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照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种,照明技术是影响电视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艺术效果,电视照明工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工作。
第一节 电视外景照明
一、电视照明特点
电视节目一般要求把整个制作时间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电视照明及电视照明人员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照明光线设计,实施具体的布光计划,创作出高质量,塑造美的形象,完成照明的艺术创作,不能因时间短而降低照明要求与质量。照明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时效”性的工作,电视照明具有时限性。
电视节目制作形式日趋追求自然与真实,接近于生活的实际拍摄中大部分场景的选择与使用,常以生活的真实环境为基础、塑造对象。这些真实的环境,不像摄影棚或演播室那样符合电视照明的“要求”,场景的选择变化性较大,大部分是不固定的,场景面积的大与小、空间高与低、环境的宽与窄、气氛的浓与淡等会出现许多复杂情况。照明工作者就是面临这些实际情况而进行艺术创作,在不同的场景中完成各种环境的交代、气氛的展现和人物的塑造,电视照明具有可塑性。
纪实性是吸引观众并使电视节目走向生活与自然的一个重要环节,电视照明的纪实性特点吻合电视观众的观赏心理。电视照明纪实性并不是片面要求照明完全利用拍摄现场的固有自然光和现场光,而不加任何人工光,有时可在使用自然光和现场光的基础上,利用人工光来模拟和加强其照明的真实效果,尽量少留下或不留下过重的人工痕迹,避免在照明中经常看到的那种虚假、造作的照明效果。电视照明具有纪实性。
电视艺术是靠画面形象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照明利用其特有的工具与形式,描绘体现镜头前种种活动形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视觉照明体现不同物体的不同外在结构形式,常给观众以不同的印象,通过外部造型,体现内在的本质。电视艺术的剧情、主题、情节、思想的外在形式等特征常常要依附于照明来体现,电视照明具有体现性。
二、电视外景照明
1.特点
外景照明是指电视片的一些场景和镜头主要是依靠自然光照明,外景照明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大,许多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年有四季,天气有阴晴,地球的自转使光线始终不能停留在相对空间的某一点上,这些客观变化规律直接影响到外景照明效果。外景照明必须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选择适当的时间,创造适应的条件,为电视片的拍摄服务。
地球自身规律的转动,致使一切照明条件发生规律性变化。光线的入射角和景物的光影随时间的推移,发生规律性、周期性的变化,由平行照射逐渐使光线入射角变大,当达到垂直地面照射时,光线入射角逐渐变小,最后又恢复到景物或物体的另一侧的平行照射,物体的投影由长变短、由短变长,光线的色温也有规律性的变化,入射角小或平行照射时,长波光增多,色温偏低;入射角逐渐变大时,色温也随之升高,呈规律性的变化。照明强度也有由弱变强,由强变弱的过程和规律。
在外景照明的一个相对的时间范围内,光源所给予场景和物体点与面、近处与远处的照明亮度基本一致,面积之大、范围之广、照度之高,是内景照明所不及的。不是所有自然光照明效果都能为创作所利用,需要对自然光源的照明以及天气条件进行选择。如直射光照明的晴天,散射光照明的阴天和半阴天,天光照明的日出前和日落后,特殊天气的雨、雪和雾天,富有意境与气氛表现的日出和日落,形状各异和厚薄不均的云等。选择合适的光线照明条件,是主题表达、气氛再现、意境抒发的关键。
在自然光的直射光照明中,摄像机对于自然界的高反差现象十分敏感。很多情况下,不能正确记录其亮度层次,会出现失真现象,需要用人工光线进行辅助、修饰照明,加强其暗部照明亮度。有时在散射光照明的天气中,需要用人工光线提高其部分景物的亮度,加强其亮暗对比。自然光的照明可以准确地表现湖光的波动、行驶的车中、环境的忽明忽暗、阳光透过树的间隙在地面和人物脸部闪动的斑点、风雨欲来时的雷光闪电等。
2.直射光照明
直射光照明是指太阳没有被云雾和空间中的介质遮挡,直接把光线投射到地面上,自然界中的景物和物体的表面有较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光线有明显的入射角。
直射光具有其丰富的变化,受时间、地理条件、场景环境的影响,光线条件会发生很大差异和不同,使其复杂化,时间、光线不同入射角的选择,能较好地再现时间概念、气氛效果、立体形状、表面质感、空间透视等。一天内的时间变化可以出现许多不同的光线照明效果。
一天的外景直射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出和日落
光线特点之一,明暗对比反差强,太阳的光线要透过浓厚的大气层,穿过晨曦和傍晚的灰尘照射到地面上,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到达地面的光线被大量散射,此时此刻光线比较柔和。但是,地面上垂直的景物受光面相对来说照度高、亮度大,地面上一般的景物则受光少、反射和散射光能力差,垂直于地面物体的背阴面得不到充足的辅助光照明,所以两者的反差较大。充分利用天空亮而地面相对暗的特点,把地面上有特点、清晰、简练的物体线条衬托在天空彩霞中,形成光线照明的剪影或半剪影效果,用光线强烈的反差对比,突出景物的线条或人物的身姿、轮廓等。
光线特点之二,地面物体投影长,被太阳照射的景物和地面上没有被照射的一般景物,也有较强的亮暗反差和间距。由于太阳近似于平行照射,它同地面所成的入射角小,照射角度低,地面上物体的投影比较长。影子可以增加画面构图的新意,同时可以给观众造成强烈的时间概念,如上学的儿童、上班的工人、晨练的人们。影子可以形成视觉语言,丰富剧情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力,如人脸上树叶的晃动,地面上各种物体的变形,长长的投影等等。
光线特点之三,光线偏暖、色温低,这段时间色温比较低,变化比较大,光线中多橙红色的长波光,色温在2800°K~3400°K之间。
光线特点之四,近浓远淡透视好,站在逆光的角度登高远眺或俯视远方,可发现各种景物透视效果强烈,近浓远淡、近深远浅的效果十分明显,较利于表现浓郁的气氛。
早晨和傍晚的光线也有一定的差异:早晨光线纯正、清新,所含杂质少;傍晚光线受大气中灰尘的影响,光线被介质一定量的散射,比较浑浊;由于色温和大气的影响,早晨的光线常为橙红色调,有时稍偏蓝色,而日落时光线常为橙黄色调,色调比较浑厚。从反差来讲,早晨光线反差比较明显,有一定的亮暗对比,傍晚光线比较柔和,反差缩小,对比不明显。
第二阶段:正常照明时刻
这段时间光线条件比较稳定,照明亮度适中,入射角在45°左右,被摄物体有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地面上的反射光和天空中的散射光相互交织在一起,在被摄体周围形成了明亮而柔和的散射光,能够给予景物或物体没有被直射光照明的阴暗部位以辅助光照明,使被摄体明暗反差鲜明而正常,影调层次丰富而柔和,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都能正确表达。正常照明时刻的色温在5400K左右,持续时间长。
第三阶段:顶光照明时刻
这段时间的光线是外景照明中较难处理的,太阳的位置几乎与地平面垂直,光照度比较强烈,尤其景物的顶面和地平面亮度很高,而垂直面受光少,物体的投影较短。由于投射来的光线规律地呈现自上而下的反射,使得物体的阴暗部分和垂直面接受的补助光很少,所以反差比较大,受光部分和阴暗部分的层次与质感不能得到正确的表现。
一天中外景直射光照明的三个阶段,在光线入射角、投影、照度、色温等方面,有比较规律的变化:光线入射角由小至大、由大至小;物体的投影由长变短、由短变长;光线的照度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光线的色温由低升高、由高降低。由于地球不停地转动,太阳不会固定在空间的某一点上,同一场景、同一人物或物体,也会出现不同时刻的不同照明,画面效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1)顺光
光源在被摄体前方,在镜头的后方,镜头同光源照射方向基本一致,有时在镜头与被摄体这条轴线左右15°角之内照明的光线,统称顺光照明。
顺光照明可以全面揭示被摄场面和人物的外表特征,景物或人物的色彩还原、色彩纯度和饱和度正常。在镜头所包括的范围内,景物的亮度比较接近,常常能取得画面平和、清雅、明快和高调的效果。
顺光照明使得各种被摄体处在同等亮度的地位上,难于用光线区别景物及场景中物体的远近、主次;景物远近亮度接近,立体空间、自然透视减弱。
(2)斜顺光
光源同镜头构成一定的投射角度,常在被摄体左或右侧的前侧方向,大约45°角的光线,称为斜顺光照明。
斜顺光照明同顺光照明明显的不同是,把富有表现力的阴影部分保留在被摄体的表面,构成了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得到了明确的表达,弥补了顺光照明的一些不足。对于景物来讲,有了比较明显的明暗配置,照明的亮暗拉大了距离。
斜顺光照明能够夸张地突出或强调物体的表面质感,可以通过合适的角度把人们生活中不太引人注意的某个物体表面状态展露出来,并把变化各异的表面结构质感、纹理特征强化出来,如砖石、浮雕、木纹、墙壁和皮肤等。
在外景照明中,斜顺光线被人们广泛应用,成为核心光源。实际运用中,要充分考虑场景的复杂性、场面调度的实际情况和主体运动的范围等,将这些具体的因素同照明造型吻合起来。
(3)逆光
光源在被摄体的后方、镜头的前方,统称为逆光照明。逆光一般分为三种,正逆光,光源置于被摄体的正后方,有时光源、被摄体和镜头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侧逆光,光源置于被摄体的侧后方,拍摄中,光源一般不出现在画面中;高逆光,光源在被摄体的后上方或侧后上方,一般在被摄体边缘构成比较宽的轮廓光条。
逆光照明相对顺光和斜顺光而言,在远景和全景拍摄中是表现气氛、气势、地势、地貌的理想光源。逆光照明使得画面亮暗影调配置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距离镜头比较近的景物,色调偏深、偏浓、偏暖,而距离镜头逐渐远去的景物,色调明显偏浅、偏淡、偏冷,形成了比较真实而强烈的大气透视效果。逆光照明还可以强调大场面中各种景物的轮廓形态和相互间的距离感,景物间的层次关系比较清楚。如果拍摄中采用入射角比较小的正逆光光线,能够再现和渲染时间气氛。可以比较容易形成暗色调的环境和背影,用以烘托、映衬被摄体的逆光照明效果和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
逆光照明时常常出现镜头眩光,镜头的眩光是由镜头视角中极高的亮度物体或视角中主要物体与周围背景间有较大的亮暗差别引起的。在拍摄中,出现镜头眩光,会直接影响画面影像的清晰度和画面质量,为避免出现镜头眩光,可人为控制或改变画面中不正常的亮度和亮度差,还可以在外景逆光照明中给灯光加遮扉或灯光套筒,镜头可以加遮光罩等。有时我们也故意利用镜头眩光,运用太阳光或灯光形成规律折射,造成画面的规律性眩光,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光环、光串、光晕等。
3.散射光照明
散射光照明主要是指光源被密度不均匀的大量云、雾、尘埃等介质遮挡,间接地把其光线投射到地面上的光线。散射光照明的天气主要包括:晨曦和黄昏、阴霾天和薄云天、雨雪天和雾天、晴天人为大面积遮挡的场景。散射光照明中还包括直射光照明下的背阴处,如树阴、楼阴、山阴、凉亭内等。
(1)晨曦和黄昏
晨曦和黄昏的光线具有较强的抒情表意效果。太阳欲升时的光辉和傍晚太阳刚落后的余晖,装饰性地把天边照亮,接近太阳位置的天空橙红色调很浓,离太阳位置越远,橙红色就越淡。这个时刻的光线色温很低,在1850°K~2400°K之间,随时间变化,色温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色温变化造成的色调上的微妙变化,给这段时间的光线蒙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对于体现抒发感情、表达意境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
(2)阴霾天和薄云天
阴霾天和薄云天统称为阴天。特点是光源的光线被云雾遮挡,地面景物的照明主要依据天空的散射光,物体表面没有明显的光线投影,景物的明暗反差缩小,光线细微柔和。阴天色温偏高,约在7000°K~10000°K之间,色调偏冷,蓝色调明显。阴天拍摄时应该注意选择固有色相和明度差别较大的景物;应该多用小场景和运动镜头表现空间,有条件时使用必要的灯光做辅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