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检测说话的速度。
即使是一些职业演说家或政治家,有时也不容易把握好自己说话的速度。如果我们说话太快,别人就听不懂我们在说些什么;如果太慢,人们就会根本不听我们说,因为他们缺乏耐心。适当的说话速度约在每分钟120~160个字之间,说话的速度不宜固定,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说话的内容都会影响语速的快慢。说话中把握适度的停顿和速度变化,会给我们的讲话更有效果。
5.铲除口头禅。
在我们平常与人讲话或听人讲话之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的词语,如果在说话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那就是我们的口头禅。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的“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请记住美国法学家奥利佛·霍姆斯的忠告——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
6.停止过于频繁的动作。
检查一下自己,你是否在说话时不断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蹙眉、扬眉、歪嘴、拉耳朵、摸下巴、搔头皮、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摇腿等,这些都是影响你说话效果的不良因素。当你说话时,听众会被你的这些动作所吸引,他们会看着你的这些动作,而无法认真听你讲话。
7.运用有风度的言辞。
行为风度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表现,说话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言语表现。增强自己说话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自己说话的风度。一个说话有风度的人,会令人仰慕不已。正如德国戏剧家莱辛所说:“风度是美的特殊再现形式。”每个人在培养自己的说话风度时,都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有所选择。
在全球大融合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个性的碰撞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的主旋律。我们讲究包容差异,不过,有些说话准则却是在任何一种文化下都共通的。也就是说,任何情境下的人际交流,都要遵守必要的说话准则,这是成功人士的国际公约。
灵活化解尴尬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
课前预习。
一次,肖伯纳收到英国著名女舞蹈家邓肯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如果他俩结合,养个孩子,那对后代将是好事,“孩子有你那样的头脑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将会多美妙啊”。
在回信中,肖伯纳表示受宠若惊,但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好意,他说:“那个孩子的运气可能不那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头脑,那可就糟透了。”
课堂指导。
与人交往时,难免会出现尴尬的情景。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语言,就可以将尴尬化解,使整个气氛更为愉悦。哈佛心理学教师格罗佛就是一个公认的化解尴尬的好手,无论什么样的境遇,在他的处理下,都能变得轻松自如。甚至在面对别人的攻击的时候,他都能神情自若,然后巧妙地回应,最终使得处境尴尬的自己变得更加受人欢迎。就像案例中的肖伯纳,如果直接地回绝邓肯,既显得没有绅士风度,又会给人留下过于严肃的印象。相反,充满机智与幽默的回答,不仅能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也能化解尴尬。
在哈佛大学的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格罗佛被问到自己在应对尴尬时有什么妙招,他淡淡一笑,说道:“其实,我的秘诀就是,直接迎战行不通,那么就转而用间接战略。”那么,格罗佛的间接战略到底是什么呢?
1.冷场时要用“开涮法”。
交流中最尴尬的局面莫过于双方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候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说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有时候是因为一方说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有偏差,有时候是因为说话双方缺乏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沟通技巧,有时也会因为一方的说话触及了另一方的“雷区”而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导致交谈无法继续下去。因此,在出现冷场或者尴尬的时候,要沉着,寻找双方的共同话题,不能一味地等着对方来化解这种尴尬的场面。具体方法有:
(1)可及时拿自己开涮,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冷场。必要时可以先“幽自己一默”,即自嘲,开自己的玩笑。也可以发挥想象力,把两个不同事物或想法联系起来,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自信自然。化解冷场局面时,表现得要自然,不着痕迹、轻松地转移话题,使对方不觉得你是刻意的,否则会加剧冷场和尴尬。
(3)可以讲笑话,缓和一下气氛,再慢慢回到刚才的主题。但是不宜讲太多的冷笑话,否则场面将有可能更“冷”。
(4)如果是交谈时被干扰而不便继续交谈,可以耐心等待,不必打破这种正常的沉默。
(5)当双方因为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冷场时,就要学会察言观色,以话试探,寻找共同点,抓住共同话题。
2.用曲解巧妙回避话题。
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直接就问题的本质提出怀疑,而是从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着手,旁敲侧击地进行诱导性询问。这时,我们可以故意装作不懂对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曲解其问话,并使对方意识到你的有意误解实际上是在委婉地表达抗议和回避,从而识趣地放弃自己的追问。
这种曲解本意的方法,有时候也可以说是“装糊涂”。虽然明知道对方问的是什么,可就是假装不知道,避开实质,只说些表象的问题,这样对方通常都会识趣地不再追问。
3.用戏谑冲淡尴尬境地。
尴尬是生活中遇到处境窘困、不易处理的场面而产生的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此时,如果能调整心态、急中生智,以戏谑来冲淡它,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化解紧张的气氛。
如果能使人发笑,渐渐的,人们也会将刚才的尴尬场面忘掉,气氛会慢慢恢复正常。相信你一定遇到过那样的场面,你或你周围的人突然一不留神,在众目睽睽之下滑倒。幽默可以巧妙地把这种陷自己于不利的因素,用一种荒诞的逻辑转化成有利因素,机智地将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灵活地爬起来,在众多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有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话:“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可以这样表演。”
4.在遇到当众指责而出现尴尬时回避矛盾。
(1)虚心请教。特别是上司或长辈对你进行当众指责时,无论他的指责正确与否,也无论你是否服气,都应采用虚心请教的方式。在对方的眼中,你的请教就意味着真诚的道歉。
(2)移花接木。别人的当众指责,也可幽默化解,来个张冠李戴,将原本只适合于甲场合的话,移到乙场合来说。
(3)积极辩护。被上司批评或指责时,虽然应该诚恳而虚心地听取,但并非不管他说得对不对都要一股脑地接受,必要时应该勇于做出积极的辩护。但是辩解时切忌加上“你居然这么说……”这样,在别人看来,你只是顽固不化,找理由为自己辩护。
(4)不予理睬。当有人当众对你大加指责时,你可不理睬对方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你如此的反应,只会让对方索然无味,悻悻而归。
(5)面对指责进行道歉时,只要说:“对不起。”切忌说“虽然那样……但是……”这种道歉的话,只会让人觉得你是在强词夺理。
哈佛礼仪课讲师阿娜丝塔西夏曾鼓励学生说:“遇到尴尬的时候,一味地面红耳赤或者左右闪躲反而显得难看,倒不如运用智慧,灵活地化解麻烦。”的确,相比在尴尬中不自在、不知所措,灵活处理更显出一种游刃有余的社交智慧。
与听众合二为一,听也是被听。
课前预习。
2008年8月28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奥巴马正式接受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名主要政党黑人总统候选人。
奥巴马在8万多名现场观众的注视下发表了演讲,演讲持续了44分钟,他力图向会场内外的所有美国人证明:他与选民零距离。
“怀着强烈的感激和深深的谦恭,我接受你们的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
他说,那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回国的老兵让他想起自己曾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祖父;那些生活压力过重的学生们让他想起了自己吃苦耐劳的母亲;那些遭遇职场歧视的女性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外祖母。
“我了解你们的苦衷,我今晚站在你们面前,因为全美国有一种情绪在涌动。那些对我说‘不’的人并不理解,这场选举的主角不是我,而是你们。”
当这句话从奥巴马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因为民众们相信,他,奥巴马将和全美民众一起“奋斗”。
课堂指导。
哈佛话语艺术教授哈乐德说:“听与被听的界线在成功的演讲里似乎没有那么明显。因为,当听众与演讲者心中的激情共同燃烧时,你就知道,他在讲他们的心情,他们在听他的心事。也可以说成,他听见了他们的心事。”
的确,这是心与心的相连。支持奥巴马的选民们和奥巴马两者正是演绎了这种听与被听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奥巴马说出了选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而选民们感受到了奥巴马内心中最火热的激情,奥巴马真正地与听众合二为一,两者互相燃烧,共同灿烂。
哈乐德在一次讲座中说,成功的沟通有赖于演讲者使他所印证的素材成为听众的一部分,并使听众亦成为其演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演讲者必须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因为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无论演讲者怎样努力,总会遇到听众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就需要想一些办法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否则就会导致演讲的失败、会场秩序的混乱。下面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成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1.声东击西。
所谓声东击西,是指在东边造势而袭击的目标是西面,声在彼处而袭击此处,让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备。这样我们所攻击的地方,正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的一种演讲方式。如果我们发现听众及厌倦的情绪出现了疲劳,那么再采用正攻的方法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如果这时采取佯攻,突然说些表面上和演讲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反而能够引起听众的好奇心。
因此,在同听众的接触中,不要太急于暴露自己的意图,尽量将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使听众逐渐对你产生信任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此时演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投石问路。
当演讲者不确定某个论点是否能吸引观众时可采用这种方式。
3.欲正故谬。
当我们要启发听众思考某一个问题时,与其告诉他们答案或者给予提示,不如故意说一个错误的答案来刺激他们思考问题。因为当演讲者说错时,往往能够激发听众思考的欲望。
4.欲实先虚。
所谓欲实先虚,是演讲者为了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意愿来展开话题而采用的一个策略。这是因为平铺直叙地将道理讲述出来,有时无法打动听众的心,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个时候,由演讲者先虚设一问,问题表面上看与演讲内容毫无关系,或者让对方摸不清虚实,当对方说出答案,而这种答案其实正是演讲者想要的时,演讲者就可以抓住对方的话柄,以此为契机,得出想要的结论。这时,听众也就无法否认自己刚才说过的话了,也就无法否认演讲者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小计策来达到演讲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艾兰说:“抽象的风格总是差的,在你的句子里应该充满了石头、金属、椅子、桌子、动物、男人和女人。”
哈佛演讲社指导老师绮莉经常教导学生们说:“我们平时要历练自己的语言,使它变得形象、生动,当需要登台演讲时,可以使你的观点被描述得更为具体、活泼。”的确,我们应该多用具有视觉效果的语句,这样的语句最能唤起人们脑海中的景象,甚至可以引发出观众的想象,达到一种互动的作用。总之,在演讲时,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技巧,从而达到听与被听合二为一的演讲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