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广岛之恋》
法国影片,“左岸派”电影的重要代表影片。由阿伦·雷乃1959年导演。
影片改编自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以及战争记忆。阿伦·雷乃在影片中所采用的新颖奇特的叙事手法和电影语言,探索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交叉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电影的作品。
(8)《筋疲力尽》
法国影片,1960年由让-吕克·戈达尔导演。戈达尔在影片中表现了一种虚无和荒诞的情绪,影片中大量使用实景拍摄、跟镜头、自然光和跳接等技巧和拍摄手法,具有反传统特色,也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品。
(9)“新浪潮”电影
新浪潮原指1954年至1959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的作品,后来被广泛运用,泛指法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代表成员及其代表作: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下》、《枪击钢琴师》、《朱尔与吉姆》,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等。
新浪潮电影的艺术特征:在题材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个人性质”。在美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纪实性风格。在拍片方法上,由于制片费用低,周期短,因此多主张即兴创作。多在实景中拍摄,大胆起用一大批不知名的年轻演员,为电影表演带来了新的气息。
(10)“左岸派”电影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流派,60年代中期,法国“新浪潮”电影转入后期,以阿仑·雷乃、瓦尔达、罗伯·格里耶等为代表的“左岸派”开始崛起,由于其成员居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左岸派”导演大都来自文学界或深受文学影响,对话和内心独白成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通过影片表现回忆、想象、遗忘、潜意识等复杂的内心活动;艺术表现上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时空转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电影语言上讲究画面的构图和用光效果,注重剪辑。左岸派的主要成员及其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亨利·科尔皮的《长别离》,罗伯·格里耶的《横越欧洲快车》等。
2.德国电影
(1)表现主义电影
20世纪初期发端于德国,受表现主义绘画风格影响。表现主义电影反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艺术,主张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和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要求深入揭示人的灵魂,强调表现主观的现实。1919年,德国第一部表现主义风格的代表作罗伯特·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开启了表现主义电影大幕。
代表作有罗伯特·维内《盖努茵》、弗朗茨·朗格《疲惫的死》等。
(2)“室内剧”电影
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电影。它以描写观众熟悉的小市民阶层生活和生存环境为题材,恪守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一律,布景简单。代表导演及作品:卡尔·梅育的《碎片》、《后楼梯》、《除夕夜》等。
(3)《奥伯豪森宣言》
1962年2月28日,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倡导者的26位德国青年艺术家在奥伯豪森举行的联邦德国第八届短片节上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奥伯豪森宣言》的精神有两点:与传统的商业电影彻底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奥伯豪森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开始。
(4)新德国电影运动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德国兴起新德国电影运动。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的《奥伯豪森宣言》。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它强调个性,倾向于“作者电影”,坚持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代表作有亚历山大·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福尔克·施隆多夫的《特莱斯》。
3.意大利电影
(1)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受19世纪未意大利作家维尔加倡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新现实主义电影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写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中的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罗伯特·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等。
(2)《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作品,宣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由罗伯特·罗西里尼1945年导演。它真实地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在法西斯德国占领时期的生活与斗争。影片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采取实景拍摄,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影片第一次集中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作品,由德·西卡导演。它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影片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实景拍摄上,如主人公破旧的服装、简陋的住房、罗马脏乱的街道、匆匆往来的行人等,还表现在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法,以丢失的自行车为线索,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表现出社会的贫困、危机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本片还开了电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专业演员的先河,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典型、最突出的代表作品。
(4)《八部半》
意大利影片,由费德里克·费里尼在1962年导演。影片表现了一个名叫吉多的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新影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机。《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
4.前苏联电影
(1)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这批人是20年代前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被称为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前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
(2)《战舰波将金号》
前苏联电影。由爱森斯坦在1925年导演,是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经典运用,表现敖德萨海军波将金号战舰起义的历史事件。影片分为“人与蛆”、“后甲板上的悲剧”、“以血还血”、“敖德萨阶梯”、“战斗准备”五部分。“敖德萨阶梯”一段不仅气势磅礴,而且蒙太奇切换充分体现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感情的起伏。影片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影片之一。
(3)“库里肖夫”效应
是指由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实验并发现的一种心理效应。通过实验,他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库里肖夫提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对蒙太奇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4)“电影眼睛”派
是指1919年成立的以维尔托夫为首的电影工作小组,成员有贝利亚科夫、科巴林等。他们否定故事影片,而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该派所倡导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者叫“抓拍”,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电影眼睛派的记录现实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他们总是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代表影片有《带电影摄影机的人》、《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等。电影眼睛派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记录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敖德萨”阶梯
是指1925年爱森斯坦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中的经典段落,是蒙太奇理论的经典运用。在6分多钟的屠杀段落里,爱森斯坦用了150多个镜头,反复在屠杀者与被屠杀者之间进行切换。在此过程中,爱森斯坦设计了一个婴儿车沿阶梯缓缓滑落的场面,为观众平添了一种忧虑、紧张和恐惧,这一手法后来被无数导演模仿。
5.美国电影
(1)《一个国家的诞生》
美国影片,1915年由格里菲斯导演。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个家族展开情节,具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但是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大量运用蒙太奇来造成紧张的悬念,标志着电影摆脱戏剧的附庸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诞生。
(2)《党同伐异》
美国影片,1916年由格里菲斯导演。影片由“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多罗缪的屠杀”、“巴比伦的陷落”四部分组成。格里菲斯运用蒙太奇将不同年代的故事剪辑在一起共同表达“党同伐异”的主题,片中平行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的使用更加成熟和完善。本片以其大胆独特的构思、标新立异的形式和水乳交融的情景,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鸿篇巨制。
(3)好莱坞
英文Hollywood的音译。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也是世界闻名的电影城。现在“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制片厂制度和类型电影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特征。
(4)类型电影
狭义的类型电影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遵循严格的创作方法和生产程序制作出来的多种类型的影片。广义的类型电影是指完全从商业和票房价值出发,把电影生产规范化、程式化,将电影艺术商品化的一种独特现象。一般按照影片内容或者创作特色将电影分为西部片、科幻片、喜剧片、歌曲片等。
(5)西部片
西部片是以美国西部为故事背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荒野土地为题材的影片。早期西部片一般讲述牛仔行侠仗义的故事,后期西部片发生转变开始对开发西部过程进行反思,西部片是美国电影最成熟、最具有美国精神的电影类型之一。西部片的重要导演和作品:鲍特的《火车大劫案》,约翰·福特的《搜索者》、《关山飞渡》,霍华德·霍克斯的《红河》,乔治·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等。
(6)《关山飞渡》
美国西部片的重要代表之一,由约翰·福特在1939年导演。《关山飞渡》的主要情节取自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羊脂球》,描述八个不同的人物共同乘一辆马车前往劳司堡途中发生的故事。宏大的场景、美国西部的荒原、英勇的牛仔、紧凑的节奏、强烈的戏剧冲突、饱满的人物形象,使得《关山飞渡》成为传统西部片的集大成者。
(7)歌舞片
是以歌唱与舞蹈贯串剧情的电影类型。20世纪20年代兴起,30年代达到高潮。其特征是:首先在歌舞片中,情节并不重要。其次,包括编剧、导演、编舞、作曲、摄影、演员等创作人员,都把创作的重点放在歌舞上。重要的代表影片有《雨中曲》、《音乐之声》、《西线无战事》、《窈窕淑女》等。
(8)喜剧片
是指通过情节设置、人物表演等产生诙谐幽默、荒诞等艺术效果的影片。
优秀的喜剧片都有高尚趣味和思想内容,往往用各种不同含义的笑声,讽刺鞭挞生活中丑恶落后的现象,歌颂肯定美好进步的事物。多以巧妙的结构、夸张的手法、轻松风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着重刻画喜剧性人物的独特性格。
代表影片有《淘金记》、《大独裁者》、《一夜风流》等。
(9)《公民凯恩》
美国影片,由奥逊·威尔斯在1941年导演。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公民凯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影片以高超的艺术形式和革命性的手法成为世界电影的经典,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现代电影的开端”。
(10)新好莱坞
新好莱坞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好莱坞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好莱坞在旧有电影体制瓦解之后的变革转型,确立新的电影机制的阶段;广义的好莱坞则既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好莱坞的变革转型,确立新的电影机制的阶段,同时还包括8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资本和产业重组,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跨国集团的支持下,走向多元化的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新好莱坞的崛起一般以阿瑟·佩恩的影片《邦尼和克莱德》等作为标志。
标志着新好莱坞开端的还有《毕业生》、《现代启示录》、《逍遥骑士》、《教父》等,其中《教父》被誉为“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美国影片”。
6.英国电影
(1)布莱顿电影学派
布莱顿电影学派是20世纪最初10年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电影学派,由英国早期的几位摄影师组成,因主要电影人来自英国城市布莱顿而得名,代表人物有乔治·斯密士和詹姆斯·威廉逊等。其影片一般取材于普通人的生活和劳动,并触及一些社会问题兼有批判之意。最早使用两次曝光、移动摄影、停拍等技巧,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代表作:乔治·斯密士的《科西嘉兄弟》、《祖母的放大镜》,詹姆斯·威廉逊的《中国教会被袭记》等。
(2)纪录电影运动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电影运动。以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在创作思想上受苏联“电影眼睛派”的影响较深,以日常生活环境为背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使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同时在再现真实生活场景时注意艺术加工。代表导演及作品:格里尔逊的《飘网渔船》,巴锡尔·瑞特的《锡兰之歌》等。
(3)自由电影运动
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一场电影运动。1956年以林赛·安德森为首的一批青年电影人宣称,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他们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他们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桎梏,取得创作自由。代表导演及作品:托尼·理查逊的《愤怒的回顾》《长跑者的孤独》,林赛·安德森《每天除了圣诞节》,卡洛·赖兹的《我们是兰倍斯区的小伙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