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孟放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特点和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课程对于该专业的必要性,接着,本文分析了该课程教学和实验环节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开放实验室、课程压缩、平行教学法等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影视制作、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教学、实践
资助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创新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广播影视制作创新性复合人才实验区”。
影视制作课程在全国各高等院校都有开设,在影视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中,该课程被分解成多门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在其他非艺术院校或艺术院校非影视专业,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限制,这类课程的课时一般很有限。如何在有限课时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影视创作语言,并熟练使用摄录编设备,成为教学环节中最大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是我国较早培养高层次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有几十年的专业建设历程,已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虽然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但是由于该专业具有广电特色,开设影视制作类课程十分必要。该专业需要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影视制作的课程———数字影视制作技术。
一方面,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课程任务重,分配给该课程的课时少。另一方面,相对其他工科专业来说,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课程对该专业又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在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开设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课程就更加值得探讨。
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广播电影电视数字化风暴的到来,我国乃至全球的广播、电影、电视领域都需要大量的数字人才。这对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于我们教学工作者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面对“数字转换”带来的人才需求,全院上下都及时调整思路,对课程进行革新,以适应快速变换的广电行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主要是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工科专业。一方面,在一般性的工科基础课以外,该专业专门设置了面向广电行业的大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如电视原理、数字视频制播技术、电视摄录编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等,而且课程内容也是逐年翻新,以适应技术革新;另一方面,该专业也设置了一定量的影视制作课程,以适应毕业生的就业需要。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广播电视领域。有些学生毕业后在电视台技术部门工作,他们会经常参与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或直播工作,虽然他们操作控制的是高精尖的数字设备,但是归根结底,他们的拍摄手段、编辑技巧、画面衔接和切换方法都与影视制作知识相关。即使不参与节目的直接制作,电视台技术人员也要经常和影视艺术创作者打交道,为了工作需要,他们需要了解影视制作相关知识,才能与创作者有共同语言。有些毕业生则就业于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销售公司,他们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而他们的客户也正是影视制作者。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影视制作工作。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市场需求的情况,由此可见数字影视制作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
从这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非常重视这门课,在完成实验作业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学生也反映,找工作时,这门课程确实为他们在面试、笔试环节中增加了不少筹码。
二、课程教学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设备有限,不能人手一机
我院可被学生借用的数字摄像机只有5台,对将近50人的大班来说,使用起来非常紧张,人均设备占有率相比其他艺术院校或院系有很大差距。比如,北京电影学院3年前的专业设备配置已经达到每个系40台DV设备,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及影视媒体专业学生总数50人左右,配备了十余台摄像机,我校电视学院数字摄录编设备则超过50套。
更有专业院校要求学生自备DV设备以保证教学效果。由于本专业其他课程中基本不使用摄像机,因此,没有必要为了一门课程增加学院和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条件,提高摄像机的使用率。
2.课程覆盖面广,课程时间有限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从大的方面说,该课程涉及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电视照明、视频特技与动画、音频编辑等。虽然学生已在其他课程中学习了摄像机、录像机、电子编辑机、切换台、非线性编辑机等设备的原理与技术,也做过直播类的实验,但是因为这些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视信号的处理过程,因此学生从这些课程的实验中了解影视创作部分的内容是非常少的,而且学生也不能充分了解和使用摄录编设备的各种功能。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有摄像与灯光技术选修课,二年级时有画面编辑基础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这两门课程没有设置实验课,不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只能通过课程了解一些常用名词和理论技巧,而对于如何自己制作节目,还是一无所知。因此,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这门课的内容就需要包括摄像技巧(摄像机的基本使用、构图、镜头处理)、视听语言、画面编辑、至少一种非线性编辑软件、至少一种数字合成软件,还需要设置若干拍摄实验。
教学计划分配给这门课程的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16学时课堂授课、48学时实验课。与其他学院对比,这个学时数实在太少了。视听语言、电视画面编辑课程的学时数一般为32学时,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软件制作、数字合成软件制作类相关课程的学时数一般为32学时至64学时不等。这些课时数加到一起,就变成相当庞大的数字了。
3.理论与实际脱节
由于设有影视编辑基础这样的前续课程,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课程设置的基础知识的讲授时间非常有限,而且这部分的教学一般设置在学期的前几周,然后学生就专心学习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最后学生自拟题目拍摄大作业。这样分阶段地教学时,学生容易学了后面忘前面,等到拍大作业时,理论知识已经模糊不清。学生们热情澎湃,没有很好地计划分镜头本,就已经开始拍摄了。拍摄时间过了大半,学生们的热情也减了下来,逐渐大家各有各事,有的应聘,有的准备考研,等到大家把拍好的素材送到后期制作时,才发现前期设想得不周到,这时再补拍已经没有时间了。学生们带着遗憾交了作业,但是更大的遗憾是,作业里涵盖了太多问题———镜头、画面构图、声画衔接、镜头语言、节奏、结构等等,可学生还是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而且,如此安排时间,学生创作周期过长,一个学期每组只能出一个作品,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剧情设计上,拍摄过程和制作过程反而会被忽视。
4.学生自学部分过少
以往课程用了大量时间去介绍设备的使用,学生不必课下自学。这样不但使学生实践的机会减少了,而且抑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毕竟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使用的设备不会与我们教学中使用的设备完全一样,如果学生一味依赖课堂,则无法适应设备更新飞速的广电行业。
三、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措施
1.开放实验室
为了解决数字摄像机数量不足的情况,我们在组织学生实验时,把大班分成多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只有4至5人,刚好可以满足一个拍摄小组包括导演、摄像师、演员和剧务等基本编制,3台设备轮换使用。但是广播电视工程的学生一般课业比较繁重,尤其是大四学生,选修课比较多,学生实验时间并不能统一,也就无法统一安排摄像机轮换时间。因此,我院实验中心采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借用设备的时间,每次借用设备之前只需提前预约。这样,学生在本课实验和其他课程之间也就不存在时间冲突了。
2.压缩课程
对于课内时间有限的问题,我们采用了课程内容压缩的方法。压缩课程内容是有前提的:首先,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必须强,第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不能太高。这与影视专业学生的课程不同,也与公共选修课不同。影视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要求高,课时量又比较充足,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把理论讲透,不必要进行课程内容压缩。公选课则需要面对全校来自不同专业、理解方式和水平不同的学生,那么理论的讲授就必须细致。
就广播电视工程专业而言,学生生源素质高,理解能力好,对新知识掌握速度快,而且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影视创作的理论知识了解即可,不必要详细掌握。因此课上每讲一个新知识点,就使用某部影片的几个镜头举例,学生看过例子马上就能明白,那么就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个问题,这样讲课节奏快、效率高。
另外,压缩课程教学,容易使学生因为课上内容过多而感到疲惫,为此,选择影片进行案例分析时就要特别注意。我们需要把每次的课程内容分成多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精选一部影片的某些镜头,这样,一次课就要准备十几部影片。学生感到疲惫时,我们正好拿出不同的影片做例子,学生会有新鲜感,就会忘记疲惫,继续全情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在最后整理知识架构时,学生可以通过影片进行知识点的分类,又好记,又好用。当然,我们不可能像填鸭一样,把所有理论全部填给学生。对于学生前续课程讲过的内容,我们只将理论提出,简单举例;要求学生认真掌握的,我们就会在课堂上布置随后的拍摄实验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践学习。
3.采用平行教学法
在教学进度上,我们把理论知识分成大块:(1)镜头;(2)运动剪辑;(3)声画配合;(4)时间与空间的压缩扩展;(5)结构与转场。对于摄录编设备使用方法的课程则穿插在所有理论知识块之间,而且这部分内容的课时也进行大比例的压缩,我们只讲最重要、最常用的部分。而其他部分,让学生在拍摄制作小组作业时自学,并有教师辅导。
在讲完镜头的种类后,我们加入摄像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接着让每组学生拍摄静止镜头、运动镜头、柔焦镜头作为实验作业。讲完运动剪辑后,我们让学生拍摄几组主体运动的镜头,然后直接在线性编辑机上进行编辑,而线性编辑机的使用方法只用不到1学时的时间讲完,其余内容让学生一边编辑节目,一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声画配合部分的理论知识讲完后,我们会安排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实验,相应软件的教学时间只有4学时,然后再留下声画配合的作业,让学生课后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完成,而且要求学生以非编项目文件的格式上交作业。讲完时间与空间的压缩扩展后,我们再次安排拍摄作业,然后要求学生再次用非编软件进行后期制作,进一步巩固非编软件这部分知识。最后,讲专场、结构、节奏等内容,再安排2种不同的数字合成软件的实验,其中一个软件8学时,另一个软件4学时,安排的作业则与转场和结构有关,而后期制作则要求学生利用数字合成软件进行。
这种平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在向学生讲授摄像、线编、非编软件和合成软件时,学生总是在遇到问题而且自己解决不了以后,对老师的讲解记忆效果最好。因此,我们就要给学生留足问题。
学生在制作实验作业时会发现大量问题,一般会先尝试自学,因此学生通过做作业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帮忙解决了,学生又会印象非常深刻,不容易忘记。
4.作业适量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也通过与其他兄弟学院的老师进行交流和经验总结,我们总结出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课程的拍摄作业量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而且必须限制作业题目。以往的课程只留一个拍摄10分钟的作业,从时长看,这个作业量并不小,只是次数太少了。一次作业,学生刚刚发现问题,还没解决,就结课了,对学生没有太大帮助。
一般来说,一个学期拍摄作业量不能超过5部,因为一学期影视院校的专业学生最多也就能拍四五部DV作品。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学生本身课业就比较重,没有时间拍太多作品。因此,我们一般会布置3次至4次短片创作。作业内容的设置上也是让学生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镜头组接开始,逐渐练习使用蒙太奇、转场技巧、节奏调整、特技等。每一次作业长度控制在2—5分钟。这样学生有热情做作业,时间也合适。
四、课程展望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随着三维技术在电视电影中的广泛使用,FBX作为三维元素的文件交换格式逐渐流行起来,今后数字影视制作中会有更多的三维特效,因此,我们计划在以后的课程中引入三维特效知识。不过,这部分新知识的引入又会占用不少课时,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会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