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正常功能是沟通和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开口。大人物的语言都是活泼幽默的,没有人愿意跟说话死板的人交流。
——哈佛语言学教授科尔
脸上的表情比说的话更重要。
课前预习。
高尔基在回忆列宁的演讲时写道:
“在他那蒙古型的脸上,一双锐利的眼睛在闪闪发光,表现出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对谎言的反对以及对生活的忠实。他那双眯着的眼睛在燃烧着,使着眼色,讽刺地微笑着,闪烁着愤怒。这双眼睛的光泽使得他的演讲更加热烈、更加清晰,有时仿佛是他在精神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从他的眼睛里喷射出来,那内容丰富的话语在空中闪光。”
课堂指导。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的穿着更重要。”哈佛礼仪课客座讲师格吉尔也曾说:“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表情最能反映情绪的变化,面部表情是一种‘世界语’。”的确,表情是反映一个人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一个人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其内心的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的认知。
人类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它是反映人们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例如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等都是表示人们喜怒哀乐的表情词语。可以说,人的面部是人体语言的“稠密区”。有学者估计,人脸可以做出25万多种不同的表情,有些时候,要表达某些观点,运用表情比话语更为有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发现,不同部位的肌肉在表达不同情绪时各有轻重,例如眼睛对表达哀伤最重要,口部对表达快乐与厌恶最重要,前额则能较丰富地表达出惊奇。当然,要表达比较强烈的情绪往往需要这些部位的协作。
总之,与人交谈,除了语言要恰当,神态表情也需要适当的注意。在面部表情中,最生动、最复杂、最微妙、最富有表现力的就是眼的神态和神采。配合着眉毛的变化,眉目传情意义更广泛,欢乐时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忧愁时双眉紧锁,愤怒时横眉怒目,顺从时低眉顺眼,戏谑时挤眉弄眼等。
演讲表情最主要的是强调眼神的运用,一般来说,不同的眼神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诗人公木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会隐藏更不会说谎。”得体地运用目光会令你的演讲增添光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练习:
1.以明亮有神、热情友善、充满智慧的眼神,向听众表明你的坦诚、灵活、自信和修养,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没有任何一个听众是喜欢演讲者表情呆板、目光游离的,所以,在演讲或者公开讲话的时候,要注意眼神,眼神中流露出来的神态要与演讲内容相一致,更要充满热情友善。
2.用眼神的变化表达自己内在的丰富感情。
在演讲或公开讲话时,要善于用眼神表达感情。比如,讲到兴奋的时候,睁大眼睛,让它散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哀伤处,眼皮下垂,或让眼睛呆滞一会儿,以渲染哀伤的情绪;讲到愤怒时,瞪大眼睛,怒视前方,让其充满着逼人的神色……总之,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应当配以什么样的眼神。
3.三种视线交替使用。
三种视线指环顾的、专注的、模糊的。环顾的视线,可以照顾全场,照顾到每一位听众,增强听众的参与感,表明演讲者是同所有听众交谈;专注的视线,就如同进行典型调查,把准听众的心理,可以用来启发引导听众,或者赞扬、鼓励听众,或者制止个别听众的骚动,调整、控制会场;模糊不清的视线,可以向听众表现演讲者在认真思考,加强话语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为视线变化过渡,稳定自己激动的情绪,同时向听众表明自己有较好的经验与修养。
可以说,在所有的生物中,人的表情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一个人的表情可以流露出其在当时的情绪变化状况。在高明的观察者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自己心理和精神状况的“海报”。
狄德罗在他的《绘画论》一书中说过:“一个人,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正如专职演讲家爱勒贝拉所说:“把饱满的热情淋漓尽致地‘写’在眼里,便能让眼窝、眼睑、虹膜和瞳孔组成一台完整的戏。”所以,在与人交谈或者公开演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表情,让它恰当而自然地为我们的交流服务。
除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不能少。
课前预习。
在一次公司高管选拔的辩论中,艾达和恩德的辩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拉票演说时,艾达和恩德都不约而同地走来走去,有的时候还直接对着台下的观众做出某样特别的手势和姿态。在辩论中,他们经常互相用手指指着对方做出指责的架势,然而他们的差别是,当艾达遭到恩德的指责时,艾达常常是耐心地等着恩德讲完。他全身放松,舒服地坐在椅子上,面带笑容,目光柔和却坚定地望着恩德;有的时候,艾达也会面带不悦,表情严肃,偶尔停顿或叹口气,然后再作出反驳。相比恩德的严肃紧张,艾达的轻松幽默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
课堂指导。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情境:很多西方国家的人说话的时候总爱“手舞足蹈”,与这些人交谈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轻松,也很愉快,不管是否语言相通,我们都能很好地交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前议员、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克福纳说:“口才,我的理解是既要有好好利用的身体语言,还有这世上用得着的一切好东西,这二者构成了口才的一大分量。”很多人认为,口才的好坏在于语言是否恰当得体,这并不全面。好的口才,不仅要有令人觉得愉悦的日常用语,更要有恰当的肢体语言。
从艾达和恩德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在公开讲话中应用的姿态。当我们出席某些重要活动的时候,这些身体语言让我们看起来很放松,就跟艾达一样,最后赢得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哈佛心理学家夏洛特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58%通过视觉、35%通过听觉来实现,只有7%是我们实际的语言。所以,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对于我们的交谈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身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器官的动作或改变某一部分身体形态来进行情感思想交流的一种符号序列。通俗地说,身体语言是利用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交际手段的,尤其在公开讲话或者演讲的时候,身体语言的运用更是需要注意:
1.头部语言的运用。
如果不是表达的需要,说话者的头部就一定要避免往一侧偏,也不要抬得过高或垂得过低。因为面对听众时,说话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会感受到“视线压力”,变得怯场,但是说话者是不能无视听众视线的。
当讲话内容变化时,头部也应该随之变化以辅助表达不同的情感。当表示希望、请求、祝愿和思索时,你可以把头部微微抬高,同时视线也随着上升;当表示羞怯、谦虚、内疚和沉痛时,你则要稍稍低头,视线下垂;演讲时,你的头部向前,表达的是同情和倾听,你的头部偏向侧方,则表现的是高傲和自信,等等,一定要根据说话的内容来确定头部的不同状态。
此外,头部的运动也不能太频繁,幅度也不宜太大,而要自然。自然的头部运动要伴随着颈部、背部和腰部的运动,并且要协调一致。如鞠躬敬礼时,低头应配合弯腰,但不要让听众看到你的头顶。
2.手势语言的运用。
职业演说家通常都要训练自己的手势语言,而非职业演讲者在设计演讲的身体语言时,考虑得最多的往往也是手,可见,手势语言在演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公开讲话中,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与意愿。
比如,手心向上常常表示风趣、幽默或坦诚、直率、奉献、许诺等;两手分开往往表示分离、消极的意义,可用在演讲中表达悲伤,消极;手心向外的手势姿势则表示对抗、分隔、矛盾或反对,握紧拳头表示团结、挑战、信心、警告等。
当然,手势语言的表意非常丰富,在此无法一一列举说明。但对手势语言的基本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不要多次重复而使演讲失去吸引力;不要喧宾夺主,削弱了有声语言的主体地位。
3.身躯语言的运用。
在公开讲话的过程中,身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面向听众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讲话内容的需要,你也可以侧身或后转身,但一定要整个身躯自然协调地运动,而且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要只扭头而不转身,像个木偶。
如果你是站着讲话,不要将身躯倚在墙壁或讲台上;如果你坐着讲话,请不要左右扭动身体,也不要紧靠在讲台上。这些姿势会让人觉得你软弱无力,无修养。
4.腿、脚语言的运用。
在讲话中,站立姿势以你自己感到自然、舒适为最佳。一般说来,这样的姿势是:两脚叉开站立成45度角,类似稍息的样子,但身体重心不变。在讲话的过程中,你可以稍做走动,或者换换脚,但应进行得自然。运用手势语言时,一般要遵循“步行原则”,即手与脚不能同向,做左手手势时,右脚应在前,而做右手手势时,左脚应在前,这样才会有平衡感。
采用坐姿讲话时,一般来说都有讲台遮住身体的下半部分,因此你就不需要再为腿和脚的姿势多费心思了。
设计腿、脚的动作,应注意避免这几种失误:频繁地走动;或一只脚站立时,另一只脚脚尖踮地或不停地屈膝抖动;或两脚交叉;或把腿压在椅子边上等。
以上谈到的仅仅是公开讲话时身体语言的一些一般性原则。哈佛礼仪专家卡萝提醒说:“初学演讲的人主要应注意防止消极的、破坏性的身体语言的出现,而不必一开始就刻意去追求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完善和优雅。”的确,当演讲成为自己的本能习惯时,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身体语言风格,在演讲中展示真正的自我。
不用脑袋的人仅仅拥有感觉而已。
课前预习。
威尔逊刚当选新泽西州州长后不久,在一次宴会中,主人介绍说他是“美国未来的大总统”,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而威尔逊是怎样回应的呢?首先威尔逊讲了几句开场白,之后接着说:“我转述一则别人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就像这故事中的人物。在加拿大有一群钓鱼的人,其中有位名叫约翰逊,他大胆地试饮某种烈酒,并且喝了很多。结果他们乘火车时,这位醉汉没乘往北的火车,而错搭往南的火车了。其他人发现后,急忙打电报给南开的火车上的列车长:‘请把那叫做约翰逊的矮人送到往北开的火车上,他喝醉了。’约翰逊既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儿。我现在只确实知道自己的姓名,可是不能如你们所说的那样,确实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儿。”听众听后哈哈大笑,心情非常愉快,从此,威尔逊声名大嗓。
课堂指导。
美国著名主播克雷孟特曾说:“一个说话做事不用脑袋的人,他的脑袋就是一个空空的摆设,他没有任何思想,只拥有表面的感觉。”的确,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说话不用脑子的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将自己陷于尴尬,或者很容易成为人人厌烦的大喇叭。
说话交谈是思维的外在表面,是思维的一种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的过程,也就是在说什么与怎么说之间进行快速转换的过程:思想——句子类型——词汇——语音。这个过程是完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因此,进行这方面的基础训练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控制,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发挥语言的魅力。
威尔逊正是运用了自己的头脑,巧妙作答,使自己不至于陷入过于骄傲的境地,避免引起他人的排斥或者嫉妒。
所以,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嘴只是一个扬声器而已,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那么怎么训练自己的思维,让自己会说话,说巧话呢?我们可以按照哈佛口才课的训练指导来监督自己。
1.定向思维训练。
定向思维是指按常规恒定模式进行的思维。定向思维的训练可培养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养成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
可拟定一些比较容易的叙述、说明、介绍方面的题目进行定向思维的训练。为了使思维有条理,可在表达中插入一些常用的语言链,比如关联词“因为”、“所以”、“于是”、“之所以……是因为……”。可以按时间的先后和位置的移动进行表达;可以采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方式练习。
2.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训练是反过来想一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变正面为反面,或变反面为正面。例如,世人一般把“这山望着那山高”喻为贪心不足而赋予贬义,如果化贬为褒,将其用于人类勇于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的赞颂中,亦可以到很好的比喻效果。例如爱因斯坦敢于取代牛顿经典物理学,“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进取精神,从而批评了那种“无为而顺其自然”的“知足常乐”的消极态度。
进行逆向思维能培养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