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档案
出品:中央电视台
年代:2006年
片长:12集,每集50分钟
总编导:任学安
执行总编导:周艳
总撰稿:陈晋
内容简介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大国的强国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本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三年,七个摄制组分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竞相登上历史舞台的世界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入采访,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分为海洋时代、小国大业、走向现代、工业先声、激情岁月、帝国春秋等12集。全片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寻找镜鉴。
影片分析
2006年深秋,伴着同期发行的八册系列丛书的问世,一部十二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在央视二套与观众见面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崛起》。正是这部电视片,向静如止水的荧屏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史料、解说词、专家观点、电脑特技,几乎片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引起了观众莫衷一是的评说和媒体乐此不疲的讨论。
一、题材与主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开始影响着世界的格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发展的路途上,中国人民不断地取其精华,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将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作为集体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用电视媒介为载体去展现世界近现代史,无疑是中国电视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认为,与反映生活状态的纪录片相比,历史文献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大国崛起》关注的是大的历史性回忆叙述,这样的题材和表述方式中国人是感兴趣的,其实在电视传播中,文献纪录片也是纪录片很好的出口。”
《大国崛起》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但它并不是全面呈现一国历史的电视版教科书,也不是一部以挖掘历史细节或揭秘历史真相为目的的考古式纪录片;它不拘泥于历史的支脉,不进行文明的比较,而更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并以此为宗旨完成一部影像化的五百年大国崛起史。
二、结构特点
面对浩瀚的历史,最难的就是删繁就简,寻找一个清晰独特的表达思路。在整个叙事结构和历史的把握上,这部片子并未涉及过多的政治议题,而是将世界史问题浓缩为一套经济变迁史,仅仅着眼于国富力强这一相对集中的目标。当这种思路从文字转化为视听语言的时候,如何既能深入浅出、客观公允,又能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布局谋篇?这就要求整个创作团队首先要确立统一的叙述结构,从而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综观12集,剥去所谓重商、法制、贸易、开放之类的外包装,每一集的结构无外乎是为这样一个观点服务,那就是明智的统治造就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大国崛起》在整体的架构上,是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的,具体到每集的结构形式,则是先进行开篇总述,并提出相同的问题:如何解读这个国家的崛起之路?随后通过油画框的形式出本集标题字幕。内容安排上,是围绕编导事先确定的叙述逻辑来进行的,其间穿插使用的形式元素包括历史影像、数字特效、实景空镜和人物访谈。
三、视听特点
1.实地采访拍摄和珍贵史料的结合
国外权威专家的汇聚一堂和借助历史档案、文物、遗迹完成叙事可以说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总编导在采访中说,仅拿文物为例,片子就呈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493年签订的划分世界的条约和地图、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年的账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的最早印刷本等。很多中国人对国外的历史文化其实是有很强的了解欲望的,但国内这类片子少,《大国崛起》因此让他们觉得新鲜。
2.数字特效的大量运用
岁月悠悠,很多历史的足迹早已永远地消逝。为了尽可能地接近那些异国遥远的、深沉的过去,本片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瞬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等。
此外,每集开篇一分半钟的片花可谓浓缩了这些大国历史发展的精华,也凝聚了编导们的苦心和智慧。比如奔跑中的火车头、乘风破浪的帆船等,这些动画中的主体大多色泽靓丽,效果逼真,给人视觉的愉悦。运用电脑特技处理的国家之间的转换也非常自然,尤其是自由女神像举起火炬的动作过程,正是隐喻着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
具体来说,从时间上看,片中的电脑特技在每一集中都占有相当高的百分比;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展示大国地图。创作人员采用透视的视角展现地图的变化,加上朵朵云雾,配以浑厚的音效,使观众仿佛在时光机器中俯瞰大地一般,让人为之振奋,这种效果的灵感来源于电脑游戏中的动画制作。
二是演示政策文本。包括法律文本、文章、书稿、报章等文字的动化效果,比如英国《大宪章》的文字演示、美国《独立宣言》的演示等。这种政策性的内容如果单纯用滚动字幕播放,就太过枯燥;若拍一些不相干的象征性镜头,又可能过于浮躁。数字动画技术为这个两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在和谐的氛围下,相关字符从一大堆文字中“跳”出来,既醒目又生动。
三是再现实体建筑。比如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等。这些建筑大多宏伟广阔,如果采用航拍或广角镜头拍,没有新鲜感,而如果采用这种数字动画的方式,其环境渲染、光线运用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拍摄的角度、镜头的移动速度也突破了拍摄条件的限制,使得熟悉的事物能够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
本片中,数字特效已经成为和传统纪录片中的访谈、实拍、照片等手段并驾齐驱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元素之中。无论是从内容表达,还是从技术手法、视觉效果上,数字特效将进一步成为纪实影片的一大视听元素。当然,数字特效的使用并不是随意无限制的,它必须和全片的主题和风格统一,在主题、脚本的奠基下,与传统元素相互配合,才不会成为一场华丽的技术表演。
3.夹叙夹议的解说方式
《大国崛起》的叙述方式大都以历史口吻进行讲述,同期声运用得相对较少,设计上还不够精巧,有很多议论性的解说仍旧是填鸭式的灌输,缺乏思考的空间与延伸。
当然这种政论性质的纪录片难免要走文字脚本开道,以画面相附的老路,因为要在短短50分钟内将一个国家的兴衰史讲清楚,没有高度的凝练和概括,以及简明扼要的解说,单凭同期声,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本片虽然总体上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也会引起一部分高端受众的深入思考,但在表意层面上仍然没能回避以前同类纪录片“知识陈旧到不学无术的水平”这个弊病,正如某学者所说“前几集论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兴起,归因之简单,视野之狭窄,结论之粗陋,完全没有吸取一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积累。”也许此言过重,却是道出了《大国崛起》的症结,也是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所在。
(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