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5800000018

第18章 转型期文化生态因素对电视新闻媒介的影响(1)

第一节 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生态逆转

——电视新闻媒介的视角转换

《辞海》(1989年版)对“精英”一词的解释为:“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与一般天才和优秀人才不同,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的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联系。”据此,精英文化可理解为是由社会杰出人物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其创造主体多为知识分子,他们主张社会的内在规范,为全社会确立普适的信念,提供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向民众传递社会理想和理性精神,确立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

与基于传统渊源,以深度、抽象、严肃、批判为特征的精英文化不同,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所产生的并与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内容通俗易懂且具有消费性。如果说精英文化是一种旨在进行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则以其广泛性、平等性和普及性,代表着一种社会平等和民主意识的蓬勃,是一种“肯定的文化”。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拨乱反正,大变动、大转型即将开始。铁板一块的政治文化被打破,宽松的文化氛围带来复兴的冲动。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精英面对“十年浩劫”后落后的中国现实,燃起探索的激情和充当文化旗手的使命感,一旦重获主流话语权便开始“达则兼济天下”,对精英文化系统进行新的阐释和重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文以载道”,为解放思想和新阶段的历史使命鼓与呼。与此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内地的大众文化以引进港台的流行歌曲、通俗小说和电视剧为先声已掀开扉页,只是当时把握话语权优势的精英阶层对此持质疑和观望态度,观众在精英文化的引导下,并未大规模、开放地接受大众文化。当时的电视人也以知识分子的姿态通过屏幕传播着民族精神、理想主义和美学理念。由于电视技术和创作理念落后,中国电视人尚以传统的文化观念特别是文学观念来指导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理念先行、主题先行,落实到脚本先行,再在文字逻辑基础上拍摄镜头、编辑画面。电视新闻、专题片和纪录片作为当时主要的电视纪实节目形态,都反映着这种取向。在1978年以前,中国的电视不过是以图像的形式把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再传播,尚未形成独立的样式和特征。1978年以后,中国从国外引进ENG一体化摄录设备,解决了电视的声像同步问题,电视台录播和储存节目成为可能,节目播出不再受限于时空,这极大地提高了电视媒体的节目生产力。但新闻中主题先行的观念和浓重的宣传意味仍然存在。

画面常常作为解说词的图解贴上,“万能资料镜头”的使用十分普遍。

中国电视媒体的改革是以新闻节目为先导的——1980年,《观察与思考》创办,大胆地对社会敏感热点问题进行述评,电视的舆论监督功能开始显现。这一年,《新闻联播》开播四年,终于出现了有图像的国际新闻。从1984年起,“午间新闻”、“晚间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英语新闻”等纷纷出现,新闻节目的播出次数、时长以及时效性得到快速提升。1987年,上海电视台开办国内第一个大型新闻杂志节目《新闻透视》……不断增加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实践中积极摸索规律,电视的本体意识逐渐崛起。这期间,1986年中央电视台对《企业破产法》审议过程的报道可谓具有开创意义——“记者拍摄记录了常委各抒己见的讨论现场,即席采访彭真委员长和彭冲副委员长,就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做了充分阐述。就内容而言,人大常委会就国务院的法律草案进行讨论,以典型事实说明人大常委会不是所谓橡皮图章,而委员们行使否决权又反映了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就形式而言,尽可能接近新闻源和现场,大量同期声结合人物神态动作赋予这则政务新闻全新面貌,现场感和真实感扑面而来,敏感的观众对此作出了久旱逢雨的反应,盛赞报道‘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开了新闻改革之先河’,‘以多年从未见过的真实声音、生动之画面、纪实采访的形式,消除了人们对立法过程的神秘感和不信任感’,‘缩短了人大代表与老百姓的距离’。”电视本体意识在采访报道中的逐渐明晰反映出新闻创作主体视角的转换——站在与观众平齐的位置替观众了解信息,尊重和满足观众的需求,而非高人一等的说教和说理。

专题片和纪录片也有类似的发展脉络:

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合拍《丝绸之路》,中国电视人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国外先进的电视摄制理念和方法,比如跟拍、同期声的使用等等,但同时,片中对造型意识和唯美画面语言的刻意追求显示出强烈的文学性和美学引导意识,以至于在纪实方面反而有所忽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古老的长安》一集中,为了再现《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情境,专门找来演员扮演了这“回眸一笑”,这种彰显主体意识、图解文字的手法与日本NHK版本中多长镜头、同期声访谈等客观纪实风格比较起来,显得颇为拙劣。

之后的80年代,中央电视台陆续拍摄了《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等一系列大型电视专题片,共同特点还是突出思想性和唯美色彩,主创人员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民族文化意识渗透在节目中,不乏对观众居高临下的说教、引导意味,这背后暗含着电视人的精英优越感。比如《话说长江》“在对一种理想主义精神、情感的塑造和传递上,在对自然美和崇高美的追求上,达到了一个在它之前未曾有过的波峰。播出持续了半年之久,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是‘长江热’的坚实基底”;《话说运河》“组织了京杭大运河沿途四省二市的著名作家、艺术家,为他们所熟悉的运河某一段落写解说词……文化人的介入是运河创作者实现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如总编导戴维宇所言:“希望通过电视节目去追溯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志在表达中国人民创造东方文明的艰苦历程……去话说运河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散发出来的人情味与乡土气。”1987年的政论片《让历史告诉未来》“被誉为具有哲理和诗情的史诗”,1989年的《西藏的诱惑》编导刘郎赋予该片“视觉语言和解说语言以空灵深远的诗意”,到了《河殇》,画面完全成为解说的烘托和例证,全片充满“上帝般的说教”,欲把主创者的观点和情感自上而下强加给观众,精英文化意味甚浓。这种俯视观众的高姿态一方面源自知识分子文化地位的优越感,另一方面来源于媒介赋予创作者的特有权力。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消费者市场日渐壮大,依据市场需求“以销定产”成为市场社会的显规则,而非以往的指令性、计划性的生产和分配。人们开始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进行自主性选择,普通百姓的大众文化需求受到重视,且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文化生态领域于是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而宣教色彩浓厚的“精英文化”却受到某种程度的排斥和冷落,变成了少数精神贵族的自我呓语。中国电视人在对电视本体省觉的过程中,创作观念发生转变,有意识地开发ENG的特长所带来的语言更新能力,《沙与海》、《望长城》、《广东行》等成为电视纪实语言转换期的应运之作,也都有着适应时代的人文意识和平视视角。比如《沙与海》中除了在长镜头中蕴含内在情感的经典使用外,解说也注重了与全片的协调,朴实的声音让人觉得平易亲近。《望长城》打破了先有脚本再拍摄、后期找补的旧规,并始终将声画作为完整的整体使用,保留了原生态的生活本真。主持人的定位由拍摄之初的矫揉造作、喧宾夺主,到平视交流、从容自如,焦建成以质朴的形象和自然的举止参与进所拍摄的事件中,引导观众如临实境。

1993年,中国电视机拥有量从300多万台增加到2.2亿多台,民众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实现了电视机的大规模普及,电视传播的社会受众基础形成。同一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改制,实施制片人制度和灵活的用工制度,电视栏目依靠自己创造利润生存发展。之后,制片人制被迅速克隆,诞生了《焦点时刻》、《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系列以舆论监督为己任的电视新闻栏目。栏目化理念使节目的定位更加明确,针对观众进行“对象性”传播的理念在电视界成为共识,让观众便于各取所需获得新闻信息。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则是通过民众视点进行社会舆论的引导,不再是灌输和说教。央视副总编袁正明认为,这些改革都离不开彼时新闻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他回忆说,创办《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一方面是响应邓小平南行讲话,另一方面肇始于1993年初的电视宣传工作会议,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指示,“要创办一批新的栏目”。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视,娱乐风潮劲吹,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及其仿效者江苏台《非常周末》、浙江台《假日总动员》、山东台《快乐星期天》、广东台《欢乐有约》、云南台《快乐周末》……电视主动出击,掀起大众文化的狂欢。这一媒介狂潮对于中国电视中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化功能来讲,可谓是矫枉过正。由此所衍生的娱乐驱动力也从某种程度上促变了其后中国电视新闻的样貌。

跨越新世纪,电视新闻媒介也有了新的姿态和新的话语方式——电视新闻媒体不再以权威发布的平台自居,语言不苛求规范、专业,而是注重寻找沟通和服务的落点,对于政府部门发布的法规、政策、通告等,不限于原封不动地播报,而是增加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说明和链接。比如2008年,北京售车开始实行国Ⅳ新标准。针对这一消息,记者专门了解了北京车主的担忧——车辆出京可能不得不加外地加油站的国Ⅲ标准油,是否对车不好?然后找到专业人士讲解原理、解除顾虑。涉及“银行加息”的新闻也会以某位普通市民作为切入点,替他算细账,搞清楚国家政策、措施对个人的影响。有别于早先《焦点访谈》中那种居高临下、执行公务的政府脸,新生的新闻栏目如央视《新闻社区》里主持人会笑嘻嘻地给雪灾后结婚的人道喜,记者跟陪同孩子参加艺考的家长拉家常,更不用说地方台争相“亲民”的“三贴近”新闻了。这种平等的心态来自于越来越激烈的媒介竞争、越来越民主的社会氛围,也来自电视新闻人对自身角色身份认知的改变,以及采访技巧的提高。此外,通过热线电话提供新闻线索,通过网络和短信平台参与话题讨论,甚至加入观众参与节目评选等方式,新闻节目中的“互动”比例大幅增加。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转型是一个动态的生态过程,电视新闻媒介参与全程互动,视角坐标不断调整。作为现代社会的平民性文化,大众文化倚仗其广泛性、平等性和普及性从社会根源上消解了少数人的文化垄断,让人们有机会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进行“自主性选择”。

同时,电视的大众传播方式决定了它的大众文化属性,进入市场的电视媒体受制于大众文化引导下的世俗需求,更重视对个体的尊重而非对社会理想的宣扬。当社会精英和电视精英们对“文革”的历史反思告一段落,对进入新时代的理想主义激情喷发趋缓,在电视的本体要求和社会转型的驱动力之下,电视新闻的视角由高于大众、俯视观众徐落为融于大众、平视观众,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本回归。

精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对文明的传承、发展和建构都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还需仰赖一个精英文化结构来支撑,这决定了精英文化不会被大众文化消解,但精英文化在大众媒介社会的存续必须经由大众媒介的传播,这就使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大众文化的一些表征和特色。在电视这一平台上,被“大众文化”化的精英文化获得了新的活力。比如《百家讲坛》的经典名著“说书会”模式和央视经济频道《对话》栏目的“群英会”范本。我们以《对话》为例稍作分析。

脱胎于上海《财富论坛》的《对话》节目登录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频道,自开播至今创下了两个“零”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在晚11点后收视率基本为零的状况;另一个就是突破了广告收入在这个时段为零的纪录。可以说,该节目是一个将精英话语着陆于电视这一大众文化载体获得成功的范例。

同类推荐
  •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中,我们要重点研究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成为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强阵地。 本书为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召开的“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论文集。全书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强省一级和地方高等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等四编,选录了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香港、澳门的代表及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等近500人的论文。
  •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央视少儿频道是全国少儿频道的“领军人物”,是专业化的“绿色频道”,她的品牌化建设与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电视研究微观入手,以小见大,以真实个案展示整体全局。以品牌栏目为关注点,以精品节目为切入点,从电视实务的角度,探讨频道从定位、理念、改版、构成体系、管理手段、节目设计和编排以及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展示了央视少儿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的进程。
  •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巴里翁医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孩于可爱,可他家的女仆奥尔茄不明不白地死了。他为了搀除自身的嫌疑,凭着高明的医术,很快弄清了奥尔茄的死因:她的肠子里有一种像针一样的细芒刺,是肠穿孔而死的。巴里翁向前来破案的梅格雷警长说明了这个问题。梅格雷见多识广,他想到这种细芒刺是产在马来西亚的赫布里底群岛的,当地的土人,常常用它来报复那些奴役他们的殖民者的。他问:“你参加过殖民军吗?”“没有,我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到过殖民地。”“那你们家中可曾食用外来的食品?”“我妻子是个烹任能手,一切饮食都可自己制作,从不购买现成食品。”
  • 宋代家庭研究

    宋代家庭研究

    由三个专题组成:上篇讨论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宋型家庭”的概念,分析了理学兴起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家庭地位。中篇从户等制度入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有田产的主户、靠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家客户,以及城镇中的坊郭工商户。其中重点研究了佃家客户的经济生活,并指出租牛而耕是宋代租佃关系扩大的重要标志,宋代耕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介入租佃关系,成了束缚佃农客户的又一条绳索。下篇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包括有亲生儿子的家庭、需要女儿传宗接代的家庭继承方式,以及立嗣和遗嘱继承方式,指出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保证家庭门户的付承而设计的。
热门推荐
  • 天才冷妃:绝色倾天下

    天才冷妃:绝色倾天下

    她是21世纪在杀手界称霸第一的冷裳,杀人无数,手段毒辣。她是浅家族的无能嫡女千金浅月歌,面貌极丽,懦弱胆小。当她穿越到元天大陆,作为浅月歌面对整个大陆时,她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改变?升阶速度爆快,在同龄之中无人能敌,却是迷失在了情之中。是与她在上一世在一起过的东方明,还是能够纵横大陆的穆上痕?“小月月,你是离开不了本王的手掌心的。”他邪魅的眼神直勾勾的盯着她。“你能做到再说!”她在世人面前冰冷的模样就在他面前给败了下来。
  • 至强狂兵

    至强狂兵

    最强兵王回国和未婚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曾经与他有过纠葛的美女,纷纷找上门来。“别以为你跑了,老娘就找不到你。”“啊,你们认错人了。我是路人甲啊!”搞笑,暴爽,美女,还有更有趣的等着你来揭开面纱。老作者人品保证,更新稳定,书友群:174606421
  • exo勋鹿之蜜糖砒霜

    exo勋鹿之蜜糖砒霜

    鹿晗在自杀时恰巧被吴世勋所救,跟吴世勋做了一笔交易,当吴世勋当做男宠一个月,他们却由此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
  • “瘾”私门

    “瘾”私门

    极端的童年记忆,培育了他心灵世界极端的“瘾”,它不受他控制,它制造了一个充满欲望、虚伪、贪婪、麻木甚至变态的生存环境。他的智商、情商成为它的帮凶和保护伞,他家人离散、朋友反目;他濒临死亡、无限绝望;他无法自救、无法求救。他,深陷“‘瘾’私门”。年轻的80后海归心理学女研究生戴希和男友不意卷入一场精心策划的日本商人谋杀案,从此他们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扰乱。很快,戴希被招募进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联合化工,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李威连患有一种名为“性瘾”的心理疾病。就在戴希试图与自己的导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合作为李威连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戒除“性瘾”的时候,可怕的阴谋悄悄迫近。
  • 若只年少

    若只年少

    回忆噬人,以至不能自己,也是必然。青春在爱过的人身上显得格外醒目,一刺眼的颜色宣布和取舍。像透过透明的玻璃窗棂见她的远去,历历在目。人生的许多邂逅,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人生的许多驿站都是一段段伴随泪水的回忆。
  • 河南河北行知书

    河南河北行知书

    那种走马观花型旅游(奢侈豪华的炫耀性旅游)、暴殄山水型旅游(没有环保意识的野蛮旅游)、木然参观型旅游(没有探索欲只追求到此一游)、随波逐流型旅游(对旅游没有独特感动,跟着人多的地方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都是我们自觉地加以拒绝的。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行走,意味着本套丛书资讯的向度、内容的特质以及丛书的风格。我们所认同和提倡的自助旅游理念是:真实、朴素、简单并且寻求一定意境的行走。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本套丛书能够传达一种更为朴素的方式——贴近大地行走而非来回飞机、进出打的,更为新锐的旅游观念——旅游求自由。行四方,知风物;探幽深,会人文;踏艰险,悟精神……
  • 都市之透视仙医

    都市之透视仙医

    李林穿越仙界历经万年时光,终于成就仙帝至尊,却在大婚洞房之际重生回了地球。正当他这个万年处男心里苦的时候,却不想已经身在红尘之中。而拥有一身仙法医术的他,在地球又到底能不能过上那种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呢?
  • 田家五行

    田家五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云朵上的学校

    云朵上的学校

    不是笑猫日记,是接着神秘的女老师写的~人都是一样的!
  • 全职高手

    全职高手

    凌墨黑和那个黑影就这么样一阵光华错乱间,便将纳加给刺穿,鲜血染红了整个地面,就仿佛是那喧嚣的战鼓,在诉说着他的不平似的。所以,他要变得强大,只有变强,才能保护自己在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