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出生在河北,生逢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当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宽松。在这样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董仲舒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博学多才,他精通多种经学,尤其喜欢读儒家的经典著作,算得上是一位“通才”、“鸿儒”。
在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的时候,董仲舒积极响应。他在那篇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主张,将儒家的思想推到了最高峰。同时,董仲舒还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以此来规范社会的秩序。
在与汉武帝商议治国策略的时候,董仲舒与汉武帝三问三答,他的回答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令汉武帝深深佩服。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通过这次对答,董仲舒成功地说服汉武帝采纳了自己的治国的思想主张,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他提出的很多主张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维护帝王统治的一套思想标准。
虚心纳谏的李世民在现代,如果要投票选举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得的选票应该很多。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明君,有着被人们称赞的诸多美德,如勤政爱民、宽容虚心、善于纳谏、以德服人等。虽然他在位的时间只有二十三年,却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李世民的青年时代正值隋朝末期,统治者腐败,社会动乱,他跟随父亲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
李世民的前半生是一位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军事家,他广交英雄豪杰,率兵南征北战,终于帮助父亲打下了唐朝的江山。同时,在战争的过程中,李世民得到了许多能征善战、谋略过人的部下,如尉迟敬德、李靖、房玄龄等的辅佐和支持。后来,他在玄武门之变后成为太子,继而登基为皇帝。
李世民即位后,广纳天下贤士,积极听取朝廷大臣的意见,学习和采纳治理国家的良策,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能君主。他重视农业生产,爱护人民,他曾经说过,统治者和老百姓就是船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五次颁布求贤诏令,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他还善于倾听大臣的谏言,在他在位期间,进谏的官员不下三十人,光是大臣魏征进谏的言论都有数十万言。正是在他的统治下,唐朝社会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南北朝的“大小谢”
“大小谢”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和谢朓。二人中谢灵运出生较早,称为“大谢”,谢朓出生较晚,称为“小谢”。他们均擅长写山水诗。
谢灵运出身于官宦世家,主要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时代,因为世袭祖上康乐公的封号,常被称为谢康公、谢康乐。他为人非常高傲,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才华:“天下有一石,建安诗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余下一斗由自古以来及现在的闻名之人共分。”这种恃才傲物的态度不仅没让他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遭到一些人的排挤,被调离京城做官。
由于在政治上不得志,谢灵运便将自己的兴趣放在了游山玩水上,即使是在做官的时候也常常外出游玩,不理政事,最终被地方官员弹劾,被捕入狱。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同时也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特别喜欢游山玩水,在山水中吟咏诗歌、书写文人的情怀,而且还喜欢在游玩时搞些小发明之类的。相传为了方便登山,他曾专门制作出一种很有特色的木屐,这种木屐的上下齿都是可以装拆的,能帮助人保持平衡,人称谢公屐。
谢朓是南朝齐时著名的诗人,因为曾担任过宣城太守,世人也称他为“谢宣城”。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也曾在朝为官,最终因为不愿与人同流合污,被诬陷而冤死。
谢朓也喜欢游山玩水,他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他的诗歌讲求声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他能将自然山水描写得非常优美,富于诗情画意,而且还常常能写出一些耐人回味的名言警句。
安贫乐道的陶渊明但凡是文人雅士,都会向往自由悠闲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多数人经常会因为放不下自己的理想抱负,放不下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不自觉地在官海中沉浮。像东晋诗人陶渊明那样,弃官回乡,“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的文人,中国历史上还是少之又少的。
陶渊明,字元亮,后又改名为陶潜。他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但爱好读书,希望将来能为国效力。他曾经怀着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心愿,入朝当了几年的小官。在此期间,他目睹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再加上出身贫寒,经常被人看不起,于是他就索性辞官回乡,从此过着自由的隐居生活。
在辞官后的日子里,陶渊明和妻子一起种田种菜、酿酒赏花,凭劳动所得维持自己的生活,生活清贫但美好。因为他家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兴趣爱好有很多,如欣赏自然风光、读书写诗、抚琴,但最突出的还是喜欢赏菊喝酒。陶渊明是出了名的爱喝酒的诗人,他在生活中基本上离不开酒,即使是自己种植的谷物,他也会留下很大一部分来酿酒。在喝酒之余,他最喜欢的就是赏菊写诗了。他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菊花,而且还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菊花的诗歌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这些诗歌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出了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情怀。
“诗仙”李白提起诗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浪漫主义诗人、赫赫有名的“诗仙”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喜欢道术、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从小就聪明好学,除了学习古代文史名著外,还喜欢剑术,经常随身佩带宝剑,不管是高兴还是愤怒都喜欢舞舞剑,同时他还信奉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颇有侠客的风范。二十岁时,他便开始了自己广泛漫游的生活。
李白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理想抱负的文人,他一边纵情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边也希望借着出游的机会结识一些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后来,他果真借着北上漫游的机会,结交了不少社会名流,同时也让自己的诗名得以远扬。之后,他经人引荐到朝廷做官,但由于生性放荡不羁,因而受到当时权贵的毁谤和排挤,被逐出朝廷,由此,他的思想一度陷入了苦闷之中,也愈益明白朝廷的黑暗与腐败。从此以后,他就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游山玩水和写诗上。
李白的诗歌里既有建功立业的信心,又常有愤慨不平的怒气。他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情感都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包括描写和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对人民的同情等。他的诗作表现出了超凡的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饱含着积极关注现实的情怀。
“诗圣”杜甫杜甫与李白齐名,常被人们称为“诗圣”。可在诗歌内容和写作风格上,杜甫和李白有着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杜甫诗歌则以写实闻名;李白的诗歌通常是奔放飘逸的,而杜甫的诗歌则深郁顿挫。
杜甫小李白十一岁,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自幼聪明好学,而且记忆力非常好,他在15岁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众,诗名远扬了。他的青年时代和当时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四处游玩的漫游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诗仙”李白。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希望能建功立业,但他的仕途极不顺利,一生穷愁潦倒,始终没有遇到好的机会。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开始衰落,杜甫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这期间,他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目睹了人民的生活疾苦,用血泪记录下了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人民的疾苦等,留下了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这也是人们称他的诗歌为“诗史”的重要原因。
杜甫忧国忧民,并将自己爱国忧民的情怀融入了诗歌中,《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些既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也是对国家兴亡的感叹。
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且在情感上非常接近民众。他的诗歌在题材上主要写时事和生活;语言方面则表现为精练而较为深沉。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律诗,至今有《杜工部集》传世。可以说,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
诗歌平易通俗的白居易白居易在诗歌史上的名气虽然不如李白和杜甫的响亮,但其诗歌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可能比李白和杜甫的还要高。因为诗歌虽然能吟咏性情,但在当时写诗和读诗多是文人喜欢的事情,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很少能读懂诗歌的,可是白居易却能将自己的诗歌写得通俗易懂,即使是乡间的妇人和卖东西的商贩,差不多都能背上几句他的诗。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出生在今天的郑州新郑县。他出生的年代,唐朝已渐趋衰落,战乱不停,他随着家人几次迁居。尽管生活并不安定,可白居易自幼聪明好学,学习非常勤奋,以至于读书读得口都长出了疮,写字的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便全白了。后来,他终于考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渴望为国效力,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等有名的诗篇。中年时他在官场中受挫,从此将自己的热心用在为百姓做好事上,比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组织人们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就是有名的白堤。晚年的时候,他寄情山水,以写诗为乐。
白居易不仅写了很多诗歌,而且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他认为诗歌和文章都应该反映现实生活,雅俗共赏,所以他写完诗歌之后,经常会拿着自己的诗歌去劳动人民中间听取意见,力求做到“老妪能解”。
在当时,白居易的诗歌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还传到了日本。时至今日,他的一些优秀诗篇还是学生必背的作品。
表达含蓄的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李商隐的创作风格是非常特别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写下了大量以“无题”命名的诗歌,还因为他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他的诗歌总能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和争论,因而,尽管人们觉得他的诗歌难以读懂,但经常会爱不释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市。他从小家境贫寒,但非常懂事,不仅学习勤奋,而且还经常在学习之余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文才受到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令狐楚的赏识,跟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之后,他又考取了进士资格,入朝为官。可是由于当时朝廷结党营私的现象非常严重,他又成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一直受到排挤,不能施展他的才能。于是,他选择了辞官还乡,不久之后就病死了。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优秀的诗歌作品,至今留传下来的约有六百首,结为《李义山诗集》。他创作的诗歌内容包括抒怀和咏物诗、政治和咏史诗、以应酬和交际为主题的诗歌,以及抒写情感的诗歌。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情感诗,这些诗歌多以“无题”为名,构思新奇,文辞优美,情感很有表现力。
李商隐的诗歌虽然很有文采,但喜欢引用典故,所以他的很多诗歌都是比较难读懂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与他的创作风格有关的,据说他写诗的时候,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放,当时的一些文人还因此嘲笑他。
风流才子杜牧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为有别于杜甫,世人称他为“小杜”。在文坛上,杜牧算得上是一位相貌英俊、行为潇洒的翩翩美男子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人。杜牧出身名门,从小博览群书,尤其关注国家政治和军事。二十三岁时,他写了著名的《阿房宫赋》,这篇优秀的文章让他声名远播,甚至在三年以后,当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主考官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而对他另眼相看,所以,杜牧二十六岁时便考上了进士,并被授予宏文馆校书郎一职。
尽管很有文学才华,但杜牧为人放荡不羁,这使得他在官场总是不能如意,经常被排挤,很少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杜牧生在唐朝看起来像是要复兴但复兴无望的年代,面对内忧外患,他渴望为国效力,却得不到赏识,所以他写下了很多表达自己爱国忧民情怀的诗歌,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借史讽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