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忠诚出现程度上的差异和忠诚度递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忠诚度递减的机制也是多元化的。忠诚度在现实性上呈递减趋势并处在不断的衰变之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既有时间原因,也有空间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等等。
从生理角度讨论,一个人的生理发展阶段和生物节律对一个人的忠诚度应该是有影响的。在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对不同的组织、事业和他人的追求、向往和执着等等应该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在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组织、事业和他人的忠诚,在广度、深度和强度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同样,心理状况,比如情绪和态度以及认识等等的变化和转移,情感和信念以及主张等等的变迁和转移,观念和理念以及追求等等的变动和转换等等,对组织、事业和他人的忠诚亦会产生变化和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忠诚度也会引起变化。一般来说,时间会冲淡和消解许多记忆和观念,会带来忠诚度的下降。空间的疏离和隔膜,对忠诚度的影响也非常直接和显著。如果生理和心理因素,时间和空间因素等等还只是自然性质的原因的话,那么社会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突出和明显。
在当代社会,组织、事业和个人的成长、分化和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忠诚对象的供给可以认为是无限供给的,其数量是无限增长的。同样,人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增长性的和变动不定的。在供给无限增长的前提下,需求满足过程中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强,可替代性越来越多。在供给总量及其品种不断增加的前提下,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这样,忠诚度下降或者忠诚度递减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如果设L为忠诚度,P1为生理因素,P2为心理因素,T3为时间因素,S4为空间因素, S5为社会因素,O6为其他因素,那么:
L=f(P1,P2,T3,S4,S5,O6)
也就是说,忠诚度是上述诸多因素的函数。如果用一个图形表示忠诚度递减律,那么可以认为,忠诚度递减律在数学上则表现为一条向下倾斜的凹状曲线。
不管在何种领域、何种场合和何种社群,忠诚都是相互的,是双向的。忠诚必须互相忠诚才可持续。然而随着任何一方任何一方面需求的变化,情感的转移、情绪的变动、时间的延长和空间的拉大以及新的追求和旨趣的产生和出现,显然相互间的忠诚就可能会出现波动和摇摆,就可能从相互忠诚的均衡状态演变为非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的变化和破坏,必然会导致相互间的忠诚度出现差异和下降。因此,忠诚度的维持和提升,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保持在一定的忠诚度水平,相互之间必须抗拒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干扰和消解。或者就会在不同的组织、事业和他人之间做出选择和分配,甚至是痛苦的选择和处置。
由此观之,忠诚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实际上,忠诚是很脆弱的,是极不稳定的。忠诚度受到诸多因素的消解、诱惑和干扰。因此,忠诚既需要培养,更需要维持和提升。需要不断的投入、充实和更新,需要不断的创造、丰富和完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协同配合,共同进步和发展。需要相互忠诚,相互坚守,相互鼓励,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勉励,相互推动。
五、结论:一个理论命题的总结性评论
忠诚度递减律的生成,有一个历史的自然演进过程。在一些传统的领域,忠诚问题一开始在其本来的意义上是非常崇高而神圣的,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和全心全意。否则将面临法律、道德和社会等等方面的谴责,批评和惩罚。这些传统的领域,出现不忠诚或者出现疏离、隔膜、叛逆等等失范行为,往往被视为大逆不道和不可理喻,而进入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视域。随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忠诚问题被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拓展和延伸到了许多新的领域,从而突破了忠诚问题的传统界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和价值并被广泛接受和理解,并运用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忠诚问题早已从传统的领域转移和扩展到了许多新的领域。忠诚问题获得了许多新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忠诚问题包括忠诚度的问题同时还获得了一种科学的意义和理论的价值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积累了不少新的成果和文献。
忠诚问题的拓展和普遍化,使得忠诚度概念获得了新的意义,有了新的存在价值。忠诚度概念对于揭示和描述忠诚差异现象具有了某种特别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有了这样一些基础,独立探讨忠诚度问题才成为必要和可能。忠诚度递减律,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假说。对这一假说的论证也还是非常初步的、肤浅的和框架式的。因此忠诚度递减律能否成立,在何种意义上和在何种条件下成立,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提出这一学术命题,就是试图能够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以期能够引起大家参与并推动对忠诚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提出忠诚度递减律假说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根据作者的理解,即便忠诚度递减律是成立的,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践上并不完全具有纯粹消极的意义。相反,作者充分肯定了忠诚作为一种高尚、健康情感的积极意义,在价值旨趣和取向上,作者是倾向于正面的和积极的对待忠诚问题的,并且初步的揭示了忠诚差异现象,揭示了忠诚度递减趋势和忠诚度衰变规律,揭示了忠诚度培养、维持和提升的途径和方向。
忠诚问题在本来意义上基本上是一种完美状态和理想化要求。在一些传统领域所出现的不忠诚现象或者忠诚度差异现象,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例外情况和个别现象,并会遭到法律、道德和社会等等方面的批评、谴责甚至惩罚。实际上,传统领域出现的这些例外情况和个别现象,恰恰是忠诚差异现象产生的具体形式和历史开端,是忠诚度递减现象的早期萌芽和具体形态,是对忠诚度递减规律的一个历史佐证和经验支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忠诚问题获得了新的发展与延伸。因此对忠诚问题就不能做完全绝对化的理解和理想化的要求。忠诚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感是值得赞许和期待的。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忠诚度在现实性上呈现出一种递减的趋势。毋宁说,绝对的忠诚,可能只是特殊时期在特殊领域的一种特例。忠诚度递减律可能才是人类社会相互忠诚关系中的一种常态和必然趋势。忠诚度具有一种天然的离心趋向和递减趋势。因此,忠诚度递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自然现象,忠诚度递减也是一种规律性现象。或者更确切的说,在大多数领域就普遍性来说,忠诚度是递减的。这就是本文所理解的忠诚度递减律。忠诚度递减律不排斥特殊领域的绝对忠诚。
忠诚度递减律并不意味着忠诚度递减就是一件坏事,虽然可能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既然忠诚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值得人们追求、向往和憧憬,当然就要为此而做出积极的努力。因为忠诚的获得不是没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相反,忠诚的获得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付出努力的,而且这种努力还必须是双方的、双向的和相互的。忠诚度递减律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现象,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并不是不可抗拒的和不可逆转的。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忠诚度递减规律,正确处理好忠诚关系中面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规避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培养和维持忠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彼此的忠诚,无疑才是人们追求忠诚的正确途径和方向。
(2007年8月2日)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室:《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增补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马克.布坎南:《心理学实验质疑人类理性》,《参考消息》2007年7月30日第7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马巨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吴于廑、齐世荣 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李达:《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郑杭生 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3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董创春:《员工忠诚与忠诚度的研究综述》,《科技情况开发与经济》杂志2006年第13期;
任治俊:《高等院校学生忠诚度的维持和提升——一个基于短期非学历教育视角的观察与思考》,《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杂志2007年第2期。
附录3:
风险元理论及其构建
——一个设想初步
内容摘要:文章提出了风险元理论这一新概念,并对风险元理论的基本涵义和方法论基础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对风险元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为风险元理论的创设及其框架结构之构建奠立了一个初步的前期准备。
关键词:风险 风险理论 风险元理论 学科建设 设想
一、 引言
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关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文献涉及的具体领域呈现出日渐多样化的态势,文献研究的具体内容呈现出日趋深入和扩展的势头。研究风险问题的学科门类在增多,研究风险问题的组织和机构在增加,研究风险问题的专家和学者在增长。也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险理论研究在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风险理论正在逐渐成为一门充满创新见解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显学。但是,笔者同时也发现,我国的风险理论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风险基础理论的研究明显不足。一方面,涉及风险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在数量上还不是很丰富,在系统性上还不是很完整,在内容上还不是很集中。另一方面,集聚在风险基础理论研究上的学术资源还略嫌稀少,学者们在风险基础理论研究上的学术自觉还远远不够,风险理论研究的范式和方法也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在学习和研究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明确提出风险元理论这一新概念,并就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提出并简要介绍对风险元理论的一些初步考虑以及背景;第三部分,讨论风险元理论的基本涵义和方法论依据以及渊源;第四部分,提出并初步分析和探讨风险元理论的具体内容和主要因素;最后,第五部分是一个简短的结束语。
二、风险元理论及其缘起
风险元理论,是笔者的一个杜撰,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比较新颖而独特的提法。风险元理论及其提出,从发生学或者起源学的角度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基于对学术理论界已有成果的观察与思考,一是基于对学术理论界研究现状的初步把握与判断,一是基于对哲学理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偏好与定势,以及对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视与自觉,等等。
虽然理论界存在有一般风险和纯粹风险等等提法,[1]但与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毕竟还是有明显的差别。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baidu网和google网查询,笔者均未查找到风险元理论一说。[2]这些努力可以部分的说明,风险元理论及其提出,可能是笔者和本文的一个贡献。
关于风险理论的文献,则非常丰富和多样。通过baidu网,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达16200篇。通过google网查询,约有4240000项符合风险理论的查询结果。在简体中文网页中,约有3830000项符合风险理论的查询结果。[3] 虽然在大众网络上查询到了可观的风险理论文献,但在学术网络,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上查询到的相关文献,则屈指可数而不那么令人乐观,而且文献内容并不全是纯粹的风险理论。[4]
通过现代手段和方式查询和检索到的结果,虽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是也许可以部分的说明,风险元理论与风险理论之间极不匹配和协调,或者说在文献结构和研究发展上很不平衡。风险理论的理论问题,或者风险理论的一般性问题,或者风险元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可能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领域和环节。风险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风险理论研究的应用和实践,无疑都需要科学的风险元理论做基础和指导。如果没有科学的风险元理论做基础和指导,那么风险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风险元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