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的那段时间,国势最为强盛,并将佛教定为国教,派遣僧侣到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所以,从孔雀王朝开始,佛教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宗教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被巽加王朝所取代。
摩揭陀国。
有关摩揭陀国,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所记载,国土面积达5000余里,土地肥沃,风俗淳厚,崇尚佛法,至今印度还保存有很多当时的佛教遗迹。
释迦牟尼。
2500多年前,印度地区有个叫迦毗罗卫的小国,国王净饭王性情淡泊,善待百姓,深受人民爱戴。然而,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王后不孕,国王膝下无子。一日王后在睡觉时做了个梦,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她的右肋进入身体,如此奇异之景使她从梦中惊醒。不久,王后就怀孕了。
王后怀胎十月,依照当时的习俗,要从迦毗罗卫城赶往提婆陀诃城的娘家分娩。她出行那天正值四月初八,这个季节的印度风光明媚,当她行至两城之间的蓝毗尼园,在盛开的婆罗花树下休息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佛教创始人悉达多。悉达多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他是由自己的姨母抚养长大的。
悉达多总是在思考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因为贵为王子的他看到大多数人过着不幸福的生活,即使有钱的人家也常常遭受厄运。他在郊外看到过四种不同的景象:第一次他看到了一个无所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个瘦弱,看起来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队悲痛的人群,抬着他们的亲人的尸体去火化。这三种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第四种景象,却使他更加难忘:他看到一位出家修道的人,安静超然,态度平和。为什么出家修道的人和别人不一样,能够说出很多世人不知道的道理呢?看来,出家修道的人是超脱的。这个时候,出家修道的念头就在悉达多的心里萌生了。在宫中,自己的欢乐其实是那么肤浅,深宫的拘束更让他相信世间缺少真正的快乐。
悉达多29岁那年,告别妻子和孩子,离开宫殿,出家修道。为了帮助世人摆脱困苦,他创立了佛教。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从村到村,从城市到城市,对许多人宣说开示,使他们觉悟,使他们愉快。僧团开始虽然只有60人,但是后来扩充成千人的团体。由于比丘人数增加,于是就有了寺院的出现。后来,印度的寺院,如那烂陀等成为文化中心,逐渐影响到整个亚洲。
关于释迦牟尼的逝世,史书上记载的是公元前485年2月15日。
公元前3世纪时,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改信佛教,佛教随着他扩张领土而迅速传播开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又从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佛教的传播,从来不使用武力,也不使用任何强制性的方法,也不会对传入地人们原来的宗教信仰产生影响。《佛教》一书的作者戴维斯教授写道:“在整个佛教史上,佛教徒在许多世纪中长期占有优势,但我没看到佛教迫害其他宗教的记载。”
蓝毗尼园。
蓝毗尼园是著名的佛教遗址,是释迦牟尼诞生的地方。这个园子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靠近印度不远。
阿育王。
历史上,兄弟之间争夺王位的事屡见不鲜。在印度,阿育王的先辈们建立的王朝称为孔雀王朝。往上追溯,公元前325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时,留下了一支军队,还设立了总督府来管理印度。亚历山大撤走后,当地的人民起来反抗,并建立了政权,就是难陀王朝。等到马其顿人被赶走的时候,阿育王的先辈们又起来反抗,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者出生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人们称之为“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是因为它统一了印度地区,等传到阿育王父亲时候,这个庞大的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区域。
传说阿育王杀死了他的99个兄弟后登基,成为这个强大王朝的统治者,过起了随心所欲的奢华生活,并继承了先辈的淫乱与杀戮作风,比如在园林中与妻妾们恣意作乐,无日无夜;在宫廷里大摆宴席,稍微不高兴便杀掉大臣等。
舒适的生活,并没有磨灭帝王一统天下,对外扩张的雄心。阿育王先是征服了临近的湿婆萨国,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其中公元前262年对羯陵伽的远征最为残酷,这也使得阿育王回到都城后多次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长谈。
历史在这段时期出现转变,这源于阿育王的转变,他于公元前261年皈依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这对佛教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阿育王以佛法作为国家法律约束臣民,四处弘扬佛法,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规劝善行。
此时,阿育王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和以前大不相同,不再恣意妄为,不再奢靡无度,也不再外出狩猎,并且开始吃素食,在宫中精心修行。他还颁布法令,禁止人民杀害不能食用的生灵。
既然不再打仗,那以前用于杀戮的军队就有了其他的用途——维持国内治安,为百姓服务,如史料上记载的有开辟道路、栽培果树、打凿水井等。他在位期间,曾建造8.4万座佛塔。他的谕令刻写在摩崖和石柱上,分布于全国各地,他还建立了许多救济院,收容无依无靠的人民和动物。
佛教的创始应该归功于释迦牟尼,但它的大规模传播,并最终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则要归功于阿育王。他在位的时间有40多年,无论是皈依前的开拓疆土还是皈依后的传播佛教,都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印度人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孔雀王朝在此时也达到大帝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所创建。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各个国家,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被称为印度的第一部诗作,这部古老的史诗是印度神话的代表作,印度后世的文学家们从这部史诗中得到了很多灵感。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游行”,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古代印度的两大史诗,也是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光辉的作品,在印度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它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以前,也有人说它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罗摩衍那》的作者是蚁垤,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
《罗摩衍那》这部史诗的篇幅相对较小,全诗共分为7篇,大约有24000多颂。但故事集中结构平整,是古代诗作的先驱。因此,《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被称作“最初的诗”,给后来的长篇叙事诗树立了璀璨的榜样,并奠定了史诗格式的基础。《罗摩衍那》主要描写的是印度英雄罗摩和他的妻子悉达一生的故事,可以说是对英雄的颂歌。
直至今日,《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印度都被看做是不可侵犯的圣典,并且还被认为是解决宗教、哲学和道德问题争论的指南,所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罗摩衍那》不仅对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也很大。它先后被翻译成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尤其对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学以及人们的思想影响很大。在中国,知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早在1973年就开始着手翻译《罗摩衍那》,经过5年的辛勤奋斗之后,终于翻译出这部不朽的巨著。
季羡林。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阿拉伯数字。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但实际上,阿拉伯数字并不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6世纪前后,随着印度地区经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西北部地区的数学水平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当时有一个名叫阿叶彼海特的天文学家,他在简化数字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把数字记录在一个小格子里,比如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则代表1,第2个格子里有同样的圆点则代表10,而第3个格子里的圆点就代表100。
以后的印度学者又引出了“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数字的雏形。
200年之后,阿拉伯人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最西边毗邻西班牙,最东边挨着印度。阿拉伯的历代国王都奖励文化和艺术,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大约在700年左右,阿拉伯人征服了印度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的要先进很多,于是他们吸收了这些数字。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巴格达,被迫向当地的人民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由于印度数字简便实用,同时也因为印度计数法简单方便,远胜于其他的计算法,所以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计算法做生意。
后来,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法传到西班牙,到了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们正式采用这些符号和体系。到了15世纪,欧洲人已经普遍采用阿拉伯数字。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在的阿拉伯数字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以至于又有一些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思来简化它。
阿拉伯数字首先是由印度人发明的,但是后来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在欧洲得到广泛使用,这就是它们后来被称作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巴格达。
巴格达是伊拉克的首都,是伊斯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名称来自波斯语,意思是“神的赐赠”。巴格达跨底格里斯河两岸,距幼发拉底河仅3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