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联想是指通过对某一事物或形象的了解、认识而联想到与它有某种关系或联系的另一种事物,并引起心理上的反映。如由骷髅、白骨联想到死亡、危险,脸谱、面具使人联想到戏剧,又如富士山与日本、长城与中国等关系引发的联想。
另外,特定的标志或符号也能起到关系联想的作用,如十字架是基督教的代表,“青天白日”图案是中国国民党的标志,红十字就使人会自然地联想到医院、卫生组织等。
种种联想是造型元素引起并形成人们心理反应的种种表现形式,是形成心理效应的重要条件。
以上我们是从形象元素之形体、线条、光影等方面分析了对人的心理、情绪的效应,下面重点谈一下色彩的感觉效应。
2.色彩与人的感觉效应
世界上的物体都具有形、光、色、线、空间的特征,主要是形体和色彩特征,人们可以通过五官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感到这些物体,但是真正能准确并直接捕捉到物体主要是靠视觉,而视觉感觉到的是物体的形象和色彩。其他器官,如听觉只能间接地感到物体的形态、色彩,还有触觉、味觉、嗅觉等是非常困难或者是完全不可能了解物体的色彩和形体的。
列宁讲:“颜色是物理对象作用于眼视网膜的结果,也就是说,感觉是物质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结果。”
我们说人们能感觉、捕捉到物体的色彩,分辨和识别客观世界五彩缤纷的空间,是人对客观的色彩空间的认知,也可以说是得到信息,这种信息是感觉的信息,是色彩的信息,是通过感觉器官——眼睛得到的不同类型的色彩信息并使人产生某种感觉效应。
一般说来色彩的感觉效应有三种:(1)物理效应,(2)心理效应,(3)生理效应。我们进行美术设计主要是了解其物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1)色彩的物理效应
人对各种色彩的感觉是有区别的,这是任何人都有的切身体会,我们试分析一下,各种色彩作为客观条件对人有什么影响?当人面对各种不同色彩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譬如色彩会使我们有冷或者热的不同感受,还会有轻重、远近等的不同的感觉变化,这就是色彩让人感觉和体会到的重量、距离、温度、体积等的物理效应,这些效应在影视作品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①色彩的温度感
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感觉是从长期生活体验和观察中产生的,如有强烈光线的红日、火堆旁的火光必然与温暖的感觉联系起来。因此,我们一般把黄色、橙色、红色称为暖色或热色。而蓝色、蓝紫色、青色会使人联想到寒冷的夜色、天空、冰雪、清凉的水或者是阴凉的树荫等,我们称之为冷色或寒色。其他色彩如绿色、紫色一般可看做是中间色,也有称之为温色的。
色彩的冷暖感是来自于温度感觉的联想,是色觉与温度觉联结的色彩感受现象。
一位日本色彩学家曾举过一个例子:“将一个工作场地涂成青灰色,另一个场地涂成红橙色,这两个场地,其客观上的温度,也就是物理的温度是相同的,但主观上的温度有很大差异。在青灰色场地工作的人,在华氏59度时感到冷,但在红橙色场地工作的人在华氏54度降至52度时仍然感不到冷。”
以上例子说明由于场地色彩不同,人的温度感竟有5~7华氏度之差,这种差别是人对色彩主观感受引起的变化。暖色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感觉受到刺激而使血液循环加快,让人激动、兴奋,而冷色环境则让人感到冷静、平稳进而引起人的机体收缩,体温降低。
在现实生活中,色彩的冷暖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地存在着的,因而在实际的创作和设计中我们认识到色彩冷暖关系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比较才能获得色彩关系的正确表达。例如红色与蓝色比较,当然红暖、蓝冷,而红色与橙色相比较则红色相对成为冷色。更微妙的是即使同一色系的色彩也会有偏暖和偏冷的区别,如橘红色与玫瑰红色同属于红色系,但一个偏暖,一个偏冷。
在场景空间的设计中,色彩冷暖的空间效果对于形成场景气氛,使观众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是很重要的因素。
②色彩的距离感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会随时随地感觉到色彩有明显的距离感。
譬如,黄色的土山在近处是很鲜明的黄暖颜色,而距离很远的山则是蓝灰色、蓝紫色,越远蓝色越深。这是一种尽人皆知的自然现象,是由于空间透视现象造成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了暖色是一种向前突出的色,是前进的色,而后退的色是冷色,色彩越冷后退越远。大自然的现象如此,室内的空间也同样如此。总之,暖色如黄、橙、红等是前进色,也有人称为近感色,而冷色彩如蓝、青、紫色等为后退色,也可称远感色。
另外,色彩明度和暗度也是造成色彩前突或后退的重要因素,明度高的、强的色彩给人造成明显的前进和突出的感觉,而明度低的色彩会让人感到后退而深远的印象。
色彩距离感对于空间结构的形成、产生空间层次、造成纵深效果、改变比例关系、形成特定气氛起着重要作用。
③色彩的重量感
色彩是有一定重量感的,有的色彩使人感到很轻,有向上飘浮、升腾的感觉,如飘浮的白云,向上扩散升起的蒸气、烟雾。而另外一类色彩会给人一种沉重的、下沉的感觉,如煤块的黑色等,这种现象当然与人的观念联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由于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对不同的物体色彩的观察和体会而形成约定俗成的轻重感觉和认识。
总的来说,色彩的明度对色彩轻重感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明度高的色彩,如白色、浅灰、浅黄、浅绿色、淡蓝色等都显得轻飘,有向上升浮之感,而明度低的如墨绿色、深蓝色、深褐色等是重色,使人看后产生沉重、压抑、闷堵的感觉。
另外,在明度相等的情况下,往往冷色会让人感到轻飘飘的,而暖色则使人感到有重量。
色彩的轻重感在空间结构、画面构图中,有左右画面构图的均衡与稳定,协调空间中前后、上下面积,调节尺度和比例的重要作用。
④色彩的体量感、体积感
日常生活中这种色彩的体量感是人们常常会感觉到的,例如,有人很胖,在选穿衣服时会想到穿深色的,目的是让人感到瘦了一圈,或选择有竖线条的料子做衣服也会使人感到苗条了许多。这是由于深色造成的收缩感,在空间中采取深色调可使大体量的空间减少空旷感。
相反的情况则是色彩的膨胀感、扩散感。我们还以人的服装色彩为例,穿白色、浅色服装必然会使胖人感到更胖,而在空间中使用浅色、明度高的色彩就会使小的空间体量产生扩大感。
色彩的膨胀感和压缩感与色彩的温度感——冷、暖有一定联系。我们知道热胀冷缩是物理现象,与色彩的冷、暖色给人的收缩感和膨胀感是一致的。
(2)色彩的心理效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简单来讲就是指人对不同色彩所产生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情感表达。
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人面对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对其呈现出的色彩信息得到反馈,产生联想,得到感情体验而流露出美丑感、好恶感或是兴奋、激动、喜悦、忧伤等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家把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情感现象归纳为自然感情和社会感情法则,这是很有道理的。这就是说人面对自然界的景物和现象与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流露,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自然界的万物如植物、动物、山川、河流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等都是有色彩的,这种色彩往往就代表着某一事物的特征,引起人们情绪和感情上的变化,进而使人们产生联想。
植物的绿色是大地回春、春光明媚的代名词,进而使人们联想到平缓的草地、绿色的田野、平静的湖水,产生复苏、希望、新生、青春、宁静等情感。
黄色在自然界往往与秋天的金黄色、张开笑脸的向日葵、丰收的果实联系在一起。黄色光是明度最高的,光感也最强,日光、火光、蜡烛光均是黄色光。黄色往往会给人以温暖、丰盛、收获、喜悦、光明的情感。著名俄国风景画家列维坦的名画《金黄色的秋天》奏响了令人难忘的黄色旋律,它又是喜悦、希望的象征。女画家雅布隆斯卡娅的名画《丰收》以浓重的暖黄色调传达出丰收的喜悦、热火朝天的场面,吹响了“热情”的奏鸣曲。
蔚蓝色的天空这是人们经常看到的最大面积的色彩,海洋的蓝色是天空蓝色的直接反射,是大自然最冷的光源,天空的蓝色影响到物体朝向天空的若干角度的面,都会受到蓝色光的影响而有冷色调的成分。蓝色调也会影响到室内,在没有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受光部分肯定是冷色光。
蓝色调在特定环境下带给人幽静、清爽、透明的深远感,在与暖色调并列或对比的条件下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紧缩感、冷酷感等心理感受。
前苏联影片《去看看!》(美术师:彼德洛夫)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在白俄罗斯土地上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10万村民被活活烧死、620多个村庄化成了灰烬。色彩在影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渲染作用,可以说该影片是以红色与蓝色结构起来的,在焚烧村民的冲天火光的对比下,村庄、道路、木桥、树林全笼罩在昏暗的深蓝色调之中,加之严寒冬天的大雪,蓝色在影片中完全失去了幽静、清爽之感而给人带来冷酷、惨痛的感受,是人间悲剧的象征,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氛。
白色是色彩中明度最高的。古人云“白玉无瑕”就是用洁白的玉石比喻事物或人的十全十美。白色会让人联想到没有污染的雪、乳汁、白云……给人以纯洁、清白、朴素的感觉,也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寒冷、悲哀的气氛。
人在接收色彩信息后的感情反应,一方面激发了人的观念联想,由广泛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另外一方面也是人的一种情感反馈、一种情感移入,赋予大自然中各种物体色彩以人的感情,成为“人化的自然”,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联想和情感的移入现象,对于社会现象也是同样存在的。
广而言之,人是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里的,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国家、地区,又由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个人的职业、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因此,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或某一民族、某一家庭中,个人对于色彩的感觉和看法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这种色彩象征性有着约定俗成的传承性、习惯性和延续性。
红色是极富刺激性的色彩,经研究发现红色光波最长、穿透力最强,使人联想到血液的色彩、火焰和炽热熔岩的热量,它成为热情、激动、革命的象征。红色是不少国家国旗的主色调,如中国、前苏联、古巴等象征着革命、胜利的旗帜。另外,红色在中国很多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是喜庆、幸福的象征,婚礼、祝寿、春节等节日场面中都离不开红色。
社会生活是变化的,人们对色彩的社会情感含义往往与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社会潮流紧密相关,并会产生新的心理感情。如“文化大革命”中那惊天动地的“红海洋”成了横扫、砸烂、打倒的代名词,是罪恶、浩劫的象征。
绿色,在阿拉伯国家是一种极神圣的色彩,代表回教徒“永恒的乐园”的希望,是吉祥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之中远望一片绿洲的情感联想。
在中国的历史中,绿色则是一种不吉祥的颜色,并有过贬绿、贬青的典章,绿被黜为“贱者”,唐代在法律上就规定:“吏人有罪,令裹绿以辱之。”明朝法律也规定官妓用碧绿巾裹头。
黄色历来是皇室的主要代表性色彩,是帝王传承下来用以象征崇高、权力、尊贵的。有的朝代甚至规定,布衣百姓不许随意用黄颜色,否则要治罪,以此显示统制者的至高无上。因此,也就形成了人们对黄色产生一种威严、神秘的心理感受。
许多国家的国旗用黄色为主色调,用以象征希望和辉煌。黄色调常常被看做光明自由的代表性色彩。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当女主人公用不是一块黄手帕而是一串串的无数块黄手帕来迎接从监狱获释的丈夫,黄色手帕迎风飘扬,抒发了女主人公对团聚的渴望,黄色成了光明和期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