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宏伟壮观的神之居所:神庙
古代欧洲人为了表达对神的敬仰,会为神建造华美的庙宇,即神庙。因为是为敬仰的神灵建造房屋,人们在施工时特别用心,会动用一流的工匠、一流的技术,所以,神庙往往是那个时代最高建筑水平的代表。
世界上最古老的神庙在开罗以南的尼罗河东岸,名叫卡纳克神庙。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阿蒙·拉,卡纳克神庙就是为供奉这位神而建造的。卡纳克神庙现在只剩下一些支撑屋顶的柱子,有134根之多,足见当年这座建筑有多么壮观。这些柱子中有12根是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石柱,每一根都有23米高,直径亦达到5米,柱子顶端被塑造成漂亮的莲花状。卡纳克神庙现今虽然残破不堪,但它看起来依然很美。
在前文介绍菲狄亚斯的时候,我们提到过他曾雕塑过一尊特别巨大而华美的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这座雕像就放在帕特农神庙里。帕特农神庙的名字也与雅典娜密切相关,帕特农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帕特农神庙原来有许多精美的雕像和浮雕,如今都已经荡然无存,而且它也像卡纳克神庙一样失去了屋顶,如今我们只能从依然挺立的廊柱上遥想它当年的风姿了。
古代著名的神庙中还有一座不得不提的,那就是罗马万神殿。你一定想不到——罗马万神殿在今天的法国,这是因为在古代如今的法国是罗马的一部分。公元80年,一场火灾毁掉了万神殿的大部分建筑,目前留存的只有一个长方形的柱廊,柱廊后面有个环形建筑。这个建筑很与众不同,它的屋顶是圆形的,看起来有点儿像天文台。米开朗琪罗很欣赏万神殿,赞叹说它是“天使的设计”。
§§§第99章 古希腊神殿中的漂亮柱子
看到古希腊时期的神殿,我们会对那些建筑中的柱子印象深刻。在今天,几乎没有哪位建筑师愿意为自己设计的房子安上高大、粗壮的柱子了,不过古代建筑师们却对此特别钟爱。希腊古典建筑有三大经典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三大柱式中多立克柱式出现得最早,造型也最朴实。它没有柱基,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看起来最为粗壮。也许是因为样子太朴实,多立克柱式又被称为男性柱。帕特农神庙留下来的那些宏伟柱子,就属于多立克柱式。
有男性柱,就应该有女性柱,爱奥尼柱式就被人们称为女性柱。将这两种风格的柱子对比来看,会发现这样的称呼对它们来说名副其实。爱奥尼柱式比多立克柱式秀气很多,它配有柱基,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还有一对朝下的涡卷纹。
科林斯柱式是由爱奥尼柱式演变来的。爱奥尼亚式使用的是涡卷纹装饰,科林斯柱式则使用了毛茛叶纹。层层叠叠的毛茛叶夹杂着卷须花蕾环绕在柱头上,看起来像一只漂亮的花篮被放在了柱子顶端。
毫无疑问,三种柱式中最美的是科林斯柱式,关于这种柱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位来自科林斯的可怜女孩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她仅有的一点儿遗物装在一只草编篮子里。女孩的生命之火虽然熄灭了,她留下的篮子却被周围的毛茛花密密包裹起来,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有位名叫卡利马斯的雅典雕刻家看到了这幅美景,便将其应用到了柱子的设计中,从而有了科林斯柱式。
虽然科林斯式很美,但古希腊人并不是特别喜欢美丽的科林斯柱式,他们少应用。被应用最多的是爱奥尼柱式,雅典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俄瑞克忒翁神庙都使用了这种柱式。
§§§第100章 罗马式建筑和拱
每隔一段时间,世界上就会有某种流行文化出现。建筑史上也会刮这种流行风,譬如公元1000年后,世界上最流行的建筑就是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能流行起来,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强大国力。罗马帝国营造了一种强权的和平盛世,罗马式建筑也在它统治下的众多国家广泛流行。
罗马式建筑雄浑庄重,最常用于教堂、修道院。想知道一个建筑物是不是罗马式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它的门窗,门窗顶部如果有一道优美的圆拱,那它是罗马式建筑的几率非常高。
罗马式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拱。石头在古代是较常用的建筑材料,在一些古建筑遗迹中我们常能看到大根的石头柱子,古希腊和更早时候的建筑师们还会在两根柱子这之间搭一块石板作为连接方式。这个样子看起来并不怎么美观,技术含量也不高。亚述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拱,但可惜的是,在亚述人生活的地方石头属于稀缺的建筑材料,以至于这个高明的技术没在亚述人那里得到广泛应用。
拱最终在罗马人手里发扬光大,他们不仅用拱来连接石头柱子,还根据类似的建造原理建造了拱顶和圆形屋顶。罗马人用这种技术搭建出来的屋顶又圆又大,亚述人如果知道小小的拱能衍生出这么宏伟的建筑物,一定会很吃惊。
§§§第101章 “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
你可能没有吃过意大利面,可能对意大利的历史不甚了解,甚至可能不知道意大利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但是,你一定听说过比萨斜塔!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之所以闻名世界,恐怕要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它依靠“斜而不倒”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绝笔”;二是伽利略曾在这座斜塔上做过一个改变世界的实验。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城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建塔之初,塔体还是笔直向上的。但建至第三层时,工程人员发现塔体开始倾斜,工程被迫停工。待塔停建96年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600多年来,它仍然继续而缓慢地向南倾斜。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比萨斜塔的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幸运的是,该塔仍“斜而不倒”,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即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了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纪元。
§§§第102章 城堡:没有公主有箭镞
提到城堡,我们最先想到的很可能是公主和王子:睡美人公主躺在城堡里静静等待被王子吻醒,莴苣公主从城堡上垂下长长的发辫让王子约会,豌豆公主满身雨水敲开了王子城堡的门请求借宿……城堡里有这么多浪漫美丽的故事,难怪连迪士尼乐园里的灰姑娘城堡都大受小朋友欢迎。
城堡可不是童话作家的杜撰,它在历史上真的出现过。不过,城堡最初不是用来供王子和公主居住的,而是用于打仗,是一种常见的防御工程。中世纪的时候,贵族们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建造了大大小小的城堡。
在那个时候,技术熟练的建筑工人主要有两个工作,一个是建造教堂,另一个就是建造城堡。这也造成了城堡的建筑风格与教堂的有相通之处——分为罗马式风格与哥特式风格两种。罗马式的城堡会使用很多立柱和拱顶,看起来大气稳重。这类城堡往往窗口开得比较小,使得城堡内部光线较暗,置身其中会感觉很神秘。哥特式城堡线条凌厉,窗子高大,看起来十分精美,与罗马式城堡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不论是罗马式还是哥特式,城堡的主要作用都是用来维护封建领主的领土利益。城堡往往挨着村庄建造,村庄简陋的房子里住着平民。领主有义务保卫平民免受外敌侵犯,战时平民们亦会武装起来帮领主打仗。
城堡用厚重的石块建成,非常坚固,敌人的箭射不进来,城堡里的人却可以通过无数小窗口向敌人射箭。为了保证城堡的安全,领主们还会在城堡周围挖一条护城河,想进城堡,只能从吊桥上通过。敌人来攻击的话,收起吊桥他们就束手无策了。有时候敌人冲得太快,吊桥还没来得及收起,也不用担心,还有一道巨大的栅栏门拦在前头。
显然,城堡易守难攻,为领主们保护他们的土地发挥了巨大作用。15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王权的扩张,领主们的权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城堡也逐渐衰落了。
§§§第103章 哥特式教堂的岁月风云
提到“哥特”两个字,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阴暗情调的哥特音乐。在建筑方面也有哥特式的,即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以尖拱、拱顶、细长柱为特征,在教堂中最为常见。
科隆大教堂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精美典雅,富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这座教堂特别高大,中央有两座高161米的尖塔直插云霄,表达了人们与神沟通的愿望。除了两座最高的尖塔,科隆大教堂还有一万多座小尖塔烘托四周,更显气势恢宏。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第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造科隆大教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13世纪中期起就开始修建,断断续续修了6个世纪,直到公元1880年才宣告完工。实际上,如今的科隆大教堂依然还在不断修缮中,德国人的细致和耐心真是让人叹服。
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最有代表意义的一座。它花费的建造时间比科隆大教堂的要短,不过也用了180多年。巴黎圣母院的法文原名意为“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指的正是圣母玛利亚。不过,巴黎圣母院最早的时候不是一座基督教教堂,而是一座罗马神殿,几个世纪以来多次变动,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
很多恢弘的古代建筑都抵不过岁月的摧残,巴黎圣母院也一样,一度成为了藏酒仓库,拿破仑执政时期才又恢复为宗教场所。历史上,成功地将拿巴黎圣母院从毁坏边缘挽救回来的居然是一位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位大文豪,写了世界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雨果的小说引起了人们对这座残破教堂的关注,人们发起募捐计划,终于将它修葺一新。
同为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兰斯圣母院以造型匀称、装饰纤巧漂亮著称。20世纪是一个炮火纷飞的世纪,兰斯圣母院经过战争洗礼受损严重。战争结束后,人们竭尽所能地修复,才使我们依然能有机会看到这座建筑艺术的珍品。
坎特伯雷大教堂在英国,在所有的英国基督教建筑中,它最古老,也最有名。严格地说,它并不全是哥特式风格,还混杂了罗马式风格。这在教堂建筑中并不奇怪,有一些教堂最开始建造的时候是罗马式的,建着建着就成了哥特式。坎特伯雷大教堂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它非常宏伟漂亮,还因为曾经有4位大主教被人谋杀——这个数字实在够惊人。
§§§第104章 圣马可教堂:时光留下的经典
前面我们提到过,公元15世纪时,一位威尼斯将军想在圣马可广场上立自己的雕像,不惜捐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但仍未能真正得偿所愿。圣马可教堂就矗立在这位将军魂牵梦萦的圣马可广场上。
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它综合了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多种艺术流派。教堂的整体设计取用了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屋顶是拜占庭式的大圆顶和哥特式尖塔,正面有五个威严的罗马式大门,其间点缀了许多大理石雕像,精美的浮雕更是数不胜数。多种艺术流派是在圣马可教堂上共同呈现,并没有显得不伦不类,相反,它们结合得天衣无缝,让每个欣赏过它风采的人过目难忘。
世界上很多古老的建筑都因种种原因有重建的经历,圣马可教堂也不例外。它始建于829年,从1043年开始重建,重建工作非常漫长,直至1071年才完工。仅仅重建就用了28年时间,威尼斯人真是时光铸就经典的实践者,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105章 昔日的荣耀:威尼斯总督府
威尼斯总督府与圣马可教堂彼此相邻,也位于圣马可广场。威尼斯总督府原本是政府办公楼,不过今天它早已没有了行政职能,变成了艺术博物馆。
威尼斯总督府是一座别具风情的哥特式建筑,说它是哥特式建筑,有的人可能会大声反对:哥特式建筑不都是瘦瘦高高、有尖尖的顶吗?这栋大房子哪里有哥特式建筑的味道?因为威尼斯总督府有很多顶端呈尖形的拱——俗称“哥特拱”,所以我们把它划入哥特式建筑范畴。
修建威尼斯总督府的时候,正是威尼斯最为强盛的时代。那时它是东西方的贸易枢纽,与很多国家有文化、贸易方面的密切往来。
对外往来成为了当时威尼斯政府的重要工作,为了彰显国威,威尼斯人建造了豪华气派的总督府。总督府的大使厅被装修得格外华美,每个异国人走入大使厅都会被里面华贵的陈设、价格昂贵的艺术品所震惊。
如果你有机会去威尼斯,一定要去看一看总督府,尤其要去大使厅参观一番,去体味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昔日的繁盛与光荣。
§§§第106章 阿尔罕布拉宫:一段荒芜的回忆
夜晚打开播放器,一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会让沉寂的忧伤缓缓涌上心头。这首吉他曲是名曲中的名曲,讲述的就是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
据说在一个黄昏,西班牙吉他大师弗朗西斯科·塔雷漫步至阿尔罕布拉宫附近,看到夕阳映照着这座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心中生出难言复杂的滋味。那一天,大师彻夜难眠,写下了这首《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打动了世界上无数听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