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每个国家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法式建筑呈现出浪漫典雅的风格,英式建筑富于动态的韵律感和美感,中国的传统建筑讲究和谐美和对称美……这些建筑实际上就是能传达思想和文化的符号,通过它们,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各方面的情况。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吧。
我国古代的建筑在外观结构上主要包含有上、中、下三部分。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这三部分主要用木材建成,兼用砖瓦和石头。由于木质材料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巧妙地利用外面的自然空间组成庭院。在古建筑中,小的建筑只有一个庭院,而建筑规模越大,其中的庭院就越多。而且,在传统建筑中,建筑的朝向、庭院的走向和布局都是有规律的,呈现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均衡对称性。为了使建筑更加美观,古人将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结合起来,所以,古代的建筑一般都是讲究整齐对称的。建筑中一般都设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而在中轴线的两旁则布置其他的建筑物。这种布局分明、对称和谐的建筑特点不仅能体现整齐之美,还营造出一种威严的气氛。
当然,这只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由于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限制,我国的传统建筑也会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如传统建筑中的南方建筑一般较为精致,而北方建筑则较为粗放,有些建筑也不完全讲究对称性等。
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我们实际上也是在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中的“门当户对”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在描写男女爱情和婚姻时通常会用到“门当户对”这个词语,如果青年男女间无法符合“门当户对”的这个条件,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往往就会遭到父母的反对。那么,什么是“门当户对”,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条件呢?
其实,在古代社会,“门当”和“户对”最初指的是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门当”原本是指放置在大门前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它们分别位于大门的左右两侧,相对着排列,上面常常刻有显示主人身份的图案或者文字。“户对”则是指放置在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因为这些木雕或雕砖通常位于门户的上面,而且是双数的,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其中,用木头雕刻的户对每根长一尺左右,形状为圆柱形,它们位于门楣的上面,与门楣垂直而与地面平行;而用砖雕刻而成的户对一般放置在门楣两侧,上面通常刻有一些代表吉祥的动物的图案。
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非常讲究对称与和谐,所以大门口放置的东西通常是成双成对的,而且只要是有门当的庭院必然要放置户对,所以人们将常常将这两个词合起来用,就成了“门当户对”了。同时又因为门当和户对上面都刻有显示主人身份的图案,而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主人家财产的多少和权势的大小,所以这两种装饰物也就成了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来,人们就逐渐将门当户对作为显示家庭条件的一个标准,用它来衡量男女双方的家庭条件是否相当。
北宋建筑规范宝典《营造法式》
今天要建一幢房子,需要设计师设计出图纸和各种数据,觉得可行才能动工。在中国古代时也是如此,只是最初人们在设计和营造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让一些想从建筑过程中捞取好处的人钻了空子。
北宋建国初期,朝廷拨了很多银子进行国家土木建设,可都被一些负责建筑工程的官员贪污了。政府为了“反腐”,就命官员写了一本专门讲建筑规模和用材的书,对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所需的材料、工作日等各项指标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样一来,官员们想谎报费用就不行了。这本书就是《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的编写者为宋朝的建筑工程师李诫,他有十年的修建工程经验,同时又参阅了前人的许多文献制度,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编成了这本书。书中对建筑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大到宫殿的整体规划,小到横梁与立柱交接处的角度和砖、瓦、琉璃的配料和烧制方法,无不详细记载。同时,它还在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的一些情况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如并不规定死建筑的平面尺寸或加上一些“随宜加减”的小注,以便设计人自由创造和发挥。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期的建筑规范宝典,它的出现有力地制止了当时官员的腐败行为。同样,这本书对我们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看看这本书,我们就能多了解一些北宋时期建筑的构造特点和建材方面的知识,开阔眼界。
洛阳寺庙建筑专述《洛阳伽蓝记》
初看到《洛阳伽蓝记》这个书名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迷惑,不知道书中主要想讲的是什么。然而,如果我们将书名改为《洛阳佛寺记》,你可能就能猜到这本书大致说的内容了。
《洛阳伽蓝记》是一本描述北魏都城洛阳佛寺情况的作品,作者为北魏时期的杨衔之。“伽蓝”是从梵(fán)文中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一个没有争执、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的地方,而世间最符合这一特点的地方可能就是佛寺了。
洛阳是北魏时期的都城,是当时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当时经济最繁华的地方,因而居住的人口非常多。由于当时的统治者信奉佛教,于是就在洛阳城中修建了许多装饰精美的寺庙,这些寺庙见证着洛阳的历史兴衰。北魏灭亡后,杨衔之出于对祖国的怀念,同时也为了告诫后人,于是就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5卷,记述了北魏洛阳城的大多数佛寺。书中不仅具体描写了寺庙建筑的时间和寺庙的环境,还写了很多与寺庙有关的名人趣闻及人们烧香拜佛的风俗等,可以说是一部集佛教、历史、地理、文学于一体的名著。
虽然这本书是写寺庙建筑的,但写得很生动,很有文学色彩,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美丽的建筑一样。
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从古至今,很多中国人都信奉佛教,所以中国的佛教寺庙也是非常多的。在这些建筑中,多数有名的佛教寺庙都是古代时期建造而至今完好保存的。了解一些佛寺的典型布局,我们就能对古代的佛教文化和建筑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尽管中国现有的佛教寺庙和佛教信徒都很多,但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佛教寺庙的数量是非常少的,所以当时的一些富商和官员就把自己闲置的宅院捐出来作为寺院。这样,早期的佛寺建筑主要就分为前厅、后堂和厢房三个部分,前厅用于供奉佛香,后堂是学习佛经的地方,而厢房一般是给僧人居住的。
后来,佛教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寺庙也越来越多,佛寺的格局也越来越统一。佛教寺庙的典型布局通常是这样的:沿一条中轴线对称排列,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大门。从大门进入寺院,第一栋建筑为供奉天王的天王殿,其后为供奉佛像的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后面,就是诵经修行的法堂和藏经楼等。
一般来说,佛寺中轴线两旁的建筑都是整齐排列而且左右对称的,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另外还有呈对称排列的钟楼、鼓楼或是一些石碑等。而院落的四周通常会布置一些僧人和香客的住房或一些待客、存储物品的房间,并栽种许多花草树木等。
佛教寺庙的这些典型格局既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和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通过这些布局,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些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我国的古人是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建造了许许多多美观而实用的建筑。在这些建筑中,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就是位于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
由于年代久远,南禅寺的修建年代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了,现在的人们只知道它大约重建于唐朝的德宗时期,距今大约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唐代是中国建筑,尤其是寺庙建筑的兴盛时期,当时的统治者由于信奉佛教,就修建了很多寺庙建筑。可是即使如此,至今仍然留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只有四座,其中山西南禅寺的大殿更是作为最古老的唐代建筑为我们所知。
南禅寺总体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三千多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这几个部分形成了一种四合院式的建筑结构。其中的大佛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外形古朴、气势雄伟。大殿的面宽和进深各三间,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屋檐下有斗拱,整个大殿内部没有柱子,依靠四椽状的结构通达全殿,起到支撑的作用。通过南禅寺的大佛殿,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唐代我国的建筑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普及到了偏僻的山村中。大殿中还有各种佛像雕塑,这些雕塑形象精美,同时也显示出了寺庙雕塑的特点和气势,算得上是唐朝时期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了解了山西南禅寺,我们既能领略这一古老建筑的风采,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我国古代的园林现在,人们在闲暇的周末或是假期都喜欢去公园赏景游玩。在那里,我们能欣赏到美丽的风光,也能放松心情。其实,在古代,人们也有着游玩的爱好,也喜欢亲近自然山水,所以,他们也营建了一些相当于现代公园的地方——园林。
我国古代的园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家园林,一种是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是皇亲和贵族游玩的场所。不过最早的时候这种地方被古人称为“苑囿”。起初,苑囿就是圈出一块有树林的山地,然后在里面放养一些动物,以供皇帝打猎。到后来,人们又扩大了苑囿中林地的规模,同时建筑一些房屋和凉亭以供皇帝休息,并且还会在园中修建一些娱乐设施,种上一些美丽的花朵,养一些鱼虾。这样,皇家园林的形式也就慢慢出现了。
古代还有一种园林是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大约是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的。在那时,一些文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想要以寄情山水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他们不仅漫游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还在自己家里修建一些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比如模仿山水的形态在宅院中开辟池塘、堆积假山,种植许多花草树木,修建一些亭台楼阁和娱乐的地方等。与皇家园林的奢华不同,私家园林更讲究朴实和自然。至今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很多就是古代的私家园林。
这些园林就相当于古代的公园,不过在当时这些公园并不是对所有公众开放的。皇家园林只是皇亲贵族游玩的场所,要进入私家园林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相比而言,还是现在的公园比较开放。
处处皆景的苏州园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人们对苏杭地区美景的由衷赞美,而在苏杭的众多美景中,以典雅别致而闻名天下的苏州园林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甚至苏州之所以能获得“人间天堂”的美誉,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些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体现出了南方建筑小巧玲珑的典型特点,但又很讲究建筑布局,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含蓄、庄重的美。相传乾隆皇帝几次游江南,深爱江南园林之美,就命人将御花园修建成南方林园的样式,所以今天在北方的名胜古迹当中,也可以体会到一点苏州园林的味道,但如果想要真正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还得亲自到苏州看一看。
整体上来说,苏州园林小而精致,能通过景物的布置让有限的空间显得开阔而变化无穷。在景物设计上,它能合理地安排花草、庭院、假山等的位置,因地制宜,而且还常常用借景的方法增添园林的情趣。
借景,就是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后,收纳到园林中来;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此为互借。比如拙政园的“倚虹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借景。这样的设计让园林显得更宽敞、更有层次感。
苏州园林中的多数曾是古人的住宅庭院,不仅景色优美、历史悠久,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园林厅堂和景点的命名以及园林建筑中留下的一些书法作品和对联上。
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最著名的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它们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的“四大名园”。
享誉世界的中国长城很多国家都有自己享誉世界的标志性建筑,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而说到闻名世界的中国标志性建筑,我们就不得不说万里长城了。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工程,最早的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为许许多多的诸侯国,每个诸侯国为了阻止别国的入侵,通常会修建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这就形成了最初的长城。