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去世之后,他的长子继承爵位,并娶了汉朝的公主。几年之后,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刚好这个长子还犯了杀人大罪,汉文帝一怒之下剥夺了周家的爵位和封地。过了一段时间,汉文帝感念周勃的功劳,挑选以贤能著称的周亚夫继承了周家的爵位。
有一年,匈奴大规模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急忙派遣将领去保卫边关。不过这样一来,京城就有些空虚,于是他又挑选了三路军队驻扎在长安附近的灞上、棘门和细柳守卫皇宫,其中守卫细柳的正是周亚夫。
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一见是皇帝的车马来了,都主动放行,驻守在那里的将军亲自出来迎接;汉文帝离开的时候,他们带着手下的将士送到营寨门口,直到汉文帝的车驾消失在视线里才回自己的营帐。
汉文帝最后来到细柳的军营,只见营中的将士都穿着铠甲,手里握着兵器严阵以待。汉文帝正准备进入兵营,军门的守卫拦住了他,说:“将军有令,军中只能听从将军的命令,可以不听天子的诏令。按照规定您不能这样进入军营。”汉文帝拿出皇帝的符节交给守卫,让他去通报,周亚夫这才命令手下的士兵打开军营大门。刚打开大门,又有一位士兵上前告诉他们说:“我们将军有规定,在军营里不允许车马快速行驶。”汉文帝只好命随从拉紧缰绳缓缓前进。终于来到周亚夫的营帐前,汉文帝等到的不是受宠若惊的跪拜,而仅仅是一个拱手的礼节。穿着盔甲拿着武器的周亚夫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对您行跪拜的礼仪,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陛下!”汉文帝为之动容,神色变得庄重肃穆,手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致意。犒劳完军队后,汉文帝走出军营。群臣看到周亚夫对皇帝如此“不恭”,而汉文帝反而表现得谦恭,都感到非常惊讶。汉文帝则感叹说:“周亚夫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将军啊!之前犒劳灞上和棘门的军队,就跟儿戏一样,那些将军很容易受到敌人的袭击。至于周亚夫,谁敢冒犯他呢?”因为汉军治军严谨,战事并未发生,随后汉文帝任命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继位。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引起了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关键时刻,汉景帝想起汉文帝临终前的叮嘱:“如果国家出现危难,后来,周亚夫是担任统帅带兵平难的不二人选。”于是当即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位将军及其部队,前去平定吴、楚。
周亚夫建议先用梁国的军队拖住吴兵,然后截断叛军粮道,这样就能一举制伏吴、楚,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梁国受到吴军猛烈攻击,梁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救,但都没有得到同意。梁王上书汉景帝,景帝派使臣命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仍然没有出兵救援。后来,周亚夫派人截断吴、楚军队的后路,阻断他们的粮道,于是吴国军队改攻打周亚夫的军队,但周亚夫只是坚守营垒,不肯迎战。
吴军粮道断绝,为了尽快结束战斗,多次骚扰周亚夫的军营。一晚,周亚夫军中突然出现混乱,内部互相攻扰,甚至闹到周亚夫的帐前。周亚夫不以为意,只是睡在床上,没多久混乱就平息了。吴军又扬言攻击周亚夫军营的东南角,周亚夫则命令将士加强西北角的防御,果然,吴军派出精锐部队攻击西北角,因为汉军早有防备而没有得逞。
吴、楚两国军队向前不得战斗,粮食又供给不上,军中出现大量逃兵,于是吴王下令退兵。周亚夫则率领精锐部队追击,大败吴、楚军队,吴王逃跑,楚王自杀,用时不过一个多月。
周亚夫平叛有功,深得汉景帝器重,五年后升为丞相。但因为性格耿直,周亚夫在朝中逐渐被孤立,最后与景帝发生矛盾。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坚决反对,此举不但没有达到劝阻的目的,反而引起了景帝和太后的不满。
窦太后曾经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很不乐意,就推托要和大臣们商量。所有的大臣都想做个顺水人情,纷纷表示支持,只有周亚夫说:“高祖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不姓刘不能封王,没功劳不能封侯,现在封王信为侯,不合常理。”景帝于是就以此为借口拒绝了窦太后,窦太后从那以后就非常嫉恨周亚夫。
得罪窦太后不久,周亚夫又惹恼了汉景帝。原因是匈奴将军徐庐等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反对说:“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还是坚持把那五人封了侯。周亚夫就托病辞官,景帝竟然批准了。
这事过去没多久,周亚夫的儿子又闯祸了。儿子见周亚夫年老,就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发丧时用,不过这些东西国家是禁止个人买卖的。周亚夫的儿子得罪了佣工,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要谋反。景帝派人追查此事,还派人找周亚夫谈话。周亚夫感到受了侮辱,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晁错:在汉文帝时侍奉太子,有辩才,被称为“智囊”。太子即位为汉景帝后,晁错得到重用,曾多次上书景帝削除藩王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最后引起“七国之乱”。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威逼景帝。景帝无奈,只得将晁错腰斩,时年四十六岁。
七国之乱:由于地方势力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以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大叛乱,一共有七个诸侯国参与叛乱,所以被称为“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