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生命都在关系中运动,世间万物没有不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我们生活在各种交往关系中,和他人、家人、世界、地球、自然、宇宙都息息相关,只有理解了关系的真谛,才能够真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当中。关系就是一面镜子,它能够真实反映外部的世界,我们从中可以照见真实的自己。
关系意味着无“我”
“关系”意味着接触,意味着和他人一起产生一种整体的无界分感,只有在一个人完全抛弃自己、抛弃“我”的时候才能建立正确的关系。
——《关系之镜》
生活就是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关系当中。关系好比是一面镜子,从镜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我们能照见自己的痛苦、嫉妒、焦虑、恐惧、矛盾、冲突、孤独,还可以看到我们到底有没有爱,在关系中能真正了悟到爱的真谛。但假若我们脱离对方而只生活在“我”的狭小世界里,那么我们就找不到正确的“关系”,最终还会带来自我的毁灭。
只有在正确的关系当中,我们才能够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自我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形象。我们也许希望有一面镜子能把自己照得很美,但在关系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镜子映照出真实的影像,我们不能欺骗自己。建立正确的关系指的是什么意思?“关系”这个词意味着接触和观察,意味着和他人一起产生一种整体的感觉,它不是几个分离的个体走到一起然后拼凑成一个整体,而是关系本身带来的整体特质,带来的那种无界分感。
虽然我们可以和某人有亲密无间、身体上的关系,但却很难和别人有精神上的、发自内心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都没有建立真正的关系。我们和父母、老师、朋友、妻子或丈夫交流、讨论,去看那些河流、树木、花朵,但是我们从未真正地和他们进行交流,我们只知道和他们有血缘或者利益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和他们接触。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父母,首先在脑海中出现的是那些已有的概念、名称、定义,“爸爸”、“妈妈”,以及那些过去的形象:他们是如何把我们抚养长大、他们的音容笑貌。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以“我”为出发点的中心视角,在我们和他者之间加入了记忆、形象、词语、概念等内容?如果你还对此持怀疑、否定的态度,那么你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和别人说话:我们对能够给我们带来利益的人特别礼貌,而对那些或许给我们增添麻烦的人却粗鲁又轻蔑。比如,当我们身处一个饭局中时,如果一个重要人物进来时,我们会立即站起来热情地迎接他,但是当餐厅的服务人员进来时,我们却毫不在意。生活有太多类似这样的现象,它们无疑都在证明: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之间,总是出现一个“我”或者“本我”的思维,我们根本没有真正地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根本没有和对方融为一体,因此也不能从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既然我们否定了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是真正的关系,那么真正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真正的关系只有在一个人完全抛弃自己、抛弃“我”的时候才能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无“我”的境地才能与他人连接,且无任何分割。但现实却是:大多数人都未感受到过——不是知性上,而是真实感受到“我”的完全否定和停滞。也许这就是我们许多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或是通过性,或是通过某种比自己强大的存在给自己定位。而这种定位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思想是陈旧的,就像“我”,“本我”和“自我”一样,它描述的是过去已经死了的东西,所以永远是陈旧的。
那么,怎样完全摆脱这种以“我”为中心的孤立过程呢?克里希那穆提的建议是:只有纯然的观察,不带任何自我的评价、看法、概念、谴责,将自己融入到每一个关系中,消除自我的形象机制,达到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不自私自利,不贪图占有,“自我”就会走出交往的关系。
我们和这个社会的关系
我们都属于社会,社会是我们所有关系的总和。这个世界如此混乱或秩序井然皆缘自你我的生活方式,因为它原本就是你和我共同创造的。等到没有自我的时候,社会就不存在了。
——《与爱同在》
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当今社会的“现代人”:他是一个年少有为的商人,当妻子和孩子们还在酣睡时,他已早早起身赶到办公室。在那里,他的职位是一位大经理,他安排底下员工的各项任务,和形形色色的人通话联系,研究市场行情,然后和那些正在或打算与他交易的人共进午餐,晚上要和另外一些生意场上的人一起吃饭。最后,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和妻子说话,教育孩子,然后才能上床睡觉,结束一天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和这个社会的现状,忙碌而混乱。世界上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过着类似这样的生活。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迫于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不得不同方方面面的人保持关系,或是经济关系,或是政治关系,或是家庭关系,或是朋友关系。只要生活在社会当中,就不得不与他人发生联系,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社会生活而存在。即使这个社会已经变得混乱不堪,我们也脱离不了和这个社会的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写照,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个社会得以存在的载体,我们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生活的压力如此之大,原因在于我们自己出现了问题,我们要为这个社会负责。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的,这个世界如此混乱或秩序井然皆缘自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挣钱谋生,必须一辈子住在某个国家的特定地方,当个律师、医生或者在工厂里当个工人等。我们也许每天朝九晚五,进办公室或工厂工作,无聊烦闷地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晚上到夜总会寻找刺激,或者待在电脑前面和认识的、陌生的朋友聊天。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和社会中的人产生工作上、生活上的联系,要想办法维系和亲朋好友的感情。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社会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是我们所有关系的总和。社会意味着合作,不幸的是如今它却成为了人类贪欲、仇恨、野心、竞争、残暴、冷酷无情的结合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种模式里。
既然是我们每个人创造了这个社会,那么,要改变这个社会,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我们必须贴近生活,也就是说必须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那些体现在我们情感和行为方式中的意念,明白我们的谋生方法,明白我们的思想或信仰背后的真相。如果我们用心体察,会发现自己开拓事业主要是因为欲望的驱使,而不仅仅是要谋生。比如,若我们作为单位中低职位的职员想晋升为经理,这说明我们不仅考虑谋生,把事业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我们还想借此获得地位和威望。这种基于满足自我欲望的态度自然会严重损害社会和人际交往,自我和社会也就会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了这个社会,借由我们的野心、欲望、贪婪、嫉妒与暴力,借由我们的腐败、恐惧,想要在我们的社区里、国家里求得保障,然后又责怪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太多。
看到这里,你应该对我们和这个社会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你也应该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自我的时候,没有了我们的欲望和野心,社会就不存在了,我们也就不会因为思考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问题而苦恼了。
面子是“自我”的产物
面子只是一个虚无的东西,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意象或形象。基于意象的交往并非真正的交往,只有抛弃已有的意象,消除形象,才能建立正确的关系。
——《关系的真谛》
只要随便看看周围,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会上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染上了“面子”病。比如有些人明明不是很有钱,但为了显示自己挣的比别人的多,就显摆阔气,制造一个“富翁”、“富婆”的形象,全身上下西装革履名牌,进出高级餐馆,对朋友请吃请喝,还要开着借来奔驰威风一回;有些人明明发现自己的朋友背信弃义,两面三刀,可为了显示自己的仗义风度,明里还跟人家称兄道弟,握手言欢,就怕撕破朋友的那张面皮,回头来自己在心里面叫苦;有些人即使和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已经毫无感情,可为了面子,害怕社会议论,还要在众人面前还装出一副恩爱夫妻的假象。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是我们自己,也常常活在“面子”的淫威下。
世界上的许多古老的民族数千年来都背负着一个包袱,那就是面子问题,不但向外寻求物质享受和面子有关,就连所有的伦理、道德和教条之中都混杂了面子的成分;越是争强好胜,越是完美主义的人,越是要面子。社会上有无数多的人际纠纷都是因面子受损而引起的。可“面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难道面子不是一个虚无的东西,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意象或形象吗?为什么我们会把它当真,甚至不惜牺牲性命来护卫所谓的面子?
生活中到处都是意象或形象堆积起来的世界。我们用手把石头或大理石刻出一种像某个人一样的东西,放在寺庙或教堂里供人参拜。我们还通过用相机或摄像头拍下来的照片或画面去看一个人。虽然如此,被参拜的那个东西终究还是人造的雕像,照片也不过是静止的画面。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雕像,它不是用手刻出来的,而是运用意念、经验、知识和记忆刻出来的,是我们的思想造出的,这就是我们本人的形象,即我们的面子。我们年纪越大,那个形象还会更固定、更大、更严苛、更固执。我们听得越多,做得越多,越把自己的生存寄托在那个形象上面。
面子只不过是“自我”的产物,它在于我们只关心自己,只想到自己的能力行不行、工作好不好、钱多不多、会不会成为大人物、会不会遭社会遗弃、别人怎么想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在办公室、在家里,我们永远都在挣扎、在冲突,挣脱不了那个“自我”的形象。因为挣脱不了冲突,所以我们又另外制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天堂或者上帝。我们内心深处还有很多形象,彼此互相冲突,越冲突,挣扎就越厉害。只要我们内心对自己还存有那么多形象、意见、概念、观念,就永远有冲突。只要我们对自己存有形象,就永远和社会、和自己冲突。
活在这个世上,我们能不能不为自己造出一个形象来?其实,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制造形象,捍卫形象。我们造出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一个关于别人的形象,这些都是思想的产物。我们按照那个关于你、我的形象去认识、去交流,这就叫做人际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的真相。所以说,意象毁掉了我们的人际关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基于意象的交往并非真正的交往。总之,我们只有抛弃意象,毁掉自我的形象,才能不为“面子”所苦,也才能够和他人进行真正的交往。
习惯是对爱的戕害
婚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对惯有快感的培养方式,其实是一个导致堕落的因素,因为“习惯”中没有爱。
——《关系的真谛》
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婚后依然保持着如花的姿色,她的婚姻也和她的相貌一样完美,几乎无可挑剔。她习惯了丈夫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但是日子久了,她发现生活变得平淡乏味甚至令人厌烦,对丈夫的爱也渐渐地感到麻木。这时,她认识了一个似乎能让她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男人。于是她决定结束和丈夫多年的平淡生活。
她坐在丈夫的对面告诉他这个决定。丈夫低头沉默着。她随手拿出小剪刀开始修剪指甲,以等待丈夫的回答。丈夫抬头看了看,说:“那把剪刀钝了,你等一下,我去给你拿那把新的来。”
丈夫拿来新剪刀,默默地递给她。她忽然发现,丈夫递给她剪刀的时候,刀柄的方向是朝着她的,刀尖朝着自己。她突然有点奇怪,就问了丈夫为什么这么拿着剪刀。
丈夫回答说:“我一直都是这么给你递剪刀的,这样万一有什么意外,刀尖也不会伤到你。”
“是吗?”她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看着丈夫那张熟悉的脸,她的心忍不住疼了一下。她突然领悟到丈夫这些年原来一直这样默默为自己付出,还是那么爱自己。她改变了离婚的决定。
我们通常习惯于待在一种安定的状态中,然后心安理得地享受那种稳定关系,并且认为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爱也是理所应该的。但是我们没有发现,正是这种习惯戕害了爱,导致了心灵和头脑的迟钝,以致对爱的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