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受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所聘,我来到了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暨新闻史研究中心,从事关于我国现代著名报人成舍我的一个专项研究。在翻阅相关资料时,我从一篇文章的一个条目中发现成舍我先生创办的《世界日报》上曾有个副刊——《新闻学周刊》,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此次来台的专项研究主题正是成舍我新闻思想探析,所以对成氏《世界日报》的这个副刊《新闻学周刊》很感兴趣,希冀能在这份周刊上找到一些成舍我先生的新闻学思想或报业理念的文献。随后,在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曹晶晶学妹的信件往来中(曹晶晶博士2008年受舍我纪念馆委托,负责在大陆地区搜寻成舍我的相关资料),她也告诉我成舍我先生1933年底和1934年间曾经在北平《世界日报》上创办了一份《新闻学周刊》,那上面可能会有一些有趣的资料。所以,寻找和研究《世界日报》的《新闻学周刊》就成为我到台湾后的第一个“目标”。
众所周知,成舍我创办于1924年的北平《世界日报》之一大特色,就是广泛开辟各类副刊,以吸引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广大读者按其兴趣阅读。比如成舍我的《世界日报》很重视当时北平的教育界读者,所以专门创办了《教育界》副刊,大量报道北平教育行业的新闻消息,并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学生与教师读者。他为了充实报社员工的力量,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在刚刚开始办报不久,就于192年间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平民私立新闻专科学校——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所以他也利用这所学校的师生力量,在《世界日报》上专门开办了《新闻学周刊》,用来进行大众化的新闻普及与媒介教育。经过相关原始资料的查证与翻阅,我们发现成氏北平《世界日报》上的这份《新闻学周刊》刊期较长(共182期),内容丰实,信息专业。这份副刊不仅对了解与分析成舍我的新闻办报思想颇有裨益,对搜集与了解该副刊发行时期的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内容,亦有很大助力。
一、《新闻学周刊》概况
成氏的这份《新闻学周刊》创刊于1933年12月14日,首期刊登于该日的《世界日报》第十三版上(总第42卷第40号上,后因刊登更多广告的需求,该刊经常被登印在第十二版上),一般都在星期四出刊。令人惊奇的是,这份专业性很强、读者面可能也不大的《新闻学周刊》从1933年12月14日的创刊号起始,竟然一直延续至1937年的7月8日,总共刊印了182期。在本该继续出刊的1937年7月15日(周四),《世界日报》在头版上紧急刊登启事,告知读者因为卢沟桥战事的影响,该报“自本日起一律出两大张,节约用纸,充实新闻”,而别的材料则“酌情停登”,俟环境许可后再“恢复原状”。也就是说,这份《世界日报》上历史悠久、刊期很长,内容连续的珍贵新闻学专业副刊——《新闻学周刊》,竟因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进攻的卢沟桥“七七事变”而突然被迫停刊了。
仔细对比研读这份专业副刊,我们发现,除第54期因当日(1935年1月3日出版日)《世界日报》因故缩印八版,致使平常刊载《新闻学周刊》的第十二版未能按期出版外(可能报社纸张供应突然出现问题,导致当日版面缩印为8版,没有刊印《新闻学周刊》),该刊从第二周开始亦即1935年1月10日就恢复正常出版了1935年1月10日的《世界日报》共有16版,但因为保存的原因,我所翻阅的北京国家图书馆馆藏的这份《世界日报》第十二版缺失,所以没有第54期的《新闻学周刊》。但一周后的1月17日,《新闻学周刊》又正常出现了,刊期为第55期。所以我个人判断,1935年的1月10日缺失的《世界日报》第十二版当为第54期的《新闻学周刊》,希望拥有其他馆藏《世界日报》的专家学者予以证实为盼。该报每周四都正常刊印《新闻学周刊》。也就是说,从1933年12月14日创刊始,到因为中日全面战争的突然爆发(1937年7月8日)而停刊,这份每周周四都正常刊行,共计出版了182期(亦即182周)的《新闻学周刊》横跨了5个年头(1933年12月14日-1937年7月8日)。刊期不可谓不长,内容亦相当地丰实。可以说,这份发行时间很长的新闻学专业副刊为读者和后来的研究者们了解当时的中国新闻界状况,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当然,这份副刊亦是我们解读成舍我新闻思想的一份重要资料文献库。
从该刊的刊头文字来看,《新闻学周刊》乃是由“国际新闻学会编辑”,“通信处:北平成方街新闻专科学校萨空了转”。显然,这份新闻学专业周刊与成舍我创办的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份副刊上的主要文章作者名单——成舍我、张友渔、萨空了、方秋苇来看,该刊应该是一份主要由北平世新专科学校教师们负责主编的一份新闻刊物。
1937年3月11日的《新闻学周刊》(第165期)上刊登“启事:自本期起,该刊北平新专编辑,除师生供稿外,欢迎外界专家供稿”。随后的第166期刊头上“国际新闻学会编辑”一行字被“北平新闻专科学校编”所代替。所以说,1937年的《新闻学周刊》几乎都是成舍我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师生们所负责的。
事实上,在整个的办刊过程中,除了成舍我以外,来自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和《世界日报》社的张友渔、萨空了和方秋苇等人几乎专职负责此副刊,因为几乎每期都有他们撰写的文章(但后期情况又有很大变化,容后叙)。张友渔和萨空了都是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的常任教师,并具有左倾思想,因而《新闻学副刊》初期的许多稿件亦具有较为激进的色彩。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新闻学周刊》是成舍我先生贯彻《世界日报》广辟副刊,吸引教育界读者,从事新闻学思想介绍,对当时的中国新闻界进行跟踪报道评述的一个重要阵地。
二、《新闻学周刊》创办的缘起
在《新闻学周刊》创刊号上,成舍我写了一篇非常重要的发刊辞——《我们的两个目的》,较为详细地说明了创办这份新闻副刊的缘由。由于这份发刊辞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成舍我的办报思想与新闻事业理念,是一篇能够帮助读者全面解读成舍我所创办《世界日报》报系与其他成氏报刊动机、思想的重要文献。所以,我们认为这篇发刊辞是成舍我先生阐述其新闻活动的诸篇文章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值得认真解读。
成舍我这篇发刊辞中提出了创办“新时代的报纸”的两个目的(或办报价值追求取向),并称“从今天起,决将藉这小小的刊物,来努力促进我们所怀抱的两种目的。这个刊物创办的旨趣,也即在此”。
“第一,我们认定,新时代的报纸,不但一派一系的代言性质,将成过去,即资本主义下,专以营利为本位的报纸,亦必不能再为大众所容许。新时代的报纸,他的基础,应完全真确,建筑于大众‘公共福祉’的上面。”“我们这个刊物的第二目的,即在唤起大众,如何对于一切报纸,能有精确的认识。谁真能拥护大众利益,即谁应受大众所拥护。”“欺骗大众,愚弄大众者,固当为大众所共弃,而拥护大众利益者,大众亦不能听其任人摧残,然后新时代报纸,才有确实建立的可能。”
之所以说这篇发刊辞很重要,是因为在这里,成舍我明确地提出了他所期望的一种“新时代报纸”的“二元化”办报模式。这一模式有着两个互为依存的目标,共同组成了成氏创办“新时代报纸”的终极价值体系。
第一,新时代的报纸应该摒弃不同党派政见的代言性质,亦不能唯利是图,以营利赚钱为办报之唯一最高目标,而应以大众利益、公共福祉为唯一的办报出发点,以独立的办报立场,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公共福祉”。所以成舍我认为新时代报纸的“新闻记者,虽然不是直接受了大众的委任,但他的心中,应时时刻刻,将自己当作一个大众的公仆。不要再傲慢骄纵,误解‘无冕帝王’的意义。他只知有大众的利益,不知有某派,某系或某一阶级的利益,更不知有所谓报人政治或营业的利益。所以报纸上的言论,纪载,一字,一句,均应以增进‘公共福祉’为出发点。他并当时时刻刻,了解报纸对于大众利益影响之重大”。
第二,因为这种为大众利益而服务的报纸的存在,大众读者也应该精确地认识到“谁真能拥护大众利益”,并对此种拥护大众利益者,“大众亦不能听其任人摧残”,必须在其政治、经济生命遭到“当代巨魔——资本主义和独裁政治”摧残时,“则全国大众当然即应有群起抗争的义务”。因为,“唯大众之真诚拥护,始能产生真正拥护大众利益之报纸”。而“只有全国报纸,与全国大众,打成一片,通力合作,才可以小之增进社会的福祉,大之完成民族的复兴”。“然后新时代报纸,才有确实建立的可能”。
当然,成舍我所期盼的这种大众的支持与拥护,除了新时代报纸“他们即真为大众利益奋斗而被牺牲,则全国大众当然即应有群起抗争的义务”外,最重要的大众之支持,恐怕还是在经济上的“购读”行为。因为“抑更就报纸之经济关系言,今后报纸,既将自机关报纸,及资本主义下的营业报纸,蜕变为新时代真正代表大众利益的报纸,则其经济生命,当然亦惟有赖于大众之购读,与各种公告费用之收入”。所以,对此类新时代的报纸,大众应该认识到其可贵的性质,并在经济上予以有力的支撑。这一思想后来更精确地成为成氏的“报纸大众化”理念。
三、《新闻学周刊》的主要内容
创办并刊行近五个年头的《新闻学周刊》主要由哪些内容所构成呢?从各期来看,其主要内容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对当时国内外新闻界动态的及时评述;第二,对新闻界重要思潮、观念、流派、业务的介绍研讨;第三,对当时国民政府官方重要新闻政策、法规、条例的刊载介绍。
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每期几乎都有的“新闻史料述评”(很多期都是由成舍我亲自撰写的)是一个信息丰富、评述精当、分量很重的专栏。其主要内容是对当时全国各地与新闻事业相关联之事件、案例、法规、业务动态、相关活动等进行跟踪集纳式的报道与评论。在这个栏目报道的业界信息中,非常注意有关记者的人身安全、法律权益和业务活动的信息,特别对各地行政衙署、警察法检专院、宣传管制部门乃至工商协会、市井流氓对正常新闻活动的打压迫害、掌控限制行径及时报道,讥讽针砭,予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