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泰勒·本——沙哈尔去了英国,去模仿世界冠军的训练方法。他每天跟随着世界冠军跑7英里,还要在健身房锻炼3小时。半年后,泰勒·本——沙哈尔已经成为了世界冠军的固定陪练,跟随他到处旅行比赛。不幸的是,伤病找上了泰勒·本——沙哈尔,但还好不是严重的伤病,泰勒·本——沙哈尔依然坚持刻苦训练,一直坚持了4年。但是伤病越来越重,直到20岁时,医生告诉泰勒·本——沙哈尔,他要么继续职业壁球生涯,不过背部必须做手术;要么就干脆放弃。于是,泰勒·本——沙哈尔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考到哈佛大学。
泰勒·本——沙哈尔进入哈佛前的经历竟如此曲折,而且他的身心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是因为泰勒·本——沙哈尔对“完美”过于执著。事实上,在哈佛有很多人都有完美主义的情结: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优秀,所以倾向于各方面都做到最好;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所以即使是自己没有能力做的事情,也力求尽善尽美。
有些事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而有些事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对于我们不能改变的,不管喜欢与否,我们只能接受它们,不应该抗拒。世界就是这样,事情本来如此,天生万物,一些东西永远不可能改变。有些人为了让自己更加完美,不惜去做手术改变面容,然后当脸部发生不适的时候,又要去花大笔的钱将脸重新还原,否则就有生命危险。为了完美而苛求自己,无疑是对自我的一种虐待。
完美主义经常会悄悄地、深深地渗入人们的心里,但是世上哪有真正的圆满?对于自己的缺陷不要耿耿于怀,要敢于直面不完善的自我,这才是真正的勇者。从自身条件的不足和所处的不利环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自尊:一切想法和判断的根源
有一年的春季学期,一个名叫斯坦的女孩子选修了威廉姆·詹姆斯的哲学课程。期末考试那天的天气很好,考试的内容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之类形而上学的东西。斯坦看完题目后,在自己的答卷上写下一句话:“在今天这样美好的天气里答题考试,甚为可惜。”然后,她便离开了教室。哲学老师威廉姆·詹姆斯最后给了她A的成绩。
大家一定会觉得诧异,威廉姆·詹姆斯为什么给了这个女孩A的成绩?这是因为威廉姆·詹姆斯认为这个女孩具有独立的自尊心。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自尊心仅仅是自己虚荣心的满足。然而,美国自尊研究的鼻祖、一位有50年工作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和哲学家伯兰登对自尊做出这样的定义:“自尊是一种认为自己有应对生活基本挑战的能力、值得追求幸福的倾向。”这个定义中提到了两个概念:个体的能力和个体的价值感。这两者都很重要,否则会造成较低的自尊水平。
一个人在各方面都很能干,不管是事业、家庭还是人际关系都不错,但他的自尊心水平还是可能很低,这是因为他缺乏“价值感”。我们一生中作出的所有评估,都没有对自我的评估重要。因为我们一直和“自我”在一起,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独处的时候,还是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我们环顾周围,还是检验自己,几乎每个人的自尊心都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自尊不是和成功、社会地位、金钱等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有一些人总是需要别人的表扬,比如做演讲的时候,如果观众反应强烈,就会很高兴,如果观众没有反应;他便讲得索然无味;又比如有的学生很在意家长和老师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如果老师和家长都表扬他,他会很高兴;如果有人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或者不屑一顾,他就会很难受,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这种喜怒全系于他人的人,生活的动力往往来源于他人的看法。比如就业时,会倾向于高名望、高地位的工作;选择伴侣时,主要考虑别人是否肯定、是否喜欢。他们对自己的判断也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如果考试成绩比别人高,感觉很好,反之则感觉很糟糕。“我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学的学习,如果有人比我学得好,我会感觉到压抑和羞愧。”几乎没有人不具备依靠性和比较性的自尊,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无视他人的看法,不与他人比较,这是人性使然。如果我们想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就要学会遵从它,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也有的人对自己的评判是根据自我的标准,比如,一个人很清楚自己的学习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尽管别人对此有很多的看法,但最终内心的尺子是由他自己来衡量的。这样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时,不会和他人比较,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我进步了吗?我是不是比过去的自己幸福?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别人进步的多少,别人幸福还是不幸,都不会影响他对自己的评价。
对于自尊的维护,我们既不依靠他人的看法,也不应来源于自我的评判。我们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既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较,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例如,写一本书时,有的人会和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动力来自于他人的赞扬和肯定;有的人的满足感来自自己写作水平的进步,由自己来决定书写的好坏;而有的人写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当有好的想法时,希望能用书呈现出来。如果发现其他同样优秀的书,也会感到很满意——因为他们把自己和他人融为一体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对立面上。
对于自尊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许是一辈子,就像走路,我们在孩提时不会走路,磕磕绊绊,需要他人的帮助;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能单独走路了,但还是很小心翼翼,不太熟练;后来,我们就能独自熟练地走路了。刚出生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自尊,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通过他人的看法来了解自己;然后,我们开始有自己的意识,懂得和以前的自己进行比较;最后,如果独立性的自尊足够强,我们进行到自然而然的存在的阶段。很多人到了很大的年龄才真正懂得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寻求肯定。
§§§第二章 人性的弱点:洞见人性的黑子
哈佛教授卡伦·林赛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失败,甚至沦为罪犯,都是被人性中的弱点主宰的结果。如果你无法走出人性中的弱点,就会迷失自我,最终丧失美好的前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弱点。有的弱点如玉器上的小瑕疵,瑕不掩瑜,无伤大雅的弱点反而让人更生动、更真实。但还有一些足以摧毁人生的缺陷,一旦它们主宰了我们的大脑,将会给我们带来无止境的噩梦。
撒斯姆: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有欲望
撒斯姆(samle)——欲望天使,他的力量非常特殊,属于可以让人类的灵魂堕落的天使!他和亚伯汗、瑰洱一样,有着自己的世界,是上帝同意而建立的。“samle”在他们中是绝对主宰。
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信奉这个天使,因为这个天使有着自己的世界,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欲望。不过,一旦信奉他,就等于背叛上帝的世界,背叛自己的灵魂,最终也会在“samle”的世界里迷茫而死。
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纵使有万千金银也难以填满。欲望是需要用“度”来控制的。人具有适当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为欲望是追求目标与前进的动力,但如果给自己的心填充过多的欲望,只会加重前行的负担。人贪的东西越多,附加在心理的负担也就越重,可明知如此,许多人仍然根除不了劣根性的限制。对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适当放下是一种洒脱,是参透人性后的一种平和。背负太多的欲望,总是为金钱、名利等奔波劳碌,整天忧心忡忡,又怎么会快乐呢?只有放下那些过于沉重的东西,才能使心灵放松。
有一次,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一个山洞里。学生们正在纳闷,他却打开了一座神秘的仓库,里面装满了放射着奇光异彩的宝贝。仔细一看,每件宝贝上都刻着清晰可见的字,分别是骄傲、嫉妒、痛苦、烦恼、谦虚、正直、快乐……这些宝贝是那么漂亮、那么迷人。这时苏格拉底说话了:“孩子们,这些宝贝都是我多年积攒下来的,你们如果喜欢的话,就拿去吧!”
学生们见一件爱一件,抓起来就往口袋里装。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才发现,装满宝贝的口袋是那么沉重,没走多远,他们便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脚步再也无法挪动。苏格拉底又开口了:“孩子们,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后面的路还很长呢!”“骄傲”被丢掉了,“痛苦”被丢掉了,“烦恼”也被丢掉了……口袋的重量虽然减轻了不少,但学生们还是感到很沉重,双腿依然像灌了铅似的。
“孩子们,把你们的口袋再翻一翻,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扔掉的。”苏格拉底再次劝他的学生们。学生们终于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来扔掉了,口袋里只剩下了“谦逊”、“正直”和“快乐”。一下子,他们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快乐。
一个人所需要的其实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人们需要做的是发自内心地爱自己。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过。”而那些不断膨胀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家务占据了你们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早已喘不过气来,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动。
然而,生命有时也是需要许多欲望来扶持的,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永无休止的欲望。一个只求能够赚钱养家糊口的人最后会发现,他其实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这又成了新的生活目标,直到他的这一欲望得到满足为止。但是满足之后又会有新的欲求,于是只好这样无休止地走下去。
这并不是说生活中充满挫折,因为这些欲望通常都会得到满足,而是说生活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满足。正是这些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赋予生活以意义,使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斯坦福大学是一所几乎可以与哈佛齐名的世界一流学府。但是你知道斯坦福大学是怎么来的吗?今天的斯坦福人要感谢哈佛大学的一位傲慢的校长。当年斯坦福夫妇为纪念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书的已去世的儿子,打算为哈佛捐资建一栋大楼,因为遭到哈佛校长的傲慢对待,他们夫妻改变想法自己建了斯坦福大学。
傲慢是七宗罪之一,是七大魔王之一路西法的职位,在《失乐园》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神在创造亚当后由米迦勒带领到第十至高天,并将天界其余九天的天使全部召集,宣布封亚当为弥赛亚,要众天使对这位弥赛亚膜拜。
但是,路西法断然拒绝了向弥赛亚参拜。当时,路西法立在第九原动天的最前面,他是最初的天使,拥有“光耀晨星”、“神之右翼”、“天国副君”、“万物的创造者”、“上帝身边最伟大的天使”等一系列称号。路西法认为:“为何要逼我参拜他呢?我绝对不会参拜如此卑劣且比我晚出现的东西。在他形成之前,我就已经存在了,他应该参拜我才对。”
路西法因为拒绝臣服于弥赛亚,率天众三分之一的天使于天界北境举起反旗。经过三天的天界剧战,路西法的叛军被弥赛亚击溃,并被打入永劫的无底洞中,其他所有跟随他的天使则都蜕变成丑恶的形象。
可以说,傲慢是路西法由天使变为魔鬼的根本原因。傲慢源于虚荣心,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傲慢的人会不遗余力地向他人展示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要记住这一点:你将要做的事,比你已经做了的事要重要得多。过去的价值,就是在于它能帮助你了解将来做什么。如果你总是向别人展示过去的成就,他们之所以会表示关心,或是对你表示同情,或是想从你的经历中得到一些经验。除此之外,他们不大会关心你所做的事。如果你总是谈论你的成就,他们不但不觉得有趣,反而觉得很讨厌。
骄傲、狂妄自大只会阻碍我们追求智慧的生活,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头脑清醒和妄自尊大是不可能共存的。那些狂妄自大的人,总是用骄傲与狂妄来掩饰自己的怯懦与平庸;而头脑清醒的人总是能看清现实,放下骄傲自大的念头。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后来,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
傲慢只会使你周围的人疏远你,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忍受身旁有一个愚蠢傲慢的人。傲慢也会使你自鸣得意,甚至拒绝所有的有益身心的改变。你的生活不会有益的改变,你也不会得到一切的新奇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