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影声音
1.人声
电影中的人声是指人物语言,主要分为对话、旁白、独白三种。
(1)对话
概念:又称对白,是指影片中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与现实中的对话相比,是一种根据电影的创作意图设计出来的语言,要符合影片的总体基调和要求。
作用: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也可以刻画心理等。
(2)独白
概念:是以画外音(声音来源于画面之外)形式出现的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
作用:通过人物独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旁白
概念:台词的画外运用,按性质可以分为客观叙述和剧中人物叙述。它不与剧中人物交流,把观众作为交流对象。
作用: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介绍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以及重要的前史;在剧情作大幅度跳跃时,对省略的事件过程作简略说明,使之自然过渡;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索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
2.音响
(1)概念
电影中除了人声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称为音响。
(2)分类
①动作音响:人和动物在行动过程中所发出的声响,如走路声、奔跑声。
②自然音响:自然界中非人的行为所发出的声响,如风声、雨声。
③背景音响:作为环境背景出现的声响,如叫卖声、嘈杂声。
④机械音响:各种机械设备运转时发出的声响,如汽车的发动声、电话的铃声等。
⑤特殊音响:人为制造出来的非自然音响,是将自然音响通过电子设备加工处理进行变形后的音响,如科幻片中恐龙的叫声、怪物的吼声等。
(3)作用
①渲染环境气氛。音响不仅能够加强画面形象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还可以扩大视野和加强画面的表现力。根据画面所展示的故事情节和所要表达的意图,配上逼真的音响就可以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②扩展银幕平面空间。音响可以打破画面的平面感,使画面的立体感得到更好的呈现,扩展银幕平面空间。
③推动情节发展。音响可以配合画面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产生听觉形象代替直观形象。
④连接不同的镜头。使用音响连接时,往往将前一个镜头的效果声向后一个镜头延伸,或者把后一个镜头的效果声向前一个镜头延伸。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效果尾音的完整,还可以使前一个镜头画面所表现的情绪与气氛不因镜头的转换而中断。
3.音乐
(1)分类
①主题曲:表述影视作品主题思想或概括作品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的歌曲,常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②插曲:为作品中某一场面、某一情节中的人物而作,并不直接概括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或基本内容的歌曲。一般来说,插曲在影视作品中不反复出现。
③片头音乐:多数影视作品的开头,有一段包括片名和创作人员姓名的字幕,称为片头,与片头字幕相结合的音乐,称为片头音乐,用以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
④情景音乐:在影视作品演绎过程中表达特定情境的音乐。
(2)作用
①创造情感体验。当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生剧烈变化,或者强烈情感冲击的剧情推进时,可以使用音乐来渲染。电影音乐既可以营造气氛,也可以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因此,带动观众的情绪并引发其思考,是电影音乐的情感功能的体现之一。
②参与叙事过程。电影中音乐的运用,可以实现孤立画面直接的流畅跳转。电影音乐通过节奏等元素可以为时空转换创造条件,从而实现电影情节各板块之间的过渡。
③展现环境氛围。电影音乐可以渲染特定的环境、氛围,音乐和画面的组合可以进一步增强影片的视听冲击力、感染力,并产生不同的效果。电影音乐还可以展示地方色彩和时代氛围,一首特定的乐曲甚至比道具、布景、服装、台词更能生动、简明地展现影片故事的时空环境。
④创造叙事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着叙事节奏和观众的心理节奏。一段舒缓的音乐,既可以传达电影人物的情感,又可以舒缓观众的心理节奏;一段紧凑而激昂的音乐,可以表现故事情节的紧张气氛。
⑤具有电影蒙太奇的功能。在影片中,一些电影音乐充当了蒙太奇的角色,它使镜头之间的连接更加顺畅。在从一个影像过渡到另一个影像的切换过程中,音乐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在从一个时空跨越到另一个时空的转接中,音乐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
4.声画关系
按照影视作品中声源的视觉形象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声画关系可分为三种:声画、声画分离、声画对位。
(1)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是指影片中的声音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增强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2)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视觉形象不同步,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作品的信息量,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分别表现不同的内容,它们从不同方面表现同一意义。
四、蒙太奇
1.概念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被运用到电影艺术之中是指“组接、构成”。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摄镜头,然后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等联系和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组成一部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称之为蒙太奇。
2.功能
(1)保持叙事的连续性
电影作品叙事最基本的独立单位是镜头,由若干镜头构成场面,再由场面构成段落,进而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而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以及段落与段落的连接,都是通过蒙太奇完成的。
(2)创造含义
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不能表达的新含义。
(3)产生速度和节奏
有的段落平稳松弛,有的段落快速紧张,这与镜头切换的速度和景别的大小直接相关,而节奏会直接影响电影作品的整体风格。
3.分类
蒙太奇的种类很多,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般而言,可以将其分为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技巧性蒙太奇三类。
(1)叙事蒙太奇
概念:叙事蒙太奇以讲述故事、交代情节为宗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是蒙太奇中最简明和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
分类:①线性蒙太奇(连续蒙太奇):沿着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的一种蒙太奇形式。这种叙事方式自然流畅,朴实平顺,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不能形成对比。
②平行蒙太奇:将不同的空间发生的相互独立的情节分别并列叙述的蒙太奇形式。这种叙事方式可以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加强影片的节奏,也可以相互烘托,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③交叉蒙太奇:指将不同空间同一时间内的相互紧密联系的情节交替叙述的蒙太奇形式。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
④重复蒙太奇:指相同或相似的镜头在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蒙太奇形式。这种重复出现的形式具有暗示、提示的作用,具有一定寓意,可以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2)表现蒙太奇
概念:是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的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含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
分类:①对比蒙太奇: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达的内容思想。
②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和场面的对比,含蓄而又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容易引起观众的联想,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③抒情蒙太奇: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表现超越剧情之外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捕捉事物的本质,渲染事物的特征。
④心理蒙太奇: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画面镜头的组接或声画的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等精神活动。
(3)技巧性蒙太奇
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用来处理镜头或镜头之间关系的一些特殊手段,如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升格、降格,淡入、淡出等。
4.长镜头
(1)概念
长镜头是指用一个镜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段落,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
长镜头理论最早系统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安德烈·巴赞。长镜头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巴赞之前就已经流行于电影创作之中。巴赞并不仅仅是把长镜头当做一种表现手段或技巧,而是从美学的角度理解长镜头。
巴赞长镜头电影理论的核心和实质是强调电影的照相性,即纪实性、记录性。
(2)特征
①叙述的完整感。长镜头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表现出独特的纪实风格。它可以真实地再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保持空间的真实性,因此长镜头的拍摄手法给人以真实感,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②表达的丰富性。长镜头不但善于逼真地再现外部世界,而且能细致地展示人物内心情绪的微妙变化。通过运动变化,长镜头可以更准确地捕捉演员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一个眼神、一次皱眉、一次低头、一声叹息,等等。
③画面的开放性。长镜头的运用,可以给人以画面外的空间暗示,让人感觉到画面所表现的是广阔空间的某个片段,它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3)意义
①长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对观众知觉过程的限制,它通过对世界整体的记录,展示了真实的空间和时间,保持了客观、透明和多义的效果。
②长镜头的连续性拍摄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摒弃了戏剧式的因果省略手法。
③长镜头理论直接影响了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同时对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④长镜头的运用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促使其走向更为成熟的阶段。
第二节 世界电影发展史
一、外国电影发展史
1.法国电影
(1)《工厂大门》
由卢米埃尔兄弟导演并放映的世界首批电影短片之一,拍摄的是卢米埃尔工厂上班时的情景,影片长度不到两分钟。短片采取“实景拍摄”的手法,开启了世界电影纪实主义的篇章。《工厂大门》和同时期的一批短片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印象派电影
20世纪20年代,以路易·德吕克为首,包括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普斯坦等人组成了印象派。印象派电影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其特点是注重营造氛围,追求造型美和视觉效果,而不注重情节。代表作有谢尔曼·杜拉克的《微笑的布德夫人》,阿贝尔·冈斯的《车轮》、《拿破仑》,莱皮埃的《黄金国》等。
(3)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是法国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影片大都以法国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提倡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主张在表现现实生活真实图景的同时,通过各种电影手段表达出某种诗意。代表作有雷内·克莱尔的《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让·维果的《尼斯景象》、《操行零分》,让·雷诺阿《幻灭》、《游戏规则》等。
(4)安德烈·巴赞
法国电影理论家。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20世纪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
他倡导“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语言进化观”,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法国“新浪潮”电影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著有《电影是什么》,成为电影理论的经典著作,对世界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四百下》
法国影片,“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影片。由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年导演。影片叙述了一个孩子因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关心和温暖走上歧途的故事,基本上是导演自己童年生活的写照。这种以自传性题材为契机、深入探讨人生哲理的影片,是作为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特吕弗的一大创造。该片集纪实与抒情、悲剧与喜剧于一体,打破了传统样式的框架,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影片中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使用,使得影片成为巴赞“长镜头”理论的完美诠释。
(6)《电影手册》
1950年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家安德烈·巴赞创办。以《电影手册》为中心集结了一大批具有批判锋芒的影评人和电影创作者,他们提倡“作者论”,认为电影就是个人的个性化书写。《电影手册》常设的栏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导演访谈”,以及对不同的国家电影所做的深度报道。特吕弗、戈达尔等新浪潮导演都曾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电影手册》对世界电影理论的发展和电影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