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对美国“9·11”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中就涉及了多个领域,就其中的一个方面——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而言,恐怕普通民众相比专家评论其说服力就要弱得多。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专电(记者刘黎)金融市场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敏感的部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作出反应,何况是遭遇9月11日美国恐怖袭击事件这样的“晴天霹雳”。事件发生后,全球股市“惨遭屠戮”,一时间可谓“哀鸿遍野”。尽管华尔街股市12月初股指已恢复到3个月前的水平,但全球金融市场近期前景尚难预料。投资者在遭受重创之后,短期内恐怕难以摆脱“杯弓蛇影”的心理。
对金融界而言,“9·11”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法更糟了。今年以来,受美国经济增速减缓等因素影响,全球股市持续低迷。在“9·11”事件发生前,纽约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就已比历史最高纪录下跌了18%,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的跌幅更高达66%。
“9·11”事件发生后,全球股市雪上加霜。纽约股市连续关闭4个交易日,创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长的休市纪录。17日复盘后,道指日跌点数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余股指也跌至3年来的最低点。其他重要股市也一片“血雨腥风”: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创出14年来的最大日跌幅;法兰克福和巴黎股市分别跌至3年和两年半来的最低点;东京日经指数跌至近17年来的最低水平。随着世贸中心大楼的倒塌,美国是“世界资本避风港”的神话也灰飞烟灭:大量资本加速流出美国,美元价格一度大幅走低。
大难当头,世界金融体系立即协同作战,积极救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事件发生后的3个月里连续4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已降到1961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贴现率则是历史最低纪录。布什政府还准备采取一揽子计划推动经济复苏。与此同时,欧洲央行,日本、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国也纷纷降息以刺激投资信心。经过各方努力,加上投资者逐渐从极度震惊中恢复,全球股市和汇市逐渐反弹。
分析人士认为,今后世界金融市场的走势将不仅取决于全球经济态势,也将取决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从经济方面看,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美国自今年3月份起经济就已陷入衰退,而且专家认为其复苏前景不容乐观,这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其他一些主要经济实体目前也已陷入衰退或经济疲软状态。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放慢无疑将使世界金融市场受到打击并出现动荡。从政治方面看,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事在持续两个多月后仍未结束。如果美国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或恐怖分子发动新的袭击,美国金融市场将可能再次出现动荡,并有可能殃及全球。在各种经济、政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投资者已经趋于谨慎。风声鹤唳的世界金融市场目前已难以承受新的打击。“9·11”事件后,美国以至全球的经济都受到重创,美国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而金融市场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篇报道中专家的分析不仅向人们指明了目前纽约股市的状况,而且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领域都是专业化的,在这些专业问题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精通并给出合理的评价,这时就需要参考专家的意见,以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国际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大事要事,从国际新闻的角度而言需要人们及时地给予报道并评价。这些事件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众多事件的连续过程构成了人们生活的主旨。我们面对的世界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世界,而是具体的世界,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具体的世界给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让我们以后能够避免不利的方面,使得我们的国际世界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世界也正是国际新闻报道所应追求的一个目标。
其次,专家咨询模式符合网络国际新闻报道自身的特色。对于网络媒介而言,虽然会有很多人参与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讨论与评价,但网络报道的主体——网络媒介工作者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专家以吸引人们的视线。每个经营者都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自己的举措,网络经营者也不例外。为了吸引更多的网民点击自己的网页,使网络的效益最大化,聘请专家解读重要事件成为一个重要手段。另外,我们前面已经做过分析,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专家化倾向,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交由专家解决,这样的一种心理习惯为网络媒介选择专家评论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受众前提。不仅中国的网民,世界的网民也都是如此,因为专家化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事实。网络经营者将国际新闻事件诉诸专家无非是满足了受众的某种心理期待而已,网络正是在满足受众的期待之中获得普遍吸引力的。
最后,网络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重视专家意见也是同政治保持一致的一种表现。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形成了一种统一化的倾向,体现了较为单一的声音,而这种统一性和单一化被自然地带到了网络媒介之中。尽管网络有着不同于其他媒介的自主性特质,但网络经营者又不能不考虑政治意向。比如在国际性的经济问题上网络媒介会求助于经济学家,而这些经济学家多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这些专家的声音所代表的同时是政治的声音。中国的专家一般都很慎重,不会越雷池一步,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或者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于一种声音,从传统到现代,概莫能外。网络虽然是新兴的媒体,它自身的运行机制有很多方面正在突破传统的束缚,但这毕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声音。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我认为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应该寻求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相结合的基本理念,从而在我们接受专家指导的同时,也不至于被专家的观点所限制。
在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中,求助于专家并要求专家给出对于国际性事件的评论性观点,这是一种理性化的声音,是人类思想统一性的一种表现。专家代表了一种话语形态,这种话语形态充满了权威性。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国际新闻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复杂性、敏感性,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不宜过早请专家直接发表评论。因为虽然专家意见只是代表了个人的观点,但如果对某个事件评论不当,很容易导致当事国的反感,从而对我们的外交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这种普遍的专家化的倾向有待于通过业余性来化解。“我赞同萨依德的说法,即工具理性与专家崇拜正越来越成为保持知识分子情怀的最大压力,而所谓的‘业余性’——‘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煞的兴趣,而这些喜爱与兴趣在于更远大的景象、越过界线和障碍、拒绝被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行业的限制而喜好众多的观念和价值’——有可能部分化解这种紧张。”这种业余性在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网络论坛中和网络博客、播客、维客们自发传播的国际新闻,他们这么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且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在网络时代,中国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依然需要专家,但网络所需要的专家不是一种霸道的远离草根生活的所谓专家,而是能够聆听草根声音并尊重草根意见的专家,这样的专家意见由于具有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基础,因而其合理性将获得更加鲜明的表达。而在这种理性模式下,同样需要大量的草根群体,他们发表着不同的意见,表达着不同的声音,也许他们的意见之间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统一,但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尊重,而在这种相互尊重中他们也在寻求沟通。他们的沟通不是简单的彼此说服,而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一种合理化的交往行为。于交往行动中实现彼此的认同,乃至彼此观点的取舍,这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媒介中单纯的专家咨询模式才有可能被以多元性为基础并在多元性中寻求统一性的理性咨询模式所取代。
第三节 网络国际新闻报道提升了民主的理念
传统媒介,无论是报纸、杂志、广播还是电视,在实质上都可以成为被政治控制的工具,从而成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话语表达手段,这就形成了传统媒介中的话语霸权。然而从媒介的本质属性而言,其之所以产生当然不是为了被控制,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说话,通过为不同的声音提供表达的平台而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和谐。随着网络媒介的勃兴,传统媒介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受国家控制的局面正在改变,没有人可以拒绝科学技术所造就的新的表达方式以及传播理念的变化。民主与自由的扩展已经成为网络媒介为新闻传播领域所带来的最大贡献,中国国际新闻报道在这样的趋势下正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民主的理念,而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贯彻民主的理念不仅有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民主精神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提供行动前提。
一、媒介之自由品性
媒介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和沟通的需要,告知是它的最明显的实用性目的。但人们在生活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认识。有了想法和认识,人们就需要表达,于是媒介又成为人们自由表达自己想法和认识的重要场所。战争中要传递信息,于是有了烽火台,这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实用的目的;唐朝的官报传递信息是为了让最高统治者获得信息,这也是实用的目的。但当媒介成为人们表达想法的场所时,则意味着媒介的性能发生了重要的转化。而这种转化就如同美的产生,是一样的道理。美的创造最初亦出自实用的目的,但到后来则包含更多的高层次的欣赏的追求。我们很难判断媒介何时走出了它单纯的实用性功能,而向人的思想本身靠拢,但毫无疑问,这种转变应该与人的解放、启蒙运动有着内在的关联。近代是西方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时代,也是西方塑造其文明方式和样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的尊严和自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自由是近代启蒙运动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我们作为人而存在,这种存在必须是自由的存在,而人的自由不仅是行动和生活的自由,也深刻地包含表达的自由,即要说话的自由,这是彻底的“以人为本”的立场。人们在探讨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的时候也都有这样的人的立场,新闻是一种话语方式,而人们正是在媒介的话语方式中追求着自由,凡是让人说话的新闻媒介就是文明的媒介,而阻止人说话的媒介,则是落后的媒介。今天我们的媒介实际上就是不同声音的大聚会,我们从媒介上所感受的是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情趣,它们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人的自由而美好的生活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让人说话的媒介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这种自由不仅是思想本身的自由,而且让思想得以表现,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成为人的重要基础。
尽管在媒介中表达的是不同的声音,但任何国家的媒介存在方式都必然有一个主导的倾向,而这个主导倾向所体现的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东西。“新闻应该和社会所共同认定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态度相一致。这是认知基础价值的具体表现。除了读者先前的知识和信念之外,还涉及现行的观点和态度。也就是说,在意识形态一致的既定文化和社会中,那些与记者和读者观点态度都一致的新闻更容易被理解,当然也更容易被接受,进而被融合。”这表明了在一个既定社会的媒介传播中,总有一种主导性的传播理念,这种理念构成了这个社会媒介传播的主体部分。而新闻传播在这个意义上对社会价值的整体认同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人们的价值观也正是在这种反复的媒介强化行为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相比这些与普遍被认同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新闻报道来说,那些与此不同的声音则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未必是人为的,但它总体上也符合媒介行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