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9900000010

第10章 日本妖怪文化探源(1)

最近一些年,日本不少学者尝试着描绘日本人心中的“原风景”。所谓原风景,指的是人们从幼年到青春期以来,所经历过的那些带有神圣特征的体验。具体说来,就是举行诸如葬礼、祭祀、盂兰盆会等仪式时人们内心的体验。原风景不仅仅包括个人的体验,对整个日本国民来说,同样存在着一种原风景,那就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村生活场景(如果再往上追溯,其中还应该包括日本的山川森林等风景)。这种原风景超越时代和个人而存在,成为这个国家所有人民共同的心理底色。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虽然并不显山露水,但对人的一生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作家和艺术家们来说,原风景往往能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

“原风景”的概念,让笔者想到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形成和它巨大的影响力。综观日本动漫作品不难发现,妖怪文化其实已经构成了许多创作者心中“原风景”的一部分,所以才会表现在多种不同题材的作品中。如果仅仅有几位作者对妖怪题材感兴趣甚至痴迷,并不能证明妖怪文化的影响力,然而事实上,在日本无数动漫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妖怪的影子,而且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妖怪题材作品出现,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了。

为什么妖怪文化在日本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这并不是因为日本是一个喜欢搜奇猎异的民族。中国从《山海经》、《搜神记》、《博物志》、《拾遗记》、唐传奇、宋话本,一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传奇志怪之作洋洋洒洒不胜枚举,不可谓不丰富,为何妖怪没有在中国发扬光大?为什么那些起源自中国的妖怪到了日本才得以扬眉吐气,才能够享受到古人的供奉和今人的追捧?究其原因,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和民族心理等因素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妖怪能够在日本“形成气候”,绝不是偶然现象。下面,笔者将试图从所能把握到的几个方面对日本妖怪文化的形成做一些探讨,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第一节 日本的自然环境与妖怪文化的产生

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这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列岛位于亚洲大陆东面的大海上,地形狭长,森林繁茂,各种植物能够很好地生长。日本国土上覆盖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据推测达到日本森林总面积的九成之多。自古以来,森林不仅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塑造作用,也在日本人心底烙下了浓浓绿意。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日本的花道和茶道才能如此繁盛,人们才能醉心山水,创作出优美的俳句和绘画。同时,日本又位于环太平洋造山带、火山带的西北部,因此日本境内有多达200多座火山,地震的发生也十分频繁。日本的气候总的来说多雨湿润,可以细分为春、梅雨、盛夏、秋雨、秋、冬等季节。暴雨、台风、酷暑在每年的特定季节如期而至,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既感恩热爱又畏惧顺从的态度,并在这样的环境的孕育中形成了细腻浓郁的感情。

也正是这样的生活场景,才为妖怪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妖怪的产生最初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心,还有什么比深山和河川更能引起人们神妙的幻想呢?水木茂先生说过:“我经常到南方游历,其中人迹罕至的深山和丛林最令人恐惧。而且,不可思议的是,一旦置身其中,反而会让人感到舒服。也许是某种生命的源泉被大量地释放出来之故吧!我一直认为:仅有动物、植物和昆虫生存的无人岛或深山,才是神秘的,同时也是适合作为妖怪栖身的地方吧!”[1]多山、多水、多林的自然环境,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妖怪的联想。前不久笔者去山里露宿时,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白天还清清朗朗的山,一到夜里就变得幽暗诡异,一阵风声就能让人想到无数以前听到的传说。还记得几年前在乌镇的一条巷子里穿行的时候,周围空无一人,只能听到自己脚踏石板路的声响。当时就想,如果现在巷子深处走出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一定毫不怀疑她是狐狸变的。从此以后就觉得在日本这样的岛国,自古以来就有“是八百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样的说法,是不难理解的。

在远古的洪荒世界,自然对人类来说是个处处充满神秘的所在。也许一颗种子的破土而出、一阵凉风的悄然而至就能让人们顶礼膜拜。那些从未经验过的自然现象和人迹未至的森林池沼,让人们感到敬畏,是十分自然的。越是多山、多林、多水的国家,妖怪的传说就越丰富。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称为妖怪。远古时代,人们想要生存,必须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野兽。葱葱郁郁的丛林,一望无际的原野,烟波浩渺的湖海,还有每天都要来临的无边无际的黑夜,都是人们无法把握、无能为力的力量,这样的环境给妖怪传说的孳生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比如说,日本是个岛国,所以很多妖怪都和水有关,像小豆洗、桥姬、河童、水獭、人鱼、海坊主等等。日本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妖怪也很多,像雪女、天狗、寄送犬(送り犬)[2]、狸猫、狐狸……这些传说融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仿佛妖怪们就在人们的身边。甚至还有的妖怪跟人类共处一室或者比邻而居,比如在日本很有名的座敷童子,就是生活在人们家里的保护神;小矮人克洛勃克尔也是和阿依努人互助共存、互不侵犯的妖怪。这些传说,原本只是某些人对发生在家庭和村落周围的事情的传闻,但是在不断的流传中与各地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不断地被加入新的元素,成为某些地区的人们共同生活中的一部分。由自然界的现象诱发的种种想象,经过口耳相传的传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说法。日本妖怪传说在自然界中酝酿、在人们的生活中发酵,经年日久,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妖怪文化”。

日本人崇拜山神、河神、灵妙的自然,尤其崇拜长出农作物的自然的力量。这种由自然崇拜生发出来的宗教,带有多神教的性质。因此,日本古代神社中祭祀的神,大多数是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律令时代的日本有专门的神祇官,每到出现诸如日食、月食、雷雨、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时,或是当农作物遭遇虫灾、大风等自然灾害时,神祇官就会在神社中举行祭祀仪式,希望能将心愿传达给神灵,祈祷神明能够息怒降福,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神社中供奉的自然神,也并不是全都有固定的偶像,神灵们在特定的神域中存在,人们需要具备的是感受神灵的心性。“这种没有为神灵修筑固定建筑物的神域,是神社的最古老的形式。所以原始神道也称神社神道。这种不在神域里设置象征神灵的固定偶像的做法,表现了神道信仰的对象是观念神——神的精灵,并把神灵的作用、力量、观念等神格化、多神化。”[3]这种相信万物都有生命的“泛灵信仰”不是迷信,而是包含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第二节 日本宗教信仰与妖怪文化的渊源

水木茂先生在《世界妖怪事典》中说:“妖精并不是单纯而空洞的想象中的产物,如果透过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来追溯其渊源,自然会明白它们是在过去人类经过长时间培育起来的文化习俗,并和生活周遭的风土民情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4]水木茂先生认为,自然环境是妖怪形成的土壤,而民俗宗教环境则是妖怪得以成长的和风细雨和源源不断的养分。

宗教是人心灵的庇护所。人们在遇到无法用理性的方式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时,宗教往往可以用全然的接纳和无尽的仁爱让人体会到温暖和安慰。如今“提起宗教,人们一般想到的是诸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创立式宗教,它们由杰出的教祖基于个人的宗教体验而创立,并拥有世界各地的信徒。这些宗教都以教祖的启示及体验所建立起来的教训、伦理为中心。但是,人们从原始社会起就已经创造出了宗教,用它们应对、解释出生与死亡的问题,以及用以克服病痛与灾难、祈求丰收。这类可谓基于生活习俗的宗教,由于它们是从家族以及地域社会的共同生活中自然孕育出来的,因此一般被称为自然宗教”。[5]这些民间信仰虽然并不被认为是宗教,没有特定的教义、教祖和教团,但却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看不见的宗教”,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俗宗教的中心内容是祭祀、一年内的惯例活动、人生特殊时刻的庆典和仪式、生活礼仪、神话、民间故事、传说和寓言,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水乳交融,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接受别的宗教时的态度。比如,佛教传入日本以后就和日本传统的神道相结合,吸收了日本自然宗教中最为重视的送葬礼仪,而成为以葬礼和追善供养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葬仪佛教。不仅如此,时至今日,民俗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渗透力仍可被清晰地触摸到。特定节日里仍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的民间活动,以及那些由政府为特定的事件举办的祭祀活动,包括妖怪等传统文化的复苏,都显示出民俗宗教蓬勃的生命力。民俗宗教就像是在人们的心里打上了一层底色,而那些在后来的人生中涂上的颜色,都要与底色结合之后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色彩。宫家准在《日本的民俗宗教》一书中提到,日本的民间信仰可分为祖灵、氏神、民间诸神、妖怪幽灵等。由此可见,妖怪文化作为日本民俗宗教的一部分,早已与百姓的生活水乳交融了。

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的那段漫长的时期,日本人信仰的是原始神道。日本原始神道是以古代绳文时期的土著宗教为基础形成的,这种神道自远古时代以来就存在于日本。一些学者认为,原始神道受到了中国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比如说道家思想中的敬畏自然以及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与草木鱼虫并无二致的思想,在原始神道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信念。

神道并不是一个具有严格规范的宗教,它的基础是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这种灵魂崇拜进而发展为对土地的神灵,生产的守护神灵,保护家庭、亲族、地域社会等生活的守护神灵的皈依与畏惧,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信仰。如此,便诞生了土地神、祖先神、地域神,进而又出现了神的使役神(动物灵等),人们祭拜这些神灵以寻求保护。那些不被祭拜的灵魂被视为幽灵,不被祭拜的使役神和神灵等则被视为妖怪。”[6]由此可见,日本妖怪文化是在日本民俗宗教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这一土壤孕育了妖怪文化的雏形,并使日本人的泛灵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日本人的神社信仰,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在神社里受祭祀的不仅有神、有英雄,还有形形色色的妖怪和神兽,这在别的国家是十分罕见的。

远古的日本人认为,人死之后就会去另一个世界。他们的灵魂会像蝉蜕下壳、蛇蜕掉皮一样脱离肉体,到彼世成为神。彼世在哪里?它所在的地方,就在高耸入云的山上,灵魂由山上可以到达天之彼方;或者是在海的尽头,由那里也可以到达“另一个国度”。可以想见,人们之所以这么认为,与日本身处海岛、多山多林的地理环境有关。在日本人的信念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去彼世,跟等在那里的先祖们一起生活。彼世与我们生活的现世一样什么都有,只不过那里的时间正好与现世相反,那里的白天恰恰是我们的夜晚。死,不过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罢了。这就是日本原始神道教的“彼世观”。古代日本人认为的“彼世”没有天国和地狱的差别,也不存在所谓的“死后审判”和“扬善罚恶”,这和佛教、基督教所谓的“彼世”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做过很多坏事的人,或者对现世留有怨念仇恨的人,虽不能马上去彼世,可是如果有灵能的人来供养他们,也可以到达彼世。

而且,不仅是人,世上的一切生物一旦死去,灵魂就能脱离肉体去往彼世。灵魂在彼世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要“转世”回到现世来的。日本人认为,所谓的“诞生”就是彼世的灵魂的再生。彼世与现世,就像是两个站点,所有的灵魂都在这两个站点之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因此,现世和彼世并不是两个互相隔离的封闭的世界,而是有联系的。使灵魂往返于现世的媒介,就是诸如伊势神宫的“天之御柱”之类的柱子。高耸的大树也有相同的功用,所以树被称为“众神通道”,因此到了后来,树木本身也被当做神来崇拜。山和岩石也是联结彼世与现世、人与鬼神的纽带和媒介。可以发现,日本的妖怪文化中也渗透着这种思想。一些在现世游荡和纠缠的妖怪,多是对现世怀着怨念、不愿去彼世的灵魂,比如桥姬、雪女、御沼前、般若、鬼女红叶……

同类推荐
  • 梵·高

    梵·高

    本书收录了后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众多油画作品,其中有部分水彩,该书从梵高早期的画作到后期的风景画作都有收录,题材包含了人物肖像、风景、静物,是梵高现存600多幅画作中的精华部分。
  • 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新世纪以来,影像、资本与文化的跨界流动构成了华语电影最为显著的存在生态。本书立足华语电影跨地域传播与形象建构这一主题,围绕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跨界传播与理论建构、合拍片、全球视野与产业实践等分支,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在场观察与理论思考,希冀探索华语电影未来发展新图景。
  •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本书是对电视艺术何以审美化生存的探讨。作者在梳理电视艺术审美历程的基础上,对电视艺术审美化生存所涉及到的几个层面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和研究。第一,探寻电视艺术的审美形态、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嬗变的轨迹;第二,对电视艺术审美生成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三,引入电视艺术审美价值的视角,探究其审美化生存的意义;第四,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第五,通过电视艺术的几种主要形态——纪录片、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现存问题来切实探讨电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第六,从美育与电视艺术的关系角度探讨电视艺术的审美化生存。
  •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此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入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 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本书精选了徐先生古代戏曲小说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33篇。这些学术论文对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和重要环节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体现了徐先生的治学特色和学术贡献。
热门推荐
  • 我要上你的身

    我要上你的身

    一个不相信爱情的娱记,一个生前万花丛中过的帅气男鬼,两者之间碰撞到了一起,会发出怎样的火花。男鬼说:“我要上你的身!”娱记回答:“做梦去吧!”是否成功,你得点开进来看才行!
  • 异世界大陆行

    异世界大陆行

    主角:成羽孤儿性格顽皮爱冒险无意中来到斗气大陆,这个和地球一样,又不一样的大陆。且看成羽的一路追寻,寻找未知的秘密。
  • 穿越之风清云静

    穿越之风清云静

    身为现代女子的你,遇上飞机失事,意外穿越到古代一个名叫云相依的姑娘身上。与腹黑闷骚的锦平王爷、温柔霸道的太子殿下、骁勇善战镇国将军、温文尔雅的状元郎之间的爱恨纠葛。(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伤寒三字经

    伤寒三字经

    全书共分八章,阐述了《伤寒论》的源流和学术成就,六经辨证的诊治思想以及伤寒病瘥后的调理证治。其三字经部分以音韵顺口,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而成,并在每段后详加注释和验案实例。体现了作者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和精要阐释。
  • 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心有鬼之诅咒的杀人木偶

    人心有鬼之诅咒的杀人木偶

    一个小山村的连环杀人案件,而在案件背后又有什么秘密呢?
  • 雷霆营救

    雷霆营救

    北京女孩陆依在乘坐克利奥帕特拉号邮轮的旅途中,在印度洋上遭到索马里海盗绑架。然而,海盗事件却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它只是大事件中的一环,女孩由此陷入困境。她的父亲和未曾表白但信守承诺的男友,以及一群勇敢的伙伴,跨越重洋,历尽艰险,去营救她。危险、罪恶和恐惧,都不能阻碍对承诺对爱情的坚守。
  • 完美特工

    完美特工

    特工孟雄平化名孟平隐居于都市,对于妖魔从不手软,各路美女也从不放过,随兴所至,什么邪道魔女,校园女神都为之倾倒。
  • 开一家赚钱的专卖店

    开一家赚钱的专卖店

    本书介绍了专卖店店址选择、专卖店店面设计、专卖店商品陈列以及专卖店如何赢得顾客、如何管好员工、如何掌握经营之本、如何做好服务、如何管好财务等内容。
  • 恶魔少卿娇妻你别跑

    恶魔少卿娇妻你别跑

    苏潇潇来到墓地看望故人,却在墓地里看到一个身穿黑色风衣的华人男孩,他和那位故人有着相同的气质,她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笙聿,很高兴认识你!”他对苏潇潇笑了笑,然后与她握了手。“过来看朋友?”“恩,你也是!”他的笑容让苏潇潇再一次看到了那位故人。“恩,一起喝杯咖啡吧,你很像我的一位朋友,”苏潇潇把花放在了墓碑上。“好呀!你也很像我的一位朋友,很像……”。说完她们一起去了咖啡店,都互相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告诉了对方。两人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笙聿,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苏潇潇接过笙聿递过的咖啡。“洗耳恭听!!”他喝了一口咖啡。“在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薄凉的月色与这冰冷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