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网渔船
影片档案
出品:(英)帝国市场委员会电影部、新时代影片公司1929年
技术:35毫米黑白无声
片长:49分钟
导演:约翰·格里尔逊
导演简介
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2),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乡村教师之家。1915年,格里尔逊考入格拉斯哥大学攻读人文学科,入学不久,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需要他参加了“皇家海军预备军”,在北海扫雷舰队服役。1924年,他获得机会赴美学习社会科学。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格里尔逊在美国学习新闻、电影和其他影响公众舆论的传播手段。在这一段时期的学习中,格里尔逊对于将电影作为一种有效影响公众舆论的手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7年他回到英国,开始将这种兴趣付诸实践。通过同帝国市场委员会的接洽,他成为了其中电影部的官员。当时英国的财政大臣是英国鲱鱼工业的权威,格里尔逊本人又对海洋有着很深的眷恋。经过双方协定,格里尔逊开始拍摄他的第一部纪录片《漂网渔船》。1929年秋,影片完成,初次放映即获得了热烈的好评。《漂网渔船》的成功使格里尔逊能够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此后他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完善帝国市场委员会电影部和培养新的制作者上,在他的身边渐渐聚集起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制作者。世界上最早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记录电影运动——英国记录电影运动——由此开始。
内容简介
全片分为四个部分,影片为无声片,因而会不时在片中插入一些简要的说明文字。
第一部分开头的说明文字是统括全片的,大体的意思是说,捉捕鲱鱼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由从前田园诗般的渔村和航海,变成了当代由蒸汽机和钢铁构成的史诗。虽然渔民依然居住在他们古老的渔村里,但他们同时也是现代工业劳动者。随即,影片从一个海边渔村的全景开始。渔民/工人们打算出海捕鱼。他们走向港口。港口停靠着大量的蒸汽轮船。渔民熟练地装载、烧炉、解绳、出海。离港的轮船快速地行驶在北海上,渐渐地接近了鲱鱼群。影片以一个一群鲱鱼的镜头结束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从鲱鱼群的镜头开始,字幕交代轮船航行了40海里。渔民/工人们开始撒网。网长2英里,工作持续到傍晚。夜晚降临,长长的渔网漂浮在海面上。在水下,成群的鲱鱼游进了渔网。偶尔,鲨鱼和鳗鱼的袭击将鱼群冲散。而这时,人们正在睡觉。黎明伴随着大浪到来。船在风浪中颠簸。人们被叫起床,这一段落在人们从船舱攀上甲板时结束。
第三部分开始,穿戴整齐的渔民鱼贯而出。他们在机器的帮助下,开始收网。大量的鲱鱼随着收网的过程被抖落在甲板上。天气变得越来越糟糕,收网的人们需付出更大的辛苦。终于,收网的过程完成了。经过8小时的劳作,捕捞的工作结束了。为了赶上早市,轮船开始全速返航。本段在破浪的船头上结束。
第四部分,轮船在颠簸中返港。港口热闹非凡,商人和贩子早已集聚于此。观众一直看到的这艘船收获最丰也回来得最晚。讨价还价的声音覆盖了一切,这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市场。
鲱鱼被装入不同的容器(篓、箱、桶),交由不同的交通工具(马车、汽车、火车、船),运往世界各地了。全片以一列冒着烟,行驶在铁路桥上的火车的全景俯拍镜头结束。
影片分析
一、题材的开创性
在世界电影史上,《漂网渔船》很可能是第一部这样的影片:1.它表现的是一般人类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和事件,这意味着,它没有以一种猎奇的心态拍摄同制作者和主要观众所处的环境相异的景色或文明;2.它以固定的一群人作为最主要的记录对象,这意味着,它不是当时已有的以一个城市或地域的综合生存状态为表现对象的注重形式感的抽象的“交响乐”式的影片;3.它是实景拍摄的并且没有使用职业演员,因此,它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事片”。
由于以上三项原因的存在,《漂网渔船》的选材和制作是具有开创性的,其制作理念也是崭新的。在影片完成不久之后,这样的开创性和制作理念改变了电影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意义。同比更早出现的同样写入世界纪录片史的《北方的纳努克》、《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乐》相比,《漂网渔船》所提供的这种制作理念和形式都为后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参考范例。从它开始,很大一部分纪录片开始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采取一种非抽象化的、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2.表现同一般普通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故事。
二、编排的原则
《漂网渔船》的选材和理念是具有开创性的,但在表现方法上却主要是继承性的。概括地说,影片所展现的主要是捕捞鲱鱼的劳动者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影片的实际拍摄时间却历经了几个月。但是,无论素材是何时拍摄的,拍摄的时间跨度有多久,影片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是:这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的“时空”都不是严格的“记录”,也不符合严格的“真实”的要求。这是利用“真实”的素材编辑的“虚构”的一天。观众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事件,而是一个由真实的片段组成的非常接近真实的“故事”。
这同格里尔逊的制作理念相关,在《记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文中,格里尔逊提到“首要原则:1.我们相信,可以利用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挖掘电影之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生活的能力。摄影棚影片大大地忽略了银幕敞向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只拍摄在人工背景前表演的故事,记录拍摄的则是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2.我们相信,原初(或天生)的演员和原初或(天然)的场景能更好地引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满的形象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这些事件比摄影棚的智者拼凑出来的故事复杂得多,比摄影棚的技师重新塑造的世界生动得多;3.我们相信,取自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在哲学意义上更真实)。”①
可以看出,格里尔逊所提出的首要原则主要是针对当时在摄影棚内拍摄的故事片,在当时,纪录片和故事片还没有具体、严格的分别。从“原则”中可以看出,格里尔逊所要求的重点并不是“真实”,他之所以选择“真实”,是因为“真实”“更丰富”、复“杂得多”、“生动得多”、“更优美”。《漂网渔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格里尔逊的这些原则,它大量借鉴了“故事片”的编排理念和剪辑方式。全片的表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具有戏剧性的。例如,在影片第三部分中出现的暴风雨是格里尔逊等待了好几个星期才等到的,但在编辑过程中格里尔逊并未对此进行说明,而是将这场暴风雨普通化到这看似平常的一天之中,以更好地表现格里尔逊想要表现的影片的主题:普通劳动者的热情和勇敢。②
(戴宇新)
注释:
①《记录电影的首要原则》,约翰·格里尔逊著,单万里、李恒基译,选段见《纪录电影文献》第501页,单万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②《飘网渔船》,孙红云著,选段见《纪录电影分析》第42页,单万里、张宗伟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