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涛:安徽省文化工作的主题是“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的成立标志着蚌埠市的花鼓灯艺术已经形成家族传承、民间传承和团体传承的完整体系。花鼓灯如何走出去,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名片需要精心策划,创意经营。
范周:市长所说的正是文化资源转换的一种路径。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国内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利润,促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根植于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外,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衍射效应,是区域经济辐射和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其实,所有古老的艺术形式都正如此。产业化的路径选择和现代化传播手段既是保护的一种方式,也是城市文化崛起的方式。“东方芭蕾”舞动中的崛起,给安徽文化产业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
编者语: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是人文的空间化。城市文化本质上涉及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人、历史、文化及其关联,成为城市的灵魂。蚌埠传统文化的高度发展,花鼓灯艺术形态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从而使蚌埠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这使得蚌埠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文化优势一旦整合了客观环境、人文传承、内在规律和历史文化名人的人格魅力等多方资源,便会释放出无穷的活力。
淮河文化:文化开发的理论先河
遗址出土的陶面人微笑天真的表情,带着儿童般的稚气,却诉说着历史曾经的辉煌。它使现代的人,回到人类幼年时代那种古拙、纯朴的境界中。今天的蚌埠人,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人文始祖”,树立在淮河文化广场。
陈启涛:“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淮河文化的代表,蚌埠还有许多传说,与双墩遗址一样,演绎着城市的悠远历史。涂山一带的禹会村,据说是当年治水英雄大禹大会诸侯之地。至今这里仍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迹。
范周:在蚌埠,可以看到这些充满故事、充满历史沧桑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姿态。“文化产业需要故事,整理过去的故事,创意未来的故事!”市长对城市充满故事的悠远文化充满信心,更让我们对蚌埠文化产业的发展寄予希望。传统文化如何在营销上寻找创意点,是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的路径选择。传统文化目前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文化产业必须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是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核心。
编者语: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开发的主旨是该城市针对自己的文化资源和优势,营造出自己的富有特色的文化地标,对外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吸引外地游客,发展自己的旅游和服务产业。对内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激发市民对城市的热爱和身为城市一员的自豪感,为城市市民之间的交往提供平台。淮河文化历久弥新,在新世纪应当焕发出富有活力的神采,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对于蚌埠市,加紧制定文化经济发展策略,完善现行管理和运作体制;统一管理和协调现隶属于文化、旅游、工商、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的各类文化产业;加紧拟定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加强政策宏观调控,确定产业的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建立经营文化的宏观调控体系,整体推进文化经营的发展,才可能真正促成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古战场:发掘是产业开发的头阵
公元前202年,这里曾是楚汉相争“垓下之战”发生地,留下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传颂千年的动人故事。
陈启涛:像“霸王别姬”雕塑、护城河遗址、饮马池、汉井等景点不应该仅仅成为历史的陈列,而应该通过核心精神焕发新的活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就业,提高群众素质,发展地方经济。蚌埠市有基础、有条件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淮河文化为依托,以历史名村为载体,形成旅游产业链条,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到蚌埠投资和旅游。比如说对于古战场的开发,就可以把传统文化经典通俗化,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并向海外推广,扩大我们的文化影响力。
范周:正像市长所说的,也正像蚌埠人在做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蚌埠市委市政府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对古老艺术形式的挽救等方面,而挽救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传承与创新的产业化路径,为其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内在动力。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过程中,一要发掘那些曾被我们抛弃的文化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二要推动中华文化参与文化全球化,从中受益,并制定规则引导甚至主导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效果;另外,我们在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及时地保护我国的文化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安徽省蚌埠市悠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无可替代的传统文化资源。尽管在不断更新,不断变迁,但总有一些核心成分不会改变。或者说,经历了不断的冲刷洗礼和淘汰,最终,如果一种文化继续存在,其传统中的精髓,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去,并且在不断变迁中,代表着一种持续、顽强的生命力。无论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支撑终究是地方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而传统景观的现代复活始终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重塑传统,焕发活力,传统文化期待划时代的产业行走。
编者语:城市总是充满了各种对未来的想象和对城市美好前程的承诺。稍有雄心的城市如今都设立了“城市顾问”一职,作为本城迎接城市全面竞争时代的军师;稍有开放姿态的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国际友好城市”,作为可资发展借鉴的平台;企业家、经济学家、建筑大师和策划家总是被各个城市请来请去,为城市经济和城市景观形态的定位出方略。如何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成为了特色文化城镇的思索重镇。在未来的战略中,蚌埠仍旧任重而道远。
(整理:齐骥)
对话新媒体:竞合时代下的融合与共赢——董年初、范周、张晓明一席谈
储钰琦
董年初:国家广电总局新媒体研究所所长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席卷,人类走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传播环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是这个变革时代催生出的新的传播媒介,打破了广播、报纸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的格局,新媒体作为第四媒体的诞生,意味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竞争与合作时代的到来。竞合时代下,挑战和机遇并存,新媒体既有强大的优势,也有其现实的局限,新媒体如何通过自身的优势,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走向融合;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与文化产业在创意中走向高端;如何通过自身的保护,与文化安全在保障上趋向成熟,这些诸多疑问都是新媒体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问题。
董年初:新媒体与2008北京奥运
众所周知,奥运会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而这种影响力除了依赖于奥运会本身的国际性外,还依赖于奥运会的传播媒介。电视是观众第一时间观看奥运会现场实况的最佳途径,电视作为最主要的传媒载体,自从介入奥运会转播之后,不仅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力,而且还给奥运会带去了额外的发展资金,从而形成了奥运转播市场,奥运会不仅依赖电视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而且还从中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润,给奥运会的发展提供了最实在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北京奥组委又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以往奥运会报道中,电视媒体拥有绝对主导地位的报道权,奥委会只为一小部分新媒体提供了机会。近几年,国际奥委会和新媒体签署了一个协议,把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权授予了新媒体。2007年12月18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宣布CCTV的新媒体平台CCTV.com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这是CCTV继获得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之后获得的另一项重要奥运会转播权。这也预示着新媒体在本届奥运会的过程当中和前后,在传播内容、传播知识、报道即时消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广电总局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指出:CCTV.com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这是国际奥委会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转播机构,新媒体将与传统媒体一起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新媒体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将更持久、更全面。新媒体技术通过奥运会的世界窗口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奥运会转播因融入新媒体技术也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