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进海外电影格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日本引进的海外电影不仅在数量上略有变化,在引进方向、类别上,也发生着变化。根据日本海外电影引进协会的相关资料,笔者列出了近7年来,日本引进的海外电影的比例构成图。
在日本引进的海外电影中,美国电影是绝对的王者,几乎占据着半壁江山。其次是欧洲电影、亚洲电影。其他地区包括中东、南美洲等。其中,亚洲电影在日本的引进在不断增长。
在2006年,日本引进亚洲电影的数量突破了100大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引进海外电影的格局。
2.引进电视剧
日本每年都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等国家引进大量的海外电视剧作品,其中美国电视剧数量最多。除了引进电视剧外,还引进大量海外电视纪录片、迷你电影、歌剧、商业信息节目等众多形式的作品。
1950~1960年,由于缺乏国产电视剧作品,所以大量引进美国电视剧,这个时期是海外电视剧在日本电视荧幕上的全盛时期。当时,这些海外电视剧作品称为被“外国电视电影”,《逃亡者》、《家有仙妻》、《超人》等电视剧红极一时,至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1990年开始,日本广播协会(NHK)成立了海外电视剧频道,专门放映海外电视剧作品。NHK从海外购买电视剧版权,然后制成字幕版和配音版后播出。当时放映的海外电视剧作品《阿里,我的爱》、《ER急救室》等成为优秀影视译制作品的代表。
2000年开始,随着BS、CS广播的兴起,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日本海外电视剧中心增加了播出的电视台,而且播出的海外电视剧数量也与日俱增,此外,还缩短了海外电视剧上映和本国上映之间的时间差。一部海外电视剧在海外上映后,或许数周之内日本的电视观众就能在本国的电视荧屏上欣赏到。
四、影视译制流程
一部外国影视片从进入日本国内,再到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日本的受众面前,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流程,其中包括谈判、审查、交换等步骤,然后传到影视译制者的手中。经过译制的片子审查通过后,方可与观众见面。
1.引进步骤
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A.海外版权拥有者;B.国内配给公司(剧场、电视、录像等的配给),包括美国配给公司在日本的分公司、日本配给公司、其他的配给公司(东北新社电视、剧场、录像配给部门在该项目当中);C.电视台(NHK、民营电视台、BS、CS公司、互联网等);D.日语版本制作团体36家公司(日语版本其实都是这些公司进行制作完成的。东北新社的外国电影制作事业部在该公司构成当中占了很大比例);以及E.电影译制者。海外电影的引入正是这些利益相关者紧密配合、合理分工的结果。
在日本,引进一部海外影片,首先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这个过程在业界被称为“通关”。审查合格后,方可交给国内的配给公司。国内的配给公司再交给专门的日语译制公司,或者授权电视台进行译制。之后,电影才辗转交至电影译制者手中。
2.译制步骤
在完成了上述工作流程后,一部海外影视片便到达了译制者的手中,也开始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译制。跟中国的情况一样,日本的译制也分字幕版本、配音版本等。在日本,译制有着严格的流程。
译制流程包括以下步骤:咨询、估价、订货、素材确认、纪录、翻译、初次整合、校对以及最终整合等,配音版还包括演员选择、排练、配音等环节。
拿到台词和样片后,译制人员先通看电影,再来决定从哪到哪作为一句台词,即对这些台词进行调整。通常一部电影的长短台词加起来会有1000~1500句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台词分割”。之后译制人员就将影片粗略的翻译出来。日本电影字幕规定每秒只能显示4个文字,所以译制人员需配合演员说话的秒数来削减文字数量。横排一行每次能显示约13个字,竖排显示10个字左右。换行的位置也需留意。台词必须正确、严谨。
如果是配音版电影,台词内容核定之后,译制人员需根据原声,在演员需要换气的地方在台词本上画上分隔线,并配合着换气的间隔来调整日语的长度。
之后,将进行台词校对工作,并根据公司要求,决定竖写字幕还是横写字幕。
配音版电影在台本修订完之后,会将正式的台本和录像带格式的样片分发给配音演员。配音演员要结合台本和样片反复熟悉、研究和揣摩角色。
录音时,制片主任、译制导演、配音演员都需到场。录音前要在工作室进行彩排,期间要统一对影片的理解、调整对白、指导演员表演并纠正错误等,彩排结束之后,才正式录音。无论当天现场有几个配音演员,录音棚一般都是提供三到四个话筒。制片主任、译制导演等工作人员通过麦克风指导演员。
配音者戴着耳机一边听着原声,一边交替地看着台本和大屏幕,在需要自己的角色开口时,配上对白。
配音结束后,配音演员离场,译制导演指导音响工程人员,比如,对已经录制好的对白声道进行加工处理。要作出远近变化空间感和通过电话交谈等的特殊效果。
一部电影的交货期大约在10天到2周之间。
字幕版本和配音版本的具体步骤稍有不同,具体如下:总之,日本译制片从引进到翻译制作,再到搬上银幕与观众见面,整个流程比较复杂严谨,要求严格,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
五、日本译制业的特点
日本的译制业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从整体上体现着市场导向性。
日本的译制片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从事日本影视译制的三大电影公司,海外电影引进协会在引进海外影视时,都会先考虑市场前景与受众可能的接受程度。在商业气息日益浓厚的今天,海外影视成为日本众多影视公司争夺的美味蛋糕。不管是海外电影、电视剧还是其他电视节目,其中娱乐化内容占据着很大的部分。以市场为导向,既是日本影视译制业蓬勃发展的动力,同时也难免导致译制片出现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
日本的影视译制业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日本拥有众多影视学校,专门培养影视译制的人才。这些机构不仅熟悉影视译制的主要流程,在对海外电影、电视剧的翻译、制作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教育和应用相结合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影视公司往往出资赞助学校为公司培养人才,影视学校也将教学和经营相结合,给学员提供实践的机会。
日本的影视译制业有严格的操作流程。从提交意向、讨论版权,到具体的审核、译制、定级,影视公司在执行的过程中一丝不苟。影视译制业十分重视影视作品的质量,这不仅关系到公司的声誉,也关系到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发展前景。
日本从事影视译制的公司、机构有很多。从整体上看,目前发展最好的是东宝、松竹和东映三大电影公司。这三家公司控制着日本的影视业,承担大量的海外影视译制业务。这三大公司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分别在引进影片的地区、风格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创新,相互争夺市场。但同时,这三大企业也存在着合作关系。他们合作建成的放映体系,一方面控制和稳定着日本目前的电影市场;另一方面也对日本电影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译制片的受众取向很重要。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国内受众对于配音版电影是持肯定态度的,超过半数的人都表示会看日语版本的电影。这说明进行电影译制是符合日本民众口味的举措。
(1)海外影视局受众调查,日本国内观看海外电影、电视剧的人数占到了九成,而偶尔观看日本电影的人数占到45.3%。
(2)受众对海外影视局的认可度。大约86.7%的人都表示喜欢海外电影、电视剧。
数据显示,日本民众对于海外影视剧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超过80%的人都表示喜欢海外影视剧。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的年轻一代对于海外文化的接受程度普遍比较高。他们热衷追求时髦、现代的事物。此外,海外译制片的多元化也是日本民众认可度高的重要原因。译制片的内容广泛,现代和传统交融、生活和商业结合,这些多元化的特点使译制片在日本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3)受众对配音版本译制片的态度。数据显示,日本国内喜欢看配音版海外影视剧的人数占到了51.2%。
从国民性的角度来说,日本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推崇是海外电影在日本盛行的原因。日本四面环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基本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这一局面一直维系到明治维新。但这并不代表日本国民在这段历史中对于外面世界是没有向往和憧憬的。日本不是一个自然资源富庶的国度,自然资源的匮乏和技术的落后,使得日本人很早开始便喜欢去临近国家学习借鉴。唐朝时派遣遣唐使西渡唐朝的西安、洛阳、扬州等地学习佛法,考察当时中国的先进技术,后来鉴真和尚东渡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很好例子。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向了“开放国门,富国强民”的道路。日本国民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性也得到了极大释放,大量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理念、哲学思想等被引入日本,而电影这一特殊的视觉文化传播载体无疑成为日本国民看世界、了解海外文化的良好方式。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日本的国民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很深。从早期的唐朝文化的引入,到近代明治维新时西方文化传播,日本始终扮演着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而历史的因素在日本译制片的发展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海外电影在日本真正兴起于“二战”以后。“二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情绪极度膨胀,而战后日本国民不仅从军国主义的膨胀情绪中跌落地面,同时还要接受美国的改造。在这一时期,日本本国的电影充满着阴郁的情绪。与此同时,作为美国对日本进行改造的一部分,大量的美国电影涌入日本。这一方面出于美国对于日本文化的改造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安抚日本国民的失落情绪。日本国民开始全方位接触开放的、充满娱乐性的美国文化。战后的日本民众往往存在着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接触海外电影则给了他们情绪释放的空间。
可以说,日本经历的历史事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国民的性格,也给日本译制片一个发展的机会。而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日本译制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也更加广阔。
六、译制管理政策
日本对于海外电影的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对于电影内容的审查上。审查主要由日本电影伦理管理委员会执行。海外译制电影通过日本电影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之后就可以上映。相对来说,日本的电影政策环境比较宽松。
1.日本电影审查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了侵华战争。在此时期,日本为了推进军国主义政策,开始在岛内进行一系列的军国主义思想洗脑教育,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约束电影业的发展。1939年,日本制定出了第一部《电影法》,该法律强制各家电影制作公司制作军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并且开始实行电影制作许可制。按照这一政策,电影剧本没有得到事先许可的情况下,电影公司不得自主进行电影创作。这个时期,对外国电影的引进限制比国内电影还要多,因此,海外电影的数量很少。
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美国占领日本,开始把日本从军国主义改造为自由主义,日本重新建构的法律体系也是以美国法律模型为基础。联合国军司令部(GHQ)提出了对日本的三个占领目标,其中包括对日本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权利的保护。在自由主义的改造之下,战前颁布的《电影法》在1945年12月26日被废除,代之以由专门机构进行审查。
1956年,影片《太阳的季节》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骚动,新闻媒体认为该电影不适合青少年观看,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其后,日本国内开始出现审查不良电影、制定非青少年观看电影片等言论,电影伦理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讨论。在国内言论的压力之下,日本电影管理委员会改为“电影伦理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通过下属的审查部负责对即将上映的电影片内容进行审议。这一机构成为有别于电影界的第三方组织,每年审议的电影数量超过了600部。
在新颁布的电影伦理条例当中,电影审查的项目主要体现在国家与社会、正义与法、宗教、教育、性与色情等方面,其中大部分的规章都是对性题材电影进行的限制。这项举措主要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日本《刑法》第175条规定了人的表现自由,对性的定义是人的正常自然反应,用性来表现人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新颁布的电影伦理条例对性题材的限制,无疑缩小了电影创作的空间。于是,日本的导演协会等组织也向电影伦理管理委员会提起申诉,认为这伦理条例违反日本《宪法》和《刑法》中“公民表现自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