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洁、孙燕
近年来,广播电视业界不时反馈如此信息:播音专业的毕业生知识面窄、节目整体意识不强、个性不突出、工作适应能力弱……由此,如何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模式和内容、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有40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教学中一直秉承“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艺术审美、培养语言功力”的优良传统,在专业建制、培养规格、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以节目带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专业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绩卓著。
本文以播音专业教学模式的分析为起点,结合“广播电视节目类型是否有必要”的发展现状,探讨“节目语境训练”作为培养与完善学生主持能力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在播音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一、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教学模式分析
早在1959年,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以下简称中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就开创了“以节目带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播音员培训班,由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播音员“一对一”地帮助学生分析稿件、了解节目、录制节目。这种让学生通过自觉体会和感悟,逐步融会贯通、掌握各类节目语言表达规律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精髓,为播音教学建立了优良传统。
如今,中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经过40多年的摸索、总结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节目带教学”的教学原则。
上海戏剧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也很重视“以节目带教学”。比如,上戏凭借表演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将娱乐节目主持人作为主要培养方向,通过模拟一线娱乐综艺节目主持训练等手段,培养学生的主持能力。
一般来讲,中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模式,由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专业理论主要是播音学、语言文学与艺术、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美学等;实践教学则包括见习实习和毕业实习。
以中传为例,本科生专业学习分三个阶段(以下简称“三段式”教学):一年级学习普通话语音和发声技巧;二年级学习基础表达;三四年级进入文体业务学习阶段(即广播和电视播音主持)。其中,见习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假,为期20天左右;而毕业实习,则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为期五个月。“三段式”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力(即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
语音发声和基础表达学习阶段,有稿训练比重较大。通过新闻播报、专题片解说、文学名著播讲等,培养一二年级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语感;文体业务学习阶段,有稿训练和无稿训练的比重相当,学生采编播合一的机会增多。
二年级学生的见习实习是到一线实习基地观摩和主持节目,初步了解业界动态和节目制作流程;而四年级学生的毕业实习,由于与就业挂钩,其范围与选择相对宽泛,除做播音员、主持人以外,很多同学还可以从事编导、记者、外联等工作。毕业实习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也是对高校教育总体水平的“测试”。
中传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理论修养水平较高,保证了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二是专业基础训练扎实,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较出色,毕业时基本达到省级或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的播出标准。
进入21世纪,广播电视一线节目“类型多样化、定位个性化”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由于相关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普遍缺乏“节目整体意识”,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由此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第一,由于对节目语境诸要素缺乏了解,学生的信息传播能力不足,语言表达浅层化。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训练内容如新闻或文化专题类节目,学生常常是“见字出声”,对节目信息深层挖掘不够,语言呆板僵硬。个中缘由除文化积淀不足外,还在于对节目要达到的社会效益、要完成的社会功能认知不足,对节目主题、信息来源、目标受众、内容编排等所知甚少,因而语言表达停留在浅层次,难以出色地完成媒介赋予的传播任务。
第二,由于模拟与实战主持训练不足,学生要达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水平尚存在一定难度。
播音专业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普遍达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水平。然而,由于有稿播音训练在“三段式”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而要达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水平却非易事。此外,模拟与实战主持训练不足,也导致学生掌控节目语境、即兴主持的能力普遍较弱。
二、“节目语境训练”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分析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参与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或猜测推导、分析理解所听到的话语的含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或显现为话语中的语言上下文,或潜在于话语之外的非语言的主客观情景中。”
主持人节目的语境,通常分为宏观语境(社会、文化、地域等语境)、中观语境(媒体性质和特点等语境)和微观语境,其要素范围非常广泛。吴郁在《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中,将主持人节目的微观语境细分为两级:节目类型和时空语境。前者是指“节目类型的共性要求和具体栏目的个性特点”;后者则为“节目的传播途径、制作方式、传播时间和语言活动方式等语境”。对这两个语境要素的把握,体现了主持人在具体节目中的形象定位和技术性把握能力。在此,本文重点探讨“节目微观语境”中的“节目类型语境训练”(以下简称“节目语境训练”),作为培养和完善学生主持能力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在播音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节目类型,专指广播电视媒介产品的类型或类属,其划分依据是不同节目使用的特殊程式。每当收视率开始下降时,节目类型的程式就会对其内部既定模式进行局部创新或更新。比如,“电视游戏娱乐节目”和“真人秀”等节目,就是顺应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受众渴望通过“电视节目”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现实需求,将“游戏、竞赛和文艺演出”等原本独立存在的程式,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
而节目语境训练,就是依据不同的节目类型,通过学习和了解节目制作流程的主要环节,如主题策划、受众定位研究、文案构思、内容编排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强化采编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建构语境、营造语境、引导语境的能力,从而自如地用有声语言驾驭节目进程。节目语境训练,既是学生深入了解节目语境各要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关注社会,关注百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