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权威”理论
针对英国文学批评家米德尔顿·默里的“内心的声音”批评标准,艾略特予以了批驳,他认为以此为标准,会导致批评家只听得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根本听不进别的声音,而自己内心的声音本身又是无法规范、极其随意的,这种声音又如何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呢?批评,是一种冷静的合作活动,批评家如果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理由,就应当努力惩戒个人的偏见和怪癖,一味崇尚内心的声音就只会迁就这种个人的偏见和怪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批评家。
艾略特转而向文学传统寻找标准,他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和文学有机整体性的原则出发,提出批评的标准是“外部权威”,即文学传统,此为他所谓的古典主义的批评原则。
把外部权威即文学传统作为批评的标准,那么在批评文学作品时,首先就应当审视它是否遵循传统,对传统表示忠顺,甚至为它作出牺牲。批评家有权利要求文学家关心文学的完整性,承认自身以外的无可争辩的精神权威——传统的存在。其次,批评要以事实为基础。无论是文学传统还是外部实事,它们都非作家内心的声音,而是作为一种外部权威规范着文学批评,使之有了评价作品优劣的尺度。
“客观对应物”理论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情感表达应有“客观对应物”的观点。他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要表达某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一组事物、一连串的事件等都可以成为这样一种客观对应物。艺术家借助于作品结构使情感获得了客观化,批评家也就能够根据这种客观化了的对象形态做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兰色姆】
约翰·克娄·兰色姆,美国现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诗人。建立了以文本中心论为基础的新批评派理论。
本体论批评
兰色姆在其论文《诗歌:本体论札记》中提出了“本体论批评”的口号,也就是日后的新批评派的批评。
“本体论”本为哲学用语,专指关于“存在”或“是”的研究,后被引申为世界本质、本原的理论研究。兰色姆引入这个理论,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当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兰色姆在《文学批评公司》一文中把传统批评里注重个人感受、作者背景研究、道德研究等一些非内在研究的方法统统排除,他主张的是把作品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加以研究。他说得很明白:“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兰色姆对自己的本体论批评还有另外一种理解,诗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地“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在《新批评》一书中的结语中,他这样写道:“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本体的格的问题。它处理的是一种科学论文无法处理的存在状态,一种客观性的层次。诗歌旨在复原那个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记忆散乱地了解的复杂难制的本原世界。”如是,诗歌的本体就在于它与“本原世界”的联系性,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很是相似。
然则,上述兰色姆对自身理论的两种理解有矛盾之处。第一种看法认为作品的本体是封闭的、自足的存在物,那么它必然与社会历史,与作者和读者的主观感受,与道德、政治、经济等无关。第二种看法认为文学作品本体是对“本原世界”的复原,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构架——肌质”理论
兰色姆把诗的构成分为“构架”和“肌质”两部分,构架指诗的内容的逻辑陈述,即构架是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肌质指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肌质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与构架是分立的。肌质的重要性超过构架,只有肌质才是诗的本质、诗的精华。
兰色姆的这个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理论,把肌质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精华和本质,固然有其片面性,但其对诗歌必须要有逻辑构架的观点比瑞恰兹提出的诗要能激发感情,逻辑的安排并无存在的必要的观点却是向前发展了一步。
【布鲁克斯】
柯林斯·布鲁克斯,耶鲁大学教授,新批评派代表人物之一。
布鲁克斯认为,形式主义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文学批评是对于批评对象的描述和评价,形式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此观点直接和把文学批评与作者或读者紧密联系的观点划清了界线。布鲁克斯认为,作者在创作时会怀有各种不同的动机,或为金钱、或为自我表现等,作品可以表现作者的个性;而读者对于文学也有意义: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只是潜在的,只有在阅读时,作品才会在读者心灵中被重新创作出来。然而,布鲁克斯认为,尽管研究作者的思想状况和研究读者的接受也有价值,但是它们本身并不是文学批评。因为研究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心理只是描述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对作品本身的结构的研究。而研究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论则会使批评家从作品本身转向心理学和文艺批评史,而这也不能等同于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批评。
以作者或以读者作为批评的对象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评判作品的标准:前者会以作者的“诚意”或意图来判断作品的优劣,后者则以读者阅读时的感受为标准。然而这两种标准在布鲁克斯看来都不能正确地评判作品。例如,海明威曾在《时代》周刊上称《过河入林》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大多数读者却认为这只是一部平庸之作。而当一位读者读一首诗时,读得心花怒放,这首诗是否就一定是好诗了呢?布鲁克斯认为也未必。因为读者的感受并不能作为批评的标准,而详细描述阅读某一作品时的感情活动远不等于为热心的读者剖析作品的本质与结构。
因此,无论是注重作者,追寻文学作品产生的根源,还是注重读者,研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都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只有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才是真正的批评。至于作者的真正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了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至于作者对创作的设想及他事后的回忆都不能作为依据。同样,理想的读者应当找到一个中心立足点,以它为基准来研究诗歌或小说的结构。
【燕卜荪】
威廉·燕卜荪,英国诗人,批评家,师从瑞恰兹,其文艺理论代表著作有《复义七型》一书。
燕卜荪认为,复义的性质有两层含义。首先,一个词可以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有几种意义相互关联,有几种意义相辅相成,也有几种意义结合起来使该词表达出一种关系或者一个过程。即一词多义性。其次,复义还指所有的词语都是一个多重意义的整体。
燕卜荪的复义理论揭示了文学语言内涵的丰富性,对于“一词一义”的理解不啻为一个有力的批判。同时他还指出了语词意义是一个可以不断发展下去的系列,这无疑是正确的,只是他没有对这一点充分展开论述。
关于复义的作用,燕卜荪认为,复义是增强作品表现力的手段。复义的运用可以使作品的内容更为丰富,产生更强烈的效果。因此复义的作用构成了诗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复义本身既可以意味着作者的意思不肯定,又可以意味着有意说出好几种意义;既可以意味着指的是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是,又可以意味着一项陈述的同时具有的多重意义。显而易见,复义因此能使作品的表现力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它可以使语言活动方式中潜在的意义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因为,语词的潜在意义比可能写出的要丰富得多、重要得多。
【维姆萨特】
威廉·维姆萨特,美国批评家、诗人,新批评代表人物之一。
“意图谬见”说
意图说就是把作家的创作意图作为评判作品的主要依据,维姆萨特认为这是一种意图谬见。在他看来,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因为,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意图谬见的结果便是取消了作为批评的具体对象的作品本身。
意图之所以是谬见,乃因为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就诗人意图而言,如果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那么诗本身就表明了他的意图是什么,这样再以诗之外的意图评判诗则是多此一举。如果他不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意图,那么再以他的意图评判诗则更不足为凭了。
“感受谬见”说
与意图谬见相对应,感受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效果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当读者在阅读一首诗或一个故事时,在他的心中会产生生动的形象、浓厚的情感和高度的觉悟,对于这些由阅读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既不能驳斥,当然也不能作为客观批评的依据。因为这些读者的感受或者过于强调生理的反应,或者过于空泛而不着边际。
“具体普遍性”结构理论
一件文学作品是一个细节综合体,一个人类价值错综复杂的组成物,其意义要靠理解方式构成,它是如此复杂,以至于看起来像一个最高度的个别物——一个具体一般物。维姆萨特的这个理论和西方的典型理论可以做同一个维度的理解。
整个文学作品是一个具体普遍物,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人物,也是一个具体普遍物。人物形象必须丰满、有立体感,才能活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人物形象的多方面特征应当根据一个统一的原则加以安排,使人物的诸种品质组成一个互相连结的网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例如,莎士比亚手下的福斯塔夫,他的身上各种品质如胆怯、机智、浪荡、傲慢等都有一种内在联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这个人物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正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具体普遍性。这样的人物没有类名,只有他们自己的名字,即他们是独一无二的。
隐喻的张力
维姆萨特非常重视对隐喻修辞的分析,其中尤其是对隐喻的张力之研究,更是引人深思。他认为隐喻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喻旨和喻体之间的相异性。隐喻的两极距离越远,则越有张力。例如“狗像野兽般吼叫”,这般比喻就缺乏力量,因为它的两极“狗”和“野兽”距离太近。而“人像野兽般吼叫”则生动有力多了。
【韦勒克】
雷奈·韦勒克,美国文论家,新批评派后期的核心人物。
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把对文学的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方面。他认为,由于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中创作的,这样研究文学作品必然会涉及作家的创作心理、个性、创作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与这些因素相联系的文学研究,就是文学的外部研究,是流行的文学研究方法。而文学的内部研究则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