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旅游需求市场面广,潜力大,具有可持续性。作为现代旅游的一种形式,乡村旅游是大众化的,消费人群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居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强烈的休闲欲望决定了他们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消费群。大众旅游市场需求方面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旅游者既希望获得新奇的感受,又不要过分背离自己习惯的生活背景。这就要求旅游的经营者在保持乡野农村乡土气息的同时,注意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至少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
(5)旅游文化多样,具有高品位性。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面上有着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工艺、婚俗禁忌、神话传说等,都赋予了乡村旅游很深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地区具有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家乡观念特色也不规范,使民间传统文化有很大的淳朴性和诡秘性。
现代社会已进入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而传统农业文化还基本保留在乡村地区。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不仅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化、国际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激流中,乡村传统文化愈发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归宿。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然真实地融会到农家乐旅游产品中去至关重要。
二、农家乐昨天和今天——产生、发展和现状
(一)国外乡村
旅游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农家乐这种旅游方式在国外是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认为,它发源于法国,1855年由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去巴黎郊外的乡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欣赏游鱼飞鸟,参与各种劳作活动,如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等,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认识,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此后在这些贵族的带动下,乡村旅游在欧洲兴起并逐渐兴盛。另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此类旅游活动的诞生。
到20世纪,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项广泛开展和参与的旅游活动,在法国、德国、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盛行,而且旅游项目多元化,活动内容丰富。
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旅游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乡村旅游也成为重要的旅游产业项目。在西欧国家,乡村旅游收入已接近整个旅游收入的20%,乡村旅游从产品、管理、开发上都已走上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资料链接世界各国的“农家乐”
近年“农家乐”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把回归大自然、亲近农村和农家当作一种时尚。由于各国农村社会结构、农村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不同,“农家乐”呈现多种不同的形式——苏格兰农舍。
苏格兰农舍特点是小镇如画、旅馆如家。
德拉姆纳德罗希特是尼斯湖畔一个约有2000多人口的村庄,村里有十多家农家旅社,麦斯豪旅店便是其中一家,收费为每人17英镑(约合人民币260元),包含早餐。这是一座典型的苏格兰乡间农舍,宽大的庭院绿草如茵,一层是起居室、餐厅和主人的房间,楼上是三间客房、一间浴室和储藏室,每个房间都窗净被洁,温馨而舒适。
农舍外金灿灿的田野一望无际,草堆卷卷,牛羊绵绵,田园气息浓郁,女主人带着苏格兰人特有的淳朴和诚恳招待客人。
日本民宿
日本人喜欢到山间的海边游玩,也喜欢旅游的时候住民宿——景点周边居民经营的小旅馆。
日本民宿一般都地处美丽大自然的环抱中,被单洁白,榻榻米、地板和窗户一尘不染,干净程度可以和五星级酒店媲美。民宿的饭菜质量很高,都是从海里刚捞上来的生猛海鲜。在民宿,可以穿着睡衣到处走,让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巴西农庄
里约热内卢附近别致的农庄旅馆比比皆是。风景秀丽的山区、森林茂密的自然保护区、视野开阔的海边,到处都有农场。
农场中开设的旅馆设施齐全而且价格合理,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全家人一起领略各种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情趣。对当地人而言,乡村旅游颇具吸引力,在农庄过一个惬意的周末是工作之余的最好享受。
澳大利亚牧场和美国农庄
澳大利亚牧场和美国农庄一般都属家族制经营管理,提供配套设施齐全的旅馆供游客留宿居住。
目前,牧场和农庄旅游正在兴起,每天都有许多满载外国游客的大巴奔向各个牧场和农庄。当苹果、梨、葡萄、西瓜等瓜果成熟时,各家农庄就在报刊和电视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前去摘水果度假,城里人兴趣很浓,纷纷开车前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提供的研究报告,美国在1997年已有万人前往乡村观光农场度假,而近年来美国国内每年的乡村旅游者人数约为3000万人次,其中2/3的人到农场和牧场度假。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在全国旅游业总收入中,牧场和乡村旅游收入已超过35%。在法国,已经有超过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现在全国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约为200万人次,观光农业每年为农民创收700亿法郎,相当于当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的1/4。现在,西班牙有36%的人在1000多个乡村旅游点度假,其中兰萨罗特岛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在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形成了由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良性结合模式的典范。在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乡村旅游,约有7500个可供住宿的农庄,仅托斯卡那大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就在20万人次以上。以乡村旅游闻名于世的匈牙利,将本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体味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乡村旅游在国外迅速发展壮大,其原因主要是:
(1)高密度社会的出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的提高,都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及绿地减少,其面对的是日益拥挤、紧张和严重污染的环境,人们渴望放松精神、释放都市紧张压力感、回归自然,于是乡村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首选地。
(2)市场的需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随着收入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愈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绷紧的神经,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3)农村结构的变化。由于经济起飞,传统农业形态面临许多冲击,开发乡村旅游,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农游合一”的新农业发展模式。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国内农家乐旅游始于1987年,经历了萌芽阶段、迅速发展阶段,2003年后农家乐已经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处于规范、提升、树立品牌阶段。
自从20世纪80年代农家乐旅游在成都、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周边和云南、贵州等地萌芽以来,到90年代已形成超速发展态势。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该年的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高潮。1999年国家旅游局把旅游年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4年又公布了第一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确定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确定旅游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初期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逐步规范阶段。
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建成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评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359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据测算,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过去几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我省“农家乐”旅游从产生到发展、从一家一户经营到规模整体开发,经历了自然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竞争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规范发展(2003年以后)三个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省“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达到17037家,接待旅游者82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 7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达到23 8万人。
我国的乡村旅游基本上是在市场需求促动下自发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产生的。但就农家乐本身发展来说,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开发中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开发的产品雷同,缺少特色,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其次,管理混乱,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管理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消费需求也处在初级化阶段,在我国,在低水平的经济收入、低层次综合素质和传统以节俭为主导的消费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绝大多数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旅游行为多停留在悦目悦身的基本层次,与高品位的精神享受行为还相距甚远。
三、农家乐旅游的未来——农民朋友的聚宝盆
我国是一个拥有数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乡村大国。依托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论是对农民本身,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帮助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极大的价值。
范例经营农家乐成都农户钱包鼓了两倍
每到周末,“五朵金花”之一的东篱菊园里,陈年光的“菊香缘”挤满了游客。作为这里第一个“吃螃蟹”开农家乐的人,他的酒店“菊香缘”,早已名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