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璐
播音员主持人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常常会逡巡迷惑于这样一种矛盾:如果强调播音员主持人对节目的掌控力会不会有损于亲和力?如果过于平易近人会不会失掉权威感和公信力?
“进退有度、掌控自如”是一种理想的创作状态,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在“进”与“退”之间,往往容易掌控失衡,具体表现为:
逻辑错位。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过度地强调掌控力,忽视了节目的内容主旨,结果陷入自我欣赏的误区,削弱了传播质量,降低了受众的收视质量。
审美偏差。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为了显示“亲和力”、“平民化”,创作时舍弃规范、饱满、圆润的普通话,而刻意使用方言或者港台腔,副语言夸张失真。播音员主持人“一味地‘亲昵、迎合’,只不过是使播音创作庸俗化的浅陋表现,只能一时取悦于某些人”,这实际上是一种“盲退”。
忽视语言功力的修炼。有些播音员主持人片面地强调“退”,用纯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创作,甚至认为“播音无学”、“技巧无用”,结果造成专业人才不专业,没有职业竞争力。
目前学界多把“进”与“退”分开来研究,有人强调掌控,有人推崇衬托。本文将“进”与“退”放在一起研究,是一种尝试,试图为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在“进”与“退”的坐标中,选择创作方法,确定创作基调。
一、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进”与“退”的概念界定
把“进”与“退”这一对概念置于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特定语境中,我们可以对其语义做如下界定:
“进”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以实现节目传播主旨、服务目标受众为核心目的,以扎实的语言功力、娴熟的专业技巧、热情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去串联节目内容、调动节目嘉宾、掌控节目进程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方法。“进”强调的是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与“进”相对应,“退”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以平等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谦和的态度、淡定的心态,去承托节目内容、陪衬节目嘉宾、融入节目进程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方法。“退”强调的是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构成整个节目的其他要素,并从中找准自身定位。
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的“进”与“退”不是对立的。它们有着共同的创作目的——实现节目传播主旨、服务目标受众;它们协调统一于创作心理和创作实践中。
“进”与“退”分别位于同一个坐标系的XY两轴,节目是初始原点O,XY两个量值的交汇点构成了创作的落脚点。
图中的笑脸表示不同进退掌控分寸产生的不同创作落脚点。我们看到,从同一类节目出发,由于进退的掌控分寸不同,有着无限多的创作落脚点。同一个节目的不同落脚点不可能全都合适,但也不是只有唯一的正确。比如同样是主持娱乐节目,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睿智而幽默,给人以刚性的“进”的感觉力;而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新一代主持人谢娜,活泼可爱,憨态可掬,善于用自嘲、扮丑的方式,以退为进掌控节目。这两位主持人进退有着不同的掌控分寸,但是同样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种“无限多”和“不唯一正确”构成了播音员主持人“进”与“退”掌控的多样性。对于这种多样性的认同也使得不同风格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获得平等的审视视角和发展空间。
二、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进”与“退”的掌控分析
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是一种二度创作,它依赖于节目、依赖于语境。我们就从这些影响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规则和因素入手加以分析。
(一)中国特色及其对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的“进”与“退”的掌控的影响
张颂教授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正确创作道路有这样的表述:“站在无产阶级的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及时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创造,达到恰切的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中国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具有的三个特色:政治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我们可以把这三种特性看做一种区别性特征,它们的组合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业“契约”。
从历史视角看,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性是变化发展的,而且较之创作实践,这种发展总是超前的、前瞻的,它引领着播音主持创作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契约”中我们可以发现,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是无边无垠的,不是单一规定的;是千姿百态的,不是千人一面的。在同一的特色契约中,多种播音主持创作样态可以并存并荣。
以当前电视新闻播音为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员海霞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电视新闻播音样态多样性研究》中将新闻播报分成了三种形式: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体新闻”;以央视《晚间新闻》为代表的“央视晚间体新闻”;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代表的“湖南卫视晚间体新闻”。这三种播音创作各具风致,“进”与“退”的分寸掌控不同,却同样遵循着中国播音主持艺术的特性,同样为受众所欢迎。
(二)在不同的节目形态中,“进”与“退”的不同掌控
播音主持艺术是一种二度创作,它依赖于电视节目。新的时代为之带来了新的宏观语境,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为之带来了纷繁多样的具体语境。多样化语境要求多样化的创作,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根据不同节目灵活掌控“进”与“退”。
以下我们就几种常见的类型节目,分别举例分析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的“进”与“退”的灵活掌控。
1.新闻播报类节目
按照上文提到的海霞对新闻播报节目的分类方法,以下对“联播体”和“央视晚间体”进行详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体”因为近来受到学界、业界的民生新闻“一地鸡毛”的质疑,故暂不讨论。
央视《新闻联播》是党和国家发布信息、传达政令的窗口,其节目内容都是国内外重大事件。播音员主持人在这个节目里具有庄重、权威的符号性意义,在创作的时候要适度积极地“进”。联播体新闻播音的“进”体现在庄重性和权威性上,而非呆板僵硬、色厉内荏,越是高声喊叫越是显得小气心虚,失掉了庄严感和公信力。比如李修平声音平和温婉,却比一些动作夸张、声音尖锐的播音员更显大气。
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是“央视晚间体”新闻的典型代表,它的节目内容包含了更多生活服务信息,节目风格更趋平民化。这类节目的主持要进退平衡。主持人欧阳夏丹以清新自然的形象、轻松流畅的播报方式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让观众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她的“进”体现在清新飒爽的创作状态上,仿佛早间的一缕清风,提神醒脑;她的“退”体现在平等友善的创作心理上,仿佛邻家女孩,自然可亲。
2.谈话类节目
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观众三者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基础是信息平等,大家坐在同一个场里,同时分享任何一个细节,同时反馈自己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境下主持人没有特别的话语权。这个时候,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进”与“退”的掌控要偏向于“退”。其创作更多的是承托、陪衬、引导。
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在传播学领域中提出了“均衡论”。这个理论讲的是当涉及第三者时,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可能产生的变化。纽科姆用“ABX模式”说明这个理论:
在这个模型里面,AB分别代表两个个体,X代表他们共同关注的事物。其基本设想在于,人际之间要求态度与关系一致的压力将会刺激传播,在ABX三者关系处于不均衡的条件下,传播交流活动将会更加频繁。
借鉴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均衡论的基本设想,在有嘉宾参与的电视主持人节目中,我们可以用模式来表示。我们暂时称这个模式为“主持人节目均衡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只有A到X是模糊的,也就是主持人对话题不甚了解,才会激发AB之间热情的探讨,才会引起C对AB谈话的兴趣,进而关注X,在节目中得到信息共享,实现愉悦共鸣。
在这个模式中,AX之间是虚线连接,而非绝对隔断。因为主持人对话题应当是基本了解的,应当注意“退”,充分照顾受众的视角提问题,把观众可能不理解的细节提出来,引导嘉宾解答。
中央电视台《半边天》主持人张越于2008年1月11日在北大讲座中谈到了自己的创作感受。张越刚开始做主持人的时候比较健谈,尽量让自己说得多、说得好。但是事实证明,和现场嘉宾比着说的效果并不好。她曾请了一个性格内向的专家做嘉宾。“我一开口就出口成章,那位嘉宾被我的气势吓倒了,一直在擦汗,还哆嗦,话也说不完整。我惯于遇强则强,这一下子反而没了招数。”
现在张越认为,“其实,电视节目里,嘉宾才是主角,主持人不应该总是显摆自己,应该是保护嘉宾,和他沟通,让他打开自己,最真实地袒露自己,节目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