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8000000019

第19章 寻求共生之道——佛说圆融(1)

【颂】妙峰孤顶草离离,拈得分明付与谁?不是孙公辩端的,骷髅着地几人知?

【评】一念就可以涵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便是诸佛的智慧所在。当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得失计较,寻求与他人的共生之道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便是圆融的世界。

佛家认为,真正的财富就在我们自己心中。因此,我们无须过分执著于心外世界的种种欲望和妄念。只要敞开心胸,不断地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寻求共生之道,我们就可以拥有达观的人生,就可以安享欢喜圆融的人生。

抛开“唯一”狭念,包容不同声音

赵州禅师说:“条条大路通长安。”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只是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所困,无法从“唯一”的梦中醒来。若是不按照“唯一”的路径付诸实行,我们便会感到景色暗淡,日月无光,即便是自己平日最喜欢的东西出现在眼前,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世人常言“天无绝人之路”,而我们总对此心存疑惑:若是果真如此,自己又为何还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其实,无论是痛苦,还是委屈,都是由我们自己带来的,都是因为自己走进了认知的死胡同中。命运从来不会将所有通向成功的门都关闭,当轻轻地关上其中一扇时,一定会悄悄地开启另一扇。只是我们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包容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声音。

有一位高僧是庙中的方丈,因为年龄原因,便思考着寻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高僧心中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慧明,一个是尘缘。怎样才能选出合适的接班人呢?高僧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一天,高僧将两位弟子叫到跟前,告诉二人,谁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从寺庙后面悬崖的下面爬上去,谁就可以成为下一任方丈。

两位弟子一起来到悬崖下。面对极其陡峭的悬崖,身强体健的慧明开始信心百倍地向上爬,但是不到一刻钟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又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最后一次,慧明终于爬到半山腰,可惜因为力气耗尽而重重摔在石头上,晕了过去。师兄弟们赶紧将慧明抢救回去。

接下来轮到尘缘了。开始的时候,尘缘也像慧明一样全力地向上爬。失败了两次之后,尘缘稍作休息,将目光不经意地投向山下,而正是这不经意间的一瞥让尘缘想到了一个极妙的主意。休息过后,尘缘朝山下走去,然后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缘重新站到高僧面前的时候,高僧十分高兴地将衣钵传给了他。原来寺庙后面的悬崖并不能通过人力攀援而上,只有心中无碍,随境而变,随情而行,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慧明只是从悬崖正面直行,结果因为摔晕而不得不退出比赛。尘缘在尝试失败后,寻找新的方法,巧借溪流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正因为尘缘在尝试失败后没有执著于“唯一”的途径,随境而变,随情而行,才顺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中无碍则心牢不生,心牢不生则万事遂顺。世间的真理只有一种,而通向真理的道路却有很多条。五祖法眼禅师便是深谙此理的个中高手。

法眼禅师有言:“如果有人能对‘廓然无圣’这句话做出透彻的见解,那么就说明他已经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可以回家安坐了。如果不能做出透彻的见解,被言语的葛藤缠住了,就要想方设法帮助这个人打破像黑漆桶一样的困惑。这样,他就可以彻悟达摩祖师的这句话了。所以说,参透了一个公案也就相当于参透了千万个公案。这样的话,自然就可以坐得断、把得定,不会再有任何疑惑。”

无论是直接悟入,还是经过一番辛苦之后渐悟,都可以领悟“廓然无圣”这一佛学要义的深刻内涵。只要心中无碍,遵循“一事通百事融”的原则,我们就可以做到“条条大路通长安”了。这便是法眼禅师所要表达的真意所在。

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为自己设定无数个“唯一”,“唯一”的理想、“唯一”的方式、“唯一”的追求……正是这些“唯一”隔断了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声音。当与心中的“唯一”生活轨迹告别,开始包容不同的声音,我们就可以不受任何阻碍地接纳来自各方的新事物,就可以走向圆融的境界。

【莲心慧语】

《华严经》中有这样一首偈语:“菩萨清凉日,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当心中清净无碍时,我们便可以随境而变,随情而变,不再受“唯一”的困扰,顺利地走向圆融之境。

资之深,则取左右逢源

曾经有一位僧人向马祖道一禅师请教:“如果‘离四句,绝百非’的话,请师父为我直截了当地开示祖师西来的意旨是什么。”

马祖禅师回答:“我今天感到很疲倦,不能告诉你答案,你还是去问西堂智藏禅师吧!”

于是,那位僧人就去问西堂智藏禅师。

西堂禅师问:“你为什么不去问和尚呢?”

僧人回答说:“师父吩咐我来请教你。”

西堂禅师说:“我今天头疼,没办法告诉你,你还是去问怀海师兄吧。”

僧人又去百丈怀海禅师那里。

百丈禅师说:“这样的情形之下,我是不会讲的。”

僧人最后又回到马祖禅师那里。

马祖禅师说:“藏头白,海头黑。”

提问的僧人请教的是禅宗中最核心的佛理“祖师西来意”。遗憾的是,他尽管求道心切,却没有找对体悟佛理的脉络。佛家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文字和言语并不是悟道的最佳途径,而且真正的佛法是不着文字的。正是没有明白这一点,所以尽管他先后参访了马祖、西堂、百丈三位禅师,三位禅师却都不肯用言语来表述这个事境。最后,本着权宜方便的原则,马祖禅师才说出“藏头白,海头黑”一语。

《孟子》说:“资之深,则取左右逢源。”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功夫到家之后,做事就会得心应手、顺利畅通,就会达到圆融的境界。而找到正确的脉络就是功夫到家的一种重要特征。找到事情的正确脉络就像为自己找准正确的定位一般,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非但不能达到圆融的境界,还会适得其反。

外面的雨刚停,道路上一片泥泞。一位老婆婆要到庙中进香,却不小心跌进泥坑,身上的衣服都沾满了泥,准备的香火钱也掉进了泥地里。老婆婆感到一阵惊慌,这可是她攒了很久的钱。此刻,一位慈悲的富人刚好从此经过,想去扶老婆婆又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便让下人将老婆婆从泥坑中扶了起来,并送了她一些香火钱。老婆婆十分感激,连忙道谢。

一个僧人看到老婆婆满身污泥,连忙躲到一边,嫌弃地说道:“你这个样子会污染了佛门圣地,还是将身上弄干净之后再来吧!”

瑞新禅师此刻正好从此经过,就将老婆婆扶进佛殿之内,对僧人笑言:“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肉身本来就是无常的飞灰,从无始中来,还要回到无始中去,所谓生灭不过是空幻一场。”

僧人听了此言,便问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处。难道连成佛的心都不存在吗?”

瑞新禅师指指远处的富人,嘴角浮起了一丝苦笑:“不能舍,不能破,还在泥里转!”僧人听了之后,顿时感觉到无比惭愧,便垂下了目光。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慈悲的富人还是阻拦老婆婆进殿的僧人,都没有抓住悟道的正确脉络。尽管有着强烈的悟道意愿,但如同瑞新禅师所言,若是不能放下对于外物的计较,他们就不能悟道。由此可见,放下对外物的计较才是悟道的正确脉络所在。

星云大师有言:“人生不要光顾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须建设心内的天堂,如果心内的天堂没有建好,把忧悲苦恼的地狱留在心里,就会带来苦不堪言的人生。”没有找到为人处世的正确脉络就是没有建设好心内天堂的重要表现。在心内的天堂没有建设好之前,忧悲苦恼还会时时袭来,它们将严重影响我们对事情真相的洞察和对形势的判断。唯有找准正确的脉络,我们才能将心中的所思所想融会贯通,并将其应用到行动中。

【莲心慧语】

圣严法师说:“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简而言之,面对它、接收它、处理它、放下它。”找到事情的正确脉络就是接收、处理事情的过程。若是能够顺利地找到它,我们就能超越事情的表象,将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行融会贯通,就能够建设好自己心内的天堂。

只有“心旷”,才能“神怡”

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一种撷清风入心、揽明月入怀的美好体验。每当回忆起这一瞬间,人们的嘴角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因为唯有此刻,我们才能真正地放下心中所有的规则和包袱,敞开心扉,迎着大海、旭日和山川喊出心中最真实的声音。其余时候,我们再次将放下的规则和包袱背起,再次关闭了自己的心扉。

曾经的美好体验带来的只是感动的瞬间,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无法解开横亘在胸中的心结,无法跨越人为设定的底线,还是习惯于画地为牢,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心囚禁于无形的牢笼中,原本为了权宜方便而设立的规则却成了阻碍圆融境界到来的枷锁。当遵守这些规则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总是习惯于享受如沐春风之感,而忽略了这份舒服背后隐藏的真相。

是它们锁住了宽阔的视野,因为这份缺失,欲望、名利与得失成为很多人命运的主宰;是它们锁住了本该开启的心窗,因为这份封闭,阴郁的心情遮蔽了生命的诸多精彩;是它们锁住了世人寻求共生之道的舞台,因为这份遗憾,人们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错失了圆融人我关系的最佳时机。

是我们的怯懦将这一切从一种可能变成令自己痛苦和愧疚的现实,变成自己心中的隐痛。

据《华严经》记载,德云大师住在妙峰山的孤顶之上,从来没有下过山。有一次,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一连七天都没有在妙峰山的孤顶之上找到他。后来,善财童子却在另外一座山峰的峰顶与德云大师相遇。

德云大师看到善财童子,就对他说:“一念就可以涵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的智慧都在这里显现出来。”

德云大师认为一个念头就可以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拥有融会贯通的心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只要是他修行的地方,就可以说是妙峰山的孤顶。这样,善财童子即使在其他山峰的峰顶见到德云大师,也可以说是在妙峰山孤顶上见到大师。

融会贯通的心念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它可以助我们跨越那道被我们视为生死线的人为设定规则的底线。佛家认为,只有“心旷”,才能“神怡”。唯有放下心中的羁绊,我们才能将自己的认知和思想进行整合,才能真正地使自己的身心水乳交融。

有一个年轻人准备到寺庙中去。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准备去考考寺里的老和尚。等来到寺中,年轻人与老和尚边喝茶边聊天。年轻人突然想起了路上遇到的事情,于是就问:“和尚,什么是团团转?”

老和尚随口答道:“皆因绳未断。”

不料,老和尚的回答竟让年轻人目瞪口呆。

老和尚见年轻人这副模样,便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惊讶呀?”

年轻人回答说:“和尚,我在路上遇到的事你并没有见到,怎么会知道得那么清楚呢?我在早上来的时候看到一棵大树下拴着一头鼻子穿孔的牛。牛想离开树去吃草,可是左绕右绕,怎么也没有办法脱身。我想师父没有看见,肯定不会知道,没想到师父一下子就答对了。”

和尚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一件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因为被绳子拴着没办法挣脱,我答的是心被世间俗物纠缠不能超脱。一理通百事呀。”

和尚讲得很有道理,“一理通百事”。年轻人的眼光只局限于具体的事情之上,即使掌握了再多的表象,也只是在规则当中,没有迈出规则一步。和尚则是以理入手,用的是“一事通百事融”的方式,自然可以站在更高远的角度来回答年轻人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自己设下许多人为的规则与底线,只有勇于突破它们,敞开心门,我们才能生出融会贯通的心念,才能令自己身心交融,才能赢得圆满的人生。

【莲心慧语】

星云大师说:“监狱有有形和无形之别,有人虽在监狱外,心却住在无形牢狱——心牢,有人虽犯了错,只要心存悔过,依然能坦白自在。”我们只要不再背上规则和包袱,容下与人为设定规则不同的声音,就可以拥有融会贯通的心念,就可以使我们的身心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佛家认为,禅者要有独立的精神,不要别人恭维几句就欢喜,讥评几句就烦恼。当为别人的言语或喜或悲的时候,自己的命运也就操纵在了别人手中。只有想得开,看得破,才是豁达的人生。若是能够超越是非得失的阻碍,我们就将展开广阔的视野,拥有达观的人生。

有一次,一位僧人向巴陵颢鉴禅师请教:“什么是吹毛剑?”

巴陵禅师说:“珊瑚枝枝撑着月。”

巴陵禅师是云门禅师门下的弟子。当初,云门禅师也曾提及吹毛剑的问题。其他师兄弟回答吹毛剑这句话时都说:“了。”只有巴陵禅师没有如此回答,而是回答“珊瑚枝枝撑着月”这句话。

“吹毛剑”是云门宗的重要法理。参透了它,禅者就可以掌握云门宗的机要。同大多数师兄弟回答的“了”,巴陵禅师的答案“珊瑚枝枝撑着月”不仅活泼清新,还拥有比众位师兄弟更深远的境界。由此可见,巴陵禅师已经突破事境上的阻碍,拥有了“见水仍是水,见山仍是山”的达观的人生境界。

同类推荐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旨在针对当代人的精神境遇,有侧重地选择思想大师孔子的言论,阐释他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人文思想。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打开哲学之门

    打开哲学之门

    哲学未必就是一门艰深的学科,《打开哲学之门》是一本专为初次接触哲学的读者写的书,《打开哲学之门》舍弃了繁冗芜杂的哲学概念,从人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入手,结合人们切近的生活问题、认识问题、信仰问题,整合提炼哲学史上最优秀的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借助故事及相关例子,用平易近人的文风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

    《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分为三篇:第一篇,艺术与审美经验;第二篇,美、美学与哲学问题;第三篇,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等。在该著作中,作者将视角从现象学、存在论拓展到生成论,对艺术、美学与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叉式的研究,并力图展开它们之间的互文性的对话。该著作还涉及艺术、时尚与文学,以及中西思想的语境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司晨要成为恋爱之神

    司晨要成为恋爱之神

    宗政司晨为什么要成为恋爱之神?因为恋爱之神喜欢上搅钙,让世界变成了搅钙的圣地。如何找到可靠的巫女?让她们爱上司晨就好了。如何消灭妖怪、魔鬼、还有各种各样的坏人?让她们爱上司晨就好了。如何与别的神搞好关系?让神爱上司晨就好了。总而言之我想说,这本轻小说真厉害。
  • 绝世狂妃之傲笑江湖

    绝世狂妃之傲笑江湖

    她爱他,爱了一世,到头却发现,灭她族凶手,就是那个口口声声说爱他的男人,更想不到是,他为了召唤魔兽,把她推尽了魔兽谷,她本以为这次是难逃一死,可是她带走恨穿越到一万年后,她想不到的是,万年之前,她是人人敬仰的天才,万年后她是人人唾弃的废材,这还不算什么,等着她的,是万丈深渊,还是另一个转折点。。。
  • 戮狱

    戮狱

    杀戮是罪!杀戮一人是杀,然而杀戮也能杀之无畏。杀戮百人变狂,然而杀戮也能理直气壮。杀戮万人入魔,然而杀戮也能问心无愧。杀戮百万成屠,然而杀戮也能天经地义。杀戮过亿化戮,然而杀戮也能杀戮成道。杀杀杀!屠屠屠!戮戮戮!杀境九境,屠境九极,戮境九道。由杀入屠,由屠化戮,戮尽天下即为道。唯有戮道,方可逆天!
  • 都市猎妖人

    都市猎妖人

    能够死而复生的人。背着棺材一直前进的巨兽。不小心迷失在人间的老神仙。还有那营口坠落的巨龙。一切的一切,尽在都市猎妖人。
  • 书屋论政

    书屋论政

    这里集结了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公开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至今的4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外交。中心是政治,文化只是从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观念形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外交也是侧重于“政治”方面。
  • 錡龙宫三公主

    錡龙宫三公主

    “啧啧,堂堂皇上,在这儿吹着冷风是等谁呢?”某女问“等一个会嫁给我的姑娘。”“不知道她肯不肯答应嫁给我。“那姑娘嫁给你有什么好处呀?“什么好处都有,你看我一表人才,还是个皇帝,优点一大堆,专情啊,博学啊,温柔啊,耐心啊都数不清,至于缺点,如果太帅也算的话,就这一个。”“这么好啊?”“当然啊,不这么好,敢娶天下最好的姑娘吗?”某人很自信啊!而且太奸诈了啊!“没有媒人,姑娘可不会随便嫁的。”“你看,天和地,都是媒人啊,他们亲眼见证。”“那,聘礼呢?”“江山为聘!”
  • 百色与红眼军团

    百色与红眼军团

    第一主角是拥有瓷器脸庞的孤单少女米罗,她将在第二卷复活中登场。她最常用的能力就是使用“神怒”让别人在她面前跪倒。先在北方战神白远山的地盘走私赚得钵满盘满,又在明国皇宫一掷千金买个公主当当,又为了一千枚金币挑起明,秦,周三国战争。性格乖戾,做事不讨人喜欢,却总有人罩着她。是游戏人生还是另有隐情?第一卷讲述百色与红眼军团的故事,百色是秦国大家族白家的千金小姐,自幼父母双亡,因此同情街边流浪的少年,与他们相识并成立青年军。期间又结识了白家旁系的几个青年英豪白远山,白胜,白起,白飞。特别是白胜,白起和白飞是拥有千人斩的魔人血统,被称为红眼军团的后人。百色倾尽全力帮助他们的同时,自身的命运也被改变。经历了与明国残酷战争,皇帝的打压,见证了兄弟反目成仇。最悲伤的结局,百色最终称为了秦国的女王。每一卷都是独立的故事,每一个女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又命运相连。是朋友,更可能是敌人。
  • 辰少的定制小娇妻

    辰少的定制小娇妻

    悲催!失恋不说,还遭遇痞子男“绑架”回家,这货每天跟大爷似的使唤她,还故意让家人误会她们关系暧昧!面对家人的逼婚,她只好和这男人协议结婚!可是这男人竟然屡屡越界,想要假戏真做!丫的!真是欠收拾!
  • 唯世独恋:我一直都在

    唯世独恋:我一直都在

    一个世界上,能够待你如初恋的人有多少?她们全世界最幸运的女孩同时也是最不幸的,她们的爱情熠熠生辉,然而这背后的困难的曲折,不能想象……
  • 情殇女友

    情殇女友

    《情殇女友》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生活故事。“我”与涵的爱情牵引出一个中国男孩在加拿大的生活故事,为了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我”在Vancouver艰难地生活着,从打工到创业再到成功,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艰辛和磨难,失败到成功,成功又到失败……反反复复的挫折经历都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