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幸福了吗
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里有一段关于幸福的精彩论述。范伟在被别人问到“幸福是什么”时说:“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热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你就比我幸福。”
人生活得幸福与否没有恒定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况下,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是与自己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的生活的一种比较。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提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简单地说,幸福就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较。效用是人消费某一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欲望则是对某一种物品效用的强烈需要。比如金钱能够给人带来效用,而每个人都有发财的强烈欲望,当一个人赚到钱后,他就有一种幸福感。根据这个公式,如果两个人的财富欲望水平相等,都是10万元,那么赚了5万元的人就比赚2万元的人幸福。但是如果赚5万元的人的欲望是10万,赚2万元的人的欲望是2万,那么赚了2万元的人虽比赚5万元的人赚得少,但比赚5万元的人幸福,因为如果效用超过了欲望,幸福感就会消失。
现代经济学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许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如感情、健康、精神等。一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人拥有的财富比欧洲多,但是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却并不比欧洲人高。拿中国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不少人却常常“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显然很多人对当前的生活并不十分满意。
一般来说,人越缺少的东西越能够给他带来幸福。重病中的人恢复健康,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其幸福的感觉是无法比拟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比如你原来是租房住的,当你住进自己房子的愿望得到满足时,你会觉得非常幸福。但是这种幸福也许持续不了多久,新的欲望就产生了,比如买车、住更好的房子等,这时又会感到不幸福。
幸福感也和周围人的比较有关。比如一个人虽然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租房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他的朋友当时住的都是别墅,所以房子给这个人带来的效用仍然很小,他欲望的满足度很低,因而他幸福的指数也低。但是如果他住的是别墅,而他的同事朋友住的都是楼房,他就会感到非常幸福。这就是人常会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的原因。
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拥有知足的处事态度和常乐的释然情怀,便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感受幸福。
宏观经济常识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提炼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凡是政府调节能比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的地方,凡是个人无法进行平等竞争的事务,都应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作用,即政府可以协调社会总供需的矛盾、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大比例的协调和产业调整。它最基本的经济理论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自由度指数
经济自由度指数(IndexofEconomicFreedom)是由《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涵盖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权威的经济自由度评价指标之一。
经济自由度指数编制者认为,国家的经济自由对社会繁荣非常重要。“在经济自由度较高的经济体当中,人均GDP明显较高。这种现象在所有经济自由度水平上均有体现,而且在经济自由度提升时,效果尤其显著”。
2007年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采用百分制(0~100)的评分办法,将有关经济自由度测评的10个大类指标逐一评定,摒弃了过去5~1的评分办法,使评分和评价呈同向关系。在计算出各个大类指标的得分后,进行简单平均,即得出某一经济体的具体该指数。得分越高,说明经济自由度越高;反之,经济自由度越低。依据得分情况,各个经济体被列入五个不同的自由度区间,即自由经济体(得分在80~100)、较自由经济体(70~80)、中等自由经济体(60~70)、较不自由经济体(50~60)和受压制经济体(0~50)。
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指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经济中就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例如,某种产品在第1期中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第2期必定生产增加,价格下降;由于第2期价格下降,生产减少,又引起价格上升;再引起第3期生产增加,价格又下降。把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画出一个图,这个图就类似于一张蜘蛛网,故有“蛛网理论”之称。
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的主要含义是:当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当税率上升时,税收额也随之上升;当税率增至某一点时,税收达到最高额,这个点就是最佳税率。当税率超过这个最佳税率点之后,税收额不但不增,反而开始下降。因为当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通俗地讲,帕累托最优是指一个人已经处于这样一种极限状态:除非损害别人,否则就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由此可以看出,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这个概念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现在,帕累托最优已经成为博弈中所希望达到的最优目标。
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是在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上得出的。
费雪方程式是货币数量中的数学形式,即MV=PQ。其中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Q为交易的商品总量。该方程式说明在V、P比较稳定时,货币流通量M决定物价P。
费雪方程式将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胀联系起来,用来分析实际利率的长期行为,并因此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关于货币增长、通货膨胀与利率的重要关系:长期中当所有的调整都发生后,通货膨胀的增加完全反映到名义利率上,即要求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的一对一的调整,这种长期效应被称为“费雪效应”。
奥肯定理
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周期波动中发现了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这一规律即被称为奥肯定理。
对个人而言,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收入的减少,对社会而言,它的存在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从经济角度看,失业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是实际GDP的减少。根据奥肯定理,在经济社会中,只有降低失业率,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奥卡姆剃刀定律
公元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论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宣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
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后来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本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在处理事情时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