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的保守主义
鉴于大片的市场目标,好莱坞在文化策略上自然而然会选择保守主义。他们极力迎合那些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青少年观众,而忽略了影片中的人文诉求和价值观的建构。他们宁愿去花大价钱去营造一个太空世界、复杂的机器人和各种神秘古怪的故事,也不愿花精力去拍摄能探索、关注现实的、具有深层意义的电影。这些意识形态上的保守思想给影片的具体制作带来了很多相似的元素。
从可以看出统治票房的电影类型主要有动作、冒险14部、科幻8部、动画6部、喜剧2部、史诗2部、战争1部、综合2部。由此可以看出,动作、科幻和动画是当今大片生产的主要领域。但如果我们对这三种类型电影再细分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与传统好莱坞的类型片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呈现出超越类型或混合类型的趋势。比如出自漫画故事的《蜘蛛侠》属于动作、冒险片,但它具有很多的幻想元素,充满了科幻色彩;《哈利·波特》系列主要是将魔法和青少年成长主题相结合,虽说是动作、冒险片,却糅合了神话、传奇、科幻等元素;《黑客帝国》更是科幻和动作的完美体现。当好莱坞不满足于单一类型的商业价值时,混合类型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当然,他们不会冒险创造出一种新的类型,而是在过去电影历史中获取成功的、历经考验的各种类型元素,经过改造而成为大片新的卖点。
在充满了多种类型元素的大片中,好莱坞还为我们塑造了新一轮的“英雄形象”。“英雄”在经历了英雄的辉煌期(经典好莱坞时期)、英雄的暗淡期(现代主义思潮之后的新好莱坞时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回归。不过,这里的“英雄形象”已经不是那个依靠个人奋斗、个人创业成功的英雄,不是战场上以身殉国的英雄,也不是主持正义和道德的英雄,而是一些“超级英雄”。不管是《蝙蝠侠》、《蜘蛛侠》还是《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哈利·波特》,都有一个拯救型的超级英雄出现在混乱的世界中,依靠他们的大智大勇、特异功能和神奇武器将人类从危机中挽救出来。当人们对凡人英雄日渐疏远和陌生时,好莱坞的“超级英雄们”重新唤起了人们的梦想和崇拜。
英雄主题的回归遮掩了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英雄的超级能量和无所不能,让生活在压抑失落环境中的人们,获得一种心理认同和补偿机制。正如斯皮尔伯格说道:“生活已经够艰辛,电影就是给人一个梦,让花钱去电影院的观众得到慰藉。”这句话反映出好莱坞大片的制作准则。
好莱坞保守的文化策略还表现在续集片和重拍片的泛滥。“在2001年评选出的100部最佳电影中有31%、25部最佳电影中有44%都是根据以往电影改编的。2002年,续集片和重拍片在100部最佳电影中占39%,在25部最佳电影中占56%。”好莱坞续集片和重拍片一直保持着很好的销售业绩。先后出现过“007邦德系列、教父系列、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星球大战系列、回到未来系列、魔鬼终结者系列、异形系列、世界大战系列、黑客帝国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蜘蛛侠系列”等等。这些续集片和重拍片之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大片的续集现象体现了一种营销策略——那就是尽量开发大片已经开拓出来的市场空间,然后把这个空间的利润做到最大化。比较而言,拍摄成功影片的续集或者改编的风险性要小一些,它们通常会延续原影片的原班人马和市场卖点,来满足观众对影片持续的期待。有很多影片的续集和重拍版都获得了成功。
正是因为好莱坞出于经济上的安全,才导致了好莱坞大片文化上和美学上的极度保守。任何未经市场检验的题材、故事、演员和导演都很难进入好莱坞大片的制作领域。艺术贵在创新,而续集和重拍片中的“创新”变成了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非文化主体的创新。重拍片不仅一再重复并不新颖的故事、演员、主题,还占据了庞大的电影市场空间,排挤了更有才华、更有思想的电影人,也淹没了更多新的构思和新的电影形式。它使电影艺术发展停留在原地踏步的状态。
二、技术的激进追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好莱坞大片制作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是数字技术的运用。这一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影像的构成本质。它可以在电脑上创造一个虚拟的现实提供给观众。20年来,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日益深入。从早期一两个镜头的简单处理,到《泰坦尼克号》500多个数字生成镜头,再到《星球大战》从制作到放映的全面数字化,以至于今天的大片没有一部能避免使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可以让恐龙复活,让汤姆·汉克斯和历史上的肯尼迪握手,能重现“泰坦尼克”的辉煌和毁灭,还能创造出我们的未来世界。数字技术在银幕上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视觉奇观,实现了那些不可能实现了梦和幻想。
虽然“奇观”的展示在电影史上并不陌生。早在梅里爱时期,奇观就是电影最大的资本。但彼时与此时的奇观已不能同日而语。梅里爱的奇观至多只是杂耍场里的魔术师,依靠布景和机械手段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而当今的奇观却在电子科技的全力支持下具有强烈的视听震撼力。电影艺术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它可以在现实与梦幻、过去与未来和复杂时空中自由穿梭,也可以将虚拟与真实缝合。由此,电影带给我们的不再是时间明确、空间真实的封闭故事,而是像行走在时空隧道上,四周是蜂拥而来的奇妙影像和声音的洪流,我们被包裹其中,浸淫其中。电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观念、一场新奇的游戏、一次全新的视听体验。在大众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报纸)越来越丰富的时候,电影由于技术进步非但没有死亡,反而成为一种更巨大的娱乐产业。
但同时,伴随数字技术出现的负面效应也愈来愈显著:使用数字技术的高昂费用像军备竞赛的经费一样急剧攀升,有的已升至天文数字。一部电影的失败将导致着一个制片厂的倒闭,这并不是少见的新闻。同时,数字技术占据了影片中大量的时间,使得电影艺术的思想容量、人文诉求不得不大大压缩。技术的惊人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也威胁着我们多年形成的古典美学观念。
从电影制作上来看,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给电影人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科恩兄弟2000年的影片《霹雳高手》中,有个残暴的场景:即歹徒用机关枪扫射一头奶牛的场景。这头奶牛(以及其他影片中其他类似的场景)是由数码合成而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生物。它是如此的逼真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作为一种效果,它们可以被杀死却不会给摄影机前的现实世界带来任何后果。史诗片中浩大的战争场面,数码技术可以从500真人士兵变成50000数码士兵,可以实现战争血流成河、兵戈相见的残酷场景。
数字技术还进入了表演领域,在电影《角斗士》中,演员奥利弗·里德(Oliver Reed)在拍片期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当时距影片拍摄完成还有3周,于是一些有他的场景不得不重新制作,并使用了他的3D CGI面孔,利用数码的剪切和拼贴功能使得已经故去的奥利弗·里德还能继续他的表演。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导演卡梅隆要求在甲板上要有成百上千的人,他们要走动、交谈、游戏——就像在一条游船上一样。这样的任务只能由数字技术来实现。后来在影片中,我们在一个镜头中,就能看到将近1000个数字人,我们亲身经历了“泰坦尼克”上1000多人的毁灭过程。数字技术第一次代替了真人表演。而导演乔治·卢卡斯在他的演员回家后,还能将他们的表演转成数码影像后,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与数码背景黏合,《星球大战:克隆人的进攻》就是这样制作完成的。
第四节 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化
15—16世纪期间的几次航海行动,如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郑和七下西洋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因此在近代、首先在地理范围内开始逐渐显影。
工业文明在此基础上于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时至今日,一个更为宽泛的全球化已日臻成熟,从经济、政治、文化到信息、科技,无一不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深层拓展。全球化将世界压缩成一个“地球村”。同时,地球日益成为“一体化的世界”。
电影,无疑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好莱坞电影随着文化商品的身份,伴以雄厚的资本,迅速占领着全球的主要市场。并逐渐以一种“世界电影”的形象立足于全球。
一、全球化进程
好莱坞自身的全球化进程应该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好莱坞的电影产量几乎占据了世界电影产量的一半左右,而且还在海外设立了办事机构,专门从事好莱坞海外市场的发行、拓展和管理。不过这时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上还是本土化的,其电影题材如西部片、歌舞片、强盗片和情节剧基本上取材于美国自身的历史和现实,它的制作资金也大都来自本国金融机构。只是在分配上走向了海外。事实上,二战之前,美国好莱坞的海外票房只占全年总票房的30%左右。
二战之后,由于派拉蒙判决和电视的影响,好莱坞开始更加重视海外市场。与此同时,为了挽救濒临倒闭的本国电影业,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实施限制外汇流出的措施,要求好莱坞在本国的电影收入必须有部分比例用于在当地修建影院、合作拍片和发行当地电影。这些国家还对这些投资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好莱坞一些大公司的国外票房已经超过本土票房收入。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好莱坞大片制作成风。这时的电影制作已经离美国本土生活现实越来越远。西部片被魔幻片取代,强盗片被动作、冒险片改变,一部大片的目标是被任何一个国家的十几岁孩子能够理解。同时,其在经营理念上也愈加全球化。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十个办事处和分公司,派驻了自己的代表、经理人、推销商和艺术家等等,目的就是开发全球市场。
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之后,好莱坞大片更是在全球娱乐界保持了主导地位。这首先要归功于新一轮的大制片公司兼并热潮。这次兼并的特点在于纵向集成——试图对电影的生产环节、发行环节和放映环节逐一加以控制。而且也特别强调了横向联合,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国界的合并。合并后的大公司资金雄厚、产业结构多样化,为好莱坞拓展更深、更广的全球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人力和市场资源。
时代华纳有限公司历经几次合并之后,在2004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和《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大公司排行榜中,位居各种传媒类公司的首位。1989年,该公司首先实现了印刷媒介(时代公司)和电子媒介(华纳公司)的结合。2001年,该公司又以112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实现了传统媒介(时代华纳)和新兴互联网(美国在线)的结合。合并后的该公司主要从事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发行、电子音像和出版业。时代华纳旗下公司出品的《黑客帝国》、《哈利·波特》、《终结者》、《指环王》等大片在立体营销的策略下,在全球票房收入高达数十亿美元。
沃尔特·迪斯尼公司拥有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厂、点石成金制片厂、好莱坞制片厂和米拉麦克公司。同时,它还拥有迪斯尼主题公园、度假村和迪斯尼消费品。迪斯尼生产的动画大片不仅在票房上获取高额利润,它的衍生产品(如米老鼠、小熊维尼等)在全球的销量也是非常可观的。2003年,该公司收入达270.6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