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0600000052

第52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3)

三、从“仪式化”到“景观化”

我们看到“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带有一系列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修辞,每一个人物的语言行为都有特定的“仪式”规范。而在景观社会中,后现代主义代表着一种消解和否定力量,它不再是真善美的终极关怀,而是追求多元的、感性的、娱乐至死的形而下愉悦。这与主体的、理性的、宏大叙事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南辕北辙,也与主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色”精神背道而驰。

(一)“崇高”被日常生活世俗化

“崇高”常与英雄行为、无私奉献、流血牺牲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严肃而理智的情感,自古以来它就被纳入了美学的范畴。崇高能激发起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克服自然与生命带来的艰苦和痛苦,显示出人的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从而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的快乐。从另一个角度看,崇高感和宗教情感往往是扭结在一起的,毋庸置疑,“红色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对革命具有迷狂式的宗教感情,均具有排斥日常性、边缘世俗化的崇高气质。

对“红色经典”改编剧这样一个特殊的类型题材,由于无法割舍的时代烙印,“红色经典”可以为改编剧提供当代电视剧中最为缺乏的崇高品质和英雄情怀,这是“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经久流传的魂魄,也是当前改编剧创作中最需要的魂魄。显然,目前改编者对“红色经典”改编的兴趣点并不在此。改编者们以为给英雄人物加点花边绯闻、桃色趣闻、黑色新闻,展现原来的坏人并没有那么丧尽天良、卑鄙无耻,好人也有平庸窝囊、软弱无力的时候,进而颠覆原有的人物关系,再冠之以新时代对“红色经典”“人性化”理解的招牌,借着媒体添油加醋般的炒作,热闹非凡地登上荧屏与观众“亲切”问候。我们说,世俗化的核心就是消解神圣,“崇高”作为神圣的主要特征,在消费大潮中遭遇消解必不可免。而改编剧中“崇高”被消解或是被“去魅”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改编剧没有通过故事表达思想。在“红色经典”作品中,只有牺牲个人的权利才能成为意志非凡的“英雄”,如《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位男性的关系,表面上看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这三个男人实际上代表了小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修辞暗语,以此隐喻知识分子应如何在中国社会中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命运,表达了只有投身于革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的主题。因此,只有从这样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层面来改编电视剧,才能把握林道静的选择和举动,尽管原作给改编者提供了曲折丰富的故事材料,然而一连串的故事在改编者那里仅仅成为你追我躲、我打你藏近似捉迷藏的游戏。改编者把关注点放到林道静如何成为“跨栏”高手,成功跃过敌人设计的一个个陷阱和围剿,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历险记”,像游戏里的人物,失两滴血,丢几次“性命”,但仍能过关得分,完成任务。

其次,改编剧没有通过影像和声效营造崇高气氛。就一种电视剧类型而言,在影像风格和声效运用方面总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几十部已拍摄出来的改编剧我们却很难找到它们在此方面的共性。相比较而言,一批“红色经典”影片表现的集体性风格是哪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被誉为影像和音效最佳组合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用音乐来表达崇高的场景处处可见:冰封上出现暴风雪,看到一班长和阿米尔被冻成冰雕,音乐骤然响起“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啊,亲爱的战友……”善良的卡拉被特务阿米巴依从背后开枪射死时,突来的悲伤伴着卡拉生前弹唱的《冰山上的雪莲》,忧郁的歌声感染着我们许多人;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会记得影片里战斗胜利后杨排长的命令:“向天空发射三颗红色信号弹,让它们照亮祖国的山河!”豪放而大气的影像风格加上细腻独特的声效营造,使影片处处洋溢着崇高感。改编剧《冰山上的来客》在原有的矛盾冲突之上添加了虚拟人物国民党军官马占江与解放军杨排长的对抗,剧作的确表现出了重重危机下的矛盾与冲突,人物的智谋和勇猛,却忽视了对原作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崇高精神的颂扬。这就提醒改编者不要过于注重满足迎合观众对剧作惊险、悬念的需求,这种需求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积极探求适合改编剧的影像风格和声效手法,才能满足人们对改编剧的真实审美期待。

第三,改编剧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崇高”被日常世俗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崇高被喜剧代替。无论怎样,崇高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艺术审美观念,当精英分子对美的认识还停留在“画廊”、“剧院”时,“无厘头”的喜剧噱头和草根式大众狂欢已冲破了传统审美艺术的藩篱。在改编剧中总是为观众提供一些刻意而为之的滑稽片段,但这些片段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甚至它的出现会打断整体的严肃气氛,破坏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当痛感节制的崇高感被轻松戏谑的喜剧感替代后,崇高渐渐失去原本的含义,极具崇高意味的言行与情感蜕变成了带有滑稽意味的“伪崇高”。尽管英雄受尽磨难,最后“功德圆满”,但原作中着意表现的悲剧性气氛和英雄身体遭受非人考验的悲壮氛围,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已难以作为改编剧中主要的情感基调占据中心,取而代之是假惺惺的“伪崇高”、“伪英雄”以艳俗化的面目继续着消解崇高和拒绝崇高。

(二)“仪式”被大众趣味景观化

居伊·德波笔下的“景观社会”指涉的是人们因对景观的沉溺而丧失了主体,进而被景观控制、操纵了整个社会生活。从当前媒体对“身体”这一景观的展示,人们对其入迷性的“看”和实践,已俨然沦为被景观所控制的奴隶,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后现代主义所拥有的强大刺激力量。在“红色经典”中,仪式化的言语与行动极具意识形态色彩,有时是直接政治隐喻、选择的所指。原作中英雄最后取得胜利,历尽磨难的过程本身就是仪式化的过程,如《红岩》中江姐坐在老虎凳上忍受手指插竹扦、口灌辣椒水的酷刑,回到监牢里仍洋溢着压不倒、摧不垮的革命精神,这就是庄严而崇高的“成人仪式”。革命身体所蕴含的崇高作为仪式化的主要特征,面临着当前后现代主义的消解,在改编剧中成了单向度的“能指”,一个能引起并满足人们好奇的景观化符号,原作中着意表现的革命困苦百战多的艰辛经历和英雄身体遭受非人考验的感人故事,充满悲壮的英雄主义和浪漫的理想主义,难以作为改编剧中主要的情感基调,取而代之是假惺惺的“伪崇高”、“伪英雄”,以景观化的形式继续消解崇高和拒绝崇高。毋庸讳言,50至70年代作品中许多“仪式”化的动作和言语具有“超现实”的、“严肃而神圣”的、“仅供瞻仰”的特点,这些特点由此也成为革命合法的前身,成为英雄被认可的前提。“红色经典”在抒写颂扬各种仪式中获得了最原始的、最初的使用价值,带有膜拜价值的“光韵”(本雅明语)体现着它独特的美学特征,小说中的宗教修辞被巧妙地打入了潜意识的集体记忆之中,并构筑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认知。然而,这一“仪式性”作品作为工业产品,被无限复制、批量生产的时候,具有膜拜价值的“光韵”被稀释和抽空,最初的使用价值也仅作为“符号”存在,原有的审美理性原则被“欲望感性”原则替代,从而构成反形式的夸张效果。

如果说人们常常以政治的传声筒来贬低“红色经典”的话,那么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以较高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手法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小说讲述了五位女战士在残酷的战争中生存、抗争直至最后以“美的完全毁灭”为结局,以此来反思战争,凸显人性。然而,在改编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则是用反反复复的洗澡来表现战争中的女性美:热妮娅第一次来到营地的裸体日光浴,路途中小分队穿着“三点式”在湖中的嬉戏,为阻止德军过桥,小分队再次跳入湖中……19集的改编剧看下来,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几次“女兵裸浴”了。原作中对女性视以维纳斯般的膜拜和尊重,转而被这种对视觉刺激的关注和强调取代了,艳俗倾向的快速蔓延冲没了严肃而神圣的仪式圣殿。这种“无情不成戏,不俗不算完”的倾向因此也就成了当前改编剧的创作重点。这种直接作用于观众视觉感官的冲击力纵容了观众的窥视心理,钝化了观众的视觉感悟力,更重要的是消解了观众心中的仪式感。

80年代后,“红色经典”被挤出了审美文化的舞台,且被诟以“假、大、空”和“高、大、全”等陋病;90年代由于消费市场的需要,“红色经典”又被拉上了审美文化舞台,此时的审美文化舞台被世俗化、艳俗化所霸占,人神合一被人兽合一替代,英雄被凡人庸人替代,“红色经典”的“形”虽被拉上了审美舞台,“神”却被赶下了舞台。尽管在“红色经典”改编剧中英雄再次登场,磨难再次降临,胜利再次取得,但令人心潮涌动的激情却不复出现。然而,在流行英雄人性化、英雄平民化、英雄另类化的今天,并不是说人们停止了对英雄的向往,对英雄的拥护,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遗忘英雄的民族则是可怜的,更是没有希望的。

第三节“红色经典”改编剧: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担当者“红色经典”聚集着革命时期的特殊感情,它像一部活化石,包含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改编者有责任珍视这份感情,尊重这种记忆,保护这种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独特的艺术样式,存在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狭隘和局限的特点,甚至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那么,我们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去观照和审视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不能回避和否认在原著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展现和表达我们今天对“红色经典”的态度和看法,使“红色经典”成为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担当者。

一、“红色经典”改编剧再经典化的现实可能性

权力话语下经典由许多因素促成,尤其是在文学经典的形成方面表现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因素分别为文学机构的学术权威、有着很大影响的批评家和拥有市场机制的读者大众。基于此,上世纪50至70年代“红色经典”作品正是由前两类决定了它们的文学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在这个时代变迁遽速、审美趣味多元、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环境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商业文化”三分天下的文化格局证实了“经典”是个流动性的概念,经典与非经典、去经典与再经典如流动的水,因势而变,随形而动。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去经典化”

在后现代语境中对“红色经典”进行“去经典化”的主要表现是对崇高的消解和英雄的退场。以网络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为例集中体现了“去经典化”的意图,片中潘冬子由原来一心要听党的话,立志要做毛主席的红孩子形象,变成一名到处走穴的富家子弟,到处寻求一举成名的“超男”歌手;潘冬子的妈妈也由一个誓死不做俘虏的坚定党员转而成了一个口口声声参加“非常6+1”,非要亲眼看一眼梦中情人李咏的花痴少妇;胡汉三也从凶狠霸道的地主变成用黄色“脑筋急转弯”来刁难选手的幕后主评委。这种以媚俗、艳俗、恶俗为大众趣味的表现手法在“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中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然而,在“去经典化”的背后却存在着深刻的历史误读和现实曲解。

首先,当代精英文学对“红色经典”的历史误读。“红色经典”诞生的过程与时代政治息息相关。在1956年至1966年之间,文艺作品的发展伴随着政治运动波浪式进行,从“双百”方针到“反右”运动,从国庆10周年献礼的创作高潮到“左”倾冒进思想的严查,许多文学作家、电影文艺工作者的热情转化为“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尽管如此,文艺工作者还是怀着惴惴不安、小心谨慎的复杂心情,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创作文艺作品的,他们的举动本身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带着“两结合”、“三突出”的政治镣铐去追求艺术的真、善、美。因而50至60年代仍有一批艺术性和思想性较高的作品出现,如《早春二月》、《林家铺子》、《地道战》、《地雷战》等,能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创作出如此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我们更应怀着无比的敬意去观照作品,怀着宽容的心态去审视作品。民间对待50至70年代的作品的态度显然要比精英阶层宽容得多,不然,90年代的“红色经典”热不会从民间发起。但“脸谱化”、“概念化”、“单一化”的陋病却常出现在精英文化的作品中,甚至直接把“十七年”的作品与艺术精神对立起来。对50至70年代作品的盖棺定论显然已影响到了“70后”、“80后”乃至“90后”的认知。如作品中的“人”,千人一面,万人一心,决不允许“第三种”人出现,从而导致在后现代语境下,被游戏和恶搞的“英雄”变得“好玩”起来,以造成强烈的夸张变形效果。

其次,“后现代”语境下对“红色经典”的曲解。80年代,当人们刚从“文革”的伤痛中走出并探讨中国“启蒙”和“现代性”的时候,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等舶来品如“催熟针”一般迅速打入还未“发育成熟”的中国社会、市场、人心,对中国而言,现代社会还未充分启蒙觉醒,就被“催熟针”的眩晕刺激匆匆进入我们所宣称的后现代社会,起码进入了带有后现代因素的现代社会。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延续,而非反现代性,消弭中心仅是一种表象,填补的仍是人们对真性情的执著和信心;游戏人生仅是一种表象,学习的仍是坎坷过后如何站起来笑对一切;颠覆(反叛)传统仅是一种表象,重建(皈依)的仍是对亘古不变精髓的继承和发扬。在后现代语境下带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对“红色经典”进行审视、反思,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中国的现代性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远没有完成,某些人就错误地认为反中心、反历史就是后现代了,这其实是一种盲目的无知。

同类推荐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讲述了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声乐理论与实践

    声乐理论与实践

    歌唱有益于身心健康、增强信心、焕发青春。歌唱是表现音乐灵魂和打动人们心灵的最佳手段。本书介绍了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技巧训练等声乐基础训练方面的知识;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不同表现特征、演唱特点做了介绍;介绍了一些学科对声乐教学的影响,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声乐艺术;在声乐教学实践这部分中,对于在歌唱中遇到的实际的问题,例如声部的界定问题;如何解决喉头上提、如何解决音色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在声乐训练实用指导这方面,强调了学习声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练声曲和歌曲分析,供大家参考。
  • 小品入门学习指南

    小品入门学习指南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以引人发笑给人愉快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 中国书法全集2

    中国书法全集2

    《中国书法全集2》主要内容分为“独特的汉字”、“甲骨文与金文”、“隶书及其子孙”、“文房四宝”等章节。
  •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具有与常规电影不同的特色。首先,从电影艺术形式来看,教育电影多是以科教片、社教片为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次,从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业角度看,教育电影除了作为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手段得到推行外,也担负着对社会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从而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权力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当密切的结合及共谋关系,并且进而决定了教育影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说,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历史是此期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与同期其他电影样式互相影响、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社会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热门推荐
  • 环宇圣尊

    环宇圣尊

    被天劫坑了的上官云天,意外的来到了异界大陆。没成想被异界的天道封印,不能在次修仙,上官云天不得不踏上寻找解封方法;随着天道封印逐渐被解除,异界大陆的谜团被揭开,而上官云天以异界大陆为起点,踏上争霸诸天万界的争霸之路。
  • 边伯贤:只有你

    边伯贤:只有你

    四大家族最被轻视的小姐——因为是私生女。一场为了金钱权利的阴谋——身边究竟有谁可信?哥哥姐姐的嘲讽,所谓长辈的冷漠,却只能无奈的看向自己——恨自己没有能力撕破他们虚伪的嘴脸。十五岁,以最强的身份归来,没有人知道的真实内心酗酒,已经是习惯了杀手,已经很平淡了黑客,已经算简单了又有人激怒她,呵……是吗?十九岁,成为世界上金钱的最高拥有者无人能藐视她,以及……她背后的那个似妖孽一般的男人……
  • 宠女倾城:璇玑玦

    宠女倾城:璇玑玦

    国已破,家已亡。是谁宠我在心、是谁为我倾国倾城、是谁屠尽天下不义之人、只因我幼时的梦靥……当一切尘埃落定,我才发现、从始至终、我只贪恋你给的温暖,愿、回到还没有开始的最初,那里,有我们、关于幸福的梦想……欢迎所有有缘的朋友加入咱们的QQ群大家庭:568760911
  • 邪帝追妻:绝情妖妃惑天下

    邪帝追妻:绝情妖妃惑天下

    他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直至遇见了她——“我喜欢你,我想追你!”某位腹黑无比的人一脸深情道。听见他说的话,在他面前的某位小妞显得十分淡定。然而,谁知道他玩真的。但某位绝情的小妞毫不领情!金银珠宝,全砸了!前来的礼物,全烧了!……终于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某位绝情的小妞怒吼道:“你到底想干嘛!”某位腹黑的大魔王挑了挑眉头,装可怜道:“我说过了要追你了,你不是也知道吗?”某位绝情的小妞摆摆手,得了,硬碰硬不行,她还躲不起吗?追妻行动正式开始。
  • 魔元咒

    魔元咒

    魔元逃脱,世间进入兵荒马乱的三国时代,魔族混进世间,欲统领天下,少年重新背起上辈的重担,与兄弟们浴血奋战,祛除魔族。
  • 穿越之风起苍岚

    穿越之风起苍岚

    一个是叱咤仙路的风云上神,一个是废材资质修真菜鸟,当网游遭遇修真,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昔日大神跌落云端,废柴医师掉进修真世界。小小菜鸟又该如何一步一个脚印,攀上这云海尽头,苍岚之巅?萌兽or美男?仙术or神通?丹药or法宝?修真菜鸟的逆袭日记从现在开始书写!即使大道无情,艰险丛生,萌妹子也要闯出一片天!
  • 逍遥王妃成长记

    逍遥王妃成长记

    宅女倪小青,一不小心醒来发现睡在乱葬岗,好不容易遇到好心人,准备开开心心过生活。不想又被抓到军营里充数,瞒着女儿身战战兢兢混在伙房里当个伙头兵。却又不小心被一只粉色大火鸡看到女儿身,幸亏一把泥呼到脸上,谁也认不出谁!突然有一天,倪小青一不留神阵前斩杀了敌军一员大将,喜滋滋的跑到皇帝老儿面前领赏,钱还没数完呢,却又迷迷糊糊的被这粉色的王爷拐到家里,成了他的管家婆,还是没有工钱的!倪小青大怒,一拍桌子!凭什么!(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修真山寨传

    修真山寨传

    由于修改问题,准备重写,正在整理中~谢谢各位支持!!
  • 天空神域

    天空神域

    一望无际的云海,泛着雷光的飞鸟在其中自由沉浮,漂浮的岛屿为蔚蓝的天空点缀着无限的美好.....宛若坠入永夜的世界,腐朽的树根散发着阵阵恶臭,白骨和熔浆仿佛在演奏着红与白的悲歌.....绿草茵茵,山明水秀,坐落于绿意盎然森林之中,像是童话故事里的城堡,数以万计的生灵在里边欢声笑语......这是属于天空的世界,这是一个席卷全球的网游神话,这也是我梦想和冒险开始的地方........
  • 林美叶之死

    林美叶之死

    一个美丽的弃婴被收养成童养媳,动乱的年代,她的命运被造反派头目占有后,又被批斗游街,最后她投井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