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
张铭清于1993年至2006年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新闻局局长兼新闻发言人,2007年转任海峡两岸关张铭清系协会副会长,2007年4月,被厦门大学聘为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新闻交流,近年来提出“一国两制新闻学”,在两岸新闻界有较高的影响和知名度。
2001年4月27日,张铭清举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美国政府最近公布今年向台湾军售的决定,台湾方面展示向美国购买的武器是以防卫为主的,台美今后还要举行不定期的军售,协商、讨论需要购买的防卫性武器,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铭清:台湾当局以购买武器来实现所谓“保证台湾安全”、抗拒统一的做法实际上是最不安全的做法。台湾当局如果真正想保卫台湾同胞的安全,就应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实现国家统一。这才是台湾同胞的福祉所在。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洋武器和洋人身上,都是靠不住的。
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中国领导人讲,只要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两岸之间什么都可以谈,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是不是也可以谈“邦联”和“联邦”的问题?
张铭清: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违背追求统一的目标,我们都愿意交换意见,进行商谈。但我们一直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赞成“联邦”、“邦联”制。
2008年6月,张铭清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专访:
《南方周末》:你当国台办发言人时,刚好是两岸关系最紧张的时候,陈水扁千变万化,你都要去回应。
张铭清:这些东西,也不是光做给台湾看的,我们也要考虑大陆的民众,有些事情还是得反复讲,不能不吭气不表态。我们当然有基本的立场,造成我发言板着脸很严肃。表情跟内容要一致,批评“台独”还笑嘻嘻的,那不可能。所以我宣示立场当然是义正词严,表情严肃。但是,我并不是时时都那样的,我出访,华人华侨给我照相,都说没想到你还会笑,我就建议在那个照片底下注:这个人也会笑。
十二、人事部发言人孔昌生
孔昌生在国家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工作近20年,主要从事人事政策法规工作,具体参与组织起草了《公务员法》等重要的人事法律法规。2005年8月起任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人事部新闻发言人。
2008年1月22日,孔昌生做客央视国际网站,宣讲十七大精神。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孔昌生主持人:有人提出,公务员招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考”。请问,您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现象?人事部门对于报考热将采取哪些引导和应对措施?
孔昌生:所谓公务员报考热,主要是说近些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比过去多了。总的来讲,这是正常情况,也有它的必然性。主要原因,首先是制度好,考录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也有利于防止录用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所以被广大群众和社会广泛认可,大家都愿意进入这个平台。其次,公务员主管部门进一步放宽了报考条件,使社会在职人员报考人数进一步增加了,这是为了促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报考者很有吸引力。第三,公务员这一职业本身也具有良好的声望。第四,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竞争日趋激烈。中央国家机关每年都提供一万多空缺职位用于招考公务员,这对于正在寻找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吸引力是很大的。同时,除中央机关招考外,地方各级机关一有空缺职位也都会进行招考,因为公务员考试是制度化的,又是定时的,每年自然会有很多考生参加。同时,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统一起来,尽可能地寻找可以发挥自己长处的职业,不一定都要去做公务员。
十三、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
对于王旭明来说,成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新闻发言人的20年前,他还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1983年,26岁的王旭明开始王旭明了和教育的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在丰台第七中学从教八年。1991年,王旭明进入《中国教育报》当记者。1998年从报社总编室主任的位置离职,任职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2003年4月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2008年7月任语文出版社社长。八年教师经历、七年记者经验、五年行政工作,这些都成为王旭明成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前的独特经历。
五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中,王旭明恪守着一个信条:“想要把政策说明白,念文件看似最明白,其实并不明白,要把那些内容吞到肚子里滚烂后再用自己的话反嚼出来,才能让记者明白,让百姓清楚。而这个过程还要尽量做到形象、具体、生动、有效。”在与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王旭明的很多精彩言论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新闻发言人不是演员,不是主持人。他要及时客观地传达他所代表的政府的声音。因此,得到上司的肯定,对我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网评让我悲喜交加,直播给我压力很大,发言人要有幽默感。”“我对自己的要求概括起来是一句话: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要做到这点,技巧、真情、修养一样都不能少。”
十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言人颜江瑛
2007年3月至今,颜江瑛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政法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针对境外媒体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持续关注,2007年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邀请路透社、美国CBS、日中经济通讯等中外媒体,就中国药品安全监管状况赴天津采访。
颜江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对“中国制造”的产品的安全问题展开了讨论。
日中经济通讯的记者川岛尚子说,“中国制造”的农药超标、假货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采取措施。但是提高“中国制造”的信誉,不仅需要政府努力,所有的企业和相关人士都需要努力。
“我在中国工作生活了七年,我觉得中国的食品和药品很安全。”路透社记者白宾说,“近一段时间,国外媒体对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有一些负面报道,我父母看了很担心,从英国打来电话。我告诉他们,我在中国生活得很好。”
颜江瑛表示,自己相信绝大多数“中国制造”的产品是值得信任的,不能因个别企业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就以偏概全,否定整个“中国制造”。中国政府多年来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不久前国务院还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的特别规定》,对生产、制造、销售、监管等领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在到2007年底,中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加强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决心和态度。
颜江瑛还表示,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对产品质量切实负起责任。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中国政府是负责的政府,请相信,“中国制造”会越来越好。
十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言人曹玉书
曹玉书现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2004年6月23日,曹玉书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新闻发言人介绍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措施及实施效果情况,并答记者问:
问:你认为目前采取的行政手段是否符合中国的市场经济规律?你刚才说房地产市场恶性的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此也产生了居民消费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本来有些人买得起房子,现在买不起,因为房地产准入门槛提高了,所以房子的价格也提高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曹玉书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和你的看法很不一致。我认为我们这一轮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和法律的办法,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关于美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评价问题,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它是客观的事实,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看法。我们中国有96%以上的商品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像这样还说它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实在是于理不通。欧盟已经认可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美国还不认可,最主要的矛盾点在于汇率。中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制度,在世界上不是唯此一家,有4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瑞士和香港,都实施着同我们类似的汇率制度。为什么可以说他们是市场经济的国家或者地区,而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呢?
中国是曾经走过计划经济的道路,我们那时候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整个工业都是计划生产、计划销售。但是,现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业品的指令计划只有五种,而且这五种还是不完全的。比如卷烟,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也是专营、专销、专卖的,我们现在的五种指令性计划就包括卷烟。所以,我希望中外新闻界的朋友帮助我们宣传,作出公正的判断,支持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个事实。关于房地产价格的问题:房地产的价格完全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应该尊重市场机制所形成的价格。
十六、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
卫生部自2006年1月起开始实行定时、定点的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将卫生系统的重大信息及时地公布于众。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期间,每日的疫情信毛群安息播报使毛群安开始为公众所熟知。之后,“巨能钙事件”、“苏丹红风波”、“天价医疗费”、“茶水发炎”、禽流感、“牙防组”等,他的新闻发布会引起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2007年3月,在不少媒体上几乎同时出现了关于“茶水发炎”事件的报道,一位记者到医院暗访,用一杯茶水代替尿液送进医院化验,两天时间,10家医院,同一杯茶叶水做尿液样本,有六家医院不同程度地检测出了白细胞和红细胞,五家医院给记者配了消炎药,药费总计1300元。记者以此得出结论,医疗行业的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
媒体报道后,毛群安在发布会上作出回应:“这种做法首先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第二,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面对毛群安的表态,不少人的反应比看到事件发生还要激烈,甚至有人评论说“卫生部也‘发炎’了,而且,症状很严重”。
实际上,作为新闻发言人的毛群安已经不是第一次对媒体提出批评了,那么在毛群安看来,记者究竟该怎么做?2007年7月9日,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毛群安:我代表卫生部发言”的节目:
李小萌:由这件事情引起的您对媒体的批评算是比较强烈的一次。
毛群安:应该说是。
毛群安:因为媒体报道这件事情以后应该说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记者策划了这样的新闻,确实对我们来说是不利的。判断这事儿对不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技术上来说,这个说法站得住站不住?二是记者的这种策划如何判断?就这两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很多医生看到这个报道以后,也感到很气愤,很多医院也自觉地、自发地做了一些试验,他们发现在他们医院,如果把一杯茶水送进去检验的话,机器照样也发现了一些阳性的症状,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李小萌:您看您今天的这个解释,作为我来讲我听进去了,我觉得大家也都听进去了,他们都很理解,而且有人是恍然大悟的感觉。为什么当时的新闻发布会后新闻媒体的报道似乎没有这样的效果?
毛群安: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当时我在现场的解释要比今天的解释详细得多。
李小萌:您的那个新闻发布会如果没有直播的话,记者自然就有选取的权利。对于记者来讲,你说媒体缺乏该有的职业道德,显然是更能吸引眼球的。所以这如果造成了一些误导的话,就是你该承受的,是吗?
毛群安:对。我对承受这样的批评有心理准备,因为这完全是不可避免的。
李小萌:作为新闻发言人面向媒体的时候,有没有权力去评价媒体?
毛群安:对,就是评价,你要表扬还好说,你要批评,确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话语权在记者手上,你的批评是不是就能真的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这是很难说的。所以从我个人来说,我对媒体的批评是比较慎重的,我是不会轻易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