欧影计划”。欧影计划是一个直接为欧洲多边联合拍摄计划直接投资的一个泛欧洲基金会。它自1988年成立,成为欧洲电影最大的公用资金投资方,为不少欧洲本土电影进行投资。
艺术电影一直是法国电影的精髓所在。法国政府对于艺术院线有着灵活的扶持措施。法国文化部规定:对于专门放映艺术片的小型影院,每放映一部艺术电影,国家就奖励五万欧元。这种补贴有效地保护了艺术电影的传播阵地和发行渠道。同时,法国政府还要求各电视台每年购买并播放150部以上艺术片,为艺术电影的资金回笼和继续出品提供了可能。正如法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汉斯·比特·埃西玛所言:“保护艺术电影,保护电影的艺术多元化是政府的使命和职责,也只有政府才能做到。”正是因为法国政府的扶持、法国观众对本土电影的热爱,法国电影才具有一种“拒绝同化”的精神。可是,面对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法国电影还能抗争多久?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韩国电影,颇为意外地让世界观众眼前一亮。韩国电影在类型上着重挖掘了动作片和爱情片,将好莱坞成功的电影类型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得它们成了韩国电影最重要的两个类型片片种,在票房上也占有突出的位置。如动作片《生死谍变》《朋友》《共同警备区》就名列韩国电影票房的前三名。随之其后的便是爱情片《我的野蛮女友》《信》《承诺》等。这些电影对韩国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到韩国商业电影的健康发展和兴盛,就不能不提韩国电影政策的改革。1997年,为了抗衡好莱坞的“文化入侵”,韩国实行《电影振兴法》,“内容涉及电影业登记、独立制作、电影审查、振兴机构、振兴资金和电影季等十余项”。《电影振兴法》放松了对电影创作的各项审查。随后,韩国政府针对美国大片的大举侵入,还实行了电影季政策:电影院每年放映韩国电影不少于146天,为韩国国产片奠定了稳定的发行基础。“1999年韩国国会发布了电影修正法,政府将废止影像制品审查制度,完全采用分级制,维持影院韩国电影放映任务制度。”从此,韩国电影审查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韩国电影政策的一系列改革,使得韩国电影的创作环境越来越宽松,电影禁忌越来越少,再加上好莱坞成熟电影运作机制的参照,造就了韩国电影市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政治片、动作片、战争片,还有爱情片、喜剧片、恐怖片、独立影片等多种类型电影并驾齐驱。
自1999年以来,韩国电影国内票房保持了年均超过20%的增速,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其中国产电影在与进口电影(主要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对决中逐渐胜出。
韩国本土电影观影人数占有率已经从1999年的39.70%上升到了2005年的58.71%,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纵观韩国电影振兴的过程,我们发现,除了政府支持外,韩国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好莱坞化”。比如电影类型片的商业化操作、韩式“大片”的推出、多厅影院的普及、发行力度的加强等。韩国对好莱坞电影的积极跟进,让韩国在与好莱坞的抗衡中以小搏大。2005年韩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近10亿美元。2006年,韩国国产片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9.5%,使韩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对本土电影消费超过好莱坞电影消费的国家。
大片对于好莱坞来讲,也许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好莱坞一向把电影当做商品一样来生产和销售,大片无疑是一种奢华产品策略。在长长的好莱坞电影历史中,好莱坞的大片情结以及大片实践,已经为好莱坞当下大片生产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所以出现了轰动一时的大片《泰坦尼克号》,出现了品质超群的大片《黑客帝国》、《指环王》,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大片《后天》、《特洛伊》,甚至还有一败涂地的大片《未来水世界》。大片在当下的好莱坞,数量多样,品种繁多,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电影样式,它有一整套的制作、发行、放映模式,并在票房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全球化的今天,好莱坞大片像一阵旋风,席卷了全世界。中国身处全球化之中,不能不受其影响。中国的国产大片在各种条件逐渐成熟之后,悄然登场。虽然它的面目还不清晰,虽然还有很多歧义,但它终究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