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表达者的思维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的信息,从而达到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这里介绍三种训练方法:
(1)链接法。
承接上一位表达者的话继续往下说的训练方法。
戴尔·卡耐基训练学员即兴演讲时就常用此法。卡耐基叫一位学员开始叙说一个故事。比如,这位学员说:“前几天我正驾着直升机,突然注意到一大批飞碟正朝我靠近。于是我开始下降,可最靠近我的飞碟里却有个小人开始向我开火,我……”说到这里,卡耐基要求他停下,然后让另一个学员接着叙述。
(2)连点法。
将头脑中闪现出的人、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连缀成篇。比如用花样、气息、跑三个头键词连成一段话,可以形成下面一例:
“置身各位青年朋友之中,我似乎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家都很年轻,都有花样的青春、花样的年龄、花样的生活,愿大家做帆船,乘风破浪,挺进大海;愿大家做骏马,奔跑在通往光辉灿烂的明天的道路上”。
(3)联想法。
联想法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使说话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可以运用如下题目进行训练:
出示一根玻璃棒,要求训练者通过联想,迅速说出它像什么。
出示一个红色球,要求训练者通过联想,讲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展示一幅画,画上画两只小鸡,要求训练者表达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如果我们能经常训练自己的思维,并在谈话的过程中恰当运用,就可以使我们的谈话变得更有深度。哈佛心理学家布鲁克说:“在说话的时候,把你的脑袋也用进去吧,不然它就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色彩的装饰品了。”与人交谈,运用头脑才能使我们说的话更有智慧和价值。
说话幽默的人能像好莱坞明星一样受欢迎。
课前预习。
一位可怜的、严肃的马塞诸塞洲议员觉得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他怒气冲天,迫不及待地想报复,但一时又找不到什么方法。结果,他的行为好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幼稚:小学生往往会去找老师告状,要求老师去惩罚他的敌人,这个议员则是去主席那里申诉。
这个议员找的是马塞诸塞洲议会的主席柯立芝,这个议员所受的委屈使他相信柯立芝一定会替他主持公道,但是,柯立芝却以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把这件事解决了。
纠纷是这样引起的。当另一位议员在做一个很长的演讲时,这位议员觉得对方占用的时间太长,就走到对方跟前低声说:“先生,你能不能快点……”话未说完,那个正在演讲的议员便回过头来,用严厉的口气低声呵斥他道:“你最好出去。”然后继续演讲。
于是,这个受了委屈的议员走到柯立芝面前说:“柯立芝先生,你听见某某刚刚对我说的话了吗?”
“听见了。”柯立芝不动声色地答道,“但是,我已经看过了有关的法律条文,你不必出去。”
课堂指导。
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奇特·丁说:“加利福尼亚州的农夫需要收割机来收获玉米,语言这玩意儿更需要得心应手的工具。”正如柯立芝聪明而幽默的回答。柯立芝把那位议员的愤怒当成了玩笑,没有让自己卷入这种儿童式争吵的旋涡中,这是因为他能看出这种无聊争吵的幽默之处。
幽默的语言往往给人以诙谐的情趣,使人在笑意中有所领悟。的确,幽默是一种很巧妙的语言,它可以缓解紧张、去除畏惧、平息愤怒。所以,如果能从白热化的僵局中看出幽默成分,便可巧妙地避免麻烦和纠纷。
哈佛大学礼仪课讲师贾斯特曾说:“说话幽默的人,会像好莱坞明星一样受人欢迎。”然而,幽默并不是肆无忌惮地开玩笑,它同其他所有语言风格一样,在使用时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位哈佛学生在一次主题为语言风格的演讲中说道:“言语幽默的人更容易获取成功的机会,但是在运用幽默的时候,有些忌讳是千万碰触不得的。”
第一,忌不明确目的,不掌握尺度。
幽默的目的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一般的社交场合中,幽默家一试身手的目的有二:一是把听众逗乐,让他们哈哈大笑,在自己努力创造的欢乐气氛中联络感情,办好事情;二是展示才华,表现自我。在制造欢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幽默尺度的选择。
第二,忌胡乱借用英雄形象来幽默。
每个时代不同的人群都有自己尊崇的“圣贤”,即神圣、崇高的事物。当今社会,为众人所接受的英雄形象,能维护公众利益的权威形象,似古时“圣贤”一般,不可拿来作为幽默打趣的对象。
对一般政治家,采用一些善意的幽默,是可以的。在美国,拿总统开个玩笑似乎也是稀松平常的事,算不得犯上或不敬。
第三,在制造幽默时,应尽量避免不洁和不雅的内容和形式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人,说起玩笑话完全不顾场合、不分时机,甚至拿恶俗、不雅的语言当做幽默哗众取宠。这不仅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表现,更是一种侮辱他人,有损自己人格的表现。
任何一种幽默都是建立在礼貌用词的基础上的,不管在什么场合,好的语言习惯,才能成就好的语言风格。
第四,不调侃不如自己的人。
客观而论,站在你的角度上,比你混得差的人可笑之处肯定不少,但如果总是津津乐道地笑话不如你的人,你就会被别人笑话,笑你不厚道、笑你没出息,专拣软柿子捏。高明的幽默一般是将聚光灯对准“大人物”。
第五,运用幽默语言时不可在伦理辈分上占便宜。
趣味低级的人往往喜欢找空隙给身边的同事当一会儿“父亲”或是“爷爷”辈之类的。这种现象,在相声表演中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一般场合中,也时有发生。在平时的交流沟通中要注意避免这种恶俗趣味,以免闹得不愉快。
第六,忌拿别人的伤疤作为幽默对象。
这其中的道理,即使不讲,大家也会明白,只要心智健全、富有同情心的人都会理解这一点。拿别人伤疤作为搞笑材料,显示自己的幽默感是非常愚蠢的做法。不仅不会给人带来乐趣,反而会令人反感。
社交中的语言风采是人们在他人眼中形成印象的最主要部分,细数那些穿梭于高端社交圈的哈佛优秀才子们,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言语幽默。真正的恰当的幽默是需要遵守一定规范的,只要你能在幽默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要合乎礼节,适时且适当,就能做到像哈佛大学的贾斯特讲师所说的那样,成为像好莱坞明星一样受欢迎的人。
化干戈为玉帛:错位的语言,深刻的思维。
课前预习。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赫鲁晓夫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激烈地抨击了这个决议,并且怒容满面地嚷道:“这项决议很臭,臭得像马刚拉的屎,没什么东西比这玩意儿更臭了!”作为国家元首,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实在有失体面。
尼克松曾认真地看过关于赫鲁晓夫的背景材料,得知他年轻时曾当过猪倌,于是盯着赫鲁晓夫说:“恐怕主席说错了,还有一样东西比马屎更臭,那就是猪粪。”
课堂指导。
幽默,是一种语言技巧,常常使用错位的表达方式,给人带来笑意。真正的幽默是有一定力量的,可以产生其他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样的幽默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即它反映了说话人深刻的思维。
哈佛语言学教师西瑞尔说:“幽默不仅能够活跃谈话的气氛,如果运用得好,还能化干戈为玉帛。”的确,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当谈话气氛变得紧张时,恰当运用幽默技巧,可以缓和紧张形势,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从而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钝化了对立感。
事例中的赫鲁晓夫无所顾忌,出言不逊,好在尼克松幽默诙谐,暗藏机锋。否则,两人大吵大嚷,那么会谈就成了吵架了。尼克松的话既反驳了赫鲁晓夫,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决议的肯定和支持。这样婉转幽默的语言不仅避免了两人的矛盾,也化解了赫鲁晓夫语句粗俗带来的尴尬。适度的幽默能够建立良好的气氛,让大家精神放松,进一步密切双方的关系营造一个友好、轻松、诚挚、认真的合作氛围,这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具有实质意义的。
哈佛谈判专家戴里克在一次讲座中给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对叙利亚问题的意见上产生分歧,两人心存芥蒂。事情的起因是戴高乐宣布逮捕布瓦松总督,而此人正是丘吉尔颇为看重的,要解决这件令双方都颇为棘手的事,只有依靠卓有成效的会晤了。
丘吉尔的法语讲得不是很好,但是戴高乐的英语却讲得很漂亮。这一点,是当时戴高乐的随员们以及丘吉尔的大使达夫·库柏早就知道的。
会晤当天,丘吉尔是这样开场的,他先用法语说道:“女士们先去逛市场,戴高乐和其他的先生跟我去花园聊天。”然后他用足以让人听清的声音对达夫·库柏说了几句英语:“我用法语对付得不错吧,是不是?既然戴高乐将军英语说得那么好,他是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法语的。”戴高乐及众人听后哄堂大笑。
丘吉尔的这番幽默消除了紧张,营造了良好的会谈气氛,使谈判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哈佛语言学教授比尤莱说:“运用幽默的错位技巧可以融化社交过程中的僵硬局面。但是如何错位,就需要用我们的脑袋来思考了。”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可能相同的,因此,当意见不一致时,要学会运用幽默来化解,避免让双方进入对话的死胡同,从而化干戈为玉帛。
越成功的人越擅长“跳出盒子思考”。
课前预习。
1972年5月,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这次会谈的情况了。当时已是5月27日凌晨一点,他竟毫无倦意。
“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机敏的记者们于是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秘密。
“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一个记者问道。
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记者傻了,只好“嘿嘿”一笑。
课堂指导。
哈佛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最为出色的学府之一,就在于它拥有一大批卓越的大师,他们强调自由,崇尚个性,尊重每个人。在那里,每位学子都会受到这样的鼓励:打破常规,跳出盒子外思考。
在哈佛的教育理念里,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战胜常规思维的高手。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被过去的思维所困扰,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取得创新硕果。很多人抱怨思维受阻、灵感枯竭,拿不出好的创意,其实,思维没有界限,界限都是自己设的。经验和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探索的过程,少走很多弯路,但有时候也会把人们带进“习惯”的盲区。所谓“思维一转天地宽”,当思路受阻时,不妨丢弃经验,寻求新的思路去分析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从而锻炼和提高认知能力。老观念不一定对,新想法不一定错,只要打破心理枷锁,突破思维的桎梏,我们一样可以成功。
事例中的原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先生就十分善于突破思维定式、运用幽默的语言回答棘手的问题。基辛格之所以能够营造出对自己有利的氛围并置那些难以对付的美国记者于尴尬无奈的境地,完全得益于他能跳出记者的提问进行思考。关于基辛格先生的活跃思维,还有这样一个在哈佛广为流传的故事:
1972年5月下旬,美苏高级会谈期间及其前后,原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维也纳、莫斯科巧妙地戏弄了难以对付的美国记者。
当时,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前往莫斯科,途中经过维也纳。在那里,基辛格就即将开始的美苏首脑会谈问题,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追溯了这次会谈的起因,剖析了两个国家的差异,并就会谈前景和可能达成的协议作了预测。
这时,《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提出一个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声明呢?”
基辛格回答说:“我明白了,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他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办,总是坏透了。”他略为停顿一下,一字一句地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顿时哄堂大笑。
哈佛心理学讲师杜克说过,跳出传统的盒子,思考出的应对语言,往往是幽默的。这样的语言既可以制造有利的论辩氛围,给对方施加压力;又可以给人一种诙谐风趣、轻松愉快的感觉,使对方在忍俊不禁之余,消除对抗情绪;也可以抵挡对方咄咄逼人的责问,摆脱受窘的困境;还可以使对方茫然失措、尴尬难对,使对方在戏谑、谐趣、愉悦之中甘拜下风。因为它敏锐,但并不伤人;戏谑,但并不尖刻。在温和讥诮中蕴涵着庄严的意义,在纵横的闲谈中透露着明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