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5400000027

第27章 对外报道的选题与策划(5)

2.要注意从世界范围内寻找报道由头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报道。突发性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之一是其变动幅度之大,变动速度之快。常规性报道中,有不少是属非事件性的内容,它不具备突变的性质,但其新闻价值不小,特别能展示我国的发展新貌。这些题材上的报道,就要特别注意从世界范围内寻找报道由头,才会引人关注,才不会只顾自己说不顾他人听不听。

世界范围内的报道由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动态的由头,一是相对静态的由头。动态的由头,比较容易抓住。比方说每年都会有一些世界性的纪念日,如世界禁毒日、世界粮食日等等,我们的对外报道可以以此为由头,及早策划一些反映我国这些方面成就的报道。

相对静态的由头,是指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些话题可能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永恒的话题。比方说:能源、环境、生态、卫生和社会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老龄化、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犯罪、恋爱与婚姻、城市化、体育竞技、国民收入分配、国际和平等等,还有一些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和自然奇观。

还有些由头是一段时期内西方比较关注我国的一些话题,有些甚至是西方舆论一段时期内老是批评我们的一些话题。比方说人权、环保之类。以美国媒体的情况为例,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敌对阶段(1949-1972)、缓和阶段(1972-1989)、负面阶段(1989年至今)。敌对阶段时期,美国媒体主要从意识形态攻击我国的共产主义政权,以洪水猛兽视之。缓和阶段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后,美国媒体主要从中国百姓生活上揭示其神秘的一面:自行车、针灸、大熊猫、长城、故宫、人民公社、讲道德守纪律的人民、富有异国情调的蓝色海洋(毛式服装),以同盟国家、友好国家视之。负面阶段时期,美国媒体较多从“中国威胁论”的叙事框架下来报道中国,从负面指责中国的人权、民主,挑剔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位西方记者形象地描述了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变化:在70年代,美国记者在北京一下飞机,对接他的翻译说:带我去动物园看大熊猫。80年代美国记者在北京一下飞机,对翻译说:带我去看迪斯尼。90年代,美国记者在北京一下飞机,对翻译说:带我去见持不同政见者。这就告诉我们,西方舆论在不同阶段内对我们有不同的关注点,我们的对外报道应当主动去针对这些关注点策划组织报道[34]。

3.要学会围绕“人”来策划报道

西方国家的受众特别注意了解有关人、人的故事、人的命运。这是因为“人们都常常从他们自己个人生活体验出发,关心另一个社区或国家的同类问题,或者说在心理上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这就是所谓‘心理接近性’”[35]。近年来,我国的新闻报道比较注意“以人为本”,这于对外报道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以2008年5月四川地震的报道为例。从汶川震情发布的那一刻起,全世界的目光就集中到了人的生命这一点上。我国媒体充分展示了废墟下生命的信息,动人感动的救人救灾场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画面,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有关生命的故事,吸引着国外受众的眼球,深深撼动着他们的心灵。这也正是这次地震报道成功因素之一。

围绕“人”来策划报道,还要注意去挖掘人的感情因素。新华社长期研究对外报道的黎信先生说:“怎样把对外报道写活,写得引人入胜?我的回答是:首要的一点是稿件中见人……这就是说,写新闻,应当尽可能使在新闻现场活动的人‘站’出来,通过描写这些人的动作、报道他们的讲话来写新闻。”“‘见人’的含义非常丰富,其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见人情,即以人情来叩击读者的心弦,达到记者预期的宣传目的。”[36]即使写到领袖人物,英雄人物,也要避免神化,而要尽量多写其作为普通人的感情。如下面这篇报道,从普通人的感情角度表现时任总理朱镕基,很能吸引读者。

俏皮坦然率性和蔼——吴小莉眼中的朱镕基总理

中新网2003年3月10日电5年前,朱镕基甫任国务院总理的那次“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亲自告诉主持人,“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节目。”吴小莉因此闻名遐迩,成为海内外传媒的焦点人物。5年后,在朱镕基任期将满的时候,吴小莉放下刚刚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女儿,又来到北京,参加“两会”报道。在近日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吴小莉表示,按照她的说法,这叫“有始有终”。

在被“幸运点名”之后,吴小莉又获得两次长时间跟随朱镕基出访的机会,一次是1998年出访欧洲,一次是1999年出访美国、加拿大。

访欧的那一次,朱镕基刚下飞机,举手向人们打招呼,接着看到吴小莉在人群中提问,伸手指着她笑着说:“吴小莉,你现在在香港有名了。”吴说:“谢谢总理。”继续提问,他却笑着离开了。

吴小莉后来在手记里写道:“这是自记者会后,我们第一次再度‘见面’(电视上见到的除外),朱总理又以他率直的个性,当众表达了他在‘点名事件’后,对香港媒体反应的看法。虽然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却让我放下心来。不只因为他的俏皮,更因为他的坦然,让我知道,‘点名事件’后,在媒体上掀起的轩然大波对他并没有影响,他率性依然。”

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吴小莉觉得朱镕基实际上很乐于和媒体交往。“他知道这是你工作的一部分,非常尊重你的工作。他那么忙碌,但是都会注意到我们的存在,给我们以帮助。他会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话。”

吴小莉在访欧手记里也写道,看到记者们早早晚晚跟着他,他会很不忍心地说“辛苦了”。他也开始习惯大家不停地追问,有机会时,总是想法子回答。

吴小莉表示,有时候朱总理可能不会满足你的提问要求,但他总是会在别的公开场合发言时补偿你。媒体对他所有提问,他可以很快融入他的演讲或即席发言里。一次是在对英国商界的晚餐演说,我们相信,即使他事前准备了讲稿,在现场也被他临机应变地改得差不多没了。他在演说过程中,补充了下午他没法回答完的具体援助方案。一次是亚欧会议结束当晚,他会见英国侨界,原本预计10多分钟的发言,他即席演说了23分钟,除了对侨界应有的鼓舞外,其中又间接回答了许多媒体的疑问。

他的现场反应非常快,如果你给他一语双关的好题目,他绝对可以给你意料之外的好答案。媒体问:“你刚才横跨东西半球的子午线,你觉得东西方现在关系如何?”“关系很好呀!我刚才就横跨了东西方,而且我一个人就可以把它们连在一起!”这就是朱镕基,一个什么都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的人!

长时间的访问也让吴小莉看到朱镕基性格的多个侧面。“原来觉得他在电视上的形象非常严肃,实际上我们看到过很多次灿烂的笑容。比如我们在1999年访问美国那一次,后来到加拿大去参观一个非常有名的花园,他和夫人同行,当时的画面很漂亮,都是花,我就问他,有没有给夫人送花?朱镕基说:‘你问夫人。’夫人就说:‘有有……’他们两个都笑得很开心。”

还有一件事给吴小莉印象深刻,就是访问美国和加拿大那次。他在美国纽约演讲的时候,说上海是中国的纽约,在访问加拿大的记者会上吴小莉就发问:“你说上海是中国的纽约,那香港是中国的什么?”朱镕基回答说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多伦多是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后来香港媒体就大肆报道说:多伦多的金融地位比纽约差多了,怎么香港才是多伦多呢?

第二天到了温哥华,在冷餐会上他就说:“我要做一个特别澄清。”他要让香港的民众知道,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因为他自己在加拿大。吴小莉由此看到了朱镕基对舆论的重视程度。

吴小莉认为,朱镕基是一个“外刚内柔”的人,外表看来很硬,但内心很柔软,比如他看到民间疾苦会很伤心,很容易动情。他也非常细心,比如,《狮子山下》是香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比较困苦时候的一出戏剧,其主旨是激励大家奋发生活,因为香港的经济不算很景气,财政赤字严重。这部戏里面的主题曲在近期又被香港人拿出来重新传唱,去年朱镕基参加香港举行的世界会计师大会的时候,居然在最后一天发表演讲时把歌词最主要的一部分背出来了,他肯定是专门找来歌词背熟的,意在鼓励香港人振作起来。从这一小小细节,可见他的一番深意和苦心。这让吴小莉深为感慨。(杨瑞春)

[1]谭震:《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之路“引航”——全国政协委员热谈对外传播》,《对外大报道》2006年第4期。

[2]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3]丁柏铨:《论新闻的有效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4期。

[4]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5]张霁苍:《关于对外报道中国的几个要点》,见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374页。

[6]谢卫群:《及时报道突发事件,透明是一种力量》,《人民日报》2008年8月6日。

[7]张霁苍:《关于对外报道中国的几个要点》,见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8]吴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9]参见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

[10]参看刘继南等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页。

[11]李恒:《美民众最关注十大事件出炉》,《扬子晚报》2005年12月21日。

[12]张霁苍:《关于对外报道中国的几个要点》,见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359页。

[13]详见范以锦《“负面报道”:一个被模糊了的概念》,《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3期。

[14]汤国基:《三次中国地震新闻比较可见中国政府的务实和人本》,2008年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15]韩松:《新华社:四川地震对外报道“达到了国际水准”》,《对外传播》2008年第6期。

[16]朱穆之:《论新闻报道》,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

[17]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18]黎海波:《对外传播中的共同价值观问题初探》,《对外传播》2008年第2期。此处借鉴了黎海波先生的观点,特此说明并致谢。

[19]高希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硬实力》,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青年参考》。

[20]资料来源见陈占彪《〈中国〉式批判》,《南风窗》2008年第16期。

[21]转引自谭震:《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之路“引航”——全国政协委员热谈对外传播》,《对外大报道》2006年第4期。

[22]沈苏儒:《对外报道业务基础》,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第56~57页。

[23]秦绍德:《关于“新闻策划”的几点浅见》,《新闻记者》1997年第9期。

[24]李晨钟:《没有精心策划就没有新闻精品》,《新闻记者》1997年第1期。

[25]于媚:《试谈新闻策划》,《新闻通讯》1996年第12期。

[26]赵阜:《从“狗娃”失踪说起》,《编采文苑》1996年第6期。

[27]宋新桂:《新闻岂能“策划”》,《新闻记者》1997年第1期。

[28]张咏华:《慎用“新闻策划”一词如何?》,《新闻记者》1997年第5期。

[29]范敬宜:《总编辑手记》,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30]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见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31]转引自林良旗:《媒体公信力是怎样提升的?》,《对外传播》2008年第6期。

[32]宗焕平:《怎样报道突发事件》,见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403页。

[33]王众一:《做好对日报道:着眼经济,关注文化》,见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页。

[34]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368页。

[35]黎信:《离读者近些,再近些——对外新闻写作杂谈之二》,《对外报道业务》1988年第2期。

[36]黎信:《要见人——对外新闻写作杂谈之一》,《对外报道业务》1988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师之初

    师之初

    本书是一个乡村教师对教育,尤其是教师本身的反省与思索,内容包括:教育是一种理想、在学校不只是长身体、发现课堂教学的规律、学校教育很重要。
  • 中国的细节

    中国的细节

    他是中国最知名也最受争议的日本人之一,他被奉为“新锐国际政治观察家”,也被抨击为“赤化”“没资格说三道四”。他身处夹缝,备受争议,却始终坚持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他见证了中国的繁荣自信,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和谐声音。他笔下的中国由诸多细节构成:从咖啡店提供上网服务到高考生优先安检,从大学生的课堂讨论到媒体开始亲赴现场,从《建国大业》到诚品书店,从刘翔到足球球迷,从“剩男”到“港漂”……于生活,他谈有趣的文化现象;于时政,他聊国家外交和发展。他以温和而不偏颇的表述为目标,但绝不盲目讨好大众。他坚信,当代中国与加藤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绝配”关系。
  • 职工快乐工作

    职工快乐工作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
  • 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本书反映了2013年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概貌,收入了厦门市宣传文化系统组织的调研成果和其它相关的工作成果,为读者从各个方面了解厦门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情况提供较为详细、全面的信息,为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平台,为厦门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服务。本书涵盖了2013年度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反映了厦门市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提出推动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规划、策略,对于推动厦门乃至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热门推荐
  • 帝王之花夏以柔

    帝王之花夏以柔

    从闺秀到王妃,从王妃到皇妃,从皇妃到皇后,从......从青梅竹马到夫妻伉俪,从夫妻伉俪到离愁别苦,从离愁别苦到永世相许,从......她凭着自己的聪慧美丽走上人生最高峰,她在帝王身边可谓是开得最优雅的一枝秀丽。但无奈,在人生诸多的不得已中,她的,他们的爱情却永远坎坎坷坷,好似爱与恨是天生的一对,纠缠不分。不知,她疲惫的心伴着伤与泪终将何去......
  • 玄天九录

    玄天九录

    星灵大陆,实力为尊。自白灵帝开辟灵界以来,人类不断分化,出现四大种族,分别是人族,魔族,兽族,妖族。实力强横的魔族不满灵界的种种限制,便独自开辟出自己的空间——魔域。魔族在领袖乌灵的带领下不断进攻灵界,终于一场旷世之战爆发,灵界集所有力量将魔族打退,乌灵也在那场战争中陨落。从此魔族受重创,退回魔域休养生息。一千年以后的今天,宗族林立。风清玄,一个被冠之以废物的少年,在救父,寻亲,追爱,济世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着......
  • 次元破虚录

    次元破虚录

    人类的发展至今已有数万年的历史,现代社会是以科学为主。所谓的魔法、神术都被人类当成传说及谣言。但自古以来的传说是否真实存在没人清楚。一个与仙剑5主角十分相像的平凡少年在无意间被天道、盖亚同时先中,要其穿越世界帮忙恢复世界灵气。但也因这事而令主角的身世开始显露出来……上古时期的神魔都去哪了……现代社会也是这么简单吗……一次次的穿越……
  • 经典古诗文800句新解

    经典古诗文800句新解

    本书共收录中国历史上经典古诗、词、文800句,并将其分为生命真谛、修身养性、求知治学、感情世界、养生舰体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小专题,每句均有译文和新颖的解析。书中还收录了温家宝总理自2003年起在不同场合的公开讲话、讲演引用的部分古诗词文名句,并加以详细说明。
  • 阴阳司命

    阴阳司命

    司命,神名。原指掌管生命的神《云笈七蕺》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楚汉时期又有大司、少司之分,大司命司掌生死,主阳寿阴命。少司命司掌命运,主灾祥福祸。古往今来,在不断变迁的历史长河中,这个职业已逐渐被人遗忘。因其骇人的司职和诡秘的法术,也很难令人相信他们真的存在过。可是我却知道,他们并没有消失,也从未消失过。
  • 求生之孤岛惊魂

    求生之孤岛惊魂

    【2016年最惊悚的悬疑探险故事】一次海难,幸运活下来的人漂流孤岛。在绝望与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人最原始的本性渐渐的显露出来。在这里,没有人听到你的尖叫,在这里,没有人给予你帮助,一次又一次的敌人与阴谋。我要在这片荒岛上活下去,或许不久之后这会里会出一个新的民族。我是男儿,当自强;我是男儿,要称王……
  • 真史诗

    真史诗

    写简介就头大简单来说一个普通玩家玩网游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很精彩
  • 命轮长生道

    命轮长生道

    世间一切的运转都逃不过命运的掌控。死,不过是生的开始。而生,不过是又一次死。生死之间难道真有所谓的长生道?一个看尽世间百态,受尽人情冷暖的孤儿,在一只皇者雪狐的帮助下踏上修炼之途。开一百零八穴,通奇经八脉,点命轮,归三魂七魄,五行合一,破虚空,终至长生镜。可这不过是一个惊天骗局的开始……
  •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中,我们要重点研究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强阵地。 本书为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召开的“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论文集。全书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强省一级和地方高等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等四编,选录了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香港、澳门的代表及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等近500人的论文。
  • 天赋武神

    天赋武神

    天降奇石砸中卑微少年楚天,让他一夕之间拥有了吞噬天地万灵武修天赋的能力。在这个武道为尊,天赋能决定命运的世界,楚天一路吞噬,天赋暴涨,拥有逆天的升级和领悟能力。从此以后,整个武修世界将暴走,一代最强武神正在崛起。“待我天赋化神,敢叫诸神跪地!"楚天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