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文明的形成期大体是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这三代。这时的黄河流域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今天的河南、陕西为中心。华夏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出多彩的文化。
黄河流域文明的兴盛期,是进入到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自从秦汉开始一直到北宋,1000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学说,在历代王朝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大约7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所以将这种文化形式称为仰韶文化。这种文化形式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其中陕西省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自从1921年仰韶村遗址发现之后,到2000年,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
根据先秦的文献记载与传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上生活在西起陇山,东到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一般被认为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面貌:仰韶时期的人们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过着定居的生活,拥有一定规模的村落,他们主要依靠农耕生存,也从事畜牧、采集、渔猎的活动。他们的主要日用品就是陶器。
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出土物,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一件件精美的陶器,这是一个彩陶丰盛的时代,仰韶文化因此也被称为“彩陶文化”。从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制陶经验,掌握了包括选用陶土、塑造胚胎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的技术,而且当时的人们还会在陶器上面绘画,贴装饰画,用工具刻出精美的花纹。
新石器时代。
这是考古学上的一个概念,相对于旧石器时代而言的。新石器时代是距今8000年的人类原始社会中的母系氏族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特征是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的工具。
三皇五帝。
中国历史的早期被称为是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最高的统治者被称为“皇”和“帝”,他们在位的时间被称为“三皇五帝”的时代。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的“帝王”,现在看来,就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但是不同的历史学家对“三皇五帝”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是谁,有五种不同的说法,“五帝”也有不同的说法。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即三皇所处的年代一定是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来说,三皇的时代距今非常久远,而五帝存在的时代可能距离夏朝不远,应该在4000多年前。
现在更多的人公认伏羲、神农、黄帝是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在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为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是人面蛇身或者是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蛇身,即神农。
至于五帝,一般公认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不过也有其他的说法。
三皇五帝的活动区域基本上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三皇五帝时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大都进入了部落联盟的时期。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记载说:“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帝作为中国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酋长,因为他所居住的地方号轩辕氏,这个部落联盟后来就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前身,因此,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人文的始祖,中华民族尊奉黄帝为自己的祖先之一,传说,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
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是由若干近亲或者是邻近部落组成的,结合成为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合作出征,进行军事自卫。
少康中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家天下”的首创,这也是中国历代兴衰循环的第一环。它首创王朝,首创了世袭。夏朝虽然建立了,但是最初的政权并不稳固。据说夏王启整日沉湎于饮酒作乐,在位10年之后就死了,然后传位给了太康。结果,太康即位之后,他的生活和他父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顾饮酒作乐,从来不问国事。
太康即位不久,夏王朝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叛乱,太康与弟弟仲康一起逃到了东方,最终含恨死去。
仲康的孩子叫相,当相被叛乱的人杀害时,他的妻子怀有身孕,躲过一劫,生下了少康。少康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管辖着方圆十里的地盘,一面耕作壮大经济,一面操兵练武,他一直都在准备复兴夏王朝的政权。最终,他在姻亲部族和老臣子的扶持下,实现了复国的愿望。
由于少康自幼历尽苦难,这使他在复国之后能够勤于政事。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兴盛,各个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得以再度中兴,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大约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从少康开始,夏朝进入了由治而盛的局面。
夏朝。
夏朝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式的国家。
商汤灭夏。
夏王朝大约统治了400年左右,到了公元前16世纪的时候,国势日渐衰落。夏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是夏桀,他残暴的统治让百姓怨声载道。史书上记载,夏桀“好方鬼神,事淫乱”,暴虐无道,荒淫无耻。他宠爱一个叫妹喜的妃子,并专门为她建造了清宫瑶台。妹喜喜欢听撕裂布帛的声音,于是夏桀就派人去找了许多丝布,供妹喜撕裂,哄她高兴,其荒唐程度,可见一斑。
当时,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他了解到了百姓不满的声音,觉得事态不好,真诚地向夏桀进谏。夏桀非但不听,还将关龙逄杀了。夏桀听不进忠言且狂妄自大,他说:“天上有一个太阳,就好比我的统治一样,太阳是不会灭亡的。想要我灭亡,除非太阳灭亡。”
夏桀无道的统治让百姓对夏朝失去了信心,可是此时的夏桀还想要发动征服其他部落的战争,不过各个部将也是对他离心离德。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商汤的宣战是极为有利的。
商汤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氏族部落,在夏朝建立后成为夏朝的一个属国。商部落传到成汤的时候,已经颇具规模,实力逐步超过夏朝,完全可以与夏朝对抗。于是在这个时候,商汤就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准备灭夏。他先是任用贤能的人,重用提拔那些出身卑微却有才干的人,比如伊尹。后来商汤出兵攻破了夏朝周边的属国,越战越强,使夏桀最终处于孤立的境地。
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讨伐夏桀,大获全胜,夏朝宣告灭亡。后来,商汤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就是商朝。
伊尹。
伊尹是奴隶出身,他在幼年的时候曾经被寄养在一个厨师家中,从小精通烹饪技术,长大之后成为烹饪大师,并由烹饪说到治国,受到了商汤的赏识。商汤不计较他出身卑微,重用他为相。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公认为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被看做是汉字的书体之一。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的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是商代的都城,是商代中央王朝的所在地。这些甲骨文是商王朝的统治者们的占卜记录。商代的统治者比较迷信,比如他们会预测几天之内会不会下雨,农作物的收成是不是很好,战争是否能够胜利,总之,他们就是通过这种占卜的方法来预知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甲壳,在上面写卜辞,这就是人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甲骨文。
从这些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经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出现的单字数量已经达到了4000个左右。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名叫王懿荣,他是清朝末年的金石专家。当时,在殷墟一带专门有人负责找这种甲骨作为药材卖到药铺,因为据说这种古老的化石骨骼有治疗咳嗽、痢疾、便血的作用。当时的王懿荣染病服药,偶然间在这些龙骨上面发现了形似文字的刻符。根据深厚的学术功底,王懿荣断定这些刻符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文字。于是,他开始重金收购这种甲骨文,很快就收购了1500余片。由于王懿荣的发现,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可惜的是,王懿荣还没有来得及对这些文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于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自杀殉国了。
籀文。
籀文也称大篆,这种字体最初出现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通行。大篆的特点是字形结构过于复杂重叠。后来人们在大篆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小篆,并且以小篆为正字。
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的祖辈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贵族,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家族已经没落了。叔梁纥居住在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他72岁的时候娶了18岁的颜徵在,生下孔子。
传说在孔子出世之前,母亲颜徵在曾梦见过麒麟,随后孔子降生。孔子名叫孔丘,“丘”字是因为他出生的时候面容奇异,呈四面高中间低的样子。3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去世了,母亲将孔子抚养成人。
根据史书记载,孔子身高有九尺左右,相当于今天的180厘米。他曾做过一些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官,生活比较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