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9集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采取电视剧交叉叙事的结构方式,分别讲述了在上海、南京、南昌、长沙、中央苏区前线、中央苏区后方等广阔地域,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众多故事,在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之多,就电视剧的容量而言,应该算是人物形象塑造最多的一部电视剧。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归纳成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上海临时党中央机关的领导人。第1集到第6集,主要表现了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在上海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机关的主要人物是李立三、项英、任弼时、周恩来、向仲发、陈赓、何长工、周以农、林育南、瞿秋白。其中李立三的人物性格比较鲜明。第2集,周恩来到莫斯科开会之后,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他立即就提出盲动主义的主张,要毛泽东进攻南昌、九江,夺取武汉政权等等。他对毛泽东在政治上是不满意的,但是帮助找毛泽东的三个儿子却是尽心的。向仲发的性格也很鲜明,作为总书记,水平不高,却善于见风使舵,他积极支持李立三的路线,但是当他知道共产国际否定了立三路线之后,立马掉头批判立三路线,一点自我批评也没有,显得很不正派。不过,是他提议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主席的。他怕艰苦,不愿到苏区去,最后当了叛徒。陈赓是中央特科的负责人,他几次救了周恩来,而且他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时,还提到了钱壮飞的成绩。
第9集到第23集,主要表现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的故事情节。新出现的人物有王明、博古、米夫、王稼祥、洛甫、顾作霖、邓发、顾顺章、钱壮飞、陈云、聂荣臻等。他们的人物造型都比较年轻,和历史上这些人的年龄相当,比较符合历史真实。在这些革命历史人物中间,周恩来是一贯地任劳任怨,为党的事业操劳,维持上海临时中央机关的正常运转。王明和博古都具有野心家的特征,妒贤嫉能,一上台就反对毛泽东。其中,博古是最令人讨厌的人物形象,专横跋扈,拉帮结派,对同志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李德却奉为神明,把王明路线的危害性发挥到极致。其他人员也是各有各的个性,如洛甫处世灵活、王稼祥为人厚道、项英办事古板、顾作霖幼稚偏激。在上海,当顾顺章叛变后,周恩来主要依靠陈云、聂荣臻等紧急把上海所有顾顺章知道的人员都进行了紧急转移。电视剧基本上是按照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来表现犯了“左倾”错误的同志,《决议》指出:“应当指出:犯了这些错误的同志们的观点中,并不是一切都错了,他们在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反蒋战争等问题上的若干观点,同主张正确路线的同志们仍然是一致的。”因此电视剧的艺术表现是比较客观的。
第二部分,红军将领。这些人物有周恩来、朱德、林彪、彭德怀、罗荣桓、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罗瑞卿、朱云卿、郭化若、邓萍、滕代远、袁国平、黄克诚、黄公略、刘伯坚、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刘亚楼、王震等。在这些红军将领中间,虽然人人都有戏,但是重点塑造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邓萍等人。周恩来在红军的形象塑造是完美高大的,他谦虚谨慎非常尊重毛泽东,打起仗来经常问:“如果是毛泽东,他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一方面,他明知道王明等人的决策有问题,但是组织却得服从,另一方面他想保护毛泽东、重用毛泽东。饰演周恩来的刘劲把他的忠贞、细致、忍让的性格诠释得非常充分。朱德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一贯支持毛泽东的主张。第2集,展现了他在瓢泼大雨的行军途中,当医生为贺子珍接生时,让战士们背靠背举着伞围成一圈,形成一道人墙的情节,形象化地表现了他对毛泽东的深情厚谊。他还对周恩来说:“我朱德轻易不佩服人的,但是我最佩服毛泽东。朱毛不能分开,一分开就打败仗。”由张秋歌饰演的彭德怀也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智勇双全,粗中有细,顾全大局。第4集,毛泽东问他:“你为什么主动提出把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合编成一个方面军?”他回答说:“我是个将,你是帅。我在以你为首的总前委领导下,为劳苦大众打天下。”具有很强的党性原则。他能从毛泽东写信从不用阿拉伯数字标日期的习惯,立即识破敌人送来的假信。他的参谋长邓萍,却有较强的“山头主义”观念,经常被彭德怀批评。电视剧对林彪的性格表现是“闷葫芦”,话不多,但是特别能打仗。第9集,第一次反围剿时,按计划他带红一军团进攻东固,但是在行军路途中,他听到龙岗方向传来枪声,立即判断敌人不在东固而在龙岗,于是带领部队奔赴龙岗,取得了消灭张辉赞的胜利。
第三部分,苏区地方工作的领导干部。第1集到第17集,出现的干部有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古柏、罗明、曾山、李文林、何长工、熊寿棋、谢唯俊、徐特立、邓小平、毛泽覃、李坚贞、何叔衡、傅连暲等。第18集到第29集,从上海临时中央机关撤退到苏区的地方领导干部有刘少奇、陈云、毛泽民、杨尚昆等。这些人物中间,邓子恢、张鼎丞是闽西根据地的负责人,曾山是江西省委的。他们与毛泽东的关系都亲密无间。罗明是福建省委的,后来被博古扣上“罗明路线”的帽子加以批判,电视剧重点表现了“邓毛谢古四大罪人”,即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他们是支持毛泽东主张的地方干部。第14集,展现了邓小平来到江西瑞金,见到谢唯俊。谢唯俊要他留在瑞金,任命他为瑞金县委书记。第15集,毛泽东、朱德来到瑞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建议第一次中华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毛泽东等领导考察瑞金后同意了。电视剧还表现了这些“罪人”们被发配到艰苦地方“劳动锻炼”时,毛泽东还宽慰他们,继续努力工作,这些情节都很感人。
第四部分,毛泽东的家属和普通红军战士。主要人物有贺子珍、贺怡、毛岸红,警卫排长姜有田,警卫员龙达、崩伢子。其中姜有田和崩伢子是虚构的人物。贺子珍的性格比较鲜明,她一听说彭德怀打下了长沙,就把女儿送给当地农民去领养,自己千里迢迢到长沙找毛泽东的三个儿子。她对毛泽东被错误批判非常不满,经常当着项英的面把心中的不满表达出来,非常有个性。由张晶晶饰演的贺子珍是成功的。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她嫁给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第6集,毛泽东在吉安净安寺,见到贺怡后,贺子珍对贺怡说:“叫你大哥啊,还是姐夫啊?”毛泽东说:“爹亲叔大,娘亲姨大,那就看贺怡愿意当娘家人哪,还是愿意当婆家人哪。”非常风趣。姜有田接到命令要离开毛泽东,但他情愿脱下军装穿便衣也要当毛泽东的警卫。龙达确有其人,后来当了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崩伢子是个虚构的人物,神弹弓手,颇具传奇性。说到红军战士,还要提一下被俘后,被红军宽大俘虏和官兵一致的新军队所感动,尤其对毛泽东多给他盘缠,要他回家奔丧而感激的吴人鉴,愿意留在红军,成为红军第一个电讯兵,他改名为王诤。
第五部分,普通农民。这些人物中大多数是虚构的人物。第1集,在危难中背着毛泽东脱离险境的农民叫陈流裕。第2集,毛泽东请一个老农给红军前委委员讲帮助红军作战的原因,毛泽东称他为“老伯”。第10集,毛泽东问一个老乡,问他为什么不备耕,他说田没有分死,不知今后能不能继续种。毛泽东及时写文章说,分给农民的田,归农民私有,别人不能侵犯。第20集,福建连城县为红军演戏的农民小乐队八干叔、独臂张、林九嬷。第29集,一个把八个儿子送去参加红军的老农民,临终前毛泽东去看望了他。此外,还有经毛泽东做思想工作,愿意分到土地自食其力,不与红色政权作对的土匪武装的头目钩吻草。
第六部分,国民党的要员和军队的大小将领。《红色摇篮》电视剧中对于红军的主要对手,国民党党部要员和军队的将领等人物,也着力加以塑造。他们是蒋介石、宋美龄、何应钦、贺元及、何健、刘和鼎、唐云山、陈立夫、鲁涤平、张辉赞、公秉蕃、谭道源、陈诚、杨永泰、上官云湘、马昆、冯·赛特克,还有被蒋介石派到苏区刺杀毛泽东的特务娄还北,后来举起反蒋义旗的19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其中,蒋介石是电视剧着力塑造的人物。在第一次“围剿”时,张辉赞在南昌请蒋吃猪头肉,这道菜取名“剃朱毛”。蒋介石答应张辉赞在南京为他亲自煮东坡肉,要为他祝捷。当蒋介石听说他胜利在望时,果真为他亲自煮东坡肉。宋美龄说他在江西赶到这儿时,肉也坏了。蒋介石说,他吃得上吃不上我不管,只要消息传出去,说我给他煮东坡肉就行了。充分表现了他的阴险伪善和奸诈权谋。另外,马昆这个驻防赣州的杂牌军旅长,彭德怀以为他没有战斗力,没想到他非常狡猾,用瞎子听出红军挖地道的方向,阻挡了红军的进攻,使红三军团陷于被动。
上述六部分人物,有名有姓加上无名无姓的人物将近上百个,构成了电视剧众多人物的风景线,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那个时期的多重矛盾:红区和白区,红军和白军,上海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红军总前委干部和百姓,战争和建设,生产和生活,封锁和反封锁等等犬牙交错、错综复杂、立体复合矛盾、大拼搏大变化的大结构。《红色摇篮》的创作者们,能把这么庞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得如此顺当,如此有看点,难能可贵,这是他们善于艺术创新的结果,使电视剧具有强烈的审美震撼力。
四
对于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来说,难度很大,困难多、标准高、要求严,方方面面的需要都要照顾到,否则难免有许多遗憾之处。从艺术上分析,我认为该剧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电视剧故事结构看,战争戏分量过重,苏区政权建设内容偏少。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29集《红色摇篮》表现战争场面的集数共占了24集,只有5集没有战争场面。这5集是:第15集、第16集,表现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第24集、第25集、第26集表现毛泽东在受到博古等人的打击下,依然坚守政府主席的岗位,搞调研、抓生产、搞贸易,关心群众生活。由于电视剧故事结构里面战争场面的比例过重,观众会产生中央苏区存在的几年中天天在打仗的印象,进而产生中央苏区的政权是“马背上的共和国”的误解。实际上,毛泽东带领红军离开井冈山后,从1929年打破地方军阀组织的三省“会剿”,到1930年1月,红军攻下吉安,2月消灭了江西军阀鲁涤平的一个旅,闽西革命根据地就建立了起来。毛泽东规定的红军三大任务: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随之就开展起来。在根据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红军才有能力主动向外出击,包括后来表现的红军打赣州、打漳州,都是红军主动进攻的战例,目的是不断扩大红色根据地。蒋介石“中央军”组织的第一次反“围剿”于1930年12月开始,1931年1月结束;第二次反“围剿”开始于1931年4月,5月结束;第三次反“围剿”于1931年7月开始,8月结束;第四次反“围剿”于1932年11月开始,1933年2月结束;第五次反“围剿”于1933年10月开始,1934年10月红军长征。虽然总体上是战争状态下,但是中央苏区从1931年8月到1933年10月,还是有近三年相对平稳的时间。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抓紧进行政权建设,而且建设得不错,像个国家,如果依然是“马背上的共和国”,王明、博古也不会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张了。毛泽东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还应该指出,第三次‘左’倾路线统治时间特别长久,带给党和革命的损失特别重大,但是这个时期的党,因为有广大的干部、党员群众和广大的军民在一起,进行了积极的工作和英勇的斗争,因为在许多地区和许多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仍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在战争中,在军事建设中,在战争动员中,在政权建设中,在白区工作中)。”政权建设涉及政府部门领导体系的建立,政府工作人员执政能力的提高,应该有很大的开掘空间。但是电视剧对于政权建设的故事内容比较少,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二,对于王明路线的危害,展现过于戏剧化。
王明路线是一个完整的错误体系。思想上教条主义,一切照搬苏联的经验;政治上不了解中国国情,提出“一省数省胜利”的主张,否定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组织上宗派主义,大批打击、处罚和撤换中央到地方所有同他们气味不同的有经验的老干部;军事上开头是冒险主义,后来又是逃跑主义。电视剧对于王明路线的展现不够系统,给人的感觉是,王明这些人主要是妒忌毛泽东的才干,才打击他,这是戏剧化的特征,尽管电视剧对王明、博古这些人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表演的戏份很足,但是没有对其“成为体系的错误路线”加以说明,也是遗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